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待疾,禁內後宮皆不得進……”
兮君訝然出聲,好一會兒才放下手中的尺一板,抬頭看向立於殿中的杜延年。
“此令……”兮君有些不知道該如何問了。
杜延年微微挑眉,沒有吭聲。
兮君揉了揉眉心,深吸了一口氣,隨即便懊惱地皺眉——這是椒房前殿,滿殿都是椒泥的辛香,再加熏爐中緩緩蒸騰的合香味道……著實是讓人心煩。
心緒煩亂,兮君知道這般情形,自己是無論如何也想不清楚的,於是,她擰著眉,很幹脆對杜延年道:“大將軍可有交代?”
對皇後的問題,杜延年並無意外的表示,語氣恭敬地迴答:“大將軍望中宮約束後宮。”
兮君挑了挑眉,似笑非笑地看著杜延年,好一會兒才慢悠悠地出聲,語氣非常平靜:“若有詔令至後宮……”
宮禁自有製度,後宮皆居禁內,而天子如今卻在宣室,後宮即便想進幸侍奉,也是出不得禁門的——除非有詔令召見。
杜延年依舊低著頭,對皇後的話毫不動容:“上待疾,豈會有詔令至後宮?”
當朝九卿語氣平淡,然而理所當然的語語卻透著一抹毫不掩飾的冷厲。
兮君再次深吸了一口氣,隻覺得一把火從胸口直衝上頭,讓她的額角痛得厲害。
——杜延年就差直言,皇帝絕對發不出詔令了!
兮君揉著額角,又在痛處按壓了好一會兒,才對杜延年點頭:“吾已知。君且退。”
杜延年立即應諾,剛要行禮退下,又想到霍光的交代,連忙重親低頭立定,對皇後稟告:“大將軍尚有一言。”
“嗯?”兮君稍訝。
——還能有什麽事?
“椒房雖在後宮,中宮上食不在此詔之禁。”杜延年很認真地複述了霍光的話。
兮君一怔,半晌都說不出話來,等迴過神來,才發現杜延年已經離開了。
“大父何意?”兮君隻覺得自己的頭更痛了。
傅母一直坐在皇後的身側,這會兒,聽到皇後的呢喃自語,禁不住喜形於色地對皇後道:“此事於皇後甚善。”
“甚善?”兮君看了傅母一眼,卻是輕輕搖頭,什麽都沒有再說,便徑自起身,離開前殿。左右侍禦連忙跟上。傅母雖然滿腹不解,卻也立刻起身,不敢怠慢。
走出前殿,香氛稍淡,兮君的心也慢慢地平靜下來,順著廊道又走了一會兒,兮君若有所思地止步,揚手招人上前。
隨侍的宦者上前應命,隻聽皇後慢慢地言道:“草詔,用璽,頒中外。”
宦者一愣,剛要問草何詔,就陡然明白過來,於是出口的詢問變成了:“是否直書大將軍令?”
兮君微微眯眼,瞥了那句宦者一眼,才慢慢地點頭。
——她可不認為,隻憑她的皇後詔,就能震懾住禁中與後宮那些女人!
——還是把大將軍抬出來,讓她們自己掂量為好!
見皇後如此表示,傅母與諸侍禦都是臉色微變,連應命的那個宦者也怔怔地望著皇後,沒有立刻應唯。
“嗯?”兮君挑眉,掃了一眼諸人,有些不明白自己這個決定有何不妥。
傅母欲言又止,倚華也垂下眼,沒有解釋的意思。
兮君移開眼,沒有再理會諸人,直接舉步離開,將那個宦者嚇了一跳:“中宮!”
——他究竟該怎麽辦啊!
兮君沒有理會,更沒有停步,一幹侍禦連忙跟上,自然也顧不上那個可憐的宦者了,隻有郭穰,在走過他身邊時停了一步,低聲斥道:“應唯速去。”
那個宦者打了一個寒顫,頓時明白過來——他們是臣,皇後是君,他們哪有權力去質疑皇後的命令啊!
