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新元七年春二月;
隨著長安朝堂正式發出‘遷中郎魏尚為雲中郡守’的人事調令,匈奴使團,也終於出現在了長安城內。
隻不過,比起過去,匈奴使團到來時的‘低調處理’,這一次,長安朝堂卻是‘大肆歡迎’。
早在使團抵達邊牆,向長安遞上請求前往長安的國書之時,這件事,就已經被劉盈刻意放出了風聲;
待十幾天後,匈奴使團姍姍來遲,一行人馬風塵仆仆的抵達長安,幾乎所有長安百姓都已經知道:匈奴使團,已經到長安了。
除此之外,匈奴使團這一次來長安,還有另外一個顯著的變化。
——在過去,匈奴使團來長安,朝堂總會低調處理;
畢竟過去,匈奴使團來長安,往往都意味著一次新的‘友好條約’,以及一次新的和親。
而匈奴使團也非常懂事,總是會非常配合的待在驛館,絕對不會外出走動。
但這一次,早在使團還沒到來之前,消息就傳遍了整個長安;
匈奴使團也一改往日低調的作風,從抵達長安當天開始,就隔三差五的外出走動,不知是想要做些什麽。
對於匈奴使團的異常舉動,天子劉盈自也沒有慣著的道理,在使團抵達長安的第二天,便向匈奴使團下達了禁足令:除非天子劉盈召見,或允許使團返迴草原,凡匈奴使團成員,不得踏出驛館一步!
收到劉盈下達的禁足令,匈奴使團自也意識到:想要通過製造使團和長安漢民的衝突,來贏得更多談判籌碼的計劃,已經是進行不下去了。
於是,在抵達長安的第二天,使團便遞上申請,希望能早日得到接見。
可直到足足半個多月之後,匈奴使團才帶著憤憤不平的神容,出現在了未央宮宣室正殿······
·
“使者見諒;”
“去歲馬邑一戰,吾漢家斬獲頗豐,使朕無暇他顧,這才於貴使團稍有薄待······”
“隻朕不知:即貴主單於,已決意南下犯漢,又何必遣使?”
安然端坐於禦榻之上,淺笑盈盈的看向禦階下的匈奴使團,劉盈的眉宇間,隻悄然湧上一抹明顯有些刻意的疑惑之色。
而在劉盈這聲詢問之後,雲集於宣室殿內的漢家群臣,也都流露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容;
望向匈奴使團的目光中,更是帶上了毫不加以掩飾的戲謔。
——怎麽著啊?
——仗都打完了,還派人來,是想做什麽?
——投降?
——還是求和?
感受到漢家君臣的滿滿惡意,那匈奴使者也不由心下一苦;
隻麵容之上,仍舊是一副莊嚴肅穆的神容,毫不畏懼的上前兩步,直勾勾看向上首的天子劉盈。
“自從十三年前,我主撐犁孤塗,和貴國先主達成友好條約,漢匈雙方都從未曾對彼此發起進攻!”
“我主撐犁孤塗,也是看在貴先主太祖皇帝的麵子上,始終沒有允許我大匈奴的銳士,到漢家邊牆掠奪。”
“但去年秋天,我大匈奴的幾個牧民,因為迷路而來到雲中城,卻被皇帝陛下的軍士攻擊,甚至最終,引發了馬邑一戰!”
“所以,我主撐犁孤塗遣使,是為了質問皇帝陛下:漢匈雙方的友好條約,是不是已經作廢了?!”
“——從今往後,我主撐犁孤塗,是不是不需要再有顧慮,而是可以隨意南下,攻打長城?!!”
匈奴使者話音未落,殿內的漢家群臣,隻爭相瞪大雙眼,望向匈奴使者的目光中,更是帶上了滿滿的憤慨!
