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上即位,大司馬大將軍秉政,大漢朝廷便形成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局麵。
——天子居建章,朝廷在未央。
少年天子連朔望朝會都不情不願,根本就不願踏足未央宮一步,然而,大漢百餘年,自孝惠皇帝遷朝廷於未央宮,奉呂太後於長樂宮,一應府寺、官署皆依未央宮而建,斷沒有再遷至建章宮的道理,更不必說,位於長安城外、上林苑中的建章宮本就是燕遊之中,實不堪帝宮之位。
初入掖庭時,劉病已尚不清楚天子為何棄帝宮正寢,而執意居於建章,如今,仍然年少的他卻是多少有些明白那位少年天子的心思了。
——未央宮不是他能主宰的地方。
先帝遣詔指定三位輔臣皆是他的親信近臣,出入宮禁多年,相較年少的天子,他們對未央宮的掌控更加嚴密。
——年少的天子顯然察覺了這一點。
在明白這一點後,劉病已對僅比自己年長三歲的叔祖並非沒有一絲敬佩,不過,那一絲敬佩在想通某些道理的時候便消逝得無影無蹤了。
雖然霍光不曾評價過天子如此作法有何利弊,但是,張賀卻十分看不上少年天子的作為。
“少帝當位,大臣奉詔秉政,自有伊尹、周公之例在前,然而,三代至今,焉少主避宮不居正寢的道理?”張賀對少年天子明顯的逃避之舉十分不屑,“宣太後主政,秦昭王可用範睢;呂不韋當朝,始皇帝除假父;更別說太甲被廢桐宮三年,尚悔改而複位!上之舉,實非帝王正道!”
——說是不願居未央宮,其實,就是避權臣之勢。
不能說不對,隻是,既心生迴避之意,也就失了君王臨臣的應有驕傲。
張賀也罷,霍光也罷,乃至複中翁,所教授予他的皆是坦蕩正道。
——不偏不黨,王道蕩蕩。
在明白這點後,雖然仍然為當時年僅八歲的天子便有如此敏銳的認識而驚歎,然而,劉病已卻不認同他的作法。
——若有君王之傲,欲掌君王權,便當按時臨殿,束帶聽政,縱不置一辭,也要事事與聞,不離中樞。
——偏居別宮,不聞朝政……
——往好了說,自然是信任輔臣,不欲滋擾朝政,然而,往壞了想……
看著宏偉壯觀卻沒有主人的前殿,劉病已不由冷嘲一笑——連他都察覺天子是在避輔臣之勢,何況他人?恐怕舉朝上下,沒有幾人不明白天子對先帝顧命輔臣心存戒意。
憑著他的名籍,從西司馬門入未央宮後,劉病已皆是一路通行,然而,尚書台卻不是他能踏足的地方。
一直以來,霍光都不曾讓他進入尚書署,而以他的身份,自然連讓人通報霍光的資格都沒有,劉病已不由就躊躇起來,幸好,守衛的郎中也是光祿勳屬下,自然認得皇曾孫,也知道自家的光祿勳對這位素來縱容,因此,雖然見他在尚書署瞎轉,卻連詢問驅逐的意思都沒有,一群人倒是饒有興趣地猜測他為何如此。
在尚書署外轉了兩圈,劉病已最後還是離開了,頭也不迴地往金馬門走去。
他並不知道,早有人將他的行狀報給了霍光,就在他離開時,霍光與杜延年正站尚書署外,居高臨下,扶欄而望,將他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看著劉病已進了金馬門,被宮牆遮了視線後,霍光才慢慢開口:“看來幼公的三子也當歸家了。”
杜延年苦笑:“一個比一個聰明!”
霍光不由失笑:“幼公這是自誇呢?”
杜延年語塞,好一會兒才道:“臣本以為,他們隻會去張家……”
“不會的!”霍光搖頭,“你們都讓複公那般說了,他們當然不會去張家。”
“去我家也比入宮強!”杜延年皺眉,“既知長公主有異,曾孫便不應當入宮!”
霍光再度搖頭:“他要問的人都在宮中……”
杜延年不再開口,隻是一個勁地打量著霍光,讓霍光不由皺眉。
“幼公……”
“大將軍……”
兩人竟是同時開口,同樣都是慢悠悠的語調。
霍光揮手示意杜延年繼續說,杜延年也不與他客氣,看著他,微微一笑,便道:“大將軍對皇曾孫的心思……似乎……了如指掌?”
——其實他原來沒有打算加“似乎”二字的,不過,想了想,還是留一分餘地為好……
霍光挑眉:“如何?”