“唯!”宦者應了一聲,迅速轉身離開。
兮君仍有課業,不過,在寢殿稍歇了一會兒,便被傅母要求繼續課業,直到太官上食,才結束午前的課業。
用過晝食,兮君倒沒有想著休息,而是向左右問起了詔書之事。左右侍禦也不清楚,不過,立刻就有人出去,將負責此事的人喚了過來。
來的是中長秋。行禮之後,中長秋也沒有多話,直接奉上了詔書,同時解釋:“中宮詔曰:‘草詔,用璽,頒中外。’故此詔已用璽頒下。”
兮君打開牘板,看了一下,便隨手交給了身邊的長禦,等長禦將詔書交還中長秋了,她才問道:“詔已頒,中外可有議論?”
中長秋一怔,抬眼看了皇後一眼,卻隻看到皇後一臉興味地望著自己,似乎真的十分好奇。
“禁中、後宮並無議論。”中長秋硬著頭皮迴答。
兮君沉默了一會兒,便擺了擺手,長禦隨即示意中長秋退下。
又坐了一會兒,兮君才開口吩咐:“我稍感不適,且免朝請。”
“諾。”隨侍的一名長禦低頭應下,隨即便悄然退出殿。
皇後傅母一直在一旁侍奉,這會兒見皇後神色不豫,端坐不語,便忍不住低聲勸道:“中宮不必多慮。此乃大將軍之令,中外必不敢議論。”
——以霍光如今的權勢,誰敢多說一個字?
——更不必說,此事還占著為天子身體著想的大義之名!
兮君不由輕笑,點了點頭,倒也認可傅母的解釋。
——應當是如此!
——雖然肯定有人不滿,更有人不悅,但是,隻要沒有人敢說出來,就可以當無事!
——至少,她能省事、省心!
想到這兒,兮君倒是愉悅了不少,心中原來的擔憂更是去了大半。
與此同時,霍光看著大長秋宣頒的皇後詔,卻是哭笑不得,同在室內的幾人更是麵帶憂慮。
“幼公似覺不妥?”送走大長秋,霍光便直接點了其中一人詢問。
“皇後詔中直言大將軍上書,與將軍名聲無益。”杜延年委婉地指出詔令中的問題。
杜延年也挺意外的——皇後竟然就這樣直白地說明,此詔出自霍光之意!
——這是對霍光表示不滿嗎?抑或者……根本就是抗拒?
霍光不由失笑,轉身返迴室內,待眾人都坐下了,才看著杜延年笑道:“皇後詔中不言我之意,中外即信,此詔出自皇後之意?”
眾人一愣,卻是無言以對了。
——誰會相信?
——沒有霍光的授意,十一歲的皇後會下這種禁令?
——即便是他們都無法說一個“信”字啊!
見眾人無語,霍光也沒有再說什麽,笑了笑,便問起另一件事:“幼公方才要奏何事?”
方才,杜延年匆匆過來,明顯是有急事,卻正與大長秋趕到了一塊兒,因此一直沒有說。
自元鳳元年起,雖然張安世是右將軍兼光祿勳,也是霍光認可的當朝第二人,但是,真正在霍光身邊,協助其處理事務的卻是杜延年。
——太仆、右曹、給事中。
雖然不比張安世顯赫,但是,杜延年的官職都是參政決事的內朝官職。
兩年來,朝中官吏都習慣了由杜延年開口,將霍光的各種意思表達出來。
——吏民上書言便宜,輒下延年平處複奏。
——言可官試者,至為縣令;或丞相、禦史除用,滿歲,以狀聞;或抵其罪法。
可以說,現在,還能向霍光進言的,除了張安世,就是杜延年了——張安世素來謹慎,不是萬不得已,素來是不開口的;即便是開口,別人也未必有機會知道。
這會兒,諸人自然將注意力從後宮事務上轉到杜延年將要說的事情上。
聽到霍光發問,杜延年收斂了神色,取出一份奏書,恭敬地遞到霍光麵前的漆幾上,同時低聲解釋:“侍禦書劾奏。”
霍光一怔,隨即也沒有急著看那份奏書,而是問杜延年:“因何事劾何人?”
