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比景桓侯更維護太子了。”
霍光想著自己之前所說的話,隻覺得腦中完全是一團亂麻了,
——他的兄長啊……究竟是為什麽上那麽一道奏疏……
孝武皇帝是乾綱獨斷的性子,分封皇子這種事情……豈會容臣下這般自作主張?
——那些朝臣不清楚,霍光是禁中隨侍的中臣,豈會不明白天子的心思?
——天子根本沒有一定要分封皇子的意思!
元狩五年,複置三國,並不是因為天子覺得應該分封皇子了,而是因為,元狩五年的盛夏時節,天子病了。
——病得很重!
——重到天子****夜夜都要把兩位大司馬放在身邊,絕對不放兩人同時離開。
——重到當朝郎中令以為天子一定會為少主除強臣,當眾就敢向大將軍揮刀。
——重到病情剛剛好轉,為了安定人心,天子就用大駕鹵簿幸甘泉,並主持行獵。
……
想想孝文皇帝與孝景皇帝的壽數,所有人對天子……的大事……都是有心理準備……
——孝文皇帝四十七歲崩。孝景皇帝四十八歲崩。元狩五年,當時的天子已年近四十……
幾乎所有人都在考慮,太子即皇帝位……會是什麽樣的局麵了……
……尤其是兩位大司馬……會怎麽樣?
雖然,兩人都是皇太子的骨肉至親,但是,也都是權勢甚重的強臣。
當年,孝景皇帝說周亞夫:“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哪裏就是因為周亞夫僅為席上無箸而顯出的不平之意……
……少主強臣……
霍光相信,朝臣原本的確是有所篤定的,但是,郎中令被“鹿觸死”,卻讓所有人都拿不準天子是何打算了……
無論如何,李敢的死都讓所有人意識到——兩位大司馬……是不能得罪!
再則——即使天子的病勢開始好轉了,朝臣也不得不考慮帝位更替的可能性。
——畢竟,天子這一病……反反複複……折騰了兩年,直到元鼎元年才算痊愈……即便是痊愈……誰又敢說,天子一定會長壽?
——連天子自己都不敢肯定……吧……
……否則……為什麽忽然就複置諸侯王國?
——霍去病從童稚之年便出入宮禁,深得天子的寵幸,對天子的心思,他豈會不明白?
——對分封皇子……孝武皇帝並不排斥,隻不過……
在病重的時候,孝武皇帝的確有分封皇子,安排身後事的打算,但是,入秋之後,天子的病情就開始好轉了,之後,駕幸甘泉後,又組織行獵……不管是不是那個上郡巫者真的有神通,總歸,天子的病的確是開始好轉了。
——至少……看起來……這一次……是不會有事了。
正這個原因,分封皇子的事情便拖了下來。
——畢竟,除了劉據,皇帝的其他皇子……真的是太年幼了。
——劉據才不過十二歲!
——所謂勝衣……能穿起成人的衣服……真的是……蠻牽強的。
皇帝對其他皇子的確不上心,想著分封,不過是因皇太子年紀尚少,怕萬一有意外,有其它皇子在京,引得朝臣不安份——皇太子年少,必然倚賴外戚。
……有呂氏的例子在前,劉氏宗室若是借此生事……
皇子與諸侯王,終究是不一樣的。
——皇子的身份並不太受約束,而諸侯王……自孝景皇帝中二年開始,便失去了治民之權,連王國的官吏都是由天子為其所置。
可是……這一切都是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皇帝是在考慮自己的身後事。
既然病情好轉了,皇帝自然不樂意封建諸侯王——哪怕隻是考慮稅賦!
——漠北大戰之後,朝廷的兵馬損失巨大,正是亟需用錢的時候,皇帝怎麽可能願意多出幾個諸侯王,分薄自己的收入?
——哪怕那是他的親生兒子!
封建諸侯便是分民、分土。分民,諸侯要食民所納的算賦,分土,諸侯要食所封之國的地租。
多封一個諸侯,天子便少一份租稅收入。
更何況,病情剛剛稍好,天子便再次準備派大軍出征。
——這個時候,天子怎麽可能想分封皇子為諸侯王?
雖然丞相、禦史大夫所說的理由也不無道理,但是,與戰事將需要的耗費相比……那些虛名……天子還真的不看重!
——隻是,誰會想到,群臣竟會那樣堅持?
——究竟為何堅持?
霍光每次想起那次請封皇子的事情,都覺得膽戰心驚——看著那幾份奏疏,一次次地將霍去病的奏疏抬出來,重複了一遍一遍……
——什麽是帝王心術?
