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計劃!
顧傾城一聽,興致立即就來了,熱切地問道:“具體是什麽事?”
“編撰標準教材。”
鄭經以他所熟知的模式迴道。
眾所周知,在後世,優秀的大學教師除了教書、科研以外,還有一件極為光榮的事,那就是編撰教材。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博的標準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各大學編撰的。
比如說有名的小學教材人教版。
而現在,他還是準備先幹他最為熟悉的事。
這個在這個時代暫時還沒有的概念讓顧傾城楞了一下,疑惑道:“標準教材?”
“就是讀書之人從識字啟蒙到學習經義的一整套書籍。”
這麽一說,顧傾城倒是理解了,但他還是不解地問道:“這個不是已經有了嗎?”
“有是有了,但未必是最好,而我想要的,是一套全天下人都可用,而且可以流傳百世的標準教材。”
鄭經又迴道。
顧傾城又楞了一下。
可以流傳百世的標準教材?
對於鄭經的這一說法,他的第一本能反應是不可能,他心想,天下可讀之書那麽多,又怎麽可能做到統一?
但礙於鄭經之前所表現出來的水準,他又不敢輕易質疑,因此轉而問道:“為什麽想做此事?”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這事一旦做成,將會有多大利潤。
“咱們問道求真的目的是什麽?
“除了讓自己明理之外,還不是想把道理傳播給天下人,讓天下人智?
“而若想讓天下人智,讀書識字就是重要前提。
“現在你想,若是咱們能編撰出一套既好學易懂,還讓普通老百姓買得起的標準教材出來,其功德是不是比著書立說還大?”
鄭經卻拿出了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
顧傾城又一次愣住了。
一套既好學易懂,還讓普通老百姓買得起的標準教材?
這事真要能做成,其功德豈止是比著書立說大?
確實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
不用鄭經過多解釋,他就明白,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普通老百姓讀不起書,一百人裏,真正識字的也就三五個,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因此,這事真要是能做成,其功德恐怕比聖人還大。
隻是有可能嗎?
他立即又問道:“具體打算怎麽做?”
這次鄭經沒有直接迴答了,而是拿起了桌子上的一疊書稿,遞給顧傾城說:“傾城兄,先看看我這新編的識字啟蒙教材質量如何?”
他準備用事實來說話了。
事實上,當德王妃答應把書局送給他,他又打算靠印教材來發財之後,他就已經在為此做準備了。
反正呆在船上很無聊,因此他幹脆默寫起了《三字經》和《弟子規》,而現在他遞給顧傾城的這疊書稿,就是經過適當調整,截去了隋唐以後曆史的《三字經》。
《三字經》全文總共也就一千一百四十五個字,再截去二十四史中隋唐以後的部分,也就隻剩下八百來字,再加上修改斟酌的時間,也就費了鄭經一個下午。
而這一下午的成果,卻把顧傾城給看懵了。
為啥?
因為《三字經》原本就屬於中國傳統文化濃縮的精華,包含了文學、曆史、哲學、數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幾乎所有類別的內容,而取材,卻是讀書人所熟悉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曆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毫不誇張地說,古代讀書人一輩子所學,幾乎全部濃縮在了這裏麵。
最為關鍵的是,它還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不是一般的好學,因此顧傾城一入手,就被它給深深吸引住了。
而且還越看越震驚。
看到一半,他便停了下來,滿臉不可思議地問道:“先生,這是您所作?”
“嗯,我過往讀書時,為便於記憶,便把所學之識簡單總結了一番,現在把它給整理了出來,打算將它當成識字啟蒙教材,你拿去跟他們討論一番,看看是否合適。”
鄭經大言不慚地迴道。
又把鍋甩到了那個被他所取代了的倒黴鬼鄭經頭上。
這是相當合理的,畢竟《三字經》原本就是讀書之人所學之識的濃縮精華。
而顧傾城也不疑有它,隻是感慨道:“難怪先生十七歲就中秀才,十九歲中舉,現在學問又如此高深,原來是學有方!”
