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皇帝共有六子,與其父、其祖相比,子嗣不繁卻也不少。
因為嫡庶有分,儲位早定,除劉據之外的五位皇子並沒有太多的心思可想,畢竟,先帝對長子的維護是不遺餘力的,根本不允許任何人挑釁長子的地位,更不必說,太子身後還有兩位大司馬為恃。
燕王旦是第三子,廣陵王胥是第四子,兩人是一母同胞,在皇子排行中都是不上不下的位置。
都說排在中間的孩子容易被父母忽略,但是,即使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劉胥都是最年幼的皇子,也沒有得到君父太多的關注,因為,除了長子、長女,雄才大略的孝武皇帝眼中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子女的印象,對他們都是一視同仁的淡漠。
既然連長公主、皇太子一母同胞的兩位公主都是這個待遇,既然連生母深得聖眷的齊王也不過是封王時稍得了一點照顧,那麽,非嫡非長又非寵姬所出的兄弟倆又能有什麽不滿、不甘之類的想法呢?
正是因此,無論是受社(注1)封土之前,還是之後,燕王劉旦都從沒有產生過一絲關於帝位的妄想,畢竟,論嫡,皇子中誰也比不過劉據,論長,他上麵有兩位兄長,論賢,劉據幾乎是天下歸心,更別說論母親所受的寵愛,他與廣陵王的生母也隻能排到皇子生母的最末位——哪怕她生了兩個皇子。
他們的母親姓李,隻是齊王生母王夫人的婢女,不過是在王夫人有孕時,被王夫人安排,承了一次帝恩,便有了劉旦,後來,劉旦三月命名之日,天子又留宿了一夜,便又有了劉胥。
雖然生有兩個皇子,可是,他們的母親隻是美人,這個位號在宮中僅次於夫人,倒也不能說低,但是,其他皇子的生母都是夫人,這樣一比就比較顯眼了。
武帝時與漢初已是不同,諸侯王對封國已沒有太多的權力,劉旦也樂得花更多心思在各種學問上,經學、雜說皆有涉獵,若不是出了巫蠱之亂,太子起兵自殺,劉旦覺得自己一定會成為與河間獻王一樣的賢王,做自己喜歡又與國政無關的事情,受到天子的褒揚。
——但是,偏偏就出了巫蠱那場變亂。
得知長兄死訊後,劉旦還在悲痛發懵,燕國諸吏便尋思起儲位的事了——太子死了,齊王死得更早,他們的大王不就是天子長子了?
當然,大漢帝位從來不是非嫡非長不傳,不過看看其它皇子——鉤弋子太小,不必考慮;廣陵王行為無法度,被天子痛斥已不是一兩次了;昌邑王倒沒有什麽缺點,但是,這位大王沒有繼承被讚以傾國傾城之名的母親的美貌,倒是繼承了那位李夫人的虛弱體質,都不知道他能活多久!
——還有比燕王更合適的儲君人選嗎?
燕國上下都如此認為,被王後、寵姬以及左右近臣日夜勸慰的劉旦漸漸地也這麽認為了。
於是,後元元年,他以長子自居請求宿衛長安,得到卻是一句“生子當置齊魯禮儀之鄉!”使者被下獄,之後,又坐藏匿亡命,被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天子卻沒有額外多置一字。
到這時,劉旦也明白過來了,自己做錯了。
——自己的上書幾乎就等於是再一次提醒君父,太子據已卒……
他的君父從來不是一個恪忍的人,遷怒是必然的……
劉旦明白這一點,但是,他從未想到,他的君父居然選擇了年僅八歲的幼子——這完全不合道理!
——主少國疑!
——他的君父一世英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嗎?
後元二年,武帝崩,在接到賜諸侯王的璽書時,他感覺書檢上的璽封比以往要小,自然無法不生疑。
雖然在比對之後,證明“封小”隻是他的錯覺,但是,劉旦還是派了壽西長、孫縱之、王孺等親信以問禮儀為名,前往長安打探消息。
當時,新帝已立,消息紛亂,百官皆謹言慎行,一行人在長安竟進不了任何一個重臣的門,甚至連素來與燕王交好的鄂邑公主也將他們拒之門外,最後,還是王孺想辦法見到了執金吾郭廣意,他沒有敢多問,隻問:“先帝因何病而崩?立誰為帝?年幾歲?”
