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做出了重大犧牲讓步之後、又擺事實講道理穩住於禁,總算是讓江東的戰況沒有立刻崩盤。


    但周瑜即將付出的代價也顯然是慘重的。


    在黃蓋朱靈路招被全殲的重大利空消息打擊下,加上李素先鋒抵達南陵港也兩三天了、已經開始逐步展開陸上攻勢準備,南陵這破地方實在是不能再守。


    不但南陵不宜久守,後麵好幾處周瑜一開始籌備作為戰略縱深江防支撐點的地方,都隻能拖幾天就放棄,以時間換空間。


    當天後半夜,周瑜和於禁集結了全部主力戰船,突圍離開南陵,往下遊瘋狂戰略轉移。


    雖然是黑夜,但李素畢竟是設置了一定的警戒巡邏,趁機追擊半夜,也殲滅了周瑜一部分殿後的部隊,總之是沒讓周瑜全身而退。


    周瑜在開戰前就隻剩五萬水軍了,黃蓋丟了他不少,今晚又折損數千,當他逃到後方時,清點人馬隻有三萬七八千人。於禁那邊的水軍,也稍有折損,剩下不過兩萬出頭。


    於禁和周瑜相加,總水兵兵力竟然隻有六萬人,孫曹聯軍的一線戰兵總人數,也從開戰前的十一萬下降到了九萬——長江北岸還有三萬純陸軍部隊,曹仁李典等人帶著。


    好在,隨著周瑜的退卻,孫權還會把最後在丹陽和吳郡守家的剩餘力量慢慢補充給周瑜。


    而且北岸的陸軍規模下降問題也不大,曹操水軍不多陸軍還是很多的,有曹軍援軍填補戰線,不用擔心李素在江北登陸、連淮南一起奪取的風險。


    此後十幾天裏,周瑜設計在南陵縣東部的銅山隘,又多拖了李素四天時間。這地方港汊縱橫、長江被幾個江心島嶼分叉為數股航道,確實便於阻擊部隊拖時間後全身而退。


    說句題外話,這銅山雖然漢朝時連個縣級地名都沒有,後世卻是挺有名的,正是南宋滅亡前一年、蒙元軍隊殲滅賈似道主力的丁家洲之戰的戰場,可見這段長江地形確實適合打阻擊戰。


    (注:就是現在的安徽銅陵,當時銅陵隻是一座銅礦山,漢末時開發不徹底。經過南北朝六朝的開發,到隋唐的時候,才因為躍升為全國第一大產銅礦山,單獨設縣,從南陵分割出銅陵)


    然後,就是如法炮製地依次放棄春穀、蕪湖(漢朝就叫蕪湖了),在半個月之內,把他的江南水軍駐地,一直退到當塗、牛渚為止。


    於禁一開始是死活都要退到江北岸的濡須水,這樣隻要把濡須這條小河的河口堵了,李素就無法追擊他。


    但周瑜好說歹說找理由勸他,讓他放心,告訴他退到當塗、牛渚絕對不會跑不了、絕對不會沒有退路。


    周瑜的解釋非常有技術性,而且周瑜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裏,表現出的“打阻擊斷後分兵都讓我的人幹,保護友軍先走”的負責任態度,也多多少少挽迴了於禁對他的欽佩,最後總算是說服了於禁,退到比濡須口更下遊幾十裏的當塗。


    至於濡須口,該堵還是得堵,但是讓李典的陸軍堵守就可以了。濡須水河口很窄,陸軍在兩岸設土台、上立弩炮投石機絕對可以完全封鎖河麵,敵船來多少死多少,不可能硬扛城防工事的。


    當塗、牛渚兩港,大致已經相當於後世的馬鞍山和馬鞍山下屬的采石磯了,稍微讀過曆史的都知道,這地方是自古從長江上遊攻打建業/金陵的最後一道江防門戶。


    曆史上發生在采石磯的最有名的水戰防禦戰,自然是後來南宋儒將虞允文帶領十三萬宋軍、擊退金海陵王完顏亮的六十萬大軍渡江南征,讓完顏亮的“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吹牛成為了笑柄。


    漢末的時候,原本曆史上孫策擊破劉繇奪取建業,也是在牛渚之戰打敗了張英、樊能,才在江東奪取了根據地。當然這一世因為蝴蝶效應,那些事件都有所變化。


    但不管怎麽說,牛渚已經是建業最後的江防門戶,這裏再被突破,就隻有看著敵軍登陸、死守建業城池了。


    本朝偉人讀史,曾有“古今儒將謝周虞”之感慨,也就是認為自古南朝抗擊北虜的名將,以謝安、周瑜、虞允文三人為首。


    時過境遷、因緣際會,周瑜人生的最後一場大決戰,卻要被拖到牛渚附近、拖到原本千年後虞允文的成名之地打,周瑜也算是“南朝名將全員靈魂附體、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


    不過,周瑜能說服於禁也跟著他不躲進濡須口、而是再往下遊的牛渚駐紮,僅憑牛渚險要、是建業最後門戶這個理由,當然是不夠的。


    於禁始終關心的是“會不會因為縮到南岸的某個港口,最後退無可退被李素分割包圍甕中捉鱉”。


    周瑜關鍵就是解決了他這個疑慮。


    周瑜對著地圖誠懇地告訴他:退往牛渚,還有一條關鍵退路,那就是牛渚是長江下遊重要支流“中江”從長江分叉出來的河口位置。


    注意:不是匯入長江,而是從長江裏分叉出來!也就是說,不是中江水位高於長江、中江水流入長江,而是反過來,長江水流入中江。


    於禁不熟江東水文地理,一開始聽到這個情況時還很詫異,怎麽會有小河反過來從長江分流呢?難怪名字叫中江,說明這確實是江的一部分。


    但既然是接受長江水的,這中江最後流到哪裏?直接入海嗎?