他又一次開啟了腦補模式。
腦補過後,他又說道:“此文豈止是合適?在我看來,此文一出,必成萬世經典,別說啟蒙學童,就連我看了,都想牢記之。”
一記不算馬屁的彩虹屁又從他嘴裏冒了出來。
這話確實不算馬屁,而是客觀評價。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三字經》裏的這些內容,顧傾城雖然十有八九都懂,大部分的出處、典故他都知曉,但在看這篇《三字經》之前,他是一團混沌,而在看了之後,卻是有了一個極為清晰的輪廓。
鄭經剽竊《三字經》,自然不止是原文剽竊,而是在原文的基礎上,將其分為了六篇。
第一篇:勸學篇,主講學習的重要性。
第二篇:仁孝篇,弘揚仁孝的儒家思想。
第三篇:常識篇,從天地人到日月星到三綱五常到七情六欲全都涵蓋。
第四篇:學方篇,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具體怎麽學,全在這裏麵。
第五篇:史學篇,從三皇五帝到秦漢兩晉,全都濃縮在其中。
第六篇:教誨篇,敦敦教誨,如何來學以致用,學成大才。
其實鄭經啥都沒有做,他隻不過是剽竊,加歸納總結,加去蕪存菁,可最終的效果卻是,為天下讀書人指明了學習的方向。
就連顧傾城這樣的已成名士子,在看過之後,也能清晰地知曉,自己還有哪些缺陷,還有哪些書要去讀,在學習方法上有哪些該改正之處。
這也正是三字經一經問世,就能流傳千古的原因。
“哦,既然你覺得不錯,那你就拿下去,跟其他士子商議一番,把它的疏義給備注出來吧。”
鄭經則理所當然地派起了任務。
《三字經》雖然通俗易懂,但行文還是屬於文言文的範疇,因此,要想便於大眾,尤其是初學字的幼童理解,必要的解釋,也就是疏義,還是蠻有必要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一句的具體含義是什麽?
典故又來源於哪裏?
這就是疏義所起的作用。
俗話說,無商不奸,而有文化的文人一旦奸起來,比奸商更奸。
按照他的想法,是在把《三字經》作為標準教材推出之前,先利用船上這些士子,整理出來一個疏義版,先普及到現有的讀書人手裏再說。
給幼童啟蒙,先得有足夠多的老師不是嗎?
要是老師都還沒讀懂,又怎麽去教學生?
這就是他的如意算盤,既要賺錢,還要給船上這些士子找點事幹。
顧傾城領命而去。
很快,當《三字經》的手稿在船上傳開之後,船上又起了一片驚唿。
浪之先生之才,堪比聖人!
顧傾城一聽,興致立即就來了,熱切地問道:“具體是什麽事?”
“編撰標準教材。”
鄭經以他所熟知的模式迴道。
眾所周知,在後世,優秀的大學教師除了教書、科研以外,還有一件極為光榮的事,那就是編撰教材。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博的標準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各大學編撰的。
比如說有名的小學教材人教版。
而現在,他還是準備先幹他最為熟悉的事。
這個在這個時代暫時還沒有的概念讓顧傾城楞了一下,疑惑道:“標準教材?”
“就是讀書之人從識字啟蒙到學習經義的一整套書籍。”
這麽一說,顧傾城倒是理解了,但他還是不解地問道:“這個不是已經有了嗎?”
“有是有了,但未必是最好,而我想要的,是一套全天下人都可用,而且可以流傳百世的標準教材。”
鄭經又迴道。
顧傾城又楞了一下。
可以流傳百世的標準教材?
對於鄭經的這一說法,他的第一本能反應是不可能,他心想,天下可讀之書那麽多,又怎麽可能做到統一?
但礙於鄭經之前所表現出來的水準,他又不敢輕易質疑,因此轉而問道:“為什麽想做此事?”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這事一旦做成,將會有多大利潤。
“咱們問道求真的目的是什麽?
“除了讓自己明理之外,還不是想把道理傳播給天下人,讓天下人智?
“而若想讓天下人智,讀書識字就是重要前提。
“現在你想,若是咱們能編撰出一套既好學易懂,還讓普通老百姓買得起的標準教材出來,其功德是不是比著書立說還大?”
鄭經卻拿出了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
顧傾城又一次愣住了。
一套既好學易懂,還讓普通老百姓買得起的標準教材?
這事真要能做成,其功德豈止是比著書立說大?
確實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
不用鄭經過多解釋,他就明白,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普通老百姓讀不起書,一百人裏,真正識字的也就三五個,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因此,這事真要是能做成,其功德恐怕比聖人還大。
隻是有可能嗎?
他立即又問道:“具體打算怎麽做?”
這次鄭經沒有直接迴答了,而是拿起了桌子上的一疊書稿,遞給顧傾城說:“傾城兄,先看看我這新編的識字啟蒙教材質量如何?”