受了重禮的郭廣意也沒有含糊其辭,很明確地迴答:“我當時隻是待詔五柞宮,並未親曆。宮中訁雚言帝崩,之後,諸將軍共立太子為帝,年*歲,葬時也未出臨。”
一行人迴到燕國,就把這個唯一明確的消息報給了大王,同時也報告了郭廣意被免職的消息——見過王孺的第二天,郭廣意即被免職,由河東馬適建任執金吾。
劉旦更感奇怪,複遣中大夫至長安上書:“竊見孝武皇帝躬聖道,孝宗廟,慈愛骨肉,和集兆民,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威武洋溢,遠方執寶而朝,增郡數十,斥地且倍,封泰山,禪梁父,巡狩天下,遠方珍物陳於太廟,德甚休盛,請立廟郡國。”
奏報聞,霍光不許,但褒賜燕王錢三千萬,益封萬三千戶。
這個結果讓劉旦大怒:“我當為帝,何賜也!”
——他是武帝的長子,不是任人施舍的流民乞丐!
這個結果也讓劉旦開始對帝位動了心思。
——為先帝立廟郡國都不許……新帝當真是武帝親子嗎?
他身邊的近臣也勸他:“大王壹起,國中雖女子皆奮臂隨大王!”
劉旦開始與宗室中山哀王子長、齊孝王孫澤等結謀,詐言以武帝時受詔,得職吏事,修武備,備非常。又與劉澤謀為奸書,言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使人傳行郡國,以搖動百姓。
劉澤謀歸臨淄發兵,殺青州刺史雋不疑,與燕王一同起兵。劉旦大喜,送走劉澤,便開始招攬人馬,賦斂銅鐵作甲兵,並頻繁檢閱燕國的車騎材官卒,又建旌旗鼓車,旄頭先驅。之後,劉旦又帶著相、中尉以下諸吏,勒車騎,發民會圍,大獵文安縣。
不是沒有人勸諫——郎中韓義等人數諫,結果,所有參與進諫的十五人全部被劉旦殺了。
幾乎已是萬事俱備,箭在弦上了,消息泄露。
——缾侯劉成在得知劉澤等的計劃後,向雋不疑告發了此事。
始元元年八月,雋不疑收捕劉澤等人並上報朝廷。天子遣大鴻臚丞案治,連引燕王,隨即就有詔,以燕王至親,勿治,而劉澤等人皆伏誅。
——既警告他,也安撫他。
劉旦明白,這是因為少主新立,朝臣求穩。他更明白,這不是八歲天子能作主的事情,恐怕還是輔政大臣的主意。
這一挫折幾乎摧毀了劉旦剛剛聚集的雄心壯誌,至少說,劉澤死後,劉旦再沒有妄動半分,隻是做著燕王應做的職事。
雖然還是不甘心,但是,劉澤的死讓劉旦明白,謀反的風險很大,成功的可能性太小——至少,僅憑他手中的籌碼是沒有可能成功的。
他覺得,天子之位隻能是他的一個夢了。
就在半夢半醒之間,鄂邑長公主忽然給他來了信——閑筆家信而已。
可能是因為處境相仿——兄弟姊妹中,排行不上不下,又無依無恃的鄂邑長公主與燕王、廣陵王是最不為武帝看重的三人——燕王與這個皇姊本是最為交好,但是,劉弗陵即位後,鄂邑公主成了長公主,在禁中供養年少的天子,兩人已經很久沒有聯係了。
鄂邑長公主的信與以往一樣,隻是說自己的近況,但是,劉旦卻讀出她的言外真意。
——作為天子養母的長公主對霍光專權深感憂慮。
——否則,他的皇姊怎麽會問他呂後稱製時的情況?
劉旦這才從打擊中恢複過來,開始認真地研究大漢朝堂的格局
——大漢已是霍光與上官桀的天下。
——金日磾薨,桑弘羊的禦史大夫還不如搜栗都尉有實權,更何況,武帝臨終,桑弘羊雖在床前,並無詔讓其輔少主……
——霍家與上官家又是兒女姻親……
——他的皇姊豈能不憂?
