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宮似是指陛下……對曾孫……心存……惡意!”


    張賀的話音一落,霍光便不由挑眉,眼神色也驟然一斂。


    對這個外孫女,霍光素來上心,自然知道她向來謹慎,尤其這件事還涉及到劉弗陵,她更不可能信口開河。


    同樣,張賀也不是隨意說話的人。


    不過,霍光也很清楚,劉弗陵對兮君並不信任,就算有什麽計劃,也不可能對她說,因此,她也不可能說得太明白,甚至,可能連某些暗示也不過她的推測。


    ——自然,張賀的這個說辭,更是他自己的推測了。


    想清楚之後,霍光也就放下了心,對張賀溫言撫慰了一通,又親自將他送了出去,雖然未出正堂,卻也讓外麵伺候的尚書、掾吏嚇了一跳。


    張賀拿不準霍光的心思,隱隱有些擔心,他不把自己的話放到心上,但是,身處尚書台,張賀也不敢多言,隻能皺著眉離開。不過,沒等張賀離開,就見一名皂衣掾吏從尚書台匆匆出來,經過他身邊時,也不過潦草地執了禮,便趕緊離開,顯然是有急務。張賀停步看了一會兒,見那名掾吏去的方向正是出宮的必經之路,不由就挑了挑眉,緊鎖的眉頭因此鬆開。


    輕輕地吐了一口氣,張賀舉步離開,心中卻是略感安心了。


    就如田千秋的波瀾不驚一樣,元鳳二年的九月並沒有發生任何讓人驚訝的事情,十月大朝也很平靜地結束了,列侯上計之後,百官朝賀,一年的事務到此也就算是結束,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正月朔旦的大朝,那是諸侯王的朝聘。


    雖然要到正月朔旦,諸侯王才會奉皮薦璧玉賀正月,不過,畢竟大漢疆域甚廣,諸侯王多會提前一些到達,而漢之儀法,諸侯王初到即入小見,再加上每位諸侯王都是與四位列侯同年朝見,入冬以後,未央宮自然是熱鬧了許多。


    作為皇後,兮君要參與的事情並不少,歲末年尾,立冬、冬至、臘日、大儺……直到除夕、正旦,皇帝要參與的各項大禮,她這個皇後幾乎都要領著內外貴人舉行相應的典禮,至於宮中的宴席,更是如此。


    連續的忙碌對一般人來說,不過疲憊一些,勞累一些,但是,無論是劉弗陵,還是兮君,都是不甚康泰的狀況,因此,正旦大朝時,接受諸侯王的朝見的少帝,臉色難看到了極點,同樣,椒房前殿中,接受內外貴人朝賀的皇後,即使是盛服嚴妝,也難掩一身的病態。


    也是因這個原因,正旦後三日,正月乙醜,為來朝的諸侯王置酒,並賜金錢財物時,劉弗陵隻是在宴席上等了不到一刻,便離席了,直到酒宴結束,也沒有返迴,而後宮之中,年幼的皇後更是幹脆沒有出席酒宴,隻派了大長秋與女禦在席上照應。


    這樣的失禮,來朝的諸侯不免驚訝,自然也不能視而不見,詢問的對像自然是秉政之人。


    霍光沒有絲毫的掩飾,反而是一臉憂慮地對來朝的諸侯王答道:“元年,燕王、長公主負恩,上深以為痛……當時即曾寢疾……”


    這就是說,皇帝的病根是早已種下的了。


    此番來朝的諸侯王不是別人,正是迎娶了鄂邑長公主女孫為後的河間王劉慶(注),聽到霍光提及長公主,別人猶可,劉慶卻是連追問都沒有心思了。


    不過,畢竟是孝景皇帝一脈,雖然是劉弗陵的曾孫輩,但是,劉慶還是向霍光進言:“上年十七,宜加元服之禮。”


    河間獻王修學好古,河間王一脈皆好儒循古,提及元服之事,本也在霍光的預料之中。


    霍光並未迴避這個問題,相反,他很鄭重地對河間王答道:“孝惠皇帝二十一行冠禮,仆以為當仿之。”


    劉慶皺了皺眉,心中略有不足之意,但是,看了看霍光,到底沒有說出來。


    ——他不過是諸侯王,本就是不宜對漢的事務多加評論,更何況,這番話出自大漢實際的掌權人之口,他豈能多說什麽?


    因此,河間王點了點頭,與霍光又客套了幾句,便離開未央前殿,出宮返迴了自己的郡國邸。


    這件事,劉慶自然也與親信說了,一幹人都讚同大王的想法。


    ——說得透徹一點,就算是現在,劉弗陵立刻崩了,漢室的帝位也輪不到河間王!


    ——不說輩份的差異,就是孝武皇帝一脈,也還沒有死絕呢!


    ——總之,長安的事情與河間,真的是沒有太多的幹係。


    劉慶也是如此想的,隻是,想到少帝的情況,劉慶也不免有些擔憂:“上……不似長壽之像……”


    “大王慎言!”一名心腹立刻低聲打斷了劉慶的話,“王後身世本惹嫌疑,大王作此言,豈非徒授人以柄?”


    劉慶抿了抿唇,眉頭也皺了起來:“何必又提王後。”


    元鳳元年,長公主一死,河間朝中就有人進言劉慶,讓其上書請易王後,被劉慶拒絕,後來,漢赦免了眾多宗室子弟,也赦免了長公主之子,這種進言才不再有人提起,如今,再聽到這種話,劉慶難免不悅。


    那人也是劉慶的親信之人,並不畏懼,反而直言:“並非臣故意重提,大王毋忘,大將軍話中提及燕王與長公主,臣豈能不提?”


