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淮南初時由楊行密掌握,902年,楊行密被唐昭宗封為吳王。楊行密死後,由其子楊渥繼承吳王位,但吳國大權由大將徐溫掌握。927年,徐溫去世,徐溫養子徐知誥繼承了他的位置,位尊大丞相、齊王,並掌握了楊吳實權。937年,徐知誥廢吳帝楊溥,登上帝位,國號大齊,次年,徐知誥改名李昪,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江寧為國都,稱為西都,而以原來楊吳的都城揚州為東都。自此,改國號為唐,因處在南方,被稱為南唐。
在北方藩鎮軍閥連連大戰的情況下,淮南相對處在安寧的發展之中,北方士人為躲避戰亂,很多都遷入淮南。
徐知誥上位後,也不斷招徠提拔北來的士人,以扶持自己的勢力。
北方很多著名士人,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等人,都是在這時期聚集於徐氏身側。
除了北方士人,南方的不少士人,如宋齊丘、陳覺、馮延巳等,也是由徐知誥提拔。
南唐立國後,李昪主張保境安民、休兵罷戰的政策,與鄰國保持和平關係。國內則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並大力發展商業,這使南唐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李昪在943年駕崩後,其子李景繼位,並改名李璟,年號保大。
如今正是南唐保大三年。
六月,南唐,江寧。
後晉高祖石敬瑭繼位後,急需通商增加政府收入,便鼓勵商業發展。
在天福三年(938年)十月時,便下詔,應淮南、西川兩處邊界,自今後不得阻滯商旅。
北方晉國和南方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
而南北之地,最賺錢的買賣,便是將北方中原的羊和馬賣到南方,再從南方買入茶、絲等賣進北方。
南唐比之北地繁華很多,而江寧作為南唐國都,乃是南唐一等一等的富貴之地。
這裏匯集著南唐的高官權貴,以及從北地而來的大族士人,還有各國商人,手工業者,和尚相士,一般百姓……人口眾多,市井繁華。
自從列祖李昪在秦淮河畔修建了太學國子監,秦淮河便成了士子的聚居地,這裏比之之前更加熱鬧。
“冷紅飄起桃花片,
青春意緒闌珊。
畫樓簾幕卷輕寒。
酒餘人散後,獨自憑闌幹。
夕陽千裏連芳草,
萋萋愁煞王孫。
徘徊飛盡碧天雲。
鳳笙何處,明月照黃昏。”
歌聲自秦淮河畔一叫“丹朱樓”的酒樓之中傳出,歌聲幽婉,引人入勝。
郭榮坐於席上,他對麵一麵白無須的年輕男子手中握著酒杯,一邊聽著歌姬的歌聲,一邊用手指在案桌上輕敲節拍,神色沉醉,等那歌姬一首唱畢,他才對對麵的郭榮說道:“郭兄,這首臨江仙乃是翰林馮延巳馮學士新作,如今教坊已經傳唱開了,這詞韻味悠長,鳳笙何處,明月照黃昏,妙極,妙極啊!”
郭榮:“……”
此男子姓陳,名確,乃是司徒周宗周家的姻親。
周宗東都揚州人,少時追隨烈祖,烈祖登位後,便被擢為內樞使,同平章事,遷侍中,位居相位,隻是之後因被左丞相宋齊丘等人的傾軋,而被罷免了相位,出任淮南節度使。不過在當今天家李璟繼位後,便再次任用他做了侍中。
周宗是南唐高官,又很善於做生意,家財巨富。
周宗從北方為朝廷買迴馬羊,郭榮因同他有生意上的往來,自此結識。
周宗位尊權重,自然不會親自接待郭榮這等生意人,郭榮前去揚州拜訪他之後,便由陳確同郭榮聯係。
而陳確嘴裏的翰林馮延巳,乃是如今天家跟前的大紅人,如今天家好詞曲,身邊寵幸之人,也多以詞曲見長,馮延巳便是其一。
馮延巳受天家看重,如今他做的詞,甫一傳出,便被教坊裏競相傳唱。
郭榮卻對這些傷春之詞沒有興致,不過是附和陳確兩句而已。
又問:“陳兄,某近日便要北上,既是周公遣你同我一同前往太原,你這邊也做好準備,我們不日便出發。”
陳確雖然身上帶著秦淮河上的胭脂之氣,但周公周宗讓他這次跟著一起北上去洽談良馬之事,他便也不敢怠慢,立即應了下來。
等將陳確送迴府中,郭榮帶著幾個手下再次去看了貨,鄭好謙作為郭榮手下的書記,此時正在倉庫裏查貨。
見到郭榮前來,便問道:“大郎,那陳確如何?”