    周瑜給他解答:中江從牛渚往東,一直會流入太湖,正是太湖的主要上遊水源。所以部隊駐紮在牛渚,就算保衛建業不利、被敵軍登陸突破了,還有機會順著中江開進太湖。


    敵人的戰船進不了中江,登陸的陸軍部隊阻止不了他們沿著中江水麵撤退,絕對萬無一失。


    而隻要進了太湖,後續肯定是有路可以逃跑的,既可以從太湖東岸經鬆江進入東海,也可以從太湖南岸的烏程水等江南古運河河段,由餘杭縣進入浙江灣。


    (注:江南地區自古有把天然河道疏浚連接為運河的曆史。勾踐、夫差時代就開始修了,跟江淮之間的邗溝曆史一樣久,漢朝還一直有在使用。後來楊廣修大運河時,邗溝和江南河兩段都隻是把淤塞廢棄的吳越古河道重新疏浚出來。


    主要就是因為南北朝的三百年,南方不用往北方運東西、變成了兩個割據政權,所以運河才漸漸廢棄的,需要南北統一後重修。加上鴻溝也是戰國時魏國挖過的,所以大運河隻有河北段是楊廣自己完全從無到有新挖的,其他三段統統都是廢河翻新)


    總而言之,到了大海上,整個茫茫東海連成一片,李素還能堵截你不成?到時候於禁想繼續為曹公效命,就算李素堵住了長江口,他們也可以貼著海岸線北上、從淮河入海口重新進入曹操領地,轉個圈子由淮河入淝水入巢湖、轉個大圈再到濡須口。


    看在周瑜為他設想了那麽周全的退路,於禁也是想賭一把絕地翻盤的。


    加上他也早就把“李素得到了劉備大量北線精銳援軍”的信息傳遞給了曹操,他也覺得曹操會說服袁紹采取主動反攻、分走劉備對南線的壓力,等到那一天,整個全局就還有翻盤的機會。


    所以,於禁最後跟著周瑜躲進了牛渚,依托中江和太湖作為最後備選退路。同時把對岸濡須口的陸上防務完全交給曹仁委托的李典等人,以及曹操後續派來的援軍將領。


    ……


    於禁和周瑜選擇後撤收縮力量、集中兵力等待總決戰,這個過程比較漫長,前後牽扯了半個多月。


    等他們退到位之後,因為天氣已經很熱,差不多是初伏到二伏之間,李素就算可以發動進攻,也不得不熬一熬,不差這一點時間了,等過了三伏天再發動進攻——


    畢竟,“軍中沒有北方人和袁紹軍俘虜”這一點,隻是李素騙周瑜於禁的,不是真的。


    李素真要是敢在南方濕熱的三伏天發動猛烈攻勢,他軍中那兩萬袁軍俘虜改編兵,首先就能疫病中暑趴下一大片。


    所以,既然是為了用計,犯不著這樣。已經逼得周瑜放棄了銅山、放棄了蕪湖,一直退到牛渚了,最後的總決戰,熬過二十天伏暑吧。


    但李素的不動,也暗藏著殺機。隻不過這個殺機從地理上來說,並不是眼前的,而是千裏之外的。


    話分兩頭,時間線迴溯到五月二十八,也就是周瑜和於禁剛剛放棄南陵、開始往銅山撤退的時候。


    上帝視角的視野範圍,暫且從長江以南、拉到江北淮南,曹仁和李典的陸上防區。


    李典當時就已經跟於禁溝通過了,還請示了曹仁。曹仁表示,既然於禁要跟著周瑜繼續戰略收縮,那麽李典得負責的長江北岸江防堵口空間,會縱深越來越大。所以拚命調集兵力支持李典的機動防禦,還通過夏侯惇向曹操進一步請求組織援軍。


    這個時間點,於禁之前對李素軍情預估的證據,也已經通過曹仁、上報給夏侯惇了。夏侯惇稍稍匯總後,跟剛到的程昱一起參詳一下,要是程昱也覺得沒有詐,就會正式上報曹操。


    好在農曆五月底之後,北方麥作區本來就進入了農閑季節,北方不種雙季作物,夏天沒有搶收搶種,曹操的軍屯屯田兵都可以完全進入軍事動員狀態。


    所以,大約兩三萬規模的、今年原本剛剛調到新光複的原袁術占領區的軍屯兵,很快動員起來,陸續從壽春和譙郡南下,支援淮南戰區。


    至於舊的守軍部隊暫時被曹仁抽走交給李典、而新的援軍填補上來之前,會有點時間窗口,曹仁一時事多繁雜,也不盡注意,反正他早就覺得這沒什麽大不了的。


    誰知,偏偏就在五月二十八日這天,新的意外又發生了。程昱剛要到任,就遇到了夏侯惇拋給他的一個新的棘手難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浙東匹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浙東匹夫並收藏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