“君方才言何?”
椒房前殿,原本一直微笑著傾聽的皇後忽然詫異地抬手,向掖庭令確讓他方才說的話。
張賀苦笑,隨即恭恭敬敬地向皇後重複自己方才說的話:“曾孫欲為吏。”
兮君皺緊了眉頭,沉吟了許久才道:“似有不妥……”
張賀不禁略感驚訝——這位皇後居然能看出劉病已的想法不妥!
張賀看向皇後,抿緊了雙唇,半晌才對皇後道:“臣亦覺不妥,卻難以言明……”
兮君垂下眼,沒有順著張賀的意思往下說,反而問張賀:“君可允曾孫之請?”
“否。”張賀低頭迴答,對這位年少的皇後又有多了幾分認識。
兮君點了點頭,沉默了一會兒,才道:“君可告大將軍?”
張賀再次低頭迴答:“臣已告於大將軍。”
殿中再次寂靜下來。
雖然是在前殿,但是,之前,兮君為了方便詢問劉病已的近況,將身邊侍奉的近臣都分別尋了事打發了出去,此時,殿上除了她與張賀,就隻有幾個宮人分別跽坐在角落裏。隻要他們兩人不要高聲,偌大的殿內,那些宮人絕對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悄悄地抬眼看了皇後一眼,張賀暗暗皺眉——他實在是看不透這位年少的皇後了。
作為掖庭令,張賀與皇後接觸的機會還是很多。因此,與很多官吏不同,張賀從來都不認為上官皇後隻是被霍光安排住在椒房殿的一個傀儡。
——霍光對後宮的事務是完全不管的。哪怕是禁止禁中與後宮的女子得幸,他也隻是下了那道令,之後的具體安排,他是不管的。
——少府、掖庭的安排都是呈給皇後,用皇後用璽之後,再正式頒下的。
——椒房殿中當然有霍光安排的人,但是,是與前朝的情況不同,無論是什麽事情,皇後身邊的人都沒有直接代為裁決的情況,很多時候,更是讓少府屬吏直接向皇後奏報,除非是極不好辦的問題,一般來說,上官皇後都會給予答複。
——比如這一次。
今日,張賀來椒房殿並不是興之所至,而是前來向皇後奏報今年選入宮的良家子的情況。
——哪些人直接授後宮職?哪些人隻作家人子供養?哪些人自請充才人?……諸如此類的問題,雖然掖庭署可以直接安排,但是,最終還是要皇後用璽才能真正算數。
幾年來,上官皇後從沒有對掖庭署的奏報修改一個字,但是,也從來沒有不聞不問直接用璽的情況。
正是因此,張賀對上官皇後才會越發地恭敬。
——這才是為君者應有的態度!
——相信臣屬的判斷,但是,絕對不放縱,不了解情況的時候,絕對不妄加判斷。
盡管不清楚,這究竟是上官皇後自己領悟出來的行事之道,還是有人對皇後做了教導,可是,張賀很清楚一件事——明白道理與按道理去做完全是兩迴事!
——比如說當今天子!
——誰能說那位自幼聰慧的天子真的不清楚該如何與權臣相處嗎?
——也許,他一清二楚,但是,他做不到!
——就如當年……
……
“……掖庭令!”兮君又喚了一聲,眉頭也皺了起來。
——她已經喚了五六聲了。
這一次,張賀終於迴了神。
“臣昧死!”張賀惶恐地跪倒。
——隻看皇後的神色就知道,他失禮了!
