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走了心滿意足的盧勳,以及稍稍有些因破費而懊惱的德王爺之後,阮留之終於有了跟鄭經單獨交流的機會。
對此,他期待已久。
對於一個對道有著極致追求的人來說,想碰上一個悟道高深的人是極難的,一旦碰上,就必須得珍惜,而在盧勳眼裏,鄭經就是那個有資格跟自己論道的人。
隻可惜上次在渦陽,跟鄭經論道的機會被他師父給霸占了。
現如今,當他有機會單獨麵對鄭經時,恨不得先跟他論上三天三夜的道再說別的事情。
“浪之,我之前聽翊伯說,在泗州時,你曾提出了**論,對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進行了否定,能不能具體跟我說說其中的道理?”
他就這麽直接了當地開啟了話題。
按理說,他是應該拿道家的道來跟鄭經論的,隻不過關於道的新定義,他思來想去了很多天,都沒想出能駁倒的理由,因此在根基已動搖的情況下,他決定暫時放一放。
而儒家的道,他也是極為擅長的。
隻不過對於鄭經來說,此時的他其實並沒有跟阮留之論道的心思。
有啥好論的?
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的那些思想和主張,在後世已被無數人結合科學及西方哲學思想,翻來覆去地論過無數遍,對與錯,該肯定的,該否定的,他已全然心裏有數。
而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的人,因認知有限,再厲害的人,觀點也帶有極大的片麵性和局限性,他跟這些人來論道,跟對牛彈琴有啥區別?
要是麵對一大堆人,他偶爾來講講道還差不多。
可問題是,阮留之即將是他利用道家來割富人韭菜的工具人,甚至還是他用來對付儒道兩家爭議的工具人,若是不能把他給弄得心服口服,這工具人又怎肯聽命於他?
“嗬嗬,留之先生,**論其實很好理解的,打個比方說,你現在渴望來跟論道,就源自於內心欲望的驅使,跟你是善是惡並無太大的關係。”
他不得不開口了。
阮留之一愣。
好像挺有道理啊!
“可以這麽說,人自出生開始,所有的行為都源自於內心欲望的驅使,餓了就本能地想吃,渴了就想喝,困了就想睡……”
鄭經又開口了。
為了能說服阮留之,他不得不又一次費了一番口舌,來講述起了他曾經給盧勳等人講述過的那些觀點。
因為正在將這些觀點提煉成將發布在《華夏早報》上的文章,因此他講述起來倒是沒什麽難度。
稍稍有點難度的是如何才能讓阮留之心服口服地接受它。
但這對鄭經來說也不算難。
“其實我所提的**論,跟道家的觀點也是相吻合的。”
他話鋒一轉,從儒家跳到了道家。
阮留之不是儒道兩精通嗎?那我也儒道兩家的思想一起來,說得讓你心服口服!
這是鄭經的打算。
“在《道德經》裏,李聖人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其實這一觀點,也恰恰證明了我的**論是對的。”
他接著又說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這確實是道家思想裏極為有名的一個觀點,其原文出自於《道德經》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按照後世的總結,天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講的是宇宙間的熵增定律,而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吻合的是人世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現如今,卻被鄭經用來佐證自己的**論。
“怎麽說?”
阮留之卻是糊塗了。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意思是人之本性是貪婪的,受欲望驅使,那些富餘的人,仍想利用自身的優勢,去剝奪那些不足的人。
“這種剝奪他人的行為,還是源自於內心欲望的驅使,是人之本能,而那些能克製這種欲望,能有餘以奉天下的,就成為了得道的聖人。”
鄭經解釋道。
阮留之一時又愣住了。
他細細一琢磨,便發現,似乎還真是那麽一迴事。
在《道德經》裏,關於欲望的描述有很多很多。
比如說《道德經》的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這講的就是控製欲望。
而道家的修行,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不可見欲,不可過欲,看清欲望的危害,追求更高,這也就是道家無為思想的核心之一。
如此說來,他的觀點竟然又是對的,無法反駁?