——這般一唿百應……
身在禁中,霍光不敢與兄長通信,隻能背著天子,悄悄與大將軍溝通。
……結果……
大將軍很認真地聽他說完種種隱晦的擔憂,最後,隻是微笑著搖頭:“沒事的。光毋需如此憂慮。”
他相信衛青不會坐視霍去病陷入困局,心下稍安。
事實也證明,天子除了那麽一聲“冠軍侯”之外,倒也沒有任何針對霍去病的動作。
當然,也許,與霍去病不在京,不無關係。
——出征匈奴的打算是在甘泉宮定下的,隨後,霍去病便直奔塞上,收拾士馬,準備出擊。
那份奏疏是霍去病抵達塞上之後,由其長史還京送呈的。
當時,霍光始終不明白——他的兄長究竟在想什麽?
——為什麽要上這樣的奏章?
——即使是因李敢擊傷的衛青一事,擔心世人以為他們舅甥反目,當眾射殺李敢,也足夠了!——何必挑釁天子底線?
……
無論如何,天子同意了冊封皇子為諸侯王。
四月十九,丙申日,公卿大臣奏未央宮:“太仆臣賀行禦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諸侯王。臣昧死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禮儀別奏。臣昧死請。”天子製曰:“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
翌日,丁酉日,有司奏冊封禮儀。
四月二十六,癸卯日,禦史大夫張湯正式將封建皇子為諸侯王的詔令下予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皆如律令。
四月二十八,乙巳日,天子命禦史大夫張湯廟立三位皇子為諸侯王,並賜策。
三位皇子所受的策書皆天子親製——誡齊王以慎內;誡燕王以無作怨,無俷德;誡廣陵王以慎外,無作威與福。
在霍光看來,那三份策書便是孝武皇帝對那三位皇子所能給予的最真切的父子之情了。
廟立之後數月,三位諸侯王便相繼就國。
在那以後的十多年,直到李夫人生下皇子髆,太子劉據都是天子身邊唯一的皇子。
也是在那以後的十多年之後,霍光才真正明白兄長為何在備戰之際,仍然惦記著讓皇帝分封皇子。
——不過是為了劉據……未雨綢繆!
孝武皇帝對後宮素來寡情寡恩,雖然對長子厚愛非常,但是,對長子的生母,除了封其為皇後,卻是不再寵幸了。
——皇後畢竟不再年輕了。
後宮中,得寵的是王夫人——皇子閎的生母。
——元朔六年,衛青自塞上還師,受賜千金,隨即就有人向衛青進言:“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後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為王夫人親壽。”
雖然,王夫人受寵並未惠及其宗族,但是,當時,在宮中,的確沒有人比王夫人更得寵了。
甚至於,王夫人卒後,齊人少翁以方夜致鬼,如王夫人之貌,天子自帷中望見,隨即拜少翁為文成將軍。
甚至於,王夫人所出的皇子閎,也的確被天子寵愛著。
——劉閎是年紀僅次於劉據的皇子,其母又有寵,他自己也很得天子的寵愛……
——多麽相似的情況……
十多年後,當趙婕妤與其子被天子寵愛著,引起輿論不安時……霍光終於明白兄長為何會上疏請封皇子了。
——他的兄長……從來不是遲鈍、愚笨的人啊!
他的兄長不是不知道自己上疏對朝臣的誘導!
他的兄長不是不明白自己上疏可能引發的狀況!
他的兄長不是不清楚天子的心術、手段……甚至是可能的想法!
隻不過……對他的兄長來說……再多的風險……為了維護劉據的地位……有些事情,他都不得不做!
——不是他不相信旁人!
——孝武皇帝、大將軍……同樣都不會允許任何人威脅到劉據……
——隻是,孝武皇帝……有些時候……太過相信自己對局勢的掌握了……就像元狩四年的大戰前夕,為了不讓衛青正麵與單於主力對陣,他可以如同兒戲似的,在計劃已定的情況,臨時調換兩人的出兵方向,絲毫不管兩人之前已經做了多少準備!
——而在無關大局的事情上……大將軍真的很少會堅持己見!
他的兄長相信自己的直覺,更不願姑息任何威脅的存在——如同他那輕兵狂飆的戰術一樣,為自己的安全,絕對不留任何後患。
也許……更重要的是……當時……他的兄長病倒了……
——在刻意隱瞞的情況下,無人知曉,元狩六年的盛夏四月,他的兄長已經病得很重了。(未完待續。)
霍光想著自己之前所說的話,隻覺得腦中完全是一團亂麻了,
——他的兄長啊……究竟是為什麽上那麽一道奏疏……
孝武皇帝是乾綱獨斷的性子,分封皇子這種事情……豈會容臣下這般自作主張?