接到皇姊幾乎求助的信,劉旦倒沒有生出落井下石的心思,而是想到了昔日封王所受的策書。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禦史大夫張湯廟立皇子旦為燕王。賜策曰:“於戲,小子旦,受茲玄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於戲!葷粥氏虐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於戲!朕命將率徂征厥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期奔師。葷粥徙域,北州以綏。悉爾心,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廢備。非教士不得從徵。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劉旦想到了那句“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
——世為漢蕃輔……
於是,他給皇姊迴信,提到了諸侯十二而冠;提到了《尚書》雲“王與大夫盡弁”;提到了周成王當時年十五,雲王與大夫盡弁,則知天子亦十二而冠矣;提到了《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提到了《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
他隻是要告訴皇姊——朝臣不可信,便想辦法找可依賴的外戚吧!
他沒有想到他的皇姊居然將這一條發揮到了極致——以上官桀孫女為皇後,而那位上官皇後同時又是霍光的外孫女!
——將權臣變成外戚……(注2)
劉旦以為,自己的建議可以讓大漢社稷堅若磐石了。
——他自己斷絕了自己的天子之路!
劉旦覺得自己可媲美聖人了!
因此,始元五年的歲末,看到由置驛送達的書信上的印封,一瞬間,劉旦懷疑自己是不是年老眼花了……
——木檢的封泥上,五個隸體陽字清晰。
——上官桀信印。
——左將軍、安陽侯給他來信?
注1:社即土,《白虎通·社稷》雲:『不謂之“土”何?封土為社,故變名謂之“社”,利於眾土也。』《史記·三王世家》後褚先生補記:『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春秋大傳曰:“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故將封於東方者取青土,封於南方者取赤土,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黃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為社。此始受封於天子者也。此之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注2:鄂邑長公主與劉旦的這段書信互動純屬虛構,作者不負任何責任。
(有筒子提到昭帝十四個月而生的問題~~~~本文的設定已定,易楚隻能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有空我會把相關資料整理出來,說明這麽設定的理由。另,《紫華君》的番外恐怕要等到國慶假期~~~~請關心番外的朋友理解。)(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因為嫡庶有分,儲位早定,除劉據之外的五位皇子並沒有太多的心思可想,畢竟,先帝對長子的維護是不遺餘力的,根本不允許任何人挑釁長子的地位,更不必說,太子身後還有兩位大司馬為恃。
燕王旦是第三子,廣陵王胥是第四子,兩人是一母同胞,在皇子排行中都是不上不下的位置。
都說排在中間的孩子容易被父母忽略,但是,即使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劉胥都是最年幼的皇子,也沒有得到君父太多的關注,因為,除了長子、長女,雄才大略的孝武皇帝眼中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子女的印象,對他們都是一視同仁的淡漠。
既然連長公主、皇太子一母同胞的兩位公主都是這個待遇,既然連生母深得聖眷的齊王也不過是封王時稍得了一點照顧,那麽,非嫡非長又非寵姬所出的兄弟倆又能有什麽不滿、不甘之類的想法呢?
正是因此,無論是受社(注1)封土之前,還是之後,燕王劉旦都從沒有產生過一絲關於帝位的妄想,畢竟,論嫡,皇子中誰也比不過劉據,論長,他上麵有兩位兄長,論賢,劉據幾乎是天下歸心,更別說論母親所受的寵愛,他與廣陵王的生母也隻能排到皇子生母的最末位——哪怕她生了兩個皇子。
他們的母親姓李,隻是齊王生母王夫人的婢女,不過是在王夫人有孕時,被王夫人安排,承了一次帝恩,便有了劉旦,後來,劉旦三月命名之日,天子又留宿了一夜,便又有了劉胥。
雖然生有兩個皇子,可是,他們的母親隻是美人,這個位號在宮中僅次於夫人,倒也不能說低,但是,其他皇子的生母都是夫人,這樣一比就比較顯眼了。
武帝時與漢初已是不同,諸侯王對封國已沒有太多的權力,劉旦也樂得花更多心思在各種學問上,經學、雜說皆有涉獵,若不是出了巫蠱之亂,太子起兵自殺,劉旦覺得自己一定會成為與河間獻王一樣的賢王,做自己喜歡又與國政無關的事情,受到天子的褒揚。
——但是,偏偏就出了巫蠱那場變亂。
得知長兄死訊後,劉旦還在悲痛發懵,燕國諸吏便尋思起儲位的事了——太子死了,齊王死得更早,他們的大王不就是天子長子了?
