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年,歲在甲申。慈禧太後正逢五旬萬壽,結果中法越事起,好好一個旬壽泡了湯。待到該年3月,法軍三路進攻北寧時,雲南巡撫唐炯、廣西巡撫徐延旭所督領的清軍不戰而潰。禦史們紛紛追究戰敗之責,最受眾人鼓動的,便是盛昱。
盛昱現在是國子監祭酒,姓愛新覺羅氏,隸滿洲鑲白旗,乃正兒八經的天潢貴胄,肅武親王豪格的七世孫。世出名門,又兼識見遠大,風雅有德,幾年來成為“後清流”的領袖人物。他知識淵博精深,幾千年的典故爛熟於心,大至朝章國憲,小至一名一物,都能詳盡說出它們的來龍去脈,還能做出事情潛隱的推斷。當時,京城達官貴人宅第都建有園子,如醇王之適園、張之洞之可園,李鴻藻之鑒園、周少樸之泊園等等,這樣的園子在北京有一百多處。盛昱建有“意園”,茂林修竹中置亭閣樓台、石桌石凳,香茶美酒,環境極好。意園之內,常常詩酒華章,高談闊論,皆因他愛才好客。凡士人中的優秀者來到京城,大都借居在他的家裏。眾人這次起勁鼓動他,自然是看好的他的影響和能力。
盛昱一折上去,拿唐炯、徐延旭的薦保人開刀,一個是參侍講學士張佩綸薦之於前,一個是劾軍機大臣李鴻藻保之於後,責任又以李鴻藻為重。然後筆鋒一劃,議及恭親王等四大軍機的失誤,隻不過是陪襯之筆。誰知慈禧早就打算把恭親王趕走,正好借這個折子,全班軍機一把擼。這個結果大出盛昱所料,因為明眼人一眼即見,新任命的軍機班子遠不如恭王那班人。
須知,一個王朝的榮辱興衰就係於朝廷的那幾個中樞大臣。這些樞臣之德才與素養,關係到國家能否對文人才士盡拔其人,盡任其用;而所有這些知識分子是一個國家的腦髓。即如恭親王為例,恭王簡易通脫而諳練老成,當時的六部九卿、八大總督也大多是幹才能員,躬身於國計民生,由他們選拔出大批清廉可靠的屬下,以致創出“同光中興”的局麵。但到醇王繼代,情形便急轉直下了,奸臣滑才紛紛湧入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職位,溜須拍馬、使奸耍滑盛行,使本來虛弱的清王朝猶遭重擊。樞臣之重要,不僅在於品德、智慧、能力,亦在於對國家與黎民的使命感,甚至於身體、精神的健旺、性格與政治的相合性。
盛昱一發現誤蹈禍機,馬上又上折請旨,可否“飭令恭親王與李鴻藻仍在軍機處行走”。然而此折奏上後,如石投水,“淹了”。盛昱前後兩疏,得罪了恭親王等七個人,其中就包括翁同龢。他一心要重擊的張佩綸反獲重用,真是又灰心又窩囊。以後他的文集《意園文略》把這兩疏去掉了。但是,這並不倒盛昱在士林的聲譽。文廷式這時候領著張謇,來到了盛昱府門前。
盛昱確有名士風采,雖年已不惑,依然骨秀神清,風度翩翩。張謇憑借自己多年俗世體悟,暗服眾人所言非虛。他可以憑直覺得出兩個結論:一,這個人有主見且意誌堅定;二,絕非趨炎附勢之輩,當然也不會見人下菜碟。一談之下,才知道他還是個理智通達之人。
與張謇議及朝鮮壬午(1882)之亂,因張謇是當事人,可談甚多。當年吳長慶被派入朝平叛,誘捕大院君迴國,軟禁在保定。盛昱以為有辱宗主國身份,上疏言:“(此事)出自誘劫,不足言功,徒令屬國寒心,友邦騰笑。宜嚴予處分,俾中外知非朝廷本意。”張謇知道事情的原原本本,有心反駁,可是不好意思頭一次見麵就這樣。倒是盛昱虛心致邀,態度懇切,也不好不說了。“盛祭酒沒到過朝鮮,不過有一點可以想到,現在它的政權情況正象唐朝時的高宗時期。”
唐朝高宗暗弱無能,雖居帝位,真正操權的卻是武則天。而到唐睿宗時期,皇帝被遣居別院,武則天則執掌軍政全權。這兩種情況,實質與現下的清廷一樣。張謇謹慎,故以唐朝高宗時期作比。巧的是,朝鮮現在的國王也稱“高宗”。這時一個早些來到意園的客人發話了。
“捉放大院君,就跟上集抓隻豬,朝鮮難道死淨人了?”