兮君仍舊皺著眉,卻沒有追究張賀的罪過。她擺了擺手:“無妨。”
張賀鬆了一口氣,再次稽首謝過。
兮君抬眼看向殿外,隨即便以極快的語速對張賀言道:“大將軍既已知此事,君且安心,不必多慮。吾聞君將嫁女孫,且為君賀。”
張賀一愣,隨即就聽到皇後長禦在殿門處請入的聲音。他連忙收攝了心神,肅手退後一步。
“入。”兮君應允。
一名長禦捧著一隻漆匣步入殿中,向皇後行禮,便想奉上漆匣,卻被兮君抬手阻止。
“賜掖庭令。”兮君的語氣十分平靜。
“……諾。”長禦先是一怔,隨後反應過來,才連忙低頭應諾。
張賀也是十分驚愕,直到接過漆匣,才連忙稽首再拜,謝過皇後的恩賜。
兮君答過禮,隨後便低頭繼續看張賀奉上的奏書,不時地詢問幾個問題。等之前被指派出去的長禦陸續迴來複命,兮君也將這次的良家子了解得差不多了。
雖然皇帝寢疾並非什麽秘密,因此,這兩年的良家子人數並不多,但是,終究不是沒有。看著簡冊上那些再尋常不過的名籍,兮君心中有些無奈。
——這些女子知道自己可能的命運嗎?
——後宮女爵……的確有非常的尊榮,但是,若是未能生下皇子……她們的命運甚至不如庶人家的禦婢!
——禦婢終究可以想辦法讓主人放免,沒有兒子的後宮卻隻能終生被禁錮在皇帝的陵園……
——她們仍然有與原來一樣的衣食供給,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
……
——病了沒有醫巫,也沒有人會管她們之前如何相殘……
……
——她們不比陵園寢廟中的擺設珍貴……
——雖然不會讓她們殉葬,但是,事實上……沒有人不盼著她們早死……
——甚至……包括她們自己……
……
——這不是什麽秘密,但是,即使如此,仍然有這麽多人家願意把自己的子女送進宮……
——尤其……
“今歲……良家子比往年多……”兮君略微算了算,不禁皺眉問道。
——所謂的往年就是元鳳元年之後。
因為皇帝未加元服,這些年先良家子入宮都是隻在三輔進行的。三輔之地緊鄰長安,各種傳言都流傳得極快,因此,朝中的情況讓很多人都不願將女兒送入宮。
張賀中規中矩地解釋:“上已加元服,故此番采選良家子用舊例。”
——也就是除了三輔,各郡國也要選人送來長安。
兮君恍然大悟,卻是皺眉:“怎麽……”
——怎麽會恢複舊例的……
見皇後猶疑不定,張賀微訝,思忖了一會兒才明白皇後可能的想法,於是低聲解釋道:“此乃定例,掖庭奏上後,得可方行。”
——這是皇帝準許的。或者說……是霍光準許的。
兮君一怔,隨即就明白了——本來召天下良醫已經使得人心浮動了,若是再停止選人……
卷起最後一份名冊,兮君取了牘板,寫了“可”字,隨示意受召而來的內謁令用璽封檢。
張賀帶著奏書與那隻漆匣離開之後,兮君又在殿上坐了好一會兒,才在長禦的提醒下起身更衣梳妝。
——到該準備上食了。
換了一身紅褐色的深衣,再係上佩綬、緄帶,看著宮人取來頭飾,兮君便擺手阻止了長禦的挑選。
“不戴。”兮君斷然拒絕,直接轉身。
左右都是一驚,倚華反應稍快一些,連忙上前攔住皇後。
“中宮不可。”倚華說得十分絕對。
兮君沉下臉。
倚華跪下,拉著兮君的衣裾,稽首懇請:“婦人貌不修飾,不見君父。望中宮三思。”
誰都知道,數月的上食,隨著天氣愈熱,皇後的心情也愈煩躁,幾乎每次準備去帝寢時,都要鬧一場,不過,即使如此,不飾容妝還是頭一遭。
——這不是皇帝興之所致,到後宮一行,妝容隨意些還更顯親切,也不是尋常的家人燕見。
——這是皇後上食啊!
——從椒房殿一路到前朝路寢,多少人看著啊!