——那些朝臣不清楚,霍光是禁中隨侍的中臣,豈會不明白天子的心思?
——天子根本沒有一定要分封皇子的意思!
元狩五年,複置三國,並不是因為天子覺得應該分封皇子了,而是因為,元狩五年的盛夏時節,天子病了。
——病得很重!
——重到天子****夜夜都要把兩位大司馬放在身邊,絕對不放兩人同時離開。
——重到當朝郎中令以為天子一定會為少主除強臣,當眾就敢向大將軍揮刀。
——重到病情剛剛好轉,為了安定人心,天子就用大駕鹵簿幸甘泉,並主持行獵。
……
想想孝文皇帝與孝景皇帝的壽數,所有人對天子……的大事……都是有心理準備……
——孝文皇帝四十七歲崩。孝景皇帝四十八歲崩。元狩五年,當時的天子已年近四十……
幾乎所有人都在考慮,太子即皇帝位……會是什麽樣的局麵了……
……尤其是兩位大司馬……會怎麽樣?
雖然,兩人都是皇太子的骨肉至親,但是,也都是權勢甚重的強臣。
當年,孝景皇帝說周亞夫:“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哪裏就是因為周亞夫僅為席上無箸而顯出的不平之意……
……少主強臣……
霍光相信,朝臣原本的確是有所篤定的,但是,郎中令被“鹿觸死”,卻讓所有人都拿不準天子是何打算了……
無論如何,李敢的死都讓所有人意識到——兩位大司馬……是不能得罪!
再則——即使天子的病勢開始好轉了,朝臣也不得不考慮帝位更替的可能性。
——畢竟,天子這一病……反反複複……折騰了兩年,直到元鼎元年才算痊愈……即便是痊愈……誰又敢說,天子一定會長壽?
——連天子自己都不敢肯定……吧……
……否則……為什麽忽然就複置諸侯王國?
——霍去病從童稚之年便出入宮禁,深得天子的寵幸,對天子的心思,他豈會不明白?
——對分封皇子……孝武皇帝並不排斥,隻不過……
在病重的時候,孝武皇帝的確有分封皇子,安排身後事的打算,但是,入秋之後,天子的病情就開始好轉了,之後,駕幸甘泉後,又組織行獵……不管是不是那個上郡巫者真的有神通,總歸,天子的病的確是開始好轉了。
——至少……看起來……這一次……是不會有事了。
正這個原因,分封皇子的事情便拖了下來。
——畢竟,除了劉據,皇帝的其他皇子……真的是太年幼了。
——劉據才不過十二歲!
——所謂勝衣……能穿起成人的衣服……真的是……蠻牽強的。
皇帝對其他皇子的確不上心,想著分封,不過是因皇太子年紀尚少,怕萬一有意外,有其它皇子在京,引得朝臣不安份——皇太子年少,必然倚賴外戚。
……有呂氏的例子在前,劉氏宗室若是借此生事……
皇子與諸侯王,終究是不一樣的。
——皇子的身份並不太受約束,而諸侯王……自孝景皇帝中二年開始,便失去了治民之權,連王國的官吏都是由天子為其所置。
可是……這一切都是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皇帝是在考慮自己的身後事。
既然病情好轉了,皇帝自然不樂意封建諸侯王——哪怕隻是考慮稅賦!
——漠北大戰之後,朝廷的兵馬損失巨大,正是亟需用錢的時候,皇帝怎麽可能願意多出幾個諸侯王,分薄自己的收入?
——哪怕那是他的親生兒子!
封建諸侯便是分民、分土。分民,諸侯要食民所納的算賦,分土,諸侯要食所封之國的地租。
多封一個諸侯,天子便少一份租稅收入。
更何況,病情剛剛稍好,天子便再次準備派大軍出征。
——這個時候,天子怎麽可能想分封皇子為諸侯王?
雖然丞相、禦史大夫所說的理由也不無道理,但是,與戰事將需要的耗費相比……那些虛名……天子還真的不看重!
——隻是,誰會想到,群臣竟會那樣堅持?
——究竟為何堅持?
霍光每次想起那次請封皇子的事情,都覺得膽戰心驚——看著那幾份奏疏,一次次地將霍去病的奏疏抬出來,重複了一遍一遍……
——什麽是帝王心術?
