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禦,考慮將來已是奢望……”
倚華拜伏於皇太後的身前,耳邊卻仿佛聽到另一句相似的話語。
——身披錦繡絳袍的少婦無奈閉眼,委婉卻堅定地拒絕她的懇求,哪怕那懇求也是皇後的意思。
——“但是,若沒有將來的希望,我等如今為何努力?”少婦睜開眼,黑眸中一片清明。
清晰的記憶讓倚華不再躊躇,微微抬頭,對上官太後道:“陛下,令堂敬夫人曾對婢子說:‘若沒將來的希望,我等如今為何努力?’既然將來仍可期待,陛下又豈可抱持如此想法?婢子懇請太後三思!”
“先妣……說過這樣的話?”與皇太子劉奭一樣,在上官太後的心目中,早逝的母親是完美無缺的存在,除了滿心孺慕便是滿心追思,聽到倚華這樣說,她實在是無法不動容。
“是的。”倚華直起腰,長跪在她麵前,神色鄭重,“當日,思後隻求能保住今上的性命,哪怕隱姓瞞名、一生卑賤,可是……令堂不答應。”
上官太後深吸了一口氣,默默轉開臉:“我明白了。”
——不是為了活下去而掙紮,而是要為了將來的無限可能努力活下去。
*****
穿過長街直道,皇太後車駕由長樂西闕進入長樂宮。上官太後居於長信宮,馬車沿中宮內直道緩緩行駛,剛看到長信宮前的三出闕,坐在前輿的禦者就聽身後有人輕擊木隔,連忙詢問:“陛下有何詔令?”
“停車。”倚華輕聲吩咐,“陛下想步行。”
“諾。”禦者不敢怠慢,揚鞭空甩一下,清亮的唿哨聲已提醒屬車隨從注意動向,隨後才緩緩拉動轡繩,停穩馬車。
隨行的侍禦立刻搬來木階,倚華推開車輿後戶,俯身恭請皇太後下車,自有侍禦低頭上前,伸手扶持上官太後步下木階。
稍理了一下曲裾佩綬,上官太後抬起頭,微微擺手,示意眾侍禦退下:“倚華同行,爾等自便。”
“敬諾。”
步下車駕,倚華匆忙跟上已經往酒池行去的皇太後,心中卻十分不解,但是,上官太後明顯無意多說的姿態讓她隻能沉默。
沿著條磚鋪設的露道緩緩而行,倚華隻能聽到皇太後腳下的黑舄輕擊地麵的聲音,隨著那一聲聲有節奏的輕響傳入耳中,倚華的心不由就提了起來。
“長禦……跟我說說先妣吧……”上官太後忽然開口,聲音很輕,語氣幽然,倚華差點沒有聽清。
“敬夫人……”倚華稍稍愣了一下,不知該從何說起——畢竟,她與皇太後那位追諡為敬夫人的生母並不是很熟悉。
霍光的嫡女,上官桀獨子的正妻……即便她是皇後的親信,也很難讓那位少婦多加垂顧,當然,那位少婦也絕對不會失禮。
“敬夫人是位很有氣度的女子……”倚華斟酌著慢慢迴答,“沉穩果決……”沉吟良久,她還是決定實話實說:“……與宣成侯極像。”
“……我想也是……”
雖然看不到上官太後的臉,但是,隻聽聲音,倚華便知道她在苦笑。
“陛下……”倚華剛想開口,就見一個宦者裝束的宮人從小徑直奔而來,她不禁皺眉,低頭不語。
“臣謁拜見皇太後陛下。”來人在道旁拜伏叩首,竟是中長秋郭謁。
“卿有急務?”上官太後停步站定,眉頭也皺了起來。她自幼入宮,耳濡目染,身體力行,自然是極重視規矩的。
若是新入宮的人,她也不會計較,可是,郭謁是武帝時就司職重任的宦者,不應如此無禮。
“陛下,廷尉寺上書,請重查恭哀皇後死因。”郭謁沒有抬頭,語氣急促地稟報。
“那又如何?”上官太後神色淡然,對他的驚慌有幾分不解。
郭謁因為她事不關己的淡然而稍稍怔忡了一下,抬頭看了皇太後一眼,目光掃過略顯緊張之色的倚華,低下頭,輕聲道:“恭哀皇後免身後,侍奉女醫是由陛下簡定的。”
雖然隻是例行程序,但是,太醫令選派的女醫名冊都要送長信宮,經皇太後準予加璽,才會入宮侍奉。
上官太後的臉色大變,死死地盯住郭謁:“你的意思是,朕謀害了許平君!”