……
想到可能的問題,殿中所有侍禦都跟著倚華一起跪了下去。
僵持了好一會兒,兮君才閉了閉眼,不甘地深了一口氣,隨即緩緩吐出,最後卻還是轉身重新坐了下來,任由長禦、宮人為她櫛發笄總,再戴上華勝、步搖。之後便坐上小馬車,往帝寢走去。
眼見著將到四月了,按例,皇帝應當移居清涼殿了,少府也為此事上過書了,但是,霍光請示時,劉弗陵一直不肯。
於是,每一天的上食,兮君都要出禁門,來迴所費的時間也多了一倍。
今天,因為掖庭奏事,加上兮君那麽一通折騰,皇後上食就平日晚了小半個時辰,也許是這個緣故,出了禁門以後,兮君便覺得氣氛格外不對,車馬行進的聲音不小,但是,隱隱約約的議論聲,即使坐在車中,她也仍然能感覺出來,而且,警蹕的郎官雖然小心,但是,不時交換的眼色也不可能完全不落入她的眼中。
尤其是離宣室殿越近,議論聲漸漸沒了,這種情況卻越明顯。
馬車駛上高台,在殿門前停下,中宮侍禦扶著皇後步下馬車。
殿門關著,也沒有天子近臣在殿門外迎候。
中宮諸人都皺了皺眉。
兮君同樣皺緊了眉頭。
——這算什麽?
站了一會兒,兮君還是示意一名宦者去推門,心裏打定了主意——如果殿門真的鎖閉了,她便直接迴椒房殿。
然而殿門開了。
兩個黃門匆匆跑了過來,一個勁地請罪,兮君沒有理會,領著自己的侍禦走了進去。
過了前殿,一行人沿著廊道走向後殿,沒走幾步,就看後殿前赫然跪著好幾個女子。兮君不沒有在意,幾名長禦卻是臉色大變,待迴過神來,想阻止皇後前行,她們已經到後殿前。
“卿不願?”一個不高的聲音從殿中傳出,帶著幾分說不出的陰冷。(未完待續。)
椒房前殿,原本一直微笑著傾聽的皇後忽然詫異地抬手,向掖庭令確讓他方才說的話。
張賀苦笑,隨即恭恭敬敬地向皇後重複自己方才說的話:“曾孫欲為吏。”
兮君皺緊了眉頭,沉吟了許久才道:“似有不妥……”
張賀不禁略感驚訝——這位皇後居然能看出劉病已的想法不妥!
張賀看向皇後,抿緊了雙唇,半晌才對皇後道:“臣亦覺不妥,卻難以言明……”
兮君垂下眼,沒有順著張賀的意思往下說,反而問張賀:“君可允曾孫之請?”
“否。”張賀低頭迴答,對這位年少的皇後又有多了幾分認識。
兮君點了點頭,沉默了一會兒,才道:“君可告大將軍?”
張賀再次低頭迴答:“臣已告於大將軍。”
殿中再次寂靜下來。
雖然是在前殿,但是,之前,兮君為了方便詢問劉病已的近況,將身邊侍奉的近臣都分別尋了事打發了出去,此時,殿上除了她與張賀,就隻有幾個宮人分別跽坐在角落裏。隻要他們兩人不要高聲,偌大的殿內,那些宮人絕對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悄悄地抬眼看了皇後一眼,張賀暗暗皺眉——他實在是看不透這位年少的皇後了。
作為掖庭令,張賀與皇後接觸的機會還是很多。因此,與很多官吏不同,張賀從來都不認為上官皇後隻是被霍光安排住在椒房殿的一個傀儡。
——霍光對後宮的事務是完全不管的。哪怕是禁止禁中與後宮的女子得幸,他也隻是下了那道令,之後的具體安排,他是不管的。
——少府、掖庭的安排都是呈給皇後,用皇後用璽之後,再正式頒下的。
——椒房殿中當然有霍光安排的人,但是,是與前朝的情況不同,無論是什麽事情,皇後身邊的人都沒有直接代為裁決的情況,很多時候,更是讓少府屬吏直接向皇後奏報,除非是極不好辦的問題,一般來說,上官皇後都會給予答複。
——比如這一次。
今日,張賀來椒房殿並不是興之所至,而是前來向皇後奏報今年選入宮的良家子的情況。
——哪些人直接授後宮職?哪些人隻作家人子供養?哪些人自請充才人?……諸如此類的問題,雖然掖庭署可以直接安排,但是,最終還是要皇後用璽才能真正算數。
幾年來,上官皇後從沒有對掖庭署的奏報修改一個字,但是,也從來沒有不聞不問直接用璽的情況。
正是因此,張賀對上官皇後才會越發地恭敬。
——這才是為君者應有的態度!