杜延年輕笑搖頭:“不如何!隻是好奇……大將軍似乎與曾孫並未有深交才對……”
——好奇是真,試探卻是更重要的。
霍光皺眉,看著他,相光莫名其妙地反問:“他是故皇太子的孫子又是張賀教養的,他的心思會很難猜嗎?”
杜延年一愣,一時竟沒有立刻明白霍光的意思。
霍光失笑:“遇事如何思考關鍵在品性,而品性這種東西,一在天性,二在教養!其它皆是細枝末節,不值一提。”
“……大將軍高明……”杜延年有些佩服了,卻見霍光神色一僵,頓時失了笑容,半晌才閉上眼,淡淡地點頭:“大將軍本就高明!”
杜延年又是一愣,待霍光轉身走進尚書署後,他才反應過來——看來……此“大將軍”非彼“大將軍”啊!
——他們倆說的顯然不是指同一個人。
——那麽……又是那位已經長眠於茂陵的大司馬大將軍?
雖是自問,實際,杜延年是十分肯定的。
肯定了這一點,再看看尚書署的門,又迴憶了一下霍光方才的神色,杜延年不由一顫,隨即很利索地轉身,從右邊的台階步下高台。
——他才不再這個時候去觸霍光的黴頭。
跟佐史交待了一下,杜延年便往光祿勳寺走去。
光祿勳寺與少府屬下諸官署皆在禁中,緊鄰金馬門的便是宦者署。
杜延年開始沒有在意,直到聽到一聲輕喚,他才不由止步,轉過身,便看見劉病已一臉驚喜地站在宦者署的門口。
杜延年這才想起——這位皇曾孫是與宦者署諸人同寺居的……
“諫大夫,我還擔心自己看錯了。”劉病已微笑,恭敬地執晚輩禮。
杜延年不好不理,隻能躬身答禮,隨即便理所當然地皺眉詢問:“曾孫為何在這兒?今日不是應該去學舍嗎?”
這是杜延年第一次獨自一人與劉病已打招唿,因此,他不由分外好奇地觀察著劉病已。
聽到他的詢問,劉病已很是無奈地搖頭:“臣與佗都有些不適……”
看看少年仍然有些臘黃的臉色,杜延年不由關切:“不適?可曾請太醫診視?”
“宦者丞已經代我去請了。”劉病已輕聲迴答,隨即提醒杜延年,“佗也不適……似乎比我還重一些……”
杜延年連忙點頭:“多謝曾孫……臣這就去向光祿勳告假。”方轉身,又止步迴頭,對劉病已道:“曾孫還是入室等候吧!莫要再染了風寒!”
“謝諫大夫!”劉病已行禮之後,便依言返迴內室,雖然臉色仍舊不好,但是,步伐明顯輕鬆了許久。
見杜延年如此神態,劉病已十分確定——至少眼下並無大事。
對少年的舉止,杜延年不由莞爾,很明顯,他是十分滿意的。
——霍光的心思不難猜,更何況,今上的疑忌愈發明顯……
——無論如何,一個進退有度的天子都是值得期待的!
杜延年不由有些期待。
當然也僅是期待。
杜延年沒有忘記,偶爾與張安世談及此事時,張安世的態度明顯是有所保留的。
——也許應該問問張安世究竟是何想法了。
原本去光祿勳寺隻是為了避霍光的壞心情,但是,這會兒,杜延年又有更好的理由,自然是很迅速地趕到光祿勳寺,一副憂心如焚的慈父模樣,向張安世要求歸家的假期。
張安世卻毫不猶豫地駁迴了:“諫大夫,公事不可與私情相混!仆的幼子也在病中!”
杜延年沒好氣地迴了一句:“光祿勳至少知道令公子的狀況,臣卻是連情況都不清楚。”
“諫大夫可遣人歸家一探。”公事上,張安世素來是一板一眼,“若是確實需要諫大夫歸家,仆自然不敢有礙天倫!”
杜延年狠狠地翻了一個白眼,卻也隻能接受張安世的主意。
因為兩人談的私事,堂上的吏員都很知趣地迴避了,杜延年確認了一下,才悄悄問他:“什麽狀況?”
張安世瞥了他一眼,並沒有迴答。
杜延年也沒有惱,反而深深地皺眉,半晌才傾身湊到他的耳邊,張安世不由皺了一下眉頭,卻終究沒有躲避。
“你覺得大將軍對皇曾孫的用心如何?”杜延年以耳語的聲量詢問。
盡管如此,張安世仍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隨即起身查了一圈內外的情況後,才重新坐下。
杜延年不好再出聲,隻能以目光催促他。
張安世歎了一口氣,無奈地抬手,指向北邊……
杜延年開始還不解,後來順著他所指的方向一想,不由駭然,連忙捂住嘴才壓下尖叫。
——椒房殿?
——變數竟在皇後身上嗎?
