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十萬人的聯軍被擊潰,逃的逃散的散,最後被俘獲的人數也超過六萬,而且都是青壯,這絕對是最好的勞動力了。

    李承他們現在的勢力,以杭城府為中心,已經開始朝著四周輻射,隨著範圍越大,所需要的可用之人也就越多,這六萬青壯剛好就能派上用場了。

    而漢國最擅長做什麽?

    基建啊!

    李承他們下一步計劃,就是修建和周圍城市間的道路,不用修的達到現代標準,隻要能修成直道即可,能通行馬車和普通的車輛就行,等真正要大發展的話,得是徹底掌握整個清朝之後了,估計還需要不少的時間才能做到。

    不過現在諸多計劃已經開始實施,也不需要凡事李承親力親為,他隻需要在大方向把我好就行了。

    細化的計劃有很多個,比如工廠擴建、商業規劃、工業開發、農業開發,乃至是行政改革,每一項都是需要不少人手的,甚至連教育都已經提上了日程,杭城府中已經有十所小學在建,還有兩所中學也要開工了,隻有教育才能徹底改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些本就是早就計劃好的。

    而這場大戰的影響在後麵的時間裏也擴散出來,周邊城池的官府官員們大驚失色,身邊坐落著頭猛虎,誰都會心驚膽顫,而當京城清庭朝中得到這個消息後,新登基的正達皇帝就更是大怒,同時也難免恐懼,因為李承他們現在明顯已經成了氣候,一萬人就能將十萬人大軍給打的落花流水,這在以往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現在卻真實的發生了。

    正達皇帝位了彰顯自己的權威,自然是想要繼續派人去剿滅李承他們的,但是他的這個決定卻遭到了不少朝臣的反對,理由很簡單,李承他們現在已經成了氣候,若是冒然和其再起爭端,對朝堂不利,還不如招安來的劃算。

    自古都有這麽一句話,殺人放火受招安,指的就是李承他們現在的情況,清庭已經知道再這樣下去,清庭絕對會受到更大的損失,尤其是現在天下初定,南方還有三藩之亂留下的餘波,整個清庭看似強大,實則底下全是炸藥包,一個不慎就有船翻人亡之險。

    所以這些大臣覺得,為了江山社稷計,正達皇帝你必須做出表率,掉點麵子也就掉了,沒什麽大不了的,一切都是為了江山穩固嘛。

    能坐上皇位的基本上就沒有蠢人,因為蠢人即便是坐上皇位,最後下場也淒慘,比如那個周幽王,對,就是烽火戲諸侯的那個人才,最後被西戎給生撕了。

    正達皇帝覺得自己肯定不是蠢人,所以這時候也隻能權衡利弊,最後很遺憾的發現,貌似能走的路隻有一條,就是招安,除此之外他也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來。

    所以最後清庭就派人去聯係李承,表明了清庭的打算。

    李承一看,這很好啊,剛好給了他們發展的時間,他們現在缺什麽?不就是發展時間麽。

    有了發展時間,便能更好的積攢力量,在現代社會的科技體係之下,生產力是爆炸的,沒聽新聞上今天這個產能過剩,明天那個產能過剩的,這種生產力放在現在這個時代,那是做夢都不敢想的。

    即便是知道這是清庭的權宜之計,李承也是很願意接受的,沒什麽比發展時間更重要的了,哪怕是知曉清庭肯定暗中會積攢力量,他也沒啥意見,畢竟清庭再怎麽積攢力量,了不起後麵就又是派出幾十萬大軍而已,能有他這邊發展的快?

    不存在的。

    然後這就是一副你情我願的局麵了,清庭為了維護表麵的掩麵,隻給李承封了個侯爵,還是很惡心人的承恩侯,意思就是思承皇恩之意。

    李承當然知道這個承恩侯是什麽意思,但他不在乎啊,他又不是這個世界土著,管那麽多幹嘛?作為奉行實用主義的人,好處拿到手就行了,至於名聲,那東西能當飯吃?

    李承也明白現在這樣是最好的結果了,真要拚下去他肯定會勝利,但對這個世界後續的開發工作,肯定會拖上很久,現在什麽最缺?

    時間啊!

    再說了,等到力量積攢足夠了,直接橫推不是更爽?

    雙方的條件很簡單,李承表麵上接受清庭統治,尊正達皇帝為主,但實際上他這邊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王國,這一點雙方都是心知肚明的。

    而有了這樣的好處,接下來李承這邊,就開始了大發展。

    (對於下個要穿越的世界,大夥兒有沒有啥想法?另外有預感這章肯定會被人說成是毒點,但作者隻想寫點帶腦子的,主角現在不過才幾千人規模,直接和大清硬懟,會不會智商不在線?而且這章本身就是個過度,如果連這個都接受不了的話,隻能說玻璃心請繞行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被派去穿越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頁一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頁一頁並收藏我被派去穿越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