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你說,我當年的選擇真是錯了嗎?”
一離開文廟,阮留之就有些落寞地問起了鄭經來。
這一次,他之所以帶鄭經來見張籍,自然是有想看鄭經和張籍論道的心思,現如今,他的這一目的算是達到了,但離開時,他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
他原本以為,自己改投道家的事都已經過去這麽多年了,老師應該已經原諒他了,可他沒想到,張籍雖然是見他了,但似乎並沒有就此原諒他的打算,對那事還非常的介懷。
當然,張籍的介懷並不會讓他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讓他懷疑的是,道家的道被鄭經一次接一次的否定不說,他還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這又讓他的道心有些不穩了。
解鈴還須係鈴人。
“談不上對錯。”
對於差點就坑了自己一把的阮留之,鄭經原本是想晾他一會的,不過看在結局很完美的份上,他還是開了口。
“隻能說,在儒家這條道上,你受挫了,迷失了方向,因此想換條道試試,人生在很多時候,做選擇就是這樣的,覺得前路迷茫,就想換條道試試。”
不等阮留之有反應,他又加了一句。
這話讓阮留之聽起來就覺得舒服多了,因此立即點了點頭:“有理。”
可鄭經卻沒有理會他的迴應,又說道:“可大多數時候你又會發現,你另選的這條路也未必能走得通。”
阮留之:“……”
“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這樣的,總是在不停地做選擇,結果選來選去,最終一事無成。”
鄭經又加了一句。
阮留之:“……”
這是在暗諷我一事無成嗎?
“之所以如此,一是自己沒有明確的方向,被動地做出的選擇,二是不善於堅持,正所謂的行百步者半九十,就是這麽個道理。”
鄭經最後又加了一句。
再多的,他也不想再說了。
其實在經過一些天的相處之後,他已基本上熟悉了阮留之的性格,因此也很理解他此時的彷徨。
說實在的,以阮留之的才氣,若是順風順水一點,那他現在的成就,理應不弱於盧勳才對,不應該出現中途改道的狀況才對。
那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心高氣傲,受不了委屈,受不了挫折,不願意低頭。
也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事實上,古代大多數不得誌的文人都是如此,一方麵,有才華又有追求,但另一方麵,又不肯低頭折腰事權貴,結果是落寞一生。
這確實談不上對錯,而是他們自身的才學和能力並不具備改變當時社會現狀的能耐,因此隻能在一次接一次的失意中彷徨、迷失。
這樣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
柳三變是一個。
唐伯虎也是一個。
甚至連李白、蘇軾那樣的,也是在風光過後有低穀。
阮留之與他們不同的是,當覺得儒家的路走不通之後,就選擇了走道家的路,可因為自己的出現,他又開始對道家的路產生了懷疑……
說白了,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太遙遠,選來選去,都覺得不甘心。
穀氃
對此,鄭經既不反感,也不同情,一旦碰上了,頂多就來上一記點到為止。
而這樣的點到為止,也足以讓阮留之去反思好一陣子。
也確實是這樣的,假如阮留之能像諸糅真人,以及過往的竹林七賢等名士那樣,甘心於出世的話,那也就罷了,就不會因為鄭經的三兩句話就道心動搖。
可問題是,阮留之是受儒家教化出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已深入他骨髓,因此,當他今天聽鄭經說,道家之道隻適合修自身,適合普通老百姓,而儒家之道則適合治天下時,他確實又懷疑起自己當初的選擇了。
尤其是當他還聽說,道家的道到處都是破綻時,就更是難以安心,因此,在短暫的思考過後,他又問道:“你之前說,地球是圓的,如何來證明?”
此時的他,迫切想知道,道家的道是不是真的經不起推敲。
鄭經沒想到,阮留之竟然還在糾結這個問題。
如何在這個時代,來證明地圓說?
因為想要證明起來實在是有點複雜,因此他在此之前故意采取了拖延戰術,隻是他沒想到,才一離開文廟,阮留之就按捺不住了。
但也不是完全沒辦法。
於是他迴道:“想要證明這一點,其實並不難,但稍稍需要一點時間。”
“怎麽證明?”
