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嗯,那自然是要的。”


    點額從鏡子裏瞟了侯佳氏一眼,沒再多說旁的。


    可是侯佳氏卻也聽明白了。


    侯佳氏雖是辛者庫的出身,是皂衣旗的,看似身份低微,可是他們家卻也是世家了。


    辛者庫人,世世代代為皇家的家奴,難不準科舉,隻能為皇家做“家務事”。這樣的人家兒卻也因此,反倒對皇家秘辛更為了解。


    在大清的曆史上,可不是說你是皇子的嫡福晉,你將來就一定是大清的皇後。


    有些嫡福晉隻能得到一個“元妃”的稱號,卻要眼睜睜看著皇後的尊號給了後來的女人。


    例如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元配為佟佳氏,努爾哈赤甚至曾入贅在佟家。可是後世追封,佟佳氏隻為“太祖元妃”;而皇後則是孟古哲哲。


    再如太宗皇帝皇太極,元配為鈕祜祿氏,也正是額亦都的女兒,與廿廿同門。死後卻也隻得“元妃”稱號,而皇後卻是後來進門的哲哲和布木布泰。


    甚至,就連“元妃”的稱號,她都沒能獨自享有,皇太極還將元妃的稱號給了死後的海蘭珠……


    “元妃”二字,雖然占了一個“元”字,但是重點卻永遠在後麵的“妃”字上。


    再是元配,也終究永遠是妃,不是後啊。


    雖說這樣的事情都是發生在大清入關之前,在大清入關之後,越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這樣的事情沒再發生過。


    可是中原文化是“影響”,而太祖、太宗皇帝的做法卻是“祖宗規矩”,個中輕重,自有分別。


    所謂“祖宗規矩不可變”,便若是哪位皇上不顧中原文化的影響,而執意隻遵循祖宗規矩呢?那誰也挑不出個理來不是?


    故此侯佳氏聽出來了,點額說的是“那自然是要的”,而不是“那是自然的”。


    一個“要”字,便含著太多的主動之意,點明了爭取之心,以及勢在必得之意。


    “既如此,那咱們側福晉就算是皇上親賜的‘皇子側福晉’,卻也未必是名正言順的‘親王側福晉’嘍?”侯佳氏笑意盈盈,從鏡子裏看著點額。


    點額挑了挑眉,輕垂眼簾,“按規矩來說,是的。如果沒有朝廷的正式冊封,那即便是皇上親賜的皇子側福晉,也未必就是‘親王側福晉’。”


    侯佳氏長出一口氣,掩飾不住笑意,“如此說來,咱們阿哥爺封王,可是對側福晉來說,卻倒未必全是好事兒!”


    點額沒有抬頭,隻淡淡道,“如果不計那個虛名,隻關起門兒來的話,就算沒有朝廷的冊封,可是該是側福晉就還是側福晉,一應的吃穿用度都差不了的。”


    “可如果非要去爭那個名分的話……那倒真的就不一定了。一切都要看皇上和阿哥爺的心思。若是皇上和阿哥爺想給,便如慧賢皇貴妃一般,使女都能超拔了;可若是這二位主子不想給,那元配都隻能是妃。”


    侯佳氏深吸一口氣,從鏡子裏盯著點額,“按說,生育過的,便是使女,也理應得超拔的?”


    點額緩緩抬頭,“嗯。如劉佳氏,她誕育了大阿哥和三格格,兒女雙全,又是長子生母,她便必定是個福分大的。初封的位分,甚至不會低於側福晉。”


    “隻可惜,你誕育的是個格格,我倒勸你,不必跟劉佳氏比。”


    侯佳氏便笑了,“奴才心下自然明白。劉姐姐不僅誕育了大阿哥和三格格,劉姐姐畢竟還是阿哥爺身邊兒的老人兒……”


    侯佳氏目光裏閃過一絲精芒,直直盯住侯佳氏,“福晉早就教導奴才,便是要爭,也跟新人爭,沒的跟老人兒們去爭……”


    “奴才不但不跟劉姐姐爭,同樣隻產女的沈姐姐,奴才一樣兒不爭!”


    點額終於緩緩抬眸,定定看了侯佳氏一眼,“嗯,難為你將我說過的話,都記得如此牢靠。”


    侯佳氏道,“從奴才進所兒,嫡福晉的每一句教導,甚至每一字,奴才都絕不敢忘,全都記得真真兒的。”


    “嫡福晉吩咐奴才練字,奴才起初也沒想好要寫什麽字,既然奴才腦子裏記得的全都是嫡福晉所教導的一字一句,故此……”


    侯佳氏說到這裏,微微一頓;


    點額卻倏然凝眸,目光疾閃。


    侯佳氏抿嘴一笑,“奴才也就將福晉主子曾經對奴才吩咐的一字一句全都記下來了!如今也累成了厚厚一本,奴才年節伏臘的,還都要焚香淨手,捧出來再讀一讀的!”


    點額倒吸一口氣。


    緩緩垂下頭去,點額緩緩道,“何止你都還記著,我自己何嚐就曾忘了?從前與你說過的那些話,我心下都是有數兒的。”


    “你放心就是,等時機到了,我那些話終究都會實現的。”


    .


    因這一番皇子親藩,乾隆爺的諸位皇子,無論在世的,還是已經薨逝的,已經都有了爵位。


    就連最能鬧騰的幼子十七阿哥永璘,都得了貝勒去。


    隻除了一位,那就是曾經唯一的嫡皇子——十二阿哥永璂。


    乾隆爺就如同忘了他一般,生前什麽都沒封過;死後十多年了,在這樣眾位皇子都得封的時候兒,還是連個追封都沒有。


    綿偲心下的壓抑和淒苦,可想而知。


    乾隆爺頒下錫授親藩的旨意之後,又為了明年的八旬慶典,皇子公主們皆要有使銀子的地方兒,故此乾隆爺又賞給皇子、公主、皇孫們銀兩。


    皇子們與十公主,各得五千兩。


    便是綿字輩的皇孫裏,綿恩也獨得五千兩賞銀;其餘綿億、綿惠、綿懿幾位也都得了賞銀二千兩。


    這幾位皇孫得了賞銀,自都是因為父親或者嗣父已經不在,他們各自襲爵,支撐起了門戶來,所以按著各自的襲爵得了賞銀去。


    而綿偲自己呢,明明也是承襲了十二阿哥永璂的門戶,且今年已是到了成婚的年紀,可算成年……皇上卻如同壓根兒忘了十二阿哥這一脈似的。


    沒有他嗣父的追封爵位,也沒有他這個承嗣子的賞銀。


    皇上對十二這一房有多絕情,當真是幾乎達到了再不想提起,寧願從未出生過的地步去。


    許是綿偲的絕望終究上達天聽,感動了上天。三日後,終於傳來諭旨,乾隆爺為綿偲指配!


    【還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宮2:這個宮廷是我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miss_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miss_蘇並收藏清宮2:這個宮廷是我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