——相信臣屬的判斷,但是,絕對不放縱,不了解情況的時候,絕對不妄加判斷。
盡管不清楚,這究竟是上官皇後自己領悟出來的行事之道,還是有人對皇後做了教導,可是,張賀很清楚一件事——明白道理與按道理去做完全是兩迴事!
——比如說當今天子!
——誰能說那位自幼聰慧的天子真的不清楚該如何與權臣相處嗎?
——也許,他一清二楚,但是,他做不到!
——就如當年……
……
“……掖庭令!”兮君又喚了一聲,眉頭也皺了起來。
——她已經喚了五六聲了。
這一次,張賀終於迴了神。
“臣昧死!”張賀惶恐地跪倒。
——隻看皇後的神色就知道,他失禮了!
兮君仍舊皺著眉,卻沒有追究張賀的罪過。她擺了擺手:“無妨。”
張賀鬆了一口氣,再次稽首謝過。
兮君抬眼看向殿外,隨即便以極快的語速對張賀言道:“大將軍既已知此事,君且安心,不必多慮。吾聞君將嫁女孫,且為君賀。”
張賀一愣,隨即就聽到皇後長禦在殿門處請入的聲音。他連忙收攝了心神,肅手退後一步。
“入。”兮君應允。
一名長禦捧著一隻漆匣步入殿中,向皇後行禮,便想奉上漆匣,卻被兮君抬手阻止。
“賜掖庭令。”兮君的語氣十分平靜。
“……諾。”長禦先是一怔,隨後反應過來,才連忙低頭應諾。
張賀也是十分驚愕,直到接過漆匣,才連忙稽首再拜,謝過皇後的恩賜。
兮君答過禮,隨後便低頭繼續看張賀奉上的奏書,不時地詢問幾個問題。等之前被指派出去的長禦陸續迴來複命,兮君也將這次的良家子了解得差不多了。
雖然皇帝寢疾並非什麽秘密,因此,這兩年的良家子人數並不多,但是,終究不是沒有。看著簡冊上那些再尋常不過的名籍,兮君心中有些無奈。
——這些女子知道自己可能的命運嗎?
——後宮女爵……的確有非常的尊榮,但是,若是未能生下皇子……她們的命運甚至不如庶人家的禦婢!