隻不過,在天子劉盈輕笑著,輕輕抬起一隻手之後,殿內的漢家朝臣百官,卻沒有哪怕一人開口。
見此狀況,那匈奴使者隻心下又是一沉,愈發感到此行,恐怕很難達成預定的目標了。
“漢人的皇帝,看上去那麽年輕······”
“居然,就已經擁有這樣的威望了嗎······”
在心中發出這樣一問,片刻之後,使者隻能無奈的點下頭。
——眼前的‘小’皇帝,確實很年輕,才剛二十多歲。
但掰著指頭算,距離‘小’皇帝繼承皇位,已經過去了足足六年。
在過去這六年的時間裏,漢室並沒有因為‘主少國疑’,而出現任何不該出現的狀況,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而在去年秋天的馬邑一戰之後,‘小’皇帝在漢室的威望,恐怕已經達到了巔峰。
有這樣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勝,‘小’皇帝對漢家的掌控,已經沒有人能影響了······
“哦······”
就見禦榻之上,抬手阻止公卿百官即將爆發的怒火之後,劉盈隻裝摸做樣的低頭思慮一番;
過了好一會兒,似是想明白了什麽東西的劉盈,才若有所思的抬起頭,望向長階下的匈奴使者。
“使者之意······”
“——馬邑一戰,乃吾漢家先毀盟約?”
“而非貴主單於,因安東之事心生不滿,方使左賢王率軍南下,圍攻雲中?”
劉盈淡然一問,卻引得那使者將眉頭皺的更緊了些,不假思索便開口道:“正是如此!”
“安東之事,我主撐犁孤塗,隻是希望和皇帝陛下商談,並沒有因為此事,而和漢人起衝突的打算。”
“但皇帝陛下的軍士,卻因為幾個迷路的牧民,而對我大匈奴的部族發起攻擊?”
“——這,是什麽道理?”
“這難道不是皇帝陛下,率先打破過去的友好盟約,攻打我主撐犁孤塗的子民嗎!”
麵不改色的話語,卻引得劉盈戲謔一笑,並沒有第一時間開口反駁,而是意味深長的望向那匈奴使者。
“嗬······”
“既然如此,還請使者解釋解釋:雲中城,是如何破的?”
“——莫非,是朕因為攻擊匈奴牧民而感到愧疚,才下令匈奴的左賢王,把雲中城攻破的嗎?”
“還是朕下令雲中城的漢軍將士,攻打匈奴牧民的行為,迎來了上蒼的怒火;”
“才讓雲中城,被上蒼所攻破???”
卻見匈奴使者聞言,仍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想都不想,便將頭昂的更高了些。
“皇帝陛下的軍隊,攻打了撐犁孤塗的子民,自然應該受到報複。”
“隻是我主撐犁孤塗也沒想到,貴國的雲中城,居然是那麽的不堪一擊。”
“——左賢王本隻想教訓一下雲中城內的漢人,為那些死去的牧民報仇;”
“卻不曾想,我大匈奴的銳士剛出現在雲中城外,城內的漢人就都跑光了。”
如是說著,那匈奴使者還不忘得意地側過頭,在殿內漢家百官身上掃視一周;
又自顧自哼了一聲,才繼續說道:“見雲中城被漢人拋棄,左賢王這才繼續南下,想要和馬邑的漢人解釋清楚。”
“但皇帝陛下卻派出軍隊,將我大匈奴的左屠奢,圍困在了馬邑城下!”
“甚至縱容自己的軍隊,殺死了我大匈奴好幾萬勇氣,就連左賢王,都險些被皇帝陛下的軍士殺死!”
“如此背信棄義,枉顧友好盟約的行為,皇帝陛下,難道不覺得羞恥嗎?!”
“——發生這樣的事,我主撐犁孤塗,難道不應該派外臣,來向皇帝陛下討個說法嗎!!!”
