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留之兄,好久不見。”
“留之先生。”
“見過德王爺,恭喜盧大人。”
“哈哈,留之兄,你這麽稱唿就見外了。”
……
阮留之沒想到,自己一來書局,竟然就碰上了德王爺和盧勳這兩位舊識。
該如何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迴到十年前,他們都屬於大夏國的風雲人物,跟現在的顧傾城和席希明等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時的他,可是公認的大夏國第一才子,而不是什麽江南第一才子或會寧第一才子。
而那時的盧勳,在詩詞方麵稍遜於他,可是在經義方麵,卻能跟他旗鼓相當,並且還拿了科考的探花郎,而他,科考卻發揮稍稍失常,或者說因為沒什麽背景,隻排名第六。
至於那時的德王爺,才華上倒談不上有如何如何的出眾,但他王爺的身份,以及他交遊廣闊的性格,也博得了一個不錯的名聲。
隻不過從私交上來說,他們卻隻能算得上是點頭之交,關係談不上有多親密,而不親密的原因,則在於他自己有些持才傲物,有點看不上才華比不上他,但地位卻高他一大截的德王爺,不願意與他深交。
也正因為他跟盧勳不同的性格,兩人在仕途上的結局也截然不同。
盧勳因為性格相對溫和、謙遜,結果在仕途上是一帆風順,現如今已成為了會寧府的府尹。
而他,在七品縣令的位置上就因為得罪了上司,飽受欺淩而憤而辭官,轉投了道家,安心當起了隱世名士。
現如今,命運又將他們湊到了一起。
這讓阮留之感慨萬千。
“留之兄,你來得正好,這裏有幾篇浪之的新作,你快來欣賞欣賞,點評點評。”
盧勳對他倒還是一如既往的熱情,立即就把手中的《華夏早報》遞給了他。
這又一次讓阮留之大為吃驚。
很快他就發現,自己似乎來得草率了一點,竟然沒在慧存真人那邊把事情給徹底打探清楚,就急急忙忙跑了過來,結果卻發現,這鄭浪之到會寧後所折騰出來,似乎遠不止新型印刷術和《三字經》那麽簡單。
現在又多了一樣叫報紙的東西!
並且還把德王爺、盧勳,以及一大票年輕士子吸引到了他的身邊!
這說明什麽?
說明此人的能力已遠超他原來的想象。
道理很簡單,像德王爺、盧勳這種,都是十多年前的風雲人物,現在又位高權重,卻還是肯放低姿態,來圍在一個年輕士子身邊,那就隻能說明,這年輕士子身上有著太多太多讓他們著迷的東西。
就如之前在天靜宮,他的師父諸糅真人恨不得擱下宮裏所有的事,專心去跟鄭經論道一樣。
如此看來,還真是不能輕視他啊!
阮留之收了收心思,專心欣賞起報紙上的文章來。
三絕公子的那幾首心思就不必說了,早在渦陽,他就已經得知了鄭經三絕公子的身份,並且也認可了他在詩詞方麵的才華,而現在報紙上的幾首新詩,也沒有讓他失望,讓他看過之後又是暗暗讚歎不已。
論詩詞水準,我都略遜他半分!
他如此評價道。
很快他就知道為什麽自愧不如了,因為他看到了那篇《詩詞之道:源自靈魂的美》。
“詩人必定是靈魂的旅者,他們見多識廣,對天地萬物及人類的情感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他們能讀懂春的暖,夏的熱,秋的悲,冬的涼,也能讀懂河流的善,山川的博,大地的情,還有女子的多愁善感……”
這寫得很妙啊!
“詩詞有很多種類,我們可以將其分為理想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英雄主義,悲情主義等等……”
原來詩詞竟然還可以這麽分?
“詩詞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情感,美在韻律,而其最美之處,在於向世人傳遞一種人間罕見的虛幻之美,這種虛幻之美,能讓人如癡如醉,能讓所有人皆向往之……”
這很有道理啊!