霍光領尚書事,按道理,所有奏書,他都是清楚的,但是,每日官民上書不知凡幾,他又怎麽可能一一過目?而且,近來,他的注意力也並不在尚書事上,奏書之事,一直由杜延年代其處理。
杜延年尋思了一下,沒有直接迴答,而是謹慎地問了霍光一個問題:“大將軍是否記得桑遷?”
“桑遷?”霍光皺眉,“與禦史大夫有關?”
這個“禦史大夫”自然不是指現在任禦史大夫的王,而是指王的前任,因謀反伏誅的桑弘羊。
杜延年點頭:“桑遷乃桑弘羊之子。”
霍光迴憶了一會兒,總算有了一點印象,點了點頭,示意杜延年往下說。
“燕王、長公主與左將軍謀反時,桑遷出逃,曾匿於其父故吏侯史吳處,後遷被捕得,未曾詳詢即伏法,故無人知此事。”
杜延年解釋得很詳細,霍光知道其必有緣故,也沒有催促,隻是認真地聽著。
杜延年的語氣更加謹慎:“去歲六月,赦天下。吳自出係獄。廷尉與少府治此案,皆以為‘桑遷坐父謀反而侯史吳臧之,非匿反者,乃匿為隨者也’,即以赦令除吳罪。此番侍禦史治實,卻以為“桑遷通經術,知父謀反而不諫爭,與反者身無異。侯史吳故三百石吏,首匿遷,不與庶人匿隨從者等,吳不得赦。”奏請覆治,又劾廷尉、少府縱反者。”(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兮君訝然出聲,好一會兒才放下手中的尺一板,抬頭看向立於殿中的杜延年。
“此令……”兮君有些不知道該如何問了。
杜延年微微挑眉,沒有吭聲。
兮君揉了揉眉心,深吸了一口氣,隨即便懊惱地皺眉——這是椒房前殿,滿殿都是椒泥的辛香,再加熏爐中緩緩蒸騰的合香味道……著實是讓人心煩。
心緒煩亂,兮君知道這般情形,自己是無論如何也想不清楚的,於是,她擰著眉,很幹脆對杜延年道:“大將軍可有交代?”
對皇後的問題,杜延年並無意外的表示,語氣恭敬地迴答:“大將軍望中宮約束後宮。”
兮君挑了挑眉,似笑非笑地看著杜延年,好一會兒才慢悠悠地出聲,語氣非常平靜:“若有詔令至後宮……”
宮禁自有製度,後宮皆居禁內,而天子如今卻在宣室,後宮即便想進幸侍奉,也是出不得禁門的——除非有詔令召見。
杜延年依舊低著頭,對皇後的話毫不動容:“上待疾,豈會有詔令至後宮?”
當朝九卿語氣平淡,然而理所當然的語語卻透著一抹毫不掩飾的冷厲。
兮君再次深吸了一口氣,隻覺得一把火從胸口直衝上頭,讓她的額角痛得厲害。
——杜延年就差直言,皇帝絕對發不出詔令了!
兮君揉著額角,又在痛處按壓了好一會兒,才對杜延年點頭:“吾已知。君且退。”
杜延年立即應諾,剛要行禮退下,又想到霍光的交代,連忙重親低頭立定,對皇後稟告:“大將軍尚有一言。”
“嗯?”兮君稍訝。
——還能有什麽事?