說到最後,那匈奴使者更是莫名惱怒了起來,一副興師問罪的架勢,就好似他才是漢天子,而禦階上的劉盈,卻隻是匈奴單於賬下的某個裨小王······
正所謂:主辱臣死;
見匈奴使者如此信口開河,甚至毫無顧忌的指責起自己的君主,殿內的朝臣百官,隻頓時又激動了起來。
人群中,丞相王陵、曲周侯酈商等老臣,更是激動地向那匈奴使者撲了上去!
若不是身邊的人攔著,怕是這兩位年紀加在一起,足有一百三十歲的老功侯,都能把那匈奴使者火火撕碎!
但最終,禦榻上的劉盈,又一次抬起了手。
激動不已,恨不能把那匈奴使者咬碎的漢家君臣,也再次憤憤不平的迴到各自的位置,咬牙切齒的坐下身來。
卻見禦榻之上,劉盈仍舊沒有流露出絲毫怒意,隻好整以暇的調整了一下坐姿。
“哦?”
“討說法?”
“那使者不妨說說,冒頓老賊,要朕怎麽給說法?”
輕描淡寫的一語,卻輪到匈奴使團的那幾名成員,怒氣衝衝的瞪向上首的天子劉盈了。
隻是在殿兩側,那一雙雙不懷好意的目光注視下,匈奴使者也隻能強自按捺著胸中怒火,陰惻惻答道:“對於這件事,我主撐犁孤塗早有交代。”
“隻要皇帝陛下,能為自己在馬邑犯下的過錯,向我大匈奴做出足夠的賠償,並將俘獲的匈奴勇士歸還給我主撐犁孤塗,這件事,我大匈奴就既往不咎。”
“還有。”
“——為了避免再發生類似的誤會,雲中城內的漢人,必須迴到馬邑以南!”
“皇帝陛下,必須向我主撐犁孤塗致歉,並重新送上禮物、公主,與我大匈奴達成新的盟約。”
“隻有這樣,我主撐犁孤塗,才願意原諒皇帝陛下在馬邑犯下的過錯,且不會派兵南下,報複皇帝陛下的子民。”
“從今往後,草原遊牧之民,便和劉漢躬耕之民以長城為界,井水不犯河水······”
隨著匈奴使者的話語聲,天子劉盈麵上笑意隻愈發明顯;
待聽到這最後一句‘以長城為界’,天子劉盈終是再也聽不下去,嗬笑著抬起手,示意使者停下。
見此,那匈奴使者也悄然止住話頭,將滿是嚴肅的目光,投向禦榻上的劉盈。
“怎麽?”
“皇帝陛下,難道要拒絕我主撐犁孤塗的提議嗎!!”
卻見劉盈嗬笑著搖了搖頭,又低下頭,用衣袖擦去眼角的淚水。
將笑意控製在勉強能讓人接受的程度,劉盈才再次抬起頭,對那使者連連搖頭。
“朕還以為,使者是想給朕講笑話,這才任由使者說了下去;”
“隻是朕萬萬沒想到,使者的笑話,居然可笑到了這樣的程度······”
麵帶戲謔的道出一語,便見劉盈又嘿笑兩聲,甚至結果身旁宦官遞來的手絹,將笑出來的眼淚再擦幹淨些。
而後,劉盈才神情淡然的抬起頭,看向禦階下的匈奴使者,輕笑著發出一聲短歎。
“你們匈奴人的習俗,朕並不很清楚。”
“但按照我漢家、我華夏的規矩,求和的一方,是要跪下的;”
“想乞和,是要有誠意的;”
“而不是像使者這樣,明明作為戰敗一方,卻仍舊頤指氣使,強詞奪理的······”
雲淡風輕的一語,惹得那匈奴使者麵色一急,劉盈卻又是一抬手,止住了匈奴使者想要開口的舉動。
而後,劉盈那雲淡風輕,甚至還帶著些許笑容的麵龐,才終於帶上了天子,所應該帶有的莊嚴,和肅穆······
“雲中、馬邑的事,究竟是不是誤會,朕,沒心思和冒頓計較。”
“對於冒頓的提議,朕能答應的,也隻有一點:從今往後,漢匈雙方以長城為界,彼此互不侵犯。”
“但不是趙長城。”
“——而是秦長城!”