——禦婢終究可以想辦法讓主人放免,沒有兒子的後宮卻隻能終生被禁錮在皇帝的陵園……
——她們仍然有與原來一樣的衣食供給,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
……
——病了沒有醫巫,也沒有人會管她們之前如何相殘……
……
——她們不比陵園寢廟中的擺設珍貴……
——雖然不會讓她們殉葬,但是,事實上……沒有人不盼著她們早死……
——甚至……包括她們自己……
……
——這不是什麽秘密,但是,即使如此,仍然有這麽多人家願意把自己的子女送進宮……
——尤其……
“今歲……良家子比往年多……”兮君略微算了算,不禁皺眉問道。
——所謂的往年就是元鳳元年之後。
因為皇帝未加元服,這些年先良家子入宮都是隻在三輔進行的。三輔之地緊鄰長安,各種傳言都流傳得極快,因此,朝中的情況讓很多人都不願將女兒送入宮。
張賀中規中矩地解釋:“上已加元服,故此番采選良家子用舊例。”
——也就是除了三輔,各郡國也要選人送來長安。
兮君恍然大悟,卻是皺眉:“怎麽……”
——怎麽會恢複舊例的……
見皇後猶疑不定,張賀微訝,思忖了一會兒才明白皇後可能的想法,於是低聲解釋道:“此乃定例,掖庭奏上後,得可方行。”
——這是皇帝準許的。或者說……是霍光準許的。
兮君一怔,隨即就明白了——本來召天下良醫已經使得人心浮動了,若是再停止選人……
卷起最後一份名冊,兮君取了牘板,寫了“可”字,隨示意受召而來的內謁令用璽封檢。
張賀帶著奏書與那隻漆匣離開之後,兮君又在殿上坐了好一會兒,才在長禦的提醒下起身更衣梳妝。
——到該準備上食了。
換了一身紅褐色的深衣,再係上佩綬、緄帶,看著宮人取來頭飾,兮君便擺手阻止了長禦的挑選。
“不戴。”兮君斷然拒絕,直接轉身。
左右都是一驚,倚華反應稍快一些,連忙上前攔住皇後。
“中宮不可。”倚華說得十分絕對。
兮君沉下臉。
倚華跪下,拉著兮君的衣裾,稽首懇請:“婦人貌不修飾,不見君父。望中宮三思。”
誰都知道,數月的上食,隨著天氣愈熱,皇後的心情也愈煩躁,幾乎每次準備去帝寢時,都要鬧一場,不過,即使如此,不飾容妝還是頭一遭。
——這不是皇帝興之所致,到後宮一行,妝容隨意些還更顯親切,也不是尋常的家人燕見。
——這是皇後上食啊!
——從椒房殿一路到前朝路寢,多少人看著啊!
……
想到可能的問題,殿中所有侍禦都跟著倚華一起跪了下去。
僵持了好一會兒,兮君才閉了閉眼,不甘地深了一口氣,隨即緩緩吐出,最後卻還是轉身重新坐了下來,任由長禦、宮人為她櫛發笄總,再戴上華勝、步搖。之後便坐上小馬車,往帝寢走去。
眼見著將到四月了,按例,皇帝應當移居清涼殿了,少府也為此事上過書了,但是,霍光請示時,劉弗陵一直不肯。
於是,每一天的上食,兮君都要出禁門,來迴所費的時間也多了一倍。
今天,因為掖庭奏事,加上兮君那麽一通折騰,皇後上食就平日晚了小半個時辰,也許是這個緣故,出了禁門以後,兮君便覺得氣氛格外不對,車馬行進的聲音不小,但是,隱隱約約的議論聲,即使坐在車中,她也仍然能感覺出來,而且,警蹕的郎官雖然小心,但是,不時交換的眼色也不可能完全不落入她的眼中。
尤其是離宣室殿越近,議論聲漸漸沒了,這種情況卻越明顯。
馬車駛上高台,在殿門前停下,中宮侍禦扶著皇後步下馬車。
殿門關著,也沒有天子近臣在殿門外迎候。
中宮諸人都皺了皺眉。
兮君同樣皺緊了眉頭。
——這算什麽?
站了一會兒,兮君還是示意一名宦者去推門,心裏打定了主意——如果殿門真的鎖閉了,她便直接迴椒房殿。
然而殿門開了。
兩個黃門匆匆跑了過來,一個勁地請罪,兮君沒有理會,領著自己的侍禦走了進去。
過了前殿,一行人沿著廊道走向後殿,沒走幾步,就看後殿前赫然跪著好幾個女子。兮君不沒有在意,幾名長禦卻是臉色大變,待迴過神來,想阻止皇後前行,她們已經到後殿前。
“卿不願?”一個不高的聲音從殿中傳出,帶著幾分說不出的陰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