“一個好的詩人,必須得保持一顆赤誠的心,而對於財富和仕途的過於熱衷,又會讓那顆赤誠的心受到汙染,也因此再難寫出讓大家都認可的好詩,人在成名之後,一旦對名利有了向往之心,就佳作罕出的原因。”
這就是我近些年來罕有佳作出現的原因?
……
阮留之一邊看,一邊不停地感慨著。
然後他很快就被大家的話題所吸引住了。
阮留之和陳乾的到來,並沒有太過於影響大家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當兩人開始讀樣報時,大家又圍繞起報紙發行的話題討論了起來。
先是印刷數量的問題。
“先印個一萬份吧,不夠了再加印就是。”
做決策的自然是鄭經。
雖然辦報是群策群力,可最終掏本錢銀子的是他,因此這事還非得他來拿這個主意不可。
別以為一萬份少,事實上,在這個年代,紙張實在是太貴太貴,鄭經稍稍估算了一下成本,按照一份報紙八張十六頁來計,光是紙張的成本,就會去到三錢銀子左右,再算上其它成本,估計要去到四到五錢銀子。
一萬份,成本就要去到四五千兩銀子,要是銷量不行的話,他也玩不起。
那一萬份算多嗎?
按理來說,不算多,整個會寧兩百萬人口,約三十萬戶,中等以上富裕家庭約有四到五萬戶,再算上往來的富紳士子等,一萬份理應不成問題。
在這個沒有競爭的年代,要是連他所辦的報紙,一萬份都銷售不出去,那就沒折騰的意義了。
他一出聲,其他人自然就沒太大異議。
接下來是如何將報紙賣出去的問題。
這對鄭經來說也不是難題。
“盧大人,我問你,若是這報紙每份賣一兩銀子,每個月三期,一年三十六期,若是讓你每年花三十兩銀子來預訂這份報紙,報紙一出,就即刻給你送上門,你願意訂嗎?”
鄭經沒有直接迴答,而是針對盧勳問起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報紙的定價是每兩銀子,在這個知識比肉貴的年代,這一點是沒得改的,而報紙的銷售,鄭經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後世慣用的模式:預訂。
“若是每期都有這個品質,那我自然是樂意訂的。”
盧勳如實道出了他的想法。
其實在這個時代,當官的俸祿其實並不算高,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道理在古代任何時候都適用,因此一年三十兩銀子的花費,對他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以此類推,對於富貴人家來說,三十兩銀子的訂報花費根本就不算事。
“德王爺,我問你,若是將此報放到醉香樓寄售,每賣出一份報紙,便分給醉香樓一錢銀子,醉香樓願不願意?”
鄭經又針對第二個目標發起了提問。
這其實是第二種銷售模式,加盟銷售。
別以為百分之十的渠道成本太低,事實上,任何一個加盟點,銷售報紙是不需要耗費什麽精力的,而在這個年代,一名工匠一個月的收入也還不到二兩銀子。
一天賣出去二十份報紙,就相當於工匠辛辛苦苦幹一個月,想加盟的人會不會搶破頭?
“自然是願意的。”
德王爺給出了答案。
對醉香樓來說,每天幾兩或幾十兩銀子不會放在眼裏,關鍵是,到醉香樓的客人能在第一時間就買到最新的《華夏日報》,這對招攬客人很重要。
不在乎銀子的,在乎報紙的賣點,而在乎銀子的,則在乎代售報紙所能給他們帶來的收益。
道理就這麽簡單。
“第三種模式,就吸納一些窮苦人家的孩子來當報童,沿街售賣吧。”
鄭經平靜地說出了第三種售賣模式。
……
阮留之一下又聽傻眼了,因為他發現,在這一大群人裏,鄭經竟然是說一不二的核心,就算是德王爺和盧勳在他麵前,也隻有聽從的份。
這關係……是不是稍稍誇張了一點?