中氣十足的一聲親嗬,惹得匈奴使團心下一驚!
卻見禦榻之上,年僅二十三歲的天子劉盈,卻盡帶上了一抹令人心悸的強勢!
“雲中,本就是我漢家的城池!”
“非但是雲中城,凡雲中方圓四百裏,北至秦長城、西至高闕的區域,都是我漢家的領土!”
“——包括被匈奴竊取,並至今沒有歸還的河南地!”
“馬邑一戰,是因匈奴左賢王的兵峰,踏過秦長城七百餘裏、插入我漢家腹地——馬邑才導致!”
“在過去,我漢家本著友好的原則,並沒有太計較漢匈雙方的邊牆,為的,也隻是與遊牧之民和平相處。”
“但馬邑一戰,已經足以證明:對於我漢家的善意,狄酋冒頓,卻絲毫沒有領情······”
語調低沉的道出此語,便見劉盈緩緩從榻上起身,將雙手背負於身後,傲然望向禦階下的匈奴使團。
也是直到這一個,那匈奴使者才終於發現:漢人的‘小’皇帝,居然已經長到了七尺多高······
“明天天亮之後,使者,就帶著使團迴去吧!”
“——告訴冒頓老賊:要想祈求和平,就讓所有的遊牧之民,退到秦長城之外!”
“隻有重新掌握秦長城以內的所有區域,包括河南地,我漢家,才會停止繼續北上的步伐!”
“至於馬邑一戰,我漢家俘虜的匈奴兵卒,冒頓若是想要,也可以。”
“——隻要把掀起馬邑一戰,導致我漢家邊地糜爛的罪魁禍首:左賢王攣鞮稽粥的人頭送來,那幾萬俘虜,朕就還給冒頓老賊!!!”
/76/76444/29908235.html
隨著長安朝堂正式發出‘遷中郎魏尚為雲中郡守’的人事調令,匈奴使團,也終於出現在了長安城內。
隻不過,比起過去,匈奴使團到來時的‘低調處理’,這一次,長安朝堂卻是‘大肆歡迎’。
早在使團抵達邊牆,向長安遞上請求前往長安的國書之時,這件事,就已經被劉盈刻意放出了風聲;
待十幾天後,匈奴使團姍姍來遲,一行人馬風塵仆仆的抵達長安,幾乎所有長安百姓都已經知道:匈奴使團,已經到長安了。
除此之外,匈奴使團這一次來長安,還有另外一個顯著的變化。
——在過去,匈奴使團來長安,朝堂總會低調處理;
畢竟過去,匈奴使團來長安,往往都意味著一次新的‘友好條約’,以及一次新的和親。
而匈奴使團也非常懂事,總是會非常配合的待在驛館,絕對不會外出走動。
但這一次,早在使團還沒到來之前,消息就傳遍了整個長安;
匈奴使團也一改往日低調的作風,從抵達長安當天開始,就隔三差五的外出走動,不知是想要做些什麽。
對於匈奴使團的異常舉動,天子劉盈自也沒有慣著的道理,在使團抵達長安的第二天,便向匈奴使團下達了禁足令:除非天子劉盈召見,或允許使團返迴草原,凡匈奴使團成員,不得踏出驛館一步!
收到劉盈下達的禁足令,匈奴使團自也意識到:想要通過製造使團和長安漢民的衝突,來贏得更多談判籌碼的計劃,已經是進行不下去了。
於是,在抵達長安的第二天,使團便遞上申請,希望能早日得到接見。
可直到足足半個多月之後,匈奴使團才帶著憤憤不平的神容,出現在了未央宮宣室正殿······
·
“使者見諒;”
“去歲馬邑一戰,吾漢家斬獲頗豐,使朕無暇他顧,這才於貴使團稍有薄待······”
“隻朕不知:即貴主單於,已決意南下犯漢,又何必遣使?”