“臣決非此意!”郭謁大驚失色,連忙辯解,“臣隻恐治獄官吏有此意!”
上官太後冷哼一聲:“你是擔心縣官有此意!”
郭謁被說破心思,一時啞口無言,隻能叩首請罪,卻聽倚華慢慢言道:“婢子擔心縣官無此意,卻會以此事清理宮中人事。”
上官太後的臉色稍緩,轉頭問倚華:“有何可擔憂的?”
倚華看了郭謁一眼,唇角微揚卻沒有開口,郭謁明白她的意思,硬著頭皮開口:“陛下未經曆過,宮中諸事皆需宮人居中相聯,若是宮人皆不重陛下,臣隻怕從此陛下再不聞帝宮之事。”
上官太後對權力、國事什麽的並沒有太多的興趣,聽了這話,便隻是無可無不可地應了一聲,卻沒有放在心上。
倚華與郭謁相視一眼,都有幾分無奈,卻陡然聽到上官太後冷冷言道:“與其說卿等為朕擔憂,不如說卿等為日後所恃長信宮權柄擔憂。”
“臣惶恐!”郭謁是真的感到驚慌無措了。
倚華卻平靜地跪下,不慌不忙地解釋:“婢子不知大道,卻也聽過‘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如今東宮上下皆仰陛下庇佑,為己謀便須為君謀,請陛下明鑒。”
她的話說得如此分明,上官太後也隻能苦笑了。拂袖示意兩人起身,她沉吟片刻:“去臨華殿,準備筆劄。”
“諾。”郭謁立刻應聲而去。
臨華殿在淋池邊,打開綺疏青瑣的門戶窗牖,便可見池中茭荷林立,雖然無其它景致,但是,盛夏伏暑,那千丈碧色、幾點朱紅的風光最是沁心。
上官太後下令後並沒有傳輿,而是依舊與倚華慢慢步行而來。兩人到臨華殿時,郭謁自然是早已將一切準備妥當。書案上端正地放著一塊皇帝與皇太後專用的尺一板,旁邊是蒼毫筆,筆前的漆砂硯裏盛著研好的墨。
倚華扶著皇太後在案後的獨榻坐下,垂首在旁侍奉,輕聲詢問:“陛下,準備何種璽封?”這卻是詢問皇太後打算寫私信還是璽書了?
上官太後提筆的手一頓,思忖片刻才道:“取皇太後之璽。”
倚華稍顯訝色,卻沒有多說,旁邊的郭謁立刻退到殿外,召尚符璽謁者取璽。
見上官太後落筆便書禦史大夫,倚華不由訝異萬分,卻不敢打擾書寫中的皇太後——竟不是寫予今上的嗎?——等看到上官太後所寫的內容,倚華差點驚唿出聲。
信簡的內容很簡單,待謁者前來奉上皇太後的螭虎鈕玉璽時,倚華已將信簡與封檢捆綁妥當,見謁者到來,便用鎏金銅杵從硯旁的泥甬中取了武者紫泥壓入捆繩經過的印齒,隨後看著謁者將璽鈐押其上。
片刻之後,確認封泥璽封完整,倚華才將信簡重新呈給上官太後。
上官太後掃了一眼,便吩咐郭謁:“送禦史大夫寺,親交邴吉。”
倚華拜伏於皇太後的身前,耳邊卻仿佛聽到另一句相似的話語。
——身披錦繡絳袍的少婦無奈閉眼,委婉卻堅定地拒絕她的懇求,哪怕那懇求也是皇後的意思。
——“但是,若沒有將來的希望,我等如今為何努力?”少婦睜開眼,黑眸中一片清明。
清晰的記憶讓倚華不再躊躇,微微抬頭,對上官太後道:“陛下,令堂敬夫人曾對婢子說:‘若沒將來的希望,我等如今為何努力?’既然將來仍可期待,陛下又豈可抱持如此想法?婢子懇請太後三思!”