“椒房雖在後宮,中宮上食不在此詔之禁。”杜延年很認真地複述了霍光的話。
兮君一怔,半晌都說不出話來,等迴過神來,才發現杜延年已經離開了。
“大父何意?”兮君隻覺得自己的頭更痛了。
傅母一直坐在皇後的身側,這會兒,聽到皇後的呢喃自語,禁不住喜形於色地對皇後道:“此事於皇後甚善。”
“甚善?”兮君看了傅母一眼,卻是輕輕搖頭,什麽都沒有再說,便徑自起身,離開前殿。左右侍禦連忙跟上。傅母雖然滿腹不解,卻也立刻起身,不敢怠慢。
走出前殿,香氛稍淡,兮君的心也慢慢地平靜下來,順著廊道又走了一會兒,兮君若有所思地止步,揚手招人上前。
隨侍的宦者上前應命,隻聽皇後慢慢地言道:“草詔,用璽,頒中外。”
宦者一愣,剛要問草何詔,就陡然明白過來,於是出口的詢問變成了:“是否直書大將軍令?”
兮君微微眯眼,瞥了那句宦者一眼,才慢慢地點頭。
——她可不認為,隻憑她的皇後詔,就能震懾住禁中與後宮那些女人!
——還是把大將軍抬出來,讓她們自己掂量為好!
見皇後如此表示,傅母與諸侍禦都是臉色微變,連應命的那個宦者也怔怔地望著皇後,沒有立刻應唯。
“嗯?”兮君挑眉,掃了一眼諸人,有些不明白自己這個決定有何不妥。
傅母欲言又止,倚華也垂下眼,沒有解釋的意思。
兮君移開眼,沒有再理會諸人,直接舉步離開,將那個宦者嚇了一跳:“中宮!”
——他究竟該怎麽辦啊!
兮君沒有理會,更沒有停步,一幹侍禦連忙跟上,自然也顧不上那個可憐的宦者了,隻有郭穰,在走過他身邊時停了一步,低聲斥道:“應唯速去。”
那個宦者打了一個寒顫,頓時明白過來——他們是臣,皇後是君,他們哪有權力去質疑皇後的命令啊!
“唯!”宦者應了一聲,迅速轉身離開。
兮君仍有課業,不過,在寢殿稍歇了一會兒,便被傅母要求繼續課業,直到太官上食,才結束午前的課業。
用過晝食,兮君倒沒有想著休息,而是向左右問起了詔書之事。左右侍禦也不清楚,不過,立刻就有人出去,將負責此事的人喚了過來。
來的是中長秋。行禮之後,中長秋也沒有多話,直接奉上了詔書,同時解釋:“中宮詔曰:‘草詔,用璽,頒中外。’故此詔已用璽頒下。”
兮君打開牘板,看了一下,便隨手交給了身邊的長禦,等長禦將詔書交還中長秋了,她才問道:“詔已頒,中外可有議論?”
中長秋一怔,抬眼看了皇後一眼,卻隻看到皇後一臉興味地望著自己,似乎真的十分好奇。
“禁中、後宮並無議論。”中長秋硬著頭皮迴答。
兮君沉默了一會兒,便擺了擺手,長禦隨即示意中長秋退下。
又坐了一會兒,兮君才開口吩咐:“我稍感不適,且免朝請。”
“諾。”隨侍的一名長禦低頭應下,隨即便悄然退出殿。
皇後傅母一直在一旁侍奉,這會兒見皇後神色不豫,端坐不語,便忍不住低聲勸道:“中宮不必多慮。此乃大將軍之令,中外必不敢議論。”
——以霍光如今的權勢,誰敢多說一個字?
——更不必說,此事還占著為天子身體著想的大義之名!
兮君不由輕笑,點了點頭,倒也認可傅母的解釋。
——應當是如此!
——雖然肯定有人不滿,更有人不悅,但是,隻要沒有人敢說出來,就可以當無事!
——至少,她能省事、省心!