郭榮道:“浮華子弟而已,不堪大用。”
鄭好謙說:“我看也是,怕是沒見過刀兵,沒吃過苦,不知周公怎會讓他隨我們迴去河東?”
郭榮一邊檢查倉庫裏的茶葉成色一邊說道:“從江寧到壽春這一路,有周公的公驗,我們就能一路順利,那陳確也不需他見過刀兵吃過苦頭。周公派他跟隨我們前往,怕也隻是讓他去做個監督,他起不了其他作用。”
鄭好謙也覺正是如此,隻是不免依然抱怨,“隻盼著他別拖了我們後腿。”
“到了壽春,便能轉走水路,沿穎水蔡水而上進汴梁,他便也沒什麽可拖後腿的。”
“今年下南邊來收茶,本就晚了,若不是大郎你去年就定下了茶葉,今年怕是收不到好的。這一路迴去,還是盼著路上能太平些,就能早些迴太原。”鄭好謙說。
郭榮道:“今年這茶算是好的,隻怕明年茶葉會漲價,明年若要再販茶,怕是要三月就出門,四月到揚州。”
如今天下,以淮南光州、揚州、常州和潤州的茶葉久負盛名,而北地幾乎不產茶,茶葉大都從南方買入。
茶葉利潤極高,隻是並不是誰人都能做好這個生意。
如今郭榮買的茶,產自常州揚州,不過因今年北方戰事,他們耽擱了出門時間,到揚州時,便過了新茶時間,所幸是郭榮之前就找本地茶商定下了貨,不過茶商的貨在江寧,他們便也從揚州轉到了江寧來拿貨。
本是打算從揚州走水路北上,之後便也隻好改了走陸路北上。
走陸路北上有一個好處,便是路上關卡少,可以少上稅。
對郭榮茶葉明年會漲價的判斷,鄭好謙很不能理解,問道:“明年茶葉會漲價,這是為何?你有朝中的消息,要調稅收?”
郭榮道:“南唐自從當今天家李璟登位,便重用宋齊丘、馮延巳、陳覺等人,這等人雖然都是飽學之士,有的卻不過是浮華之才,並無治世之能。李璟雖有大誌,卻任用這些人,可見是任人不明。從去年出兵閩國,用查文徽為將,至今還未聽到有大功傳來,恐怕李璟還要派兵才行,兵貴速不貴久,時間太長,軍費所耗不是小數目,而李璟絕不是節儉的君主,軍費耗費,怕是要攤到百姓和商賈身上,明年的鹽茶稅,隻怕要漲。”
鄭好謙聽他這一番話,很是受教,又說:“效力蜀國的韋侍郎,寫過一首詞,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鄭好謙說著說著,就唱起了那曲子來,唱完又說,“當初在北地聽到,以為他這感歎家鄉之思,不過卻是把江南寫得太過了。隨大郎你來了揚州江寧之後,才知他所寫,便是這江南實情。在這片地方住久了,怕是也少了北方的血氣。”
他剛感歎完,再一轉頭,發現郭榮已經走出屋子了,根本沒有理他,他隻好趕緊跟了出去,說:“大郎,你可聽了我剛才在說什麽。”
郭榮看了他一眼,眼神意味不明地答:“以前倒不知你還如此會唱曲?”