阮留之故意忽略了需要時間這一點。
鄭經則說道:“道家不是喜歡觀星嗎?假如你能從南到北都能找到人來在同一時間觀星,並把觀星結果給記錄下來,我就能通過觀星結果用算術的方法來證明。”
他開始講述起了自己的方法。
在這個環球旅行還不現實的時代,想要證明地圓說確實很困難,但也不是一點的辦法。
早在七八百年之前,亞裏士多德就提出了證明地圓說的方法,那就是觀星法,具體的方法是來觀察北極星。
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並且因緯度的不同,北極星與海平麵之間會呈現不同的角度,通過大量的數據,再結合幾何方法,不僅可以證明地圓說,還可以大致算出北極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而一旦初步證明了地圓說,又可以結合月食、日食等現象,來進一步驗證地圓說的正確性,甚至於順理成章地提出日心說,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得科學本質。
這原本就是鄭經想去做的。
因為他很清楚,科學概念這東西,不是能一撮而就的,需要一點一點去鋪墊,才能慢慢被世人所接受。
因此,他立即就跟阮留之細細描述起北極星的觀星法來。
具體的方法,無非就是從南到北,在臨海的地方,以海平麵為基地,建立一係列的觀測點,在同一時間來記錄北極星與海平麵之間的位置、角度,再匯總數據來建立幾何推算模型……
原理上稍稍有一點點複雜,但好在鄭經在上中學時,是文理雙修,因此這一點點問題還難不倒他。
而在觀星這一點上,道家也確實是有優勢的,因為從南到北,到處都有道家的道觀,最南可以到大夏國的交州,也就是後世的越南,最北則可以去到庫頁島以北。
“你確定要證明?其結果可能是顛覆性的哦!”
在講述完具體的觀測方法後,鄭經又善意地提醒道。
確實是顛覆性的。
一旦地圓說的結論被證明,那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說法就會被推倒,而對道家來說,也由此會被證明:道家的天地自然之說是膚淺的!
“我確定。”
阮留之卻堅定地說。
鄭經:“……”
好吧,你自找的。
一離開文廟,阮留之就有些落寞地問起了鄭經來。
這一次,他之所以帶鄭經來見張籍,自然是有想看鄭經和張籍論道的心思,現如今,他的這一目的算是達到了,但離開時,他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
他原本以為,自己改投道家的事都已經過去這麽多年了,老師應該已經原諒他了,可他沒想到,張籍雖然是見他了,但似乎並沒有就此原諒他的打算,對那事還非常的介懷。
當然,張籍的介懷並不會讓他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讓他懷疑的是,道家的道被鄭經一次接一次的否定不說,他還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這又讓他的道心有些不穩了。
解鈴還須係鈴人。
“談不上對錯。”
對於差點就坑了自己一把的阮留之,鄭經原本是想晾他一會的,不過看在結局很完美的份上,他還是開了口。
“隻能說,在儒家這條道上,你受挫了,迷失了方向,因此想換條道試試,人生在很多時候,做選擇就是這樣的,覺得前路迷茫,就想換條道試試。”
不等阮留之有反應,他又加了一句。
這話讓阮留之聽起來就覺得舒服多了,因此立即點了點頭:“有理。”
可鄭經卻沒有理會他的迴應,又說道:“可大多數時候你又會發現,你另選的這條路也未必能走得通。”
阮留之:“……”
“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這樣的,總是在不停地做選擇,結果選來選去,最終一事無成。”
鄭經又加了一句。
阮留之:“……”
這是在暗諷我一事無成嗎?