……的確……
……一點都沒錯!(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天子居建章,朝廷在未央。
少年天子連朔望朝會都不情不願,根本就不願踏足未央宮一步,然而,大漢百餘年,自孝惠皇帝遷朝廷於未央宮,奉呂太後於長樂宮,一應府寺、官署皆依未央宮而建,斷沒有再遷至建章宮的道理,更不必說,位於長安城外、上林苑中的建章宮本就是燕遊之中,實不堪帝宮之位。
初入掖庭時,劉病已尚不清楚天子為何棄帝宮正寢,而執意居於建章,如今,仍然年少的他卻是多少有些明白那位少年天子的心思了。
——未央宮不是他能主宰的地方。
先帝遣詔指定三位輔臣皆是他的親信近臣,出入宮禁多年,相較年少的天子,他們對未央宮的掌控更加嚴密。
——年少的天子顯然察覺了這一點。
在明白這一點後,劉病已對僅比自己年長三歲的叔祖並非沒有一絲敬佩,不過,那一絲敬佩在想通某些道理的時候便消逝得無影無蹤了。
雖然霍光不曾評價過天子如此作法有何利弊,但是,張賀卻十分看不上少年天子的作為。
“少帝當位,大臣奉詔秉政,自有伊尹、周公之例在前,然而,三代至今,焉少主避宮不居正寢的道理?”張賀對少年天子明顯的逃避之舉十分不屑,“宣太後主政,秦昭王可用範睢;呂不韋當朝,始皇帝除假父;更別說太甲被廢桐宮三年,尚悔改而複位!上之舉,實非帝王正道!”
——說是不願居未央宮,其實,就是避權臣之勢。
不能說不對,隻是,既心生迴避之意,也就失了君王臨臣的應有驕傲。
張賀也罷,霍光也罷,乃至複中翁,所教授予他的皆是坦蕩正道。
——不偏不黨,王道蕩蕩。
在明白這點後,雖然仍然為當時年僅八歲的天子便有如此敏銳的認識而驚歎,然而,劉病已卻不認同他的作法。
——若有君王之傲,欲掌君王權,便當按時臨殿,束帶聽政,縱不置一辭,也要事事與聞,不離中樞。
——偏居別宮,不聞朝政……
——往好了說,自然是信任輔臣,不欲滋擾朝政,然而,往壞了想……
看著宏偉壯觀卻沒有主人的前殿,劉病已不由冷嘲一笑——連他都察覺天子是在避輔臣之勢,何況他人?恐怕舉朝上下,沒有幾人不明白天子對先帝顧命輔臣心存戒意。
憑著他的名籍,從西司馬門入未央宮後,劉病已皆是一路通行,然而,尚書台卻不是他能踏足的地方。
一直以來,霍光都不曾讓他進入尚書署,而以他的身份,自然連讓人通報霍光的資格都沒有,劉病已不由就躊躇起來,幸好,守衛的郎中也是光祿勳屬下,自然認得皇曾孫,也知道自家的光祿勳對這位素來縱容,因此,雖然見他在尚書署瞎轉,卻連詢問驅逐的意思都沒有,一群人倒是饒有興趣地猜測他為何如此。
在尚書署外轉了兩圈,劉病已最後還是離開了,頭也不迴地往金馬門走去。
他並不知道,早有人將他的行狀報給了霍光,就在他離開時,霍光與杜延年正站尚書署外,居高臨下,扶欄而望,將他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看著劉病已進了金馬門,被宮牆遮了視線後,霍光才慢慢開口:“看來幼公的三子也當歸家了。”
杜延年苦笑:“一個比一個聰明!”
霍光不由失笑:“幼公這是自誇呢?”
杜延年語塞,好一會兒才道:“臣本以為,他們隻會去張家……”
“不會的!”霍光搖頭,“你們都讓複公那般說了,他們當然不會去張家。”
“去我家也比入宮強!”杜延年皺眉,“既知長公主有異,曾孫便不應當入宮!”
霍光再度搖頭:“他要問的人都在宮中……”
杜延年不再開口,隻是一個勁地打量著霍光,讓霍光不由皺眉。
“幼公……”
“大將軍……”
兩人竟是同時開口,同樣都是慢悠悠的語調。
霍光揮手示意杜延年繼續說,杜延年也不與他客氣,看著他,微微一笑,便道:“大將軍對皇曾孫的心思……似乎……了如指掌?”
——其實他原來沒有打算加“似乎”二字的,不過,想了想,還是留一分餘地為好……
霍光挑眉:“如何?”
杜延年輕笑搖頭:“不如何!隻是好奇……大將軍似乎與曾孫並未有深交才對……”
——好奇是真,試探卻是更重要的。
霍光皺眉,看著他,相光莫名其妙地反問:“他是故皇太子的孫子又是張賀教養的,他的心思會很難猜嗎?”