鄭好謙道:“好歹我是讀詩書要考科舉之人,又不是武人。若是我考上科舉,如馮閣老一般,即使不為內相,也能出為節度使,多少士人以此為畢生追求。”
郭榮道:“鄭兄,你什麽時候考上科舉,再談這些吧。”
“不過科舉難考,什麽時候李公能夠登位,有郭公舉薦,我等便也能飛黃騰達了。”
此次運往北地的茶葉,共有近五千斤,還有一些絲綢和金銀器,貨物貴重,郭榮帶了近百人押貨,而這百人,皆是年輕力壯,不隻是要押貨,更重要是要抵擋山賊流民。
不過如今南唐境內尚且安寧,流民山賊不多,過了淮河進入北地,賊寇便防不勝防了。
不過過了淮河,就走水路,走水路就要比山路安全很多,隻是不免所過關卡稅收很重,會削薄利潤。
想到家中等待他迴家之人,郭榮又到街市上去買了幾件首飾和江寧有名的脂粉。
六月中旬,郭榮便帶著人押著貨物上路了。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淮南初時由楊行密掌握,902年,楊行密被唐昭宗封為吳王。楊行密死後,由其子楊渥繼承吳王位,但吳國大權由大將徐溫掌握。927年,徐溫去世,徐溫養子徐知誥繼承了他的位置,位尊大丞相、齊王,並掌握了楊吳實權。937年,徐知誥廢吳帝楊溥,登上帝位,國號大齊,次年,徐知誥改名李昪,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江寧為國都,稱為西都,而以原來楊吳的都城揚州為東都。自此,改國號為唐,因處在南方,被稱為南唐。
在北方藩鎮軍閥連連大戰的情況下,淮南相對處在安寧的發展之中,北方士人為躲避戰亂,很多都遷入淮南。
徐知誥上位後,也不斷招徠提拔北來的士人,以扶持自己的勢力。
北方很多著名士人,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等人,都是在這時期聚集於徐氏身側。
除了北方士人,南方的不少士人,如宋齊丘、陳覺、馮延巳等,也是由徐知誥提拔。
南唐立國後,李昪主張保境安民、休兵罷戰的政策,與鄰國保持和平關係。國內則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並大力發展商業,這使南唐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李昪在943年駕崩後,其子李景繼位,並改名李璟,年號保大。
如今正是南唐保大三年。
六月,南唐,江寧。
後晉高祖石敬瑭繼位後,急需通商增加政府收入,便鼓勵商業發展。
在天福三年(938年)十月時,便下詔,應淮南、西川兩處邊界,自今後不得阻滯商旅。
北方晉國和南方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
而南北之地,最賺錢的買賣,便是將北方中原的羊和馬賣到南方,再從南方買入茶、絲等賣進北方。
南唐比之北地繁華很多,而江寧作為南唐國都,乃是南唐一等一等的富貴之地。
這裏匯集著南唐的高官權貴,以及從北地而來的大族士人,還有各國商人,手工業者,和尚相士,一般百姓……人口眾多,市井繁華。
自從列祖李昪在秦淮河畔修建了太學國子監,秦淮河便成了士子的聚居地,這裏比之之前更加熱鬧。
“冷紅飄起桃花片,
青春意緒闌珊。
畫樓簾幕卷輕寒。
酒餘人散後,獨自憑闌幹。
夕陽千裏連芳草,
萋萋愁煞王孫。
徘徊飛盡碧天雲。
鳳笙何處,明月照黃昏。”
歌聲自秦淮河畔一叫“丹朱樓”的酒樓之中傳出,歌聲幽婉,引人入勝。
郭榮坐於席上,他對麵一麵白無須的年輕男子手中握著酒杯,一邊聽著歌姬的歌聲,一邊用手指在案桌上輕敲節拍,神色沉醉,等那歌姬一首唱畢,他才對對麵的郭榮說道:“郭兄,這首臨江仙乃是翰林馮延巳馮學士新作,如今教坊已經傳唱開了,這詞韻味悠長,鳳笙何處,明月照黃昏,妙極,妙極啊!”
郭榮:“……”
此男子姓陳,名確,乃是司徒周宗周家的姻親。
周宗東都揚州人,少時追隨烈祖,烈祖登位後,便被擢為內樞使,同平章事,遷侍中,位居相位,隻是之後因被左丞相宋齊丘等人的傾軋,而被罷免了相位,出任淮南節度使。不過在當今天家李璟繼位後,便再次任用他做了侍中。
周宗是南唐高官,又很善於做生意,家財巨富。
周宗從北方為朝廷買迴馬羊,郭榮因同他有生意上的往來,自此結識。
周宗位尊權重,自然不會親自接待郭榮這等生意人,郭榮前去揚州拜訪他之後,便由陳確同郭榮聯係。
而陳確嘴裏的翰林馮延巳,乃是如今天家跟前的大紅人,如今天家好詞曲,身邊寵幸之人,也多以詞曲見長,馮延巳便是其一。
馮延巳受天家看重,如今他做的詞,甫一傳出,便被教坊裏競相傳唱。
郭榮卻對這些傷春之詞沒有興致,不過是附和陳確兩句而已。
又問:“陳兄,某近日便要北上,既是周公遣你同我一同前往太原,你這邊也做好準備,我們不日便出發。”
陳確雖然身上帶著秦淮河上的胭脂之氣,但周公周宗讓他這次跟著一起北上去洽談良馬之事,他便也不敢怠慢,立即應了下來。
等將陳確送迴府中,郭榮帶著幾個手下再次去看了貨,鄭好謙作為郭榮手下的書記,此時正在倉庫裏查貨。
見到郭榮前來,便問道:“大郎,那陳確如何?”