“留之先生。”
“見過德王爺,恭喜盧大人。”
“哈哈,留之兄,你這麽稱唿就見外了。”
……
阮留之沒想到,自己一來書局,竟然就碰上了德王爺和盧勳這兩位舊識。
該如何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迴到十年前,他們都屬於大夏國的風雲人物,跟現在的顧傾城和席希明等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時的他,可是公認的大夏國第一才子,而不是什麽江南第一才子或會寧第一才子。
而那時的盧勳,在詩詞方麵稍遜於他,可是在經義方麵,卻能跟他旗鼓相當,並且還拿了科考的探花郎,而他,科考卻發揮稍稍失常,或者說因為沒什麽背景,隻排名第六。
至於那時的德王爺,才華上倒談不上有如何如何的出眾,但他王爺的身份,以及他交遊廣闊的性格,也博得了一個不錯的名聲。
隻不過從私交上來說,他們卻隻能算得上是點頭之交,關係談不上有多親密,而不親密的原因,則在於他自己有些持才傲物,有點看不上才華比不上他,但地位卻高他一大截的德王爺,不願意與他深交。
也正因為他跟盧勳不同的性格,兩人在仕途上的結局也截然不同。
盧勳因為性格相對溫和、謙遜,結果在仕途上是一帆風順,現如今已成為了會寧府的府尹。
而他,在七品縣令的位置上就因為得罪了上司,飽受欺淩而憤而辭官,轉投了道家,安心當起了隱世名士。
現如今,命運又將他們湊到了一起。
這讓阮留之感慨萬千。
“留之兄,你來得正好,這裏有幾篇浪之的新作,你快來欣賞欣賞,點評點評。”
盧勳對他倒還是一如既往的熱情,立即就把手中的《華夏早報》遞給了他。
這又一次讓阮留之大為吃驚。
很快他就發現,自己似乎來得草率了一點,竟然沒在慧存真人那邊把事情給徹底打探清楚,就急急忙忙跑了過來,結果卻發現,這鄭浪之到會寧後所折騰出來,似乎遠不止新型印刷術和《三字經》那麽簡單。
現在又多了一樣叫報紙的東西!
並且還把德王爺、盧勳,以及一大票年輕士子吸引到了他的身邊!
這說明什麽?
說明此人的能力已遠超他原來的想象。
道理很簡單,像德王爺、盧勳這種,都是十多年前的風雲人物,現在又位高權重,卻還是肯放低姿態,來圍在一個年輕士子身邊,那就隻能說明,這年輕士子身上有著太多太多讓他們著迷的東西。
就如之前在天靜宮,他的師父諸糅真人恨不得擱下宮裏所有的事,專心去跟鄭經論道一樣。
如此看來,還真是不能輕視他啊!
阮留之收了收心思,專心欣賞起報紙上的文章來。
三絕公子的那幾首心思就不必說了,早在渦陽,他就已經得知了鄭經三絕公子的身份,並且也認可了他在詩詞方麵的才華,而現在報紙上的幾首新詩,也沒有讓他失望,讓他看過之後又是暗暗讚歎不已。
論詩詞水準,我都略遜他半分!
他如此評價道。
很快他就知道為什麽自愧不如了,因為他看到了那篇《詩詞之道:源自靈魂的美》。
“詩人必定是靈魂的旅者,他們見多識廣,對天地萬物及人類的情感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他們能讀懂春的暖,夏的熱,秋的悲,冬的涼,也能讀懂河流的善,山川的博,大地的情,還有女子的多愁善感……”
這寫得很妙啊!
“詩詞有很多種類,我們可以將其分為理想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英雄主義,悲情主義等等……”
原來詩詞竟然還可以這麽分?
“詩詞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情感,美在韻律,而其最美之處,在於向世人傳遞一種人間罕見的虛幻之美,這種虛幻之美,能讓人如癡如醉,能讓所有人皆向往之……”
這很有道理啊!
