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君與樊福可有故交?”


    上官桀沒頭沒尾地一句卻讓丁外人當即變了臉色。


    “樊福?那是誰?”鄂邑長公主覺得這個名字挺耳熟的,“我好像聽過……”


    上官桀十分客氣、恭謹地給長公主行了一個揖禮,眼角同時掃了一眼自己的兒子。


    ——上官安的臉色不比丁外人好看多少。


    鄂邑長公主自然也跟著掃了一眼上官安,不禁就挑了挑眉角,心中也更認真了幾分,努力思索“樊福”這個名字是什麽時候聽說的。


    既然是上官桀說話,沒有相問到自己,上官安就不好開口,鄂邑長公主正沉浸在思索的“樂趣”中,丁外人隻能自己努力了。


    勉強扯出一抹笑容,丁外艱澀地詢問:“左將軍怎麽想到那人了?”說話間拚命擺出一副感慨懷念的模樣。


    上官桀配合著他的情緒,點頭感歎:“忽然就想起來了……這都一年多了……一直事情不斷,早就想問的,正好今日無事,方才見到丁君……”


    言下之意——見到丁外人,上官桀就想起這事了……


    丁外人的臉色愈發地難看了,原本隻是有些發青,這會兒卻是青白交加了。


    “左將軍就不要故意逗他了。”鄂邑長公主不樂意了,主動開口替丁外人解了圍。——畢竟,那是她的男人,這是在她的宅院。


    上官桀微微一笑:“長主是婦道女流,哪裏會關心官吏的事情?——那也不是長公主應該管的……”


    鄂邑長公主驟然變色,冷冷地言道:“既然是我管不著的事情,左將軍便不必說了。”


    上官桀巋然不動,笑了笑,對鄂邑長公主道:“其實那個樊福跟公主也有緣。”


    鄂邑長公主一愣,倒是顧不得不高興,切切實實地有了幾分好奇。


    “跟我有緣?”鄂邑長公主輕笑,“我可是一點兒都想不起來……”


    聽丁外人那個口氣,這個樊福明擺著是個死人……


    ——跟個死人有緣……


    鄂邑長公主想一想都覺得惡心。


    上官桀瞥了兒子一眼,示意上官安去說。


    父有命,子焉能不服其勞?


    上官安有些頭痛,卻更不能拒絕,最後,還是對鄂邑長公主道:“其實……嗯……長主對胡建這個姓名……可有印象?”


    上官安剛說到“胡建”二字,鄂邑長公主便變了臉色,上官安愣了一下,好容易才硬著頭皮把話說完。


    “那個瘋子!”鄂邑長公主咬牙切齒。


    對鄂邑長公主的評價,上官桀深以為然,點頭附和:“的確是狂狷之輩。”


    《論語.子路篇》載孔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猖平!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那位與霍光一樣,字子孟,又同為河東人的的胡建可是將這番話徹底實踐了一番。


    那還是孝武皇帝時的天漢年間,胡建暫時代理軍正丞一職,生活貧困,沒有車馬,便常步行,跟一位走卒一起起居,因此,常常慰籍那個走卒,也就得到那個走卒的擁戴。當時,監軍禦史為奸,穿北軍壘垣建買賣交易的商鋪,謀取私利,軍正掌的便是軍法之事,胡建職責所在,便想誅殺那個禦史。


    隻是監軍禦史乃天子所派,連北軍諸將校都頗為忌憚,便是他有此心,軍中也無人能配合。胡建思索許久,最後與那個走卒商量:“我欲與公有所誅,吾言取之則取,斬之則斬。”兩人約定妥當,到了選士馬之日,監禦史與護軍諸校列坐坐堂皇(注1)之上,胡建帶著走卒趨至堂皇下拜謁,隨即直上堂皇,走卒也跟進去。


    上堂之後,胡建即指著監禦史道:“取彼。”走卒立即上前,將監軍禦史拖曳下堂皇。在場諸人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聽胡建放聲道:“斬之。”走卒二話沒說,胡建的話音未落,便下手斬殺了那個禦史。


    護軍諸校尉自然都是驚愕非常,不知所以。胡建卻早有寫好的奏書帶在懷中,遂上奏天子:“臣聞軍法,立武以威眾,誅惡以禁邪。今監禦史公穿軍垣以求賈利,私買賣以與士市,不立剛毅之心,勇猛之節,亡以帥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議,不至重法。《黃帝李法》曰:‘壁壘已定,穿窬(注2)不由路,是謂奸人,奸人者殺。’臣謹按軍法曰:‘正亡屬將軍(注3),將軍有罪以聞,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於用法疑,執事不諉上,臣謹以斬,昧死以聞。”


    天子看過奏書後,製曰:“《司馬法》曰‘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何文吏也?三王或誓於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或誓於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將交刃而誓,致民誌也。’建又何疑焉?”