郭榮道:“浮華子弟而已,不堪大用。”
鄭好謙說:“我看也是,怕是沒見過刀兵,沒吃過苦,不知周公怎會讓他隨我們迴去河東?”
郭榮一邊檢查倉庫裏的茶葉成色一邊說道:“從江寧到壽春這一路,有周公的公驗,我們就能一路順利,那陳確也不需他見過刀兵吃過苦頭。周公派他跟隨我們前往,怕也隻是讓他去做個監督,他起不了其他作用。”
鄭好謙也覺正是如此,隻是不免依然抱怨,“隻盼著他別拖了我們後腿。”
“到了壽春,便能轉走水路,沿穎水蔡水而上進汴梁,他便也沒什麽可拖後腿的。”
“今年下南邊來收茶,本就晚了,若不是大郎你去年就定下了茶葉,今年怕是收不到好的。這一路迴去,還是盼著路上能太平些,就能早些迴太原。”鄭好謙說。
郭榮道:“今年這茶算是好的,隻怕明年茶葉會漲價,明年若要再販茶,怕是要三月就出門,四月到揚州。”
如今天下,以淮南光州、揚州、常州和潤州的茶葉久負盛名,而北地幾乎不產茶,茶葉大都從南方買入。
茶葉利潤極高,隻是並不是誰人都能做好這個生意。
如今郭榮買的茶,產自常州揚州,不過因今年北方戰事,他們耽擱了出門時間,到揚州時,便過了新茶時間,所幸是郭榮之前就找本地茶商定下了貨,不過茶商的貨在江寧,他們便也從揚州轉到了江寧來拿貨。
本是打算從揚州走水路北上,之後便也隻好改了走陸路北上。
走陸路北上有一個好處,便是路上關卡少,可以少上稅。
對郭榮茶葉明年會漲價的判斷,鄭好謙很不能理解,問道:“明年茶葉會漲價,這是為何?你有朝中的消息,要調稅收?”
郭榮道:“南唐自從當今天家李璟登位,便重用宋齊丘、馮延巳、陳覺等人,這等人雖然都是飽學之士,有的卻不過是浮華之才,並無治世之能。李璟雖有大誌,卻任用這些人,可見是任人不明。從去年出兵閩國,用查文徽為將,至今還未聽到有大功傳來,恐怕李璟還要派兵才行,兵貴速不貴久,時間太長,軍費所耗不是小數目,而李璟絕不是節儉的君主,軍費耗費,怕是要攤到百姓和商賈身上,明年的鹽茶稅,隻怕要漲。”
鄭好謙聽他這一番話,很是受教,又說:“效力蜀國的韋侍郎,寫過一首詞,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鄭好謙說著說著,就唱起了那曲子來,唱完又說,“當初在北地聽到,以為他這感歎家鄉之思,不過卻是把江南寫得太過了。隨大郎你來了揚州江寧之後,才知他所寫,便是這江南實情。在這片地方住久了,怕是也少了北方的血氣。”
他剛感歎完,再一轉頭,發現郭榮已經走出屋子了,根本沒有理他,他隻好趕緊跟了出去,說:“大郎,你可聽了我剛才在說什麽。”
郭榮看了他一眼,眼神意味不明地答:“以前倒不知你還如此會唱曲?”
鄭好謙道:“好歹我是讀詩書要考科舉之人,又不是武人。若是我考上科舉,如馮閣老一般,即使不為內相,也能出為節度使,多少士人以此為畢生追求。”
郭榮道:“鄭兄,你什麽時候考上科舉,再談這些吧。”
“不過科舉難考,什麽時候李公能夠登位,有郭公舉薦,我等便也能飛黃騰達了。”
此次運往北地的茶葉,共有近五千斤,還有一些絲綢和金銀器,貨物貴重,郭榮帶了近百人押貨,而這百人,皆是年輕力壯,不隻是要押貨,更重要是要抵擋山賊流民。
不過如今南唐境內尚且安寧,流民山賊不多,過了淮河進入北地,賊寇便防不勝防了。
不過過了淮河,就走水路,走水路就要比山路安全很多,隻是不免所過關卡稅收很重,會削薄利潤。
想到家中等待他迴家之人,郭榮又到街市上去買了幾件首飾和江寧有名的脂粉。
六月中旬,郭榮便帶著人押著貨物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