“一個好的詩人,必須得保持一顆赤誠的心,而對於財富和仕途的過於熱衷,又會讓那顆赤誠的心受到汙染,也因此再難寫出讓大家都認可的好詩,人在成名之後,一旦對名利有了向往之心,就佳作罕出的原因。”
這就是我近些年來罕有佳作出現的原因?
……
阮留之一邊看,一邊不停地感慨著。
然後他很快就被大家的話題所吸引住了。
阮留之和陳乾的到來,並沒有太過於影響大家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當兩人開始讀樣報時,大家又圍繞起報紙發行的話題討論了起來。
先是印刷數量的問題。
“先印個一萬份吧,不夠了再加印就是。”
做決策的自然是鄭經。
雖然辦報是群策群力,可最終掏本錢銀子的是他,因此這事還非得他來拿這個主意不可。
別以為一萬份少,事實上,在這個年代,紙張實在是太貴太貴,鄭經稍稍估算了一下成本,按照一份報紙八張十六頁來計,光是紙張的成本,就會去到三錢銀子左右,再算上其它成本,估計要去到四到五錢銀子。
一萬份,成本就要去到四五千兩銀子,要是銷量不行的話,他也玩不起。
那一萬份算多嗎?
按理來說,不算多,整個會寧兩百萬人口,約三十萬戶,中等以上富裕家庭約有四到五萬戶,再算上往來的富紳士子等,一萬份理應不成問題。
在這個沒有競爭的年代,要是連他所辦的報紙,一萬份都銷售不出去,那就沒折騰的意義了。
他一出聲,其他人自然就沒太大異議。
接下來是如何將報紙賣出去的問題。
這對鄭經來說也不是難題。
“盧大人,我問你,若是這報紙每份賣一兩銀子,每個月三期,一年三十六期,若是讓你每年花三十兩銀子來預訂這份報紙,報紙一出,就即刻給你送上門,你願意訂嗎?”
鄭經沒有直接迴答,而是針對盧勳問起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報紙的定價是每兩銀子,在這個知識比肉貴的年代,這一點是沒得改的,而報紙的銷售,鄭經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後世慣用的模式:預訂。
“若是每期都有這個品質,那我自然是樂意訂的。”
盧勳如實道出了他的想法。
其實在這個時代,當官的俸祿其實並不算高,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道理在古代任何時候都適用,因此一年三十兩銀子的花費,對他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以此類推,對於富貴人家來說,三十兩銀子的訂報花費根本就不算事。
“德王爺,我問你,若是將此報放到醉香樓寄售,每賣出一份報紙,便分給醉香樓一錢銀子,醉香樓願不願意?”
鄭經又針對第二個目標發起了提問。
這其實是第二種銷售模式,加盟銷售。
別以為百分之十的渠道成本太低,事實上,任何一個加盟點,銷售報紙是不需要耗費什麽精力的,而在這個年代,一名工匠一個月的收入也還不到二兩銀子。
一天賣出去二十份報紙,就相當於工匠辛辛苦苦幹一個月,想加盟的人會不會搶破頭?
“自然是願意的。”
德王爺給出了答案。
對醉香樓來說,每天幾兩或幾十兩銀子不會放在眼裏,關鍵是,到醉香樓的客人能在第一時間就買到最新的《華夏日報》,這對招攬客人很重要。
不在乎銀子的,在乎報紙的賣點,而在乎銀子的,則在乎代售報紙所能給他們帶來的收益。
道理就這麽簡單。
“第三種模式,就吸納一些窮苦人家的孩子來當報童,沿街售賣吧。”
鄭經平靜地說出了第三種售賣模式。
……
阮留之一下又聽傻眼了,因為他發現,在這一大群人裏,鄭經竟然是說一不二的核心,就算是德王爺和盧勳在他麵前,也隻有聽從的份。
這關係……是不是稍稍誇張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