意思是怎也沒有敢死之士出來力爭。他叫陳三立,江西人,寬額長臉,身瘦而有力,是文廷式光緒五年到江西南昌應鄉試時認識的。當時兩人皆不中,及至三年後參加順天鄉試皆中舉人。而陳三立涉了把大險。他竟然不以八股文而以散文體作答,初選遭棄,多虧主考官陳寶琛複查,方選為舉人。這個陳三立以後果然在詩學上達到了至高境界,成為同光體贛派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圍城》中有一個董斜川,原型即是此君。光緒12年(1886)陳三立考中進士,現任吏部主事。與文廷式既是同鄉又是摯友,後來文廷式在危難中遭遇的許多事,都與陳三立和他的父親湖南巡撫陳寶箴息息相關。
張謇瞅瞅他,和善地微笑。兩人是老相識了。
“國弱,這個國裏的人,就不是人了。即使有一兩個勇士,也是形銷氣餒。國家既不給他發揮的環境,也不會以他為榮。”眾人互相默視,似乎說的就是自己。
“朝鮮自光緒八年來的兩大亂事,——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都因為一個原因,國家太窮。而窮的原因,是當政者愚昧,眾官宦腐敗;很難製定出什麽高明的國策。比如說閉關鎖國這件事,東北亞三國清國、朝鮮、日本都曾經是死死關閉,拒不讓外國踏入。其實一個國家的強盛正在於貨物在地球各國間的交流,互補盈缺,各獲其利。你的策略對路,得的利多,策略錯誤,便失其利。後來日本最先開放了,這個開放也是被美國炮艦逼開的。但日本隨即借鑒歐美理國經驗,實行明治維新,既改革政治,也調整經濟,結果日本國力迅速壯大,目前已成為東北亞三國最有生氣的國家。而我們國家和朝鮮,也是被別國逼著開關,可隨後的政策改變並沒跟上,勢必失其利。再轉過來說朝鮮,高宗的父親大院君、高宗的妃子閔妃繞著高宗你爭我奪,為的不過是個人私利。哪一派上台,對外政策亂抓瞎,對內不忘扶持親信打擊對方。這些年暗暗偏向日本,卻是不明利害狼羊皆入,那不是開門揖盜嗎!壬午兵變是因為閔妃一意信任日本人,讓他們訓練日式軍隊,享受高待遇,本地軍則連肚子都吃不飽,結果積怨爆發。要是朝鮮強大,又何必請什麽日本人;要是朝鮮富有,發給士兵的餉米又怎麽會變黴摻沙?至於甲申政變,很明顯是日本勢力強力壓縮朝鮮政權的結果。弱國之弱,到了一定時候就會不禁風吹,任強國擺布。所以,壬午兵變的時候,大院君被抓到清國;甲申政變之後又送他迴國,都是國際政治角力的必然。對我大清朝廷來說,麵對日本在朝鮮的步步緊逼,也不得不如此……”
“受教!”盛昱起身深施一禮,“季直不愧久曆風沙,理論如此透徹,請受我一杯。”將杯中酒一飲而幹,雙手以杯底示張謇。陳三立和另一位來客也一起舉起杯子,與張謇相碰。幾人都麵赤眉飛,大有豁然開朗之感。
“初次見麵,”那位來客拍著張謇的肩膀,“早聽芸閣說起你。”他身材欣長,長相英俊,一口腔調卻有些特別:京片子裏帶著粵調。張謇一下子對他中了極好的印象,這人無論是麵相還是身姿、語調都帶著股天然的英氣。他拱手迴禮,一起坐下後不住地向對方微笑點頭。
“我叫誌銳,滿洲鑲紅旗人,姓他他拉,字伯愚。”那人暢快地做自我介紹。
“你應該叫他他他拉詹事。”陳三立打趣說,“詹事府詹事。”
“真見外,”誌銳說,“咱以後多親近。”
“是皇親國戚呢。”陳三立不依不饒,高鼻翕張,“當今皇上的寵人,是他妹子,——珍嬪和瑾嬪呀。”
張謇又是一驚,暗想京師真不愧是藏龍臥虎之地。文廷式抓住時機說了有人又要整他的事。
“決不可掉以輕心。”盛昱拈起一顆花生米撚去外皮,扔進嘴裏左邊右邊交替著磨成細末,咽下肚去,“君子務必防小人,小人專門害君子。誰告訴你這個消息的?”