“之所以如此,一是自己沒有明確的方向,被動地做出的選擇,二是不善於堅持,正所謂的行百步者半九十,就是這麽個道理。”
鄭經最後又加了一句。
再多的,他也不想再說了。
其實在經過一些天的相處之後,他已基本上熟悉了阮留之的性格,因此也很理解他此時的彷徨。
說實在的,以阮留之的才氣,若是順風順水一點,那他現在的成就,理應不弱於盧勳才對,不應該出現中途改道的狀況才對。
那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心高氣傲,受不了委屈,受不了挫折,不願意低頭。
也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事實上,古代大多數不得誌的文人都是如此,一方麵,有才華又有追求,但另一方麵,又不肯低頭折腰事權貴,結果是落寞一生。
這確實談不上對錯,而是他們自身的才學和能力並不具備改變當時社會現狀的能耐,因此隻能在一次接一次的失意中彷徨、迷失。
這樣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
柳三變是一個。
唐伯虎也是一個。
甚至連李白、蘇軾那樣的,也是在風光過後有低穀。
阮留之與他們不同的是,當覺得儒家的路走不通之後,就選擇了走道家的路,可因為自己的出現,他又開始對道家的路產生了懷疑……
說白了,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太遙遠,選來選去,都覺得不甘心。
穀氃
對此,鄭經既不反感,也不同情,一旦碰上了,頂多就來上一記點到為止。
而這樣的點到為止,也足以讓阮留之去反思好一陣子。
也確實是這樣的,假如阮留之能像諸糅真人,以及過往的竹林七賢等名士那樣,甘心於出世的話,那也就罷了,就不會因為鄭經的三兩句話就道心動搖。
可問題是,阮留之是受儒家教化出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已深入他骨髓,因此,當他今天聽鄭經說,道家之道隻適合修自身,適合普通老百姓,而儒家之道則適合治天下時,他確實又懷疑起自己當初的選擇了。
尤其是當他還聽說,道家的道到處都是破綻時,就更是難以安心,因此,在短暫的思考過後,他又問道:“你之前說,地球是圓的,如何來證明?”
此時的他,迫切想知道,道家的道是不是真的經不起推敲。
鄭經沒想到,阮留之竟然還在糾結這個問題。
如何在這個時代,來證明地圓說?
因為想要證明起來實在是有點複雜,因此他在此之前故意采取了拖延戰術,隻是他沒想到,才一離開文廟,阮留之就按捺不住了。
但也不是完全沒辦法。
於是他迴道:“想要證明這一點,其實並不難,但稍稍需要一點時間。”
“怎麽證明?”
阮留之故意忽略了需要時間這一點。
鄭經則說道:“道家不是喜歡觀星嗎?假如你能從南到北都能找到人來在同一時間觀星,並把觀星結果給記錄下來,我就能通過觀星結果用算術的方法來證明。”
他開始講述起了自己的方法。
在這個環球旅行還不現實的時代,想要證明地圓說確實很困難,但也不是一點的辦法。
早在七八百年之前,亞裏士多德就提出了證明地圓說的方法,那就是觀星法,具體的方法是來觀察北極星。
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並且因緯度的不同,北極星與海平麵之間會呈現不同的角度,通過大量的數據,再結合幾何方法,不僅可以證明地圓說,還可以大致算出北極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而一旦初步證明了地圓說,又可以結合月食、日食等現象,來進一步驗證地圓說的正確性,甚至於順理成章地提出日心說,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得科學本質。
這原本就是鄭經想去做的。
因為他很清楚,科學概念這東西,不是能一撮而就的,需要一點一點去鋪墊,才能慢慢被世人所接受。
因此,他立即就跟阮留之細細描述起北極星的觀星法來。
具體的方法,無非就是從南到北,在臨海的地方,以海平麵為基地,建立一係列的觀測點,在同一時間來記錄北極星與海平麵之間的位置、角度,再匯總數據來建立幾何推算模型……
原理上稍稍有一點點複雜,但好在鄭經在上中學時,是文理雙修,因此這一點點問題還難不倒他。
而在觀星這一點上,道家也確實是有優勢的,因為從南到北,到處都有道家的道觀,最南可以到大夏國的交州,也就是後世的越南,最北則可以去到庫頁島以北。
“你確定要證明?其結果可能是顛覆性的哦!”
在講述完具體的觀測方法後,鄭經又善意地提醒道。
確實是顛覆性的。
一旦地圓說的結論被證明,那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說法就會被推倒,而對道家來說,也由此會被證明:道家的天地自然之說是膚淺的!
“我確定。”
阮留之卻堅定地說。
鄭經:“……”
好吧,你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