    經此一事,胡建的聲名大顯。


    連天子親簡的監軍禦史都敢不告而殺,最後還沒有半點事情……


    這樣一個人物,等閑,誰都不願招惹。


    偏偏,鄂邑長公主跟上官安就招惹了這位胡建。


    ——事情……還就是跟那位樊福有關……


    “我想起來了!”咬牙之後,鄂邑長公主倒是想起樊福是誰了。


    “樊福……就是雋不疑因病被免之後,暫守京兆尹之職的那人……”


    雋不疑是始元元年從青州刺史遷為京兆尹的,年紀本就不小了,始元五年時,因為那樁假冒衛太子的案子,又擔驚受怕了一些時日,熬到始元六年,實在是撐不住了,終究是上表請免。京兆尹一職便由其屬吏樊福暫代。


    雋不疑未入仕時,便治《春秋》,為郡文學,進退必以禮,名聞州郡。之後更是以臨事不惑而被暴勝之舉薦,征詣公車,拜為青州刺史,又受其母的影響,為吏嚴而不殘。樊福自然也是同樣正直的品性。


    不過,雋不疑素有名望,又因齊王孫謀逆一事有功在身,權貴無可奈何,不敢輕舉妄動,樊福卻沒有這樣的條件。


    京兆尹掌治京師,原名內史,孝武皇帝太初元年才更為京兆尹。京師之地,最不缺的就是權貴,正直的官吏……自然更招眼。


    不知道為什麽就這麽巧,樊福守京兆尹不過月餘,處置的事情幾乎樁樁都跟丁外人有關係。當時,丁外人也是驕恣慣了,被幾個門客半挑唆半慫恿地一說,便派了一個善射的門客,將樊福射殺了。


    光天化日地,看到兇手的可不止一個人,丁外人也有些怕了,將那人藏在鄂邑長公主的一處廬舍。京兆尹屬下的吏員見是長公主的廬舍,哪裏還不明白其中的深度,又怎麽敢強行抓捕兇手?


    真是無巧不成書,鄂邑長公主的那個廬舍恰好就在京兆尹屬下的渭城縣。


    渭城令不是旁人,正是胡建!


    胡建也不是剛為渭城令,而是任職多年,將渭城治理得有聲色,也多年沒有那般莽撞行事……也許正是因此,那根筋又被挑動了……


    聽說射殺京兆尹的兇手就是藏身在自己治下,胡建親率屬吏兵卒趕了過去,將廬舍一圍,就要抓人。廬舍的人見機不對,立刻派人通知了主人。


    鄂邑長公主當了幾年的長公主,被眾人奉承慣了,聽說這事,也沒有細問,隻覺得渭城令欺人太甚,竟是帶著丁外人與自家的奴仆門客便趕過去,上官安素來與丁外人交好,又有意結好鄂邑長公主,便也帶了人跟著一起過去看看。到了那裏,見人圍著自己的廬舍,鄂邑長頓時火冒三丈,直接讓人將渭城令屬下的吏卒驅走,其中自然也動了箭啊刀啊的,渭城縣的屬吏本也沒有多少,自然不敵,很快到逃散了。


    到這時,鄂邑長公主才有閑情打聽具體情況,聽了前因後果之後,鄂邑長公主自然是對丁外人十分著惱,可是耐不住丁外人一番哭訴哀求,上官安也攛掇著長公主先下手為強。於是,鄂邑長公主派了自家的仆射上書,劾渭城令遊徼傷主家奴。奏書上,朝廷向胡建質詢,胡建若是服個軟,一番訓誡也就了事了,最多也就是失官,但是,胡建是那樣的人嗎?他坦然奏報——遊徼奉公,無不法行為,自然無以坐罪。鄂邑長公主無台階可下,又被落了麵子,大怒不已,使人上書告建侵辱長公主,射甲舍門。知吏賊傷奴,辟報故不窮審。


    領尚書事的是霍光,對於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自然也知之甚詳,但是,鄂邑長公主共養天子,也不好太傷其體麵,加上當時,霍光正為燕王與上官家的事情煩心,便寢其奏,將此事擱置不理。


    這也是折衷的辦法。——這種事情,不了了之也就是一種解決方法。


    可是,丁外人心虛,見這種情形,更是焦慮不已,最後還是走了上官安的路子,托了上官桀,想盡快了結了此事。


    正好,不久,霍光抱恙,上官桀代其主事,便按照上書,下吏捕胡建入獄。胡建見勢不對,便自殺了。


    這種結果,吏民都為胡建稱冤,渭城人更是在縣中為胡建立了祠。


    ……


    上官桀此時提起舊事……


    “左將軍究竟何意?”鄂邑長公主沉聲冷言。


    上官桀微笑:“臣不過隨口一說……不過……大漢隻有一位景恆侯……長主以為然否?”


    注1:堂皇:大堂。室無四壁曰“皇”。


    注2:窬:小門洞。


    注3:軍正不隸屬於將軍。亡,通“無”。(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樂夜未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楚並收藏長樂夜未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