文廷式不便明言。盛昱擺擺手,“就事論事吧。諸位怎麽看?”
陳三立說:“叫他們來查。芸閣受星海之托照料龔夫人,兩個並沒什麽。很多人可以作證。”“星海”即是龔夫人的丈夫梁鼎棻,自光緒十一年因彈劾李鴻章被連降五級離開京師返鄉後,一直沒有迴來。“可惜裴村沒來,他涉的案子多,說不定有好辦法。”
裴村是誰?張謇不自覺地瞅瞅誌銳。誌銳用那漂亮的北京話迴道:“他叫劉光第,跟伯嚴是死黨。”伯嚴是陳三立的字,他大有詩才,以後成為同光體贛派代表人物。劉光第也以詩聞名,兩人相交甚厚。
盛昱笑道:“我事包在我身上,保管他老老實實,半個屁也不敢放!”這話太滿了,不是盛昱平常的風格。不過他曾以一張奏折引發政治大風暴,別人也不敢輕易懷疑。他掏出表來,已是巳正三刻。起身出園,頃刻迴來,大笑道:“辦法出來了。大家就在這兒放鬆放鬆。曲以遺悶,我這就出條子。”所謂“曲以遺悶”就是招伶人侑酒。他不再透露半個字,倒勾得四人好奇心飛漲。
盛昱現在是國子監祭酒,姓愛新覺羅氏,隸滿洲鑲白旗,乃正兒八經的天潢貴胄,肅武親王豪格的七世孫。世出名門,又兼識見遠大,風雅有德,幾年來成為“後清流”的領袖人物。他知識淵博精深,幾千年的典故爛熟於心,大至朝章國憲,小至一名一物,都能詳盡說出它們的來龍去脈,還能做出事情潛隱的推斷。當時,京城達官貴人宅第都建有園子,如醇王之適園、張之洞之可園,李鴻藻之鑒園、周少樸之泊園等等,這樣的園子在北京有一百多處。盛昱建有“意園”,茂林修竹中置亭閣樓台、石桌石凳,香茶美酒,環境極好。意園之內,常常詩酒華章,高談闊論,皆因他愛才好客。凡士人中的優秀者來到京城,大都借居在他的家裏。眾人這次起勁鼓動他,自然是看好的他的影響和能力。
盛昱一折上去,拿唐炯、徐延旭的薦保人開刀,一個是參侍講學士張佩綸薦之於前,一個是劾軍機大臣李鴻藻保之於後,責任又以李鴻藻為重。然後筆鋒一劃,議及恭親王等四大軍機的失誤,隻不過是陪襯之筆。誰知慈禧早就打算把恭親王趕走,正好借這個折子,全班軍機一把擼。這個結果大出盛昱所料,因為明眼人一眼即見,新任命的軍機班子遠不如恭王那班人。
須知,一個王朝的榮辱興衰就係於朝廷的那幾個中樞大臣。這些樞臣之德才與素養,關係到國家能否對文人才士盡拔其人,盡任其用;而所有這些知識分子是一個國家的腦髓。即如恭親王為例,恭王簡易通脫而諳練老成,當時的六部九卿、八大總督也大多是幹才能員,躬身於國計民生,由他們選拔出大批清廉可靠的屬下,以致創出“同光中興”的局麵。但到醇王繼代,情形便急轉直下了,奸臣滑才紛紛湧入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職位,溜須拍馬、使奸耍滑盛行,使本來虛弱的清王朝猶遭重擊。樞臣之重要,不僅在於品德、智慧、能力,亦在於對國家與黎民的使命感,甚至於身體、精神的健旺、性格與政治的相合性。