當然,大漢帝位從來不是非嫡非長不傳,不過看看其它皇子——鉤弋子太小,不必考慮;廣陵王行為無法度,被天子痛斥已不是一兩次了;昌邑王倒沒有什麽缺點,但是,這位大王沒有繼承被讚以傾國傾城之名的母親的美貌,倒是繼承了那位李夫人的虛弱體質,都不知道他能活多久!
——還有比燕王更合適的儲君人選嗎?
燕國上下都如此認為,被王後、寵姬以及左右近臣日夜勸慰的劉旦漸漸地也這麽認為了。
於是,後元元年,他以長子自居請求宿衛長安,得到卻是一句“生子當置齊魯禮儀之鄉!”使者被下獄,之後,又坐藏匿亡命,被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天子卻沒有額外多置一字。
到這時,劉旦也明白過來了,自己做錯了。
——自己的上書幾乎就等於是再一次提醒君父,太子據已卒……
他的君父從來不是一個恪忍的人,遷怒是必然的……
劉旦明白這一點,但是,他從未想到,他的君父居然選擇了年僅八歲的幼子——這完全不合道理!
——主少國疑!
——他的君父一世英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嗎?
後元二年,武帝崩,在接到賜諸侯王的璽書時,他感覺書檢上的璽封比以往要小,自然無法不生疑。
雖然在比對之後,證明“封小”隻是他的錯覺,但是,劉旦還是派了壽西長、孫縱之、王孺等親信以問禮儀為名,前往長安打探消息。
當時,新帝已立,消息紛亂,百官皆謹言慎行,一行人在長安竟進不了任何一個重臣的門,甚至連素來與燕王交好的鄂邑公主也將他們拒之門外,最後,還是王孺想辦法見到了執金吾郭廣意,他沒有敢多問,隻問:“先帝因何病而崩?立誰為帝?年幾歲?”
受了重禮的郭廣意也沒有含糊其辭,很明確地迴答:“我當時隻是待詔五柞宮,並未親曆。宮中訁雚言帝崩,之後,諸將軍共立太子為帝,年*歲,葬時也未出臨。”
一行人迴到燕國,就把這個唯一明確的消息報給了大王,同時也報告了郭廣意被免職的消息——見過王孺的第二天,郭廣意即被免職,由河東馬適建任執金吾。
劉旦更感奇怪,複遣中大夫至長安上書:“竊見孝武皇帝躬聖道,孝宗廟,慈愛骨肉,和集兆民,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威武洋溢,遠方執寶而朝,增郡數十,斥地且倍,封泰山,禪梁父,巡狩天下,遠方珍物陳於太廟,德甚休盛,請立廟郡國。”
奏報聞,霍光不許,但褒賜燕王錢三千萬,益封萬三千戶。
這個結果讓劉旦大怒:“我當為帝,何賜也!”
——他是武帝的長子,不是任人施舍的流民乞丐!
這個結果也讓劉旦開始對帝位動了心思。
——為先帝立廟郡國都不許……新帝當真是武帝親子嗎?
他身邊的近臣也勸他:“大王壹起,國中雖女子皆奮臂隨大王!”