安然端坐於禦榻之上,淺笑盈盈的看向禦階下的匈奴使團,劉盈的眉宇間,隻悄然湧上一抹明顯有些刻意的疑惑之色。
而在劉盈這聲詢問之後,雲集於宣室殿內的漢家群臣,也都流露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容;
望向匈奴使團的目光中,更是帶上了毫不加以掩飾的戲謔。
——怎麽著啊?
——仗都打完了,還派人來,是想做什麽?
——投降?
——還是求和?
感受到漢家君臣的滿滿惡意,那匈奴使者也不由心下一苦;
隻麵容之上,仍舊是一副莊嚴肅穆的神容,毫不畏懼的上前兩步,直勾勾看向上首的天子劉盈。
“自從十三年前,我主撐犁孤塗,和貴國先主達成友好條約,漢匈雙方都從未曾對彼此發起進攻!”
“我主撐犁孤塗,也是看在貴先主太祖皇帝的麵子上,始終沒有允許我大匈奴的銳士,到漢家邊牆掠奪。”
“但去年秋天,我大匈奴的幾個牧民,因為迷路而來到雲中城,卻被皇帝陛下的軍士攻擊,甚至最終,引發了馬邑一戰!”
“所以,我主撐犁孤塗遣使,是為了質問皇帝陛下:漢匈雙方的友好條約,是不是已經作廢了?!”
“——從今往後,我主撐犁孤塗,是不是不需要再有顧慮,而是可以隨意南下,攻打長城?!!”
匈奴使者話音未落,殿內的漢家群臣,隻爭相瞪大雙眼,望向匈奴使者的目光中,更是帶上了滿滿的憤慨!
隻不過,在天子劉盈輕笑著,輕輕抬起一隻手之後,殿內的漢家朝臣百官,卻沒有哪怕一人開口。
見此狀況,那匈奴使者隻心下又是一沉,愈發感到此行,恐怕很難達成預定的目標了。
“漢人的皇帝,看上去那麽年輕······”
“居然,就已經擁有這樣的威望了嗎······”
在心中發出這樣一問,片刻之後,使者隻能無奈的點下頭。
——眼前的‘小’皇帝,確實很年輕,才剛二十多歲。
但掰著指頭算,距離‘小’皇帝繼承皇位,已經過去了足足六年。
在過去這六年的時間裏,漢室並沒有因為‘主少國疑’,而出現任何不該出現的狀況,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而在去年秋天的馬邑一戰之後,‘小’皇帝在漢室的威望,恐怕已經達到了巔峰。
有這樣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勝,‘小’皇帝對漢家的掌控,已經沒有人能影響了······
“哦······”
就見禦榻之上,抬手阻止公卿百官即將爆發的怒火之後,劉盈隻裝摸做樣的低頭思慮一番;
過了好一會兒,似是想明白了什麽東西的劉盈,才若有所思的抬起頭,望向長階下的匈奴使者。
“使者之意······”
“——馬邑一戰,乃吾漢家先毀盟約?”
“而非貴主單於,因安東之事心生不滿,方使左賢王率軍南下,圍攻雲中?”
劉盈淡然一問,卻引得那使者將眉頭皺的更緊了些,不假思索便開口道:“正是如此!”
“安東之事,我主撐犁孤塗,隻是希望和皇帝陛下商談,並沒有因為此事,而和漢人起衝突的打算。”
“但皇帝陛下的軍士,卻因為幾個迷路的牧民,而對我大匈奴的部族發起攻擊?”
“——這,是什麽道理?”
“這難道不是皇帝陛下,率先打破過去的友好盟約,攻打我主撐犁孤塗的子民嗎!”
麵不改色的話語,卻引得劉盈戲謔一笑,並沒有第一時間開口反駁,而是意味深長的望向那匈奴使者。
“嗬······”
“既然如此,還請使者解釋解釋:雲中城,是如何破的?”