——這般一唿百應……
身在禁中,霍光不敢與兄長通信,隻能背著天子,悄悄與大將軍溝通。
……結果……
大將軍很認真地聽他說完種種隱晦的擔憂,最後,隻是微笑著搖頭:“沒事的。光毋需如此憂慮。”
他相信衛青不會坐視霍去病陷入困局,心下稍安。
事實也證明,天子除了那麽一聲“冠軍侯”之外,倒也沒有任何針對霍去病的動作。
當然,也許,與霍去病不在京,不無關係。
——出征匈奴的打算是在甘泉宮定下的,隨後,霍去病便直奔塞上,收拾士馬,準備出擊。
那份奏疏是霍去病抵達塞上之後,由其長史還京送呈的。
當時,霍光始終不明白——他的兄長究竟在想什麽?
——為什麽要上這樣的奏章?
——即使是因李敢擊傷的衛青一事,擔心世人以為他們舅甥反目,當眾射殺李敢,也足夠了!——何必挑釁天子底線?
……
無論如何,天子同意了冊封皇子為諸侯王。
四月十九,丙申日,公卿大臣奏未央宮:“太仆臣賀行禦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諸侯王。臣昧死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禮儀別奏。臣昧死請。”天子製曰:“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
翌日,丁酉日,有司奏冊封禮儀。
四月二十六,癸卯日,禦史大夫張湯正式將封建皇子為諸侯王的詔令下予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皆如律令。
四月二十八,乙巳日,天子命禦史大夫張湯廟立三位皇子為諸侯王,並賜策。
三位皇子所受的策書皆天子親製——誡齊王以慎內;誡燕王以無作怨,無俷德;誡廣陵王以慎外,無作威與福。
在霍光看來,那三份策書便是孝武皇帝對那三位皇子所能給予的最真切的父子之情了。
廟立之後數月,三位諸侯王便相繼就國。
在那以後的十多年,直到李夫人生下皇子髆,太子劉據都是天子身邊唯一的皇子。
也是在那以後的十多年之後,霍光才真正明白兄長為何在備戰之際,仍然惦記著讓皇帝分封皇子。
——不過是為了劉據……未雨綢繆!
孝武皇帝對後宮素來寡情寡恩,雖然對長子厚愛非常,但是,對長子的生母,除了封其為皇後,卻是不再寵幸了。
——皇後畢竟不再年輕了。
後宮中,得寵的是王夫人——皇子閎的生母。
——元朔六年,衛青自塞上還師,受賜千金,隨即就有人向衛青進言:“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後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為王夫人親壽。”
雖然,王夫人受寵並未惠及其宗族,但是,當時,在宮中,的確沒有人比王夫人更得寵了。
甚至於,王夫人卒後,齊人少翁以方夜致鬼,如王夫人之貌,天子自帷中望見,隨即拜少翁為文成將軍。
甚至於,王夫人所出的皇子閎,也的確被天子寵愛著。
——劉閎是年紀僅次於劉據的皇子,其母又有寵,他自己也很得天子的寵愛……
——多麽相似的情況……
十多年後,當趙婕妤與其子被天子寵愛著,引起輿論不安時……霍光終於明白兄長為何會上疏請封皇子了。
——他的兄長……從來不是遲鈍、愚笨的人啊!
他的兄長不是不知道自己上疏對朝臣的誘導!
他的兄長不是不明白自己上疏可能引發的狀況!
他的兄長不是不清楚天子的心術、手段……甚至是可能的想法!
隻不過……對他的兄長來說……再多的風險……為了維護劉據的地位……有些事情,他都不得不做!
——不是他不相信旁人!
——孝武皇帝、大將軍……同樣都不會允許任何人威脅到劉據……
——隻是,孝武皇帝……有些時候……太過相信自己對局勢的掌握了……就像元狩四年的大戰前夕,為了不讓衛青正麵與單於主力對陣,他可以如同兒戲似的,在計劃已定的情況,臨時調換兩人的出兵方向,絲毫不管兩人之前已經做了多少準備!
——而在無關大局的事情上……大將軍真的很少會堅持己見!
他的兄長相信自己的直覺,更不願姑息任何威脅的存在——如同他那輕兵狂飆的戰術一樣,為自己的安全,絕對不留任何後患。
也許……更重要的是……當時……他的兄長病倒了……
——在刻意隱瞞的情況下,無人知曉,元狩六年的盛夏四月,他的兄長已經病得很重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