杜延年一愣,一時竟沒有立刻明白霍光的意思。
霍光失笑:“遇事如何思考關鍵在品性,而品性這種東西,一在天性,二在教養!其它皆是細枝末節,不值一提。”
“……大將軍高明……”杜延年有些佩服了,卻見霍光神色一僵,頓時失了笑容,半晌才閉上眼,淡淡地點頭:“大將軍本就高明!”
杜延年又是一愣,待霍光轉身走進尚書署後,他才反應過來——看來……此“大將軍”非彼“大將軍”啊!
——他們倆說的顯然不是指同一個人。
——那麽……又是那位已經長眠於茂陵的大司馬大將軍?
雖是自問,實際,杜延年是十分肯定的。
肯定了這一點,再看看尚書署的門,又迴憶了一下霍光方才的神色,杜延年不由一顫,隨即很利索地轉身,從右邊的台階步下高台。
——他才不再這個時候去觸霍光的黴頭。
跟佐史交待了一下,杜延年便往光祿勳寺走去。
光祿勳寺與少府屬下諸官署皆在禁中,緊鄰金馬門的便是宦者署。
杜延年開始沒有在意,直到聽到一聲輕喚,他才不由止步,轉過身,便看見劉病已一臉驚喜地站在宦者署的門口。
杜延年這才想起——這位皇曾孫是與宦者署諸人同寺居的……
“諫大夫,我還擔心自己看錯了。”劉病已微笑,恭敬地執晚輩禮。
杜延年不好不理,隻能躬身答禮,隨即便理所當然地皺眉詢問:“曾孫為何在這兒?今日不是應該去學舍嗎?”
這是杜延年第一次獨自一人與劉病已打招唿,因此,他不由分外好奇地觀察著劉病已。
聽到他的詢問,劉病已很是無奈地搖頭:“臣與佗都有些不適……”
看看少年仍然有些臘黃的臉色,杜延年不由關切:“不適?可曾請太醫診視?”
“宦者丞已經代我去請了。”劉病已輕聲迴答,隨即提醒杜延年,“佗也不適……似乎比我還重一些……”
杜延年連忙點頭:“多謝曾孫……臣這就去向光祿勳告假。”方轉身,又止步迴頭,對劉病已道:“曾孫還是入室等候吧!莫要再染了風寒!”
“謝諫大夫!”劉病已行禮之後,便依言返迴內室,雖然臉色仍舊不好,但是,步伐明顯輕鬆了許久。
見杜延年如此神態,劉病已十分確定——至少眼下並無大事。
對少年的舉止,杜延年不由莞爾,很明顯,他是十分滿意的。
——霍光的心思不難猜,更何況,今上的疑忌愈發明顯……
——無論如何,一個進退有度的天子都是值得期待的!
杜延年不由有些期待。
當然也僅是期待。
杜延年沒有忘記,偶爾與張安世談及此事時,張安世的態度明顯是有所保留的。
——也許應該問問張安世究竟是何想法了。
原本去光祿勳寺隻是為了避霍光的壞心情,但是,這會兒,杜延年又有更好的理由,自然是很迅速地趕到光祿勳寺,一副憂心如焚的慈父模樣,向張安世要求歸家的假期。
張安世卻毫不猶豫地駁迴了:“諫大夫,公事不可與私情相混!仆的幼子也在病中!”
杜延年沒好氣地迴了一句:“光祿勳至少知道令公子的狀況,臣卻是連情況都不清楚。”
“諫大夫可遣人歸家一探。”公事上,張安世素來是一板一眼,“若是確實需要諫大夫歸家,仆自然不敢有礙天倫!”
杜延年狠狠地翻了一個白眼,卻也隻能接受張安世的主意。
因為兩人談的私事,堂上的吏員都很知趣地迴避了,杜延年確認了一下,才悄悄問他:“什麽狀況?”
張安世瞥了他一眼,並沒有迴答。
杜延年也沒有惱,反而深深地皺眉,半晌才傾身湊到他的耳邊,張安世不由皺了一下眉頭,卻終究沒有躲避。
“你覺得大將軍對皇曾孫的用心如何?”杜延年以耳語的聲量詢問。
盡管如此,張安世仍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隨即起身查了一圈內外的情況後,才重新坐下。
杜延年不好再出聲,隻能以目光催促他。
張安世歎了一口氣,無奈地抬手,指向北邊……
杜延年開始還不解,後來順著他所指的方向一想,不由駭然,連忙捂住嘴才壓下尖叫。
——椒房殿?
——變數竟在皇後身上嗎?
……的確……
……一點都沒錯!(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