他準備用事實來說話了。
事實上,當德王妃答應把書局送給他,他又打算靠印教材來發財之後,他就已經在為此做準備了。
反正呆在船上很無聊,因此他幹脆默寫起了《三字經》和《弟子規》,而現在他遞給顧傾城的這疊書稿,就是經過適當調整,截去了隋唐以後曆史的《三字經》。
《三字經》全文總共也就一千一百四十五個字,再截去二十四史中隋唐以後的部分,也就隻剩下八百來字,再加上修改斟酌的時間,也就費了鄭經一個下午。
而這一下午的成果,卻把顧傾城給看懵了。
為啥?
因為《三字經》原本就屬於中國傳統文化濃縮的精華,包含了文學、曆史、哲學、數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幾乎所有類別的內容,而取材,卻是讀書人所熟悉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曆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毫不誇張地說,古代讀書人一輩子所學,幾乎全部濃縮在了這裏麵。
最為關鍵的是,它還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不是一般的好學,因此顧傾城一入手,就被它給深深吸引住了。
而且還越看越震驚。
看到一半,他便停了下來,滿臉不可思議地問道:“先生,這是您所作?”
“嗯,我過往讀書時,為便於記憶,便把所學之識簡單總結了一番,現在把它給整理了出來,打算將它當成識字啟蒙教材,你拿去跟他們討論一番,看看是否合適。”
鄭經大言不慚地迴道。
又把鍋甩到了那個被他所取代了的倒黴鬼鄭經頭上。
這是相當合理的,畢竟《三字經》原本就是讀書之人所學之識的濃縮精華。
而顧傾城也不疑有它,隻是感慨道:“難怪先生十七歲就中秀才,十九歲中舉,現在學問又如此高深,原來是學有方!”
他又一次開啟了腦補模式。
腦補過後,他又說道:“此文豈止是合適?在我看來,此文一出,必成萬世經典,別說啟蒙學童,就連我看了,都想牢記之。”
一記不算馬屁的彩虹屁又從他嘴裏冒了出來。
這話確實不算馬屁,而是客觀評價。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三字經》裏的這些內容,顧傾城雖然十有八九都懂,大部分的出處、典故他都知曉,但在看這篇《三字經》之前,他是一團混沌,而在看了之後,卻是有了一個極為清晰的輪廓。
鄭經剽竊《三字經》,自然不止是原文剽竊,而是在原文的基礎上,將其分為了六篇。
第一篇:勸學篇,主講學習的重要性。
第二篇:仁孝篇,弘揚仁孝的儒家思想。
第三篇:常識篇,從天地人到日月星到三綱五常到七情六欲全都涵蓋。
第四篇:學方篇,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具體怎麽學,全在這裏麵。
第五篇:史學篇,從三皇五帝到秦漢兩晉,全都濃縮在其中。
第六篇:教誨篇,敦敦教誨,如何來學以致用,學成大才。
其實鄭經啥都沒有做,他隻不過是剽竊,加歸納總結,加去蕪存菁,可最終的效果卻是,為天下讀書人指明了學習的方向。
就連顧傾城這樣的已成名士子,在看過之後,也能清晰地知曉,自己還有哪些缺陷,還有哪些書要去讀,在學習方法上有哪些該改正之處。
這也正是三字經一經問世,就能流傳千古的原因。
“哦,既然你覺得不錯,那你就拿下去,跟其他士子商議一番,把它的疏義給備注出來吧。”
鄭經則理所當然地派起了任務。
《三字經》雖然通俗易懂,但行文還是屬於文言文的範疇,因此,要想便於大眾,尤其是初學字的幼童理解,必要的解釋,也就是疏義,還是蠻有必要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一句的具體含義是什麽?
典故又來源於哪裏?
這就是疏義所起的作用。
俗話說,無商不奸,而有文化的文人一旦奸起來,比奸商更奸。
按照他的想法,是在把《三字經》作為標準教材推出之前,先利用船上這些士子,整理出來一個疏義版,先普及到現有的讀書人手裏再說。
給幼童啟蒙,先得有足夠多的老師不是嗎?
要是老師都還沒讀懂,又怎麽去教學生?
這就是他的如意算盤,既要賺錢,還要給船上這些士子找點事幹。
顧傾城領命而去。
很快,當《三字經》的手稿在船上傳開之後,船上又起了一片驚唿。
浪之先生之才,堪比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