思索過後,阮留之得出了這樣一個讓他有點不甘心的結論。
作為曾經的大夏國第一才子,儒道雙精通者,他當然希望,對於任何一個跟儒家或道家有關聯的論點,他都能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可現在他卻又一次發現,自己還是隻有被動接受的份,無從反駁。
跟上次道的新定義被提出來後一模一樣。
這未免也太打擊人了一點吧?
可現在他又能說什麽呢?
他隻能說:“這麽說來,你是讚同道家的觀點,克製欲望咯?”
無奈之下,他隻能求同。
鄭經卻笑著問道:“那你能克製住想跟我論道的欲望嗎?”
阮留之一時又愣住了。
他很想說,我能,可內心卻是在告訴他,他越是覺得鄭經對道領悟高深,就越難抑製住想跟他論個明白的欲望。
這麽說來……
他一時又不知該說啥好了。
“欲望這東西,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往往是人的認知和行為。
“比如說對財富的欲望,本身是沒有錯的,可若是通過剝奪他人去獲取財富,那就是錯的,這種欲望就得克製,相反,若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去創造財富,這種欲望,就會成為個人上進的動力,是沒必要也不應該去控製的。
“同樣的道理,你對道的追求,也是源於欲望,這種欲望的存在,能讓你變得越來越高尚,因此隻要你行的是正道,同樣也沒必要控製。”
“記住一句,欲望,既有可能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有可能成為你進步的動力,關鍵在於,你的行為是否合道。”
鄭經來了最後的總結陳詞。
阮留之一下又呆滯了。
與之前的呆滯不同的是,這一次,他的臉色很快就變得通紅。
這是要破境的前奏。
與之前的徐玄機一樣,阮留之已經在第三境的窮理境停止了四五年,卻始終未能在關鍵點上開悟,因此上次他一聽說,小師妹竟然在鄭經的點破之下悟道突破進了第四境,他還曾羨慕不已。
他沒想到,這一來會寧,剛跟鄭經聊了一會,竟然就開悟了。
欲望,不在於控製,而在於欲望驅使下的行為是否合道!
這就是點破他的關鍵一句。
“快,給我一個安靜的房間,我要閉關破境。”
他立即就急不可耐地說道。
鄭經:“……”
竟然又被我點破一個?
難不成這道家之人想破境,都得來找我?
他一時也傻眼了。
對此,他期待已久。
對於一個對道有著極致追求的人來說,想碰上一個悟道高深的人是極難的,一旦碰上,就必須得珍惜,而在盧勳眼裏,鄭經就是那個有資格跟自己論道的人。
隻可惜上次在渦陽,跟鄭經論道的機會被他師父給霸占了。
現如今,當他有機會單獨麵對鄭經時,恨不得先跟他論上三天三夜的道再說別的事情。
“浪之,我之前聽翊伯說,在泗州時,你曾提出了**論,對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進行了否定,能不能具體跟我說說其中的道理?”
他就這麽直接了當地開啟了話題。
按理說,他是應該拿道家的道來跟鄭經論的,隻不過關於道的新定義,他思來想去了很多天,都沒想出能駁倒的理由,因此在根基已動搖的情況下,他決定暫時放一放。
而儒家的道,他也是極為擅長的。
隻不過對於鄭經來說,此時的他其實並沒有跟阮留之論道的心思。
有啥好論的?
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的那些思想和主張,在後世已被無數人結合科學及西方哲學思想,翻來覆去地論過無數遍,對與錯,該肯定的,該否定的,他已全然心裏有數。
而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的人,因認知有限,再厲害的人,觀點也帶有極大的片麵性和局限性,他跟這些人來論道,跟對牛彈琴有啥區別?
要是麵對一大堆人,他偶爾來講講道還差不多。
可問題是,阮留之即將是他利用道家來割富人韭菜的工具人,甚至還是他用來對付儒道兩家爭議的工具人,若是不能把他給弄得心服口服,這工具人又怎肯聽命於他?
“嗬嗬,留之先生,**論其實很好理解的,打個比方說,你現在渴望來跟論道,就源自於內心欲望的驅使,跟你是善是惡並無太大的關係。”
他不得不開口了。
阮留之一愣。
好像挺有道理啊!