盛昱一發現誤蹈禍機,馬上又上折請旨,可否“飭令恭親王與李鴻藻仍在軍機處行走”。然而此折奏上後,如石投水,“淹了”。盛昱前後兩疏,得罪了恭親王等七個人,其中就包括翁同龢。他一心要重擊的張佩綸反獲重用,真是又灰心又窩囊。以後他的文集《意園文略》把這兩疏去掉了。但是,這並不倒盛昱在士林的聲譽。文廷式這時候領著張謇,來到了盛昱府門前。
盛昱確有名士風采,雖年已不惑,依然骨秀神清,風度翩翩。張謇憑借自己多年俗世體悟,暗服眾人所言非虛。他可以憑直覺得出兩個結論:一,這個人有主見且意誌堅定;二,絕非趨炎附勢之輩,當然也不會見人下菜碟。一談之下,才知道他還是個理智通達之人。
與張謇議及朝鮮壬午(1882)之亂,因張謇是當事人,可談甚多。當年吳長慶被派入朝平叛,誘捕大院君迴國,軟禁在保定。盛昱以為有辱宗主國身份,上疏言:“(此事)出自誘劫,不足言功,徒令屬國寒心,友邦騰笑。宜嚴予處分,俾中外知非朝廷本意。”張謇知道事情的原原本本,有心反駁,可是不好意思頭一次見麵就這樣。倒是盛昱虛心致邀,態度懇切,也不好不說了。“盛祭酒沒到過朝鮮,不過有一點可以想到,現在它的政權情況正象唐朝時的高宗時期。”
唐朝高宗暗弱無能,雖居帝位,真正操權的卻是武則天。而到唐睿宗時期,皇帝被遣居別院,武則天則執掌軍政全權。這兩種情況,實質與現下的清廷一樣。張謇謹慎,故以唐朝高宗時期作比。巧的是,朝鮮現在的國王也稱“高宗”。這時一個早些來到意園的客人發話了。
“捉放大院君,就跟上集抓隻豬,朝鮮難道死淨人了?”
意思是怎也沒有敢死之士出來力爭。他叫陳三立,江西人,寬額長臉,身瘦而有力,是文廷式光緒五年到江西南昌應鄉試時認識的。當時兩人皆不中,及至三年後參加順天鄉試皆中舉人。而陳三立涉了把大險。他竟然不以八股文而以散文體作答,初選遭棄,多虧主考官陳寶琛複查,方選為舉人。這個陳三立以後果然在詩學上達到了至高境界,成為同光體贛派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圍城》中有一個董斜川,原型即是此君。光緒12年(1886)陳三立考中進士,現任吏部主事。與文廷式既是同鄉又是摯友,後來文廷式在危難中遭遇的許多事,都與陳三立和他的父親湖南巡撫陳寶箴息息相關。
張謇瞅瞅他,和善地微笑。兩人是老相識了。
“國弱,這個國裏的人,就不是人了。即使有一兩個勇士,也是形銷氣餒。國家既不給他發揮的環境,也不會以他為榮。”眾人互相默視,似乎說的就是自己。
“朝鮮自光緒八年來的兩大亂事,——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都因為一個原因,國家太窮。而窮的原因,是當政者愚昧,眾官宦腐敗;很難製定出什麽高明的國策。比如說閉關鎖國這件事,東北亞三國清國、朝鮮、日本都曾經是死死關閉,拒不讓外國踏入。其實一個國家的強盛正在於貨物在地球各國間的交流,互補盈缺,各獲其利。你的策略對路,得的利多,策略錯誤,便失其利。後來日本最先開放了,這個開放也是被美國炮艦逼開的。但日本隨即借鑒歐美理國經驗,實行明治維新,既改革政治,也調整經濟,結果日本國力迅速壯大,目前已成為東北亞三國最有生氣的國家。