“——莫非,是朕因為攻擊匈奴牧民而感到愧疚,才下令匈奴的左賢王,把雲中城攻破的嗎?”
“還是朕下令雲中城的漢軍將士,攻打匈奴牧民的行為,迎來了上蒼的怒火;”
“才讓雲中城,被上蒼所攻破???”
卻見匈奴使者聞言,仍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想都不想,便將頭昂的更高了些。
“皇帝陛下的軍隊,攻打了撐犁孤塗的子民,自然應該受到報複。”
“隻是我主撐犁孤塗也沒想到,貴國的雲中城,居然是那麽的不堪一擊。”
“——左賢王本隻想教訓一下雲中城內的漢人,為那些死去的牧民報仇;”
“卻不曾想,我大匈奴的銳士剛出現在雲中城外,城內的漢人就都跑光了。”
如是說著,那匈奴使者還不忘得意地側過頭,在殿內漢家百官身上掃視一周;
又自顧自哼了一聲,才繼續說道:“見雲中城被漢人拋棄,左賢王這才繼續南下,想要和馬邑的漢人解釋清楚。”
“但皇帝陛下卻派出軍隊,將我大匈奴的左屠奢,圍困在了馬邑城下!”
“甚至縱容自己的軍隊,殺死了我大匈奴好幾萬勇氣,就連左賢王,都險些被皇帝陛下的軍士殺死!”
“如此背信棄義,枉顧友好盟約的行為,皇帝陛下,難道不覺得羞恥嗎?!”
“——發生這樣的事,我主撐犁孤塗,難道不應該派外臣,來向皇帝陛下討個說法嗎!!!”
說到最後,那匈奴使者更是莫名惱怒了起來,一副興師問罪的架勢,就好似他才是漢天子,而禦階上的劉盈,卻隻是匈奴單於賬下的某個裨小王······
正所謂:主辱臣死;
見匈奴使者如此信口開河,甚至毫無顧忌的指責起自己的君主,殿內的朝臣百官,隻頓時又激動了起來。
人群中,丞相王陵、曲周侯酈商等老臣,更是激動地向那匈奴使者撲了上去!
若不是身邊的人攔著,怕是這兩位年紀加在一起,足有一百三十歲的老功侯,都能把那匈奴使者火火撕碎!
但最終,禦榻上的劉盈,又一次抬起了手。
激動不已,恨不能把那匈奴使者咬碎的漢家君臣,也再次憤憤不平的迴到各自的位置,咬牙切齒的坐下身來。
卻見禦榻之上,劉盈仍舊沒有流露出絲毫怒意,隻好整以暇的調整了一下坐姿。
“哦?”
“討說法?”
“那使者不妨說說,冒頓老賊,要朕怎麽給說法?”
輕描淡寫的一語,卻輪到匈奴使團的那幾名成員,怒氣衝衝的瞪向上首的天子劉盈了。
隻是在殿兩側,那一雙雙不懷好意的目光注視下,匈奴使者也隻能強自按捺著胸中怒火,陰惻惻答道:“對於這件事,我主撐犁孤塗早有交代。”
“隻要皇帝陛下,能為自己在馬邑犯下的過錯,向我大匈奴做出足夠的賠償,並將俘獲的匈奴勇士歸還給我主撐犁孤塗,這件事,我大匈奴就既往不咎。”
“還有。”
“——為了避免再發生類似的誤會,雲中城內的漢人,必須迴到馬邑以南!”