“先妣……說過這樣的話?”與皇太子劉奭一樣,在上官太後的心目中,早逝的母親是完美無缺的存在,除了滿心孺慕便是滿心追思,聽到倚華這樣說,她實在是無法不動容。
“是的。”倚華直起腰,長跪在她麵前,神色鄭重,“當日,思後隻求能保住今上的性命,哪怕隱姓瞞名、一生卑賤,可是……令堂不答應。”
上官太後深吸了一口氣,默默轉開臉:“我明白了。”
——不是為了活下去而掙紮,而是要為了將來的無限可能努力活下去。
*****
穿過長街直道,皇太後車駕由長樂西闕進入長樂宮。上官太後居於長信宮,馬車沿中宮內直道緩緩行駛,剛看到長信宮前的三出闕,坐在前輿的禦者就聽身後有人輕擊木隔,連忙詢問:“陛下有何詔令?”
“停車。”倚華輕聲吩咐,“陛下想步行。”
“諾。”禦者不敢怠慢,揚鞭空甩一下,清亮的唿哨聲已提醒屬車隨從注意動向,隨後才緩緩拉動轡繩,停穩馬車。
隨行的侍禦立刻搬來木階,倚華推開車輿後戶,俯身恭請皇太後下車,自有侍禦低頭上前,伸手扶持上官太後步下木階。
稍理了一下曲裾佩綬,上官太後抬起頭,微微擺手,示意眾侍禦退下:“倚華同行,爾等自便。”
“敬諾。”
步下車駕,倚華匆忙跟上已經往酒池行去的皇太後,心中卻十分不解,但是,上官太後明顯無意多說的姿態讓她隻能沉默。
沿著條磚鋪設的露道緩緩而行,倚華隻能聽到皇太後腳下的黑舄輕擊地麵的聲音,隨著那一聲聲有節奏的輕響傳入耳中,倚華的心不由就提了起來。
“長禦……跟我說說先妣吧……”上官太後忽然開口,聲音很輕,語氣幽然,倚華差點沒有聽清。
“敬夫人……”倚華稍稍愣了一下,不知該從何說起——畢竟,她與皇太後那位追諡為敬夫人的生母並不是很熟悉。
霍光的嫡女,上官桀獨子的正妻……即便她是皇後的親信,也很難讓那位少婦多加垂顧,當然,那位少婦也絕對不會失禮。
“敬夫人是位很有氣度的女子……”倚華斟酌著慢慢迴答,“沉穩果決……”沉吟良久,她還是決定實話實說:“……與宣成侯極像。”
“……我想也是……”
雖然看不到上官太後的臉,但是,隻聽聲音,倚華便知道她在苦笑。
“陛下……”倚華剛想開口,就見一個宦者裝束的宮人從小徑直奔而來,她不禁皺眉,低頭不語。
“臣謁拜見皇太後陛下。”來人在道旁拜伏叩首,竟是中長秋郭謁。
“卿有急務?”上官太後停步站定,眉頭也皺了起來。她自幼入宮,耳濡目染,身體力行,自然是極重視規矩的。
若是新入宮的人,她也不會計較,可是,郭謁是武帝時就司職重任的宦者,不應如此無禮。
“陛下,廷尉寺上書,請重查恭哀皇後死因。”郭謁沒有抬頭,語氣急促地稟報。
“那又如何?”上官太後神色淡然,對他的驚慌有幾分不解。
郭謁因為她事不關己的淡然而稍稍怔忡了一下,抬頭看了皇太後一眼,目光掃過略顯緊張之色的倚華,低下頭,輕聲道:“恭哀皇後免身後,侍奉女醫是由陛下簡定的。”
雖然隻是例行程序,但是,太醫令選派的女醫名冊都要送長信宮,經皇太後準予加璽,才會入宮侍奉。
上官太後的臉色大變,死死地盯住郭謁:“你的意思是,朕謀害了許平君!”