而我們國家和朝鮮,也是被別國逼著開關,可隨後的政策改變並沒跟上,勢必失其利。再轉過來說朝鮮,高宗的父親大院君、高宗的妃子閔妃繞著高宗你爭我奪,為的不過是個人私利。哪一派上台,對外政策亂抓瞎,對內不忘扶持親信打擊對方。這些年暗暗偏向日本,卻是不明利害狼羊皆入,那不是開門揖盜嗎!壬午兵變是因為閔妃一意信任日本人,讓他們訓練日式軍隊,享受高待遇,本地軍則連肚子都吃不飽,結果積怨爆發。要是朝鮮強大,又何必請什麽日本人;要是朝鮮富有,發給士兵的餉米又怎麽會變黴摻沙?至於甲申政變,很明顯是日本勢力強力壓縮朝鮮政權的結果。弱國之弱,到了一定時候就會不禁風吹,任強國擺布。所以,壬午兵變的時候,大院君被抓到清國;甲申政變之後又送他迴國,都是國際政治角力的必然。對我大清朝廷來說,麵對日本在朝鮮的步步緊逼,也不得不如此……”
“受教!”盛昱起身深施一禮,“季直不愧久曆風沙,理論如此透徹,請受我一杯。”將杯中酒一飲而幹,雙手以杯底示張謇。陳三立和另一位來客也一起舉起杯子,與張謇相碰。幾人都麵赤眉飛,大有豁然開朗之感。
“初次見麵,”那位來客拍著張謇的肩膀,“早聽芸閣說起你。”他身材欣長,長相英俊,一口腔調卻有些特別:京片子裏帶著粵調。張謇一下子對他中了極好的印象,這人無論是麵相還是身姿、語調都帶著股天然的英氣。他拱手迴禮,一起坐下後不住地向對方微笑點頭。
“我叫誌銳,滿洲鑲紅旗人,姓他他拉,字伯愚。”那人暢快地做自我介紹。
“你應該叫他他他拉詹事。”陳三立打趣說,“詹事府詹事。”
“真見外,”誌銳說,“咱以後多親近。”
“是皇親國戚呢。”陳三立不依不饒,高鼻翕張,“當今皇上的寵人,是他妹子,——珍嬪和瑾嬪呀。”
張謇又是一驚,暗想京師真不愧是藏龍臥虎之地。文廷式抓住時機說了有人又要整他的事。
“決不可掉以輕心。”盛昱拈起一顆花生米撚去外皮,扔進嘴裏左邊右邊交替著磨成細末,咽下肚去,“君子務必防小人,小人專門害君子。誰告訴你這個消息的?”
文廷式不便明言。盛昱擺擺手,“就事論事吧。諸位怎麽看?”
陳三立說:“叫他們來查。芸閣受星海之托照料龔夫人,兩個並沒什麽。很多人可以作證。”“星海”即是龔夫人的丈夫梁鼎棻,自光緒十一年因彈劾李鴻章被連降五級離開京師返鄉後,一直沒有迴來。“可惜裴村沒來,他涉的案子多,說不定有好辦法。”
裴村是誰?張謇不自覺地瞅瞅誌銳。誌銳用那漂亮的北京話迴道:“他叫劉光第,跟伯嚴是死黨。”伯嚴是陳三立的字,他大有詩才,以後成為同光體贛派代表人物。劉光第也以詩聞名,兩人相交甚厚。
盛昱笑道:“我事包在我身上,保管他老老實實,半個屁也不敢放!”這話太滿了,不是盛昱平常的風格。不過他曾以一張奏折引發政治大風暴,別人也不敢輕易懷疑。他掏出表來,已是巳正三刻。起身出園,頃刻迴來,大笑道:“辦法出來了。大家就在這兒放鬆放鬆。曲以遺悶,我這就出條子。”所謂“曲以遺悶”就是招伶人侑酒。他不再透露半個字,倒勾得四人好奇心飛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