    劉慶默然無語,他自己也拿不準——霍光是不是故意當他的麵提起鄂邑長公主?


    見劉慶這般,那人沒有再進逼,而是放緩了語氣,輕聲道:“大王已盡宗室之責,何必再涉漢事?”


    這是把話題繞了迴來,就是不再議論王後的事情了。


    劉慶歎了一口氣:“確實如此,惟望太平。”


    ——如他這般沒有野心的諸侯王,封國也不算太差,自然是不希望漢室動蕩不安。


    室中參與商議的眾人也都附和王的這句話。


    “漢欲太平,須早有皇子。”有人低聲歎息。


    劉慶不由一怔。


    他也是少年承襲王位,如今也有幾個子女在膝下承歡,劉弗陵雖然比他年少幾歲,但是,他十七歲時……早已為人父了……


    眾人又是一陣沉默。


    劉慶歎了一口氣,隨即搖頭道:“皇後尚年幼,上亦少,子嗣一事,不急在一時。”


    眾人麵麵相覷,沒有人反駁,卻也沒有人讚同。


    ——誰又猜不到這其中的原因呢?


    沉默了一會兒,才有一人低聲道:“久病之身……於子嗣……終是有妨。”


    ——聽劉慶之前轉述的話,劉弗陵生病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這兒都是久曆世事的人,如何能不清楚,這般情況的害處?


    ——說句不太順耳的話,若是當真如此,劉弗陵即便有子嗣,那個皇子也未必能康健長成。


    這句話一出,室內再次沉默。


    ——看起來……漢……終究會有一番動蕩了……


    想到此節,劉慶的臉色也有些難看。


    “後兩日,入小見之後,即返樂成。”劉慶當即做了決斷。


    ——樂成即河間國的都城。


    “諾!”眾人同時應聲。


    ——無論長安將如何動蕩,他們都無能為力,倒不如返迴河間,在自己的地盤上細細謀劃。


    劉慶如此思量。


    然而,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一場風波竟是兩天都等不了,竟然在他離開前,就暴發了出來。


    事實上,就是酒宴的第二天,長安城的氣氛便陡然緊張了起來。


    長安城中的兵衛並不多,因此,軍隊一旦有所行動便格外顯眼,尤其是軍士入城。


    ——尤其是距上一次的謀反案才不過一年多……


    幾乎是在發現不斷有軍士入城的同時,長安人便選擇了閉門不出,往日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的街道迅速冷清下來。


    畢竟是長安,這般情況也不過維持了一個時辰,詳細的消息便傳了開來。


    “上林苑?”劉慶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大王,步兵校尉掌乃是上林苑屯兵。”河間官吏對王解釋。


    ——已經有消息確認,之前入城的軍士都是步兵校尉屬下。


    劉慶瞪了屬下一眼:“寡人知此事。寡人是問,上林苑中究竟有何事發生?!”


    那名官吏迅速低頭:“臣再遣人去查。”


    “速去!”劉慶沒好氣地催了一聲,那名官吏更是立刻就退了出去,隻餘下劉慶,在堂上坐立不安,最後,他幹脆站了起來,在堂上來迴踱步。


    然而,劉慶剛走了一個來迴,之前離開的那名官吏便又匆匆趕了過來,讓劉慶不由驚訝:“已查明白?”


    劉慶的語氣充滿了懷疑,事實也確如他所想——那名官吏還沒有行禮,一聽到大王的詢問便連連搖頭,眼見劉慶臉色驟變,他也顧不上禮儀,立刻言道:“大將軍車駕出城。”


    ——霍光出城?!


    劉慶瞪大了眼睛。


    “出何門?”劉慶心存僥幸地問了一聲。


    “安門。”那名官吏的迴答打破了劉慶最後一絲希望。


    ——上林苑中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竟需要霍光親至?


    霍光同樣有這個疑問。


    事實上,若不是來使把話說得極其嚴重,霍光是無論如何也不會來的。


    “究竟何事?”霍光下了車便直接問道。


    步兵校尉剛要執禮,便聽到大將軍的質詢,他也沒有客氣,停下行到一半的禮,直接示意霍光隨他過來。


    不過,剛走了兩步,他便對霍光道:“大將軍的隨從是否皆可信?”


    霍光見他這般鄭重,不由也收起了那點不悅的心思,鄭重地點頭:“自是可信。”


    步兵校尉沒有再多問,一邊引路,一邊對霍光解釋:“……那棵大柳樹乃去歲即折斷仆地,今日平旦,臣領兵巡查,卻見其竟重新立起,更是重生了枝葉……”


    霍光不由皺眉,心中隱約有了不好的預感。


    步兵校尉似乎沒有注意霍光的神色,徑自解說著:“本來臣隻覺得怪異,便讓屬下守著,同時遣人奏報,然而,使者方離,便有留守之人來報,有蟲不斷向大柳對而來,食其葉……”


    說到這兒,步兵校尉停了步,霍光抬眼看向他,卻見這位校尉神色頗有緊張,鎮定了好一會兒,才能繼續前行,又言道:“臣隻以為是常事,然而,等臣趕來,卻發現……”


    “卻發現……”步兵校尉重複了幾遍,才說下去,“那些被蟲食過的枝葉上,皆被咬成一個個文字……”


    霍光頓時凜然:“何字?”


    步兵校尉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對霍光道:“臣不敢言,大將軍自觀。”


    注:漢武帝太初四年以後的諸侯王來朝情況,記錄不詳,此處純屬虛構。


    (謝謝胡淩風的粉紅票,兩張啊~~~謝謝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樂夜未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楚並收藏長樂夜未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