想到這兒,兮君倒是愉悅了不少,心中原來的擔憂更是去了大半。
與此同時,霍光看著大長秋宣頒的皇後詔,卻是哭笑不得,同在室內的幾人更是麵帶憂慮。
“幼公似覺不妥?”送走大長秋,霍光便直接點了其中一人詢問。
“皇後詔中直言大將軍上書,與將軍名聲無益。”杜延年委婉地指出詔令中的問題。
杜延年也挺意外的——皇後竟然就這樣直白地說明,此詔出自霍光之意!
——這是對霍光表示不滿嗎?抑或者……根本就是抗拒?
霍光不由失笑,轉身返迴室內,待眾人都坐下了,才看著杜延年笑道:“皇後詔中不言我之意,中外即信,此詔出自皇後之意?”
眾人一愣,卻是無言以對了。
——誰會相信?
——沒有霍光的授意,十一歲的皇後會下這種禁令?
——即便是他們都無法說一個“信”字啊!
見眾人無語,霍光也沒有再說什麽,笑了笑,便問起另一件事:“幼公方才要奏何事?”
方才,杜延年匆匆過來,明顯是有急事,卻正與大長秋趕到了一塊兒,因此一直沒有說。
自元鳳元年起,雖然張安世是右將軍兼光祿勳,也是霍光認可的當朝第二人,但是,真正在霍光身邊,協助其處理事務的卻是杜延年。
——太仆、右曹、給事中。
雖然不比張安世顯赫,但是,杜延年的官職都是參政決事的內朝官職。
兩年來,朝中官吏都習慣了由杜延年開口,將霍光的各種意思表達出來。
——吏民上書言便宜,輒下延年平處複奏。
——言可官試者,至為縣令;或丞相、禦史除用,滿歲,以狀聞;或抵其罪法。
可以說,現在,還能向霍光進言的,除了張安世,就是杜延年了——張安世素來謹慎,不是萬不得已,素來是不開口的;即便是開口,別人也未必有機會知道。
這會兒,諸人自然將注意力從後宮事務上轉到杜延年將要說的事情上。
聽到霍光發問,杜延年收斂了神色,取出一份奏書,恭敬地遞到霍光麵前的漆幾上,同時低聲解釋:“侍禦書劾奏。”
霍光一怔,隨即也沒有急著看那份奏書,而是問杜延年:“因何事劾何人?”
霍光領尚書事,按道理,所有奏書,他都是清楚的,但是,每日官民上書不知凡幾,他又怎麽可能一一過目?而且,近來,他的注意力也並不在尚書事上,奏書之事,一直由杜延年代其處理。
杜延年尋思了一下,沒有直接迴答,而是謹慎地問了霍光一個問題:“大將軍是否記得桑遷?”
“桑遷?”霍光皺眉,“與禦史大夫有關?”
這個“禦史大夫”自然不是指現在任禦史大夫的王,而是指王的前任,因謀反伏誅的桑弘羊。
杜延年點頭:“桑遷乃桑弘羊之子。”
霍光迴憶了一會兒,總算有了一點印象,點了點頭,示意杜延年往下說。
“燕王、長公主與左將軍謀反時,桑遷出逃,曾匿於其父故吏侯史吳處,後遷被捕得,未曾詳詢即伏法,故無人知此事。”
杜延年解釋得很詳細,霍光知道其必有緣故,也沒有催促,隻是認真地聽著。
杜延年的語氣更加謹慎:“去歲六月,赦天下。吳自出係獄。廷尉與少府治此案,皆以為‘桑遷坐父謀反而侯史吳臧之,非匿反者,乃匿為隨者也’,即以赦令除吳罪。此番侍禦史治實,卻以為“桑遷通經術,知父謀反而不諫爭,與反者身無異。侯史吳故三百石吏,首匿遷,不與庶人匿隨從者等,吳不得赦。”奏請覆治,又劾廷尉、少府縱反者。”(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