“皇帝陛下,必須向我主撐犁孤塗致歉,並重新送上禮物、公主,與我大匈奴達成新的盟約。”
“隻有這樣,我主撐犁孤塗,才願意原諒皇帝陛下在馬邑犯下的過錯,且不會派兵南下,報複皇帝陛下的子民。”
“從今往後,草原遊牧之民,便和劉漢躬耕之民以長城為界,井水不犯河水······”
隨著匈奴使者的話語聲,天子劉盈麵上笑意隻愈發明顯;
待聽到這最後一句‘以長城為界’,天子劉盈終是再也聽不下去,嗬笑著抬起手,示意使者停下。
見此,那匈奴使者也悄然止住話頭,將滿是嚴肅的目光,投向禦榻上的劉盈。
“怎麽?”
“皇帝陛下,難道要拒絕我主撐犁孤塗的提議嗎!!”
卻見劉盈嗬笑著搖了搖頭,又低下頭,用衣袖擦去眼角的淚水。
將笑意控製在勉強能讓人接受的程度,劉盈才再次抬起頭,對那使者連連搖頭。
“朕還以為,使者是想給朕講笑話,這才任由使者說了下去;”
“隻是朕萬萬沒想到,使者的笑話,居然可笑到了這樣的程度······”
麵帶戲謔的道出一語,便見劉盈又嘿笑兩聲,甚至結果身旁宦官遞來的手絹,將笑出來的眼淚再擦幹淨些。
而後,劉盈才神情淡然的抬起頭,看向禦階下的匈奴使者,輕笑著發出一聲短歎。
“你們匈奴人的習俗,朕並不很清楚。”
“但按照我漢家、我華夏的規矩,求和的一方,是要跪下的;”
“想乞和,是要有誠意的;”
“而不是像使者這樣,明明作為戰敗一方,卻仍舊頤指氣使,強詞奪理的······”
雲淡風輕的一語,惹得那匈奴使者麵色一急,劉盈卻又是一抬手,止住了匈奴使者想要開口的舉動。
而後,劉盈那雲淡風輕,甚至還帶著些許笑容的麵龐,才終於帶上了天子,所應該帶有的莊嚴,和肅穆······
“雲中、馬邑的事,究竟是不是誤會,朕,沒心思和冒頓計較。”
“對於冒頓的提議,朕能答應的,也隻有一點:從今往後,漢匈雙方以長城為界,彼此互不侵犯。”
“但不是趙長城。”
“——而是秦長城!”
中氣十足的一聲親嗬,惹得匈奴使團心下一驚!
卻見禦榻之上,年僅二十三歲的天子劉盈,卻盡帶上了一抹令人心悸的強勢!
“雲中,本就是我漢家的城池!”
“非但是雲中城,凡雲中方圓四百裏,北至秦長城、西至高闕的區域,都是我漢家的領土!”
“——包括被匈奴竊取,並至今沒有歸還的河南地!”
“馬邑一戰,是因匈奴左賢王的兵峰,踏過秦長城七百餘裏、插入我漢家腹地——馬邑才導致!”
“在過去,我漢家本著友好的原則,並沒有太計較漢匈雙方的邊牆,為的,也隻是與遊牧之民和平相處。”
“但馬邑一戰,已經足以證明:對於我漢家的善意,狄酋冒頓,卻絲毫沒有領情······”
語調低沉的道出此語,便見劉盈緩緩從榻上起身,將雙手背負於身後,傲然望向禦階下的匈奴使團。
也是直到這一個,那匈奴使者才終於發現:漢人的‘小’皇帝,居然已經長到了七尺多高······
“明天天亮之後,使者,就帶著使團迴去吧!”
“——告訴冒頓老賊:要想祈求和平,就讓所有的遊牧之民,退到秦長城之外!”
“隻有重新掌握秦長城以內的所有區域,包括河南地,我漢家,才會停止繼續北上的步伐!”
“至於馬邑一戰,我漢家俘虜的匈奴兵卒,冒頓若是想要,也可以。”
“——隻要把掀起馬邑一戰,導致我漢家邊地糜爛的罪魁禍首:左賢王攣鞮稽粥的人頭送來,那幾萬俘虜,朕就還給冒頓老賊!!!”
/76/76444/2990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