劉旦開始與宗室中山哀王子長、齊孝王孫澤等結謀,詐言以武帝時受詔,得職吏事,修武備,備非常。又與劉澤謀為奸書,言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使人傳行郡國,以搖動百姓。
劉澤謀歸臨淄發兵,殺青州刺史雋不疑,與燕王一同起兵。劉旦大喜,送走劉澤,便開始招攬人馬,賦斂銅鐵作甲兵,並頻繁檢閱燕國的車騎材官卒,又建旌旗鼓車,旄頭先驅。之後,劉旦又帶著相、中尉以下諸吏,勒車騎,發民會圍,大獵文安縣。
不是沒有人勸諫——郎中韓義等人數諫,結果,所有參與進諫的十五人全部被劉旦殺了。
幾乎已是萬事俱備,箭在弦上了,消息泄露。
——缾侯劉成在得知劉澤等的計劃後,向雋不疑告發了此事。
始元元年八月,雋不疑收捕劉澤等人並上報朝廷。天子遣大鴻臚丞案治,連引燕王,隨即就有詔,以燕王至親,勿治,而劉澤等人皆伏誅。
——既警告他,也安撫他。
劉旦明白,這是因為少主新立,朝臣求穩。他更明白,這不是八歲天子能作主的事情,恐怕還是輔政大臣的主意。
這一挫折幾乎摧毀了劉旦剛剛聚集的雄心壯誌,至少說,劉澤死後,劉旦再沒有妄動半分,隻是做著燕王應做的職事。
雖然還是不甘心,但是,劉澤的死讓劉旦明白,謀反的風險很大,成功的可能性太小——至少,僅憑他手中的籌碼是沒有可能成功的。
他覺得,天子之位隻能是他的一個夢了。
就在半夢半醒之間,鄂邑長公主忽然給他來了信——閑筆家信而已。
可能是因為處境相仿——兄弟姊妹中,排行不上不下,又無依無恃的鄂邑長公主與燕王、廣陵王是最不為武帝看重的三人——燕王與這個皇姊本是最為交好,但是,劉弗陵即位後,鄂邑公主成了長公主,在禁中供養年少的天子,兩人已經很久沒有聯係了。
鄂邑長公主的信與以往一樣,隻是說自己的近況,但是,劉旦卻讀出她的言外真意。
——作為天子養母的長公主對霍光專權深感憂慮。
——否則,他的皇姊怎麽會問他呂後稱製時的情況?
劉旦這才從打擊中恢複過來,開始認真地研究大漢朝堂的格局
——大漢已是霍光與上官桀的天下。
——金日磾薨,桑弘羊的禦史大夫還不如搜栗都尉有實權,更何況,武帝臨終,桑弘羊雖在床前,並無詔讓其輔少主……
——霍家與上官家又是兒女姻親……
——他的皇姊豈能不憂?
接到皇姊幾乎求助的信,劉旦倒沒有生出落井下石的心思,而是想到了昔日封王所受的策書。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禦史大夫張湯廟立皇子旦為燕王。賜策曰:“於戲,小子旦,受茲玄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於戲!葷粥氏虐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於戲!朕命將率徂征厥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期奔師。葷粥徙域,北州以綏。悉爾心,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廢備。非教士不得從徵。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劉旦想到了那句“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
——世為漢蕃輔……
於是,他給皇姊迴信,提到了諸侯十二而冠;提到了《尚書》雲“王與大夫盡弁”;提到了周成王當時年十五,雲王與大夫盡弁,則知天子亦十二而冠矣;提到了《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提到了《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
他隻是要告訴皇姊——朝臣不可信,便想辦法找可依賴的外戚吧!
他沒有想到他的皇姊居然將這一條發揮到了極致——以上官桀孫女為皇後,而那位上官皇後同時又是霍光的外孫女!
——將權臣變成外戚……(注2)
劉旦以為,自己的建議可以讓大漢社稷堅若磐石了。
——他自己斷絕了自己的天子之路!
劉旦覺得自己可媲美聖人了!
因此,始元五年的歲末,看到由置驛送達的書信上的印封,一瞬間,劉旦懷疑自己是不是年老眼花了……
——木檢的封泥上,五個隸體陽字清晰。
——上官桀信印。
——左將軍、安陽侯給他來信?
注1:社即土,《白虎通·社稷》雲:『不謂之“土”何?封土為社,故變名謂之“社”,利於眾土也。』《史記·三王世家》後褚先生補記:『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春秋大傳曰:“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故將封於東方者取青土,封於南方者取赤土,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黃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為社。此始受封於天子者也。此之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注2:鄂邑長公主與劉旦的這段書信互動純屬虛構,作者不負任何責任。
(有筒子提到昭帝十四個月而生的問題~~~~本文的設定已定,易楚隻能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有空我會把相關資料整理出來,說明這麽設定的理由。另,《紫華君》的番外恐怕要等到國慶假期~~~~請關心番外的朋友理解。)(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