“臣決非此意!”郭謁大驚失色,連忙辯解,“臣隻恐治獄官吏有此意!”
上官太後冷哼一聲:“你是擔心縣官有此意!”
郭謁被說破心思,一時啞口無言,隻能叩首請罪,卻聽倚華慢慢言道:“婢子擔心縣官無此意,卻會以此事清理宮中人事。”
上官太後的臉色稍緩,轉頭問倚華:“有何可擔憂的?”
倚華看了郭謁一眼,唇角微揚卻沒有開口,郭謁明白她的意思,硬著頭皮開口:“陛下未經曆過,宮中諸事皆需宮人居中相聯,若是宮人皆不重陛下,臣隻怕從此陛下再不聞帝宮之事。”
上官太後對權力、國事什麽的並沒有太多的興趣,聽了這話,便隻是無可無不可地應了一聲,卻沒有放在心上。
倚華與郭謁相視一眼,都有幾分無奈,卻陡然聽到上官太後冷冷言道:“與其說卿等為朕擔憂,不如說卿等為日後所恃長信宮權柄擔憂。”
“臣惶恐!”郭謁是真的感到驚慌無措了。
倚華卻平靜地跪下,不慌不忙地解釋:“婢子不知大道,卻也聽過‘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如今東宮上下皆仰陛下庇佑,為己謀便須為君謀,請陛下明鑒。”
她的話說得如此分明,上官太後也隻能苦笑了。拂袖示意兩人起身,她沉吟片刻:“去臨華殿,準備筆劄。”
“諾。”郭謁立刻應聲而去。
臨華殿在淋池邊,打開綺疏青瑣的門戶窗牖,便可見池中茭荷林立,雖然無其它景致,但是,盛夏伏暑,那千丈碧色、幾點朱紅的風光最是沁心。
上官太後下令後並沒有傳輿,而是依舊與倚華慢慢步行而來。兩人到臨華殿時,郭謁自然是早已將一切準備妥當。書案上端正地放著一塊皇帝與皇太後專用的尺一板,旁邊是蒼毫筆,筆前的漆砂硯裏盛著研好的墨。
倚華扶著皇太後在案後的獨榻坐下,垂首在旁侍奉,輕聲詢問:“陛下,準備何種璽封?”這卻是詢問皇太後打算寫私信還是璽書了?
上官太後提筆的手一頓,思忖片刻才道:“取皇太後之璽。”
倚華稍顯訝色,卻沒有多說,旁邊的郭謁立刻退到殿外,召尚符璽謁者取璽。
見上官太後落筆便書禦史大夫,倚華不由訝異萬分,卻不敢打擾書寫中的皇太後——竟不是寫予今上的嗎?——等看到上官太後所寫的內容,倚華差點驚唿出聲。
信簡的內容很簡單,待謁者前來奉上皇太後的螭虎鈕玉璽時,倚華已將信簡與封檢捆綁妥當,見謁者到來,便用鎏金銅杵從硯旁的泥甬中取了武者紫泥壓入捆繩經過的印齒,隨後看著謁者將璽鈐押其上。
片刻之後,確認封泥璽封完整,倚華才將信簡重新呈給上官太後。
上官太後掃了一眼,便吩咐郭謁:“送禦史大夫寺,親交邴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