“可以這麽說,人自出生開始,所有的行為都源自於內心欲望的驅使,餓了就本能地想吃,渴了就想喝,困了就想睡……”
鄭經又開口了。
為了能說服阮留之,他不得不又一次費了一番口舌,來講述起了他曾經給盧勳等人講述過的那些觀點。
因為正在將這些觀點提煉成將發布在《華夏早報》上的文章,因此他講述起來倒是沒什麽難度。
稍稍有點難度的是如何才能讓阮留之心服口服地接受它。
但這對鄭經來說也不算難。
“其實我所提的**論,跟道家的觀點也是相吻合的。”
他話鋒一轉,從儒家跳到了道家。
阮留之不是儒道兩精通嗎?那我也儒道兩家的思想一起來,說得讓你心服口服!
這是鄭經的打算。
“在《道德經》裏,李聖人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其實這一觀點,也恰恰證明了我的**論是對的。”
他接著又說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這確實是道家思想裏極為有名的一個觀點,其原文出自於《道德經》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按照後世的總結,天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講的是宇宙間的熵增定律,而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吻合的是人世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現如今,卻被鄭經用來佐證自己的**論。
“怎麽說?”
阮留之卻是糊塗了。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意思是人之本性是貪婪的,受欲望驅使,那些富餘的人,仍想利用自身的優勢,去剝奪那些不足的人。
“這種剝奪他人的行為,還是源自於內心欲望的驅使,是人之本能,而那些能克製這種欲望,能有餘以奉天下的,就成為了得道的聖人。”
鄭經解釋道。
阮留之一時又愣住了。
他細細一琢磨,便發現,似乎還真是那麽一迴事。
在《道德經》裏,關於欲望的描述有很多很多。
比如說《道德經》的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這講的就是控製欲望。
而道家的修行,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不可見欲,不可過欲,看清欲望的危害,追求更高,這也就是道家無為思想的核心之一。
如此說來,他的觀點竟然又是對的,無法反駁?
思索過後,阮留之得出了這樣一個讓他有點不甘心的結論。
作為曾經的大夏國第一才子,儒道雙精通者,他當然希望,對於任何一個跟儒家或道家有關聯的論點,他都能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可現在他卻又一次發現,自己還是隻有被動接受的份,無從反駁。
跟上次道的新定義被提出來後一模一樣。
這未免也太打擊人了一點吧?
可現在他又能說什麽呢?
他隻能說:“這麽說來,你是讚同道家的觀點,克製欲望咯?”
無奈之下,他隻能求同。
鄭經卻笑著問道:“那你能克製住想跟我論道的欲望嗎?”
阮留之一時又愣住了。
他很想說,我能,可內心卻是在告訴他,他越是覺得鄭經對道領悟高深,就越難抑製住想跟他論個明白的欲望。
這麽說來……
他一時又不知該說啥好了。
“欲望這東西,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往往是人的認知和行為。
“比如說對財富的欲望,本身是沒有錯的,可若是通過剝奪他人去獲取財富,那就是錯的,這種欲望就得克製,相反,若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去創造財富,這種欲望,就會成為個人上進的動力,是沒必要也不應該去控製的。
“同樣的道理,你對道的追求,也是源於欲望,這種欲望的存在,能讓你變得越來越高尚,因此隻要你行的是正道,同樣也沒必要控製。”
“記住一句,欲望,既有可能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有可能成為你進步的動力,關鍵在於,你的行為是否合道。”
鄭經來了最後的總結陳詞。
阮留之一下又呆滯了。
與之前的呆滯不同的是,這一次,他的臉色很快就變得通紅。
這是要破境的前奏。
與之前的徐玄機一樣,阮留之已經在第三境的窮理境停止了四五年,卻始終未能在關鍵點上開悟,因此上次他一聽說,小師妹竟然在鄭經的點破之下悟道突破進了第四境,他還曾羨慕不已。
他沒想到,這一來會寧,剛跟鄭經聊了一會,竟然就開悟了。
欲望,不在於控製,而在於欲望驅使下的行為是否合道!
這就是點破他的關鍵一句。
“快,給我一個安靜的房間,我要閉關破境。”
他立即就急不可耐地說道。
鄭經:“……”
竟然又被我點破一個?
難不成這道家之人想破境,都得來找我?
他一時也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