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屯耕製,是封建時代特有的產物,那兵團製,或者說生產建設兵團,無疑便是後世新時代,在封建屯耕製,尤其是‘軍耕’製的基礎上,改良、改進得來的成果。


    至於其本質,也並不很複雜:為達成鞏固邊防,發展當地經濟,安置邊防人員的目的,而組建一種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係。


    說的更直白些,便是屯墾戍邊、寓兵於民,平時搞生產,戰時能打仗。


    實際上,這種‘屯耕戍邊’的原始版本,在原本的曆史上,也曾屢屢被封建帝王推行。


    如曆史上的漢文一朝,《尚書》博士晁錯便曾上表請求‘徙民實邊’,用一部分罪犯、奴婢和招募的農民戍邊屯田;


    到了漢武帝時期,名將趙充國也曾向漢武帝建議開展屯田;漢武帝也采納了他的建議,調發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但相較於改良版的生產建設兵團,這種原始版本的‘屯田’,目的卻非常簡單:為減少後勤補給的難度,讓前線部隊就地生產、耕作,以求在軍糧方麵達成自給自足。


    換而言之,這個時代的屯耕,基本都是‘生產兵團’,而非‘建設兵團’。


    至於曆史上,漢文、漢武祖孫二人為什麽隻施行這種‘生產兵團’製,而不順帶上‘建設兵團’製,其原因,也不外乎兩點。


    其一:時代的局限性;


    其二:生產工具的缺失,以及超低的性價比。


    ——生產建設兵團的本質,是將‘生產建設’和‘邊防’這兩個毫無關聯的職責,相加於同一個群體、組織所得的產物;


    但在曆史上的漢文、漢武時期,這種堅固邊防和發展的組織群體,卻並不具備後世新時代那般的超高性價比。


    漢文帝時期,北方邊牆雖然也屬於漢室版圖之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建設必要性,但國家財政收入的缺失,卻使得當時的漢室根本不能兼顧‘建設’和‘邊防’;


    而在二者的抉擇之中,相較於成效緩慢,且相對不那麽急迫的‘建設’,顯然是連年遭受北蠻搶掠的‘邊防’問題,更需要迫切得到解決。


    而在漢武帝一朝,經過文、景兩代君王的勵精圖治,漢室雖然大幅改善了國家財政狀況,但屯耕的目的地,也從漢室北方邊牆,變成了與漢室隔著一整個河西走廊的西域。


    如果單從‘有沒有能力辦到’的角度去看,武帝時期的漢室要想在西域設置合生產、建設、邊防三位一體的生產建設兵團,顯然並不存在太大的難度。


    但在這個問題上,漢武一朝的朝臣百官,卻考慮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性價比。


    屯耕,是為了邊防;生產,是為了讓邊防部隊自給軍糧;建設,則是為了將當地,營造成華夏‘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是在漢室版圖核心部分,這種結合生產、建設、邊防為一體的屯耕方式,倒還能說具有不錯的性價比;


    但在西域,在那樣一塊遠離漢室核心版圖數千上萬裏的‘飛地’,去砸鍋賣鐵搞建設,顯然就沒有那麽高的性價比,以及必要性了。


    當然,如果漢武一朝,漢室徹底占據了西域,將西域正式納入了漢室版圖,那在徹底擁有這塊土地之後,搞建設倒也無可厚非;


    隻可惜,在衛青、霍去病這接連兩張ssr絕版紅卡之後,武帝劉徹,卻抽到了一張同樣‘稀有’的典藏版廢卡:貳師將軍,李廣利······


    當然,除了曆史上文帝朝的‘搞不起’,和武帝朝的‘沒必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使得生產建設兵團這種先進的體製,並沒有出現在華夏大地。


    時代的局限性。


    無論是文帝朝的文官晁錯,還是武帝朝的名將趙充國,其上奏請求屯耕的目的,都並不是從國家、從經濟建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是單純的從軍事角度,想要為當時的漢室解決燃眉之急。


    ——文帝一朝,‘休養生息’依舊被奉為國家大政,但邊牆的連年不穩,卻讓漢室無法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漢室內部的與民更始之上;


    所以晁錯提出徙民實邊,隻是為了鞏固邊防,順帶讓邊防部隊自給自足,不要破壞其他地區的國力積攢速度。


    至於武帝一朝,雖然在衛青、霍去病之後,漢室取得了極大的對外戰略優勢,但二人之後的漢家將帥,卻出現了明顯的人才斷檔。


    無論是貳師將軍李廣利,還是被司馬太史奉為‘國士無雙’的李陵,都並沒能從衛、霍二人的手中,接過漢室軍方的大旗。


    最主要的是:相比起衛、霍二人‘打到哪吃到哪’,非但不用太多後勤保障,反而還能撈數十上百萬牛羊牧畜迴來的‘持家有道’‘一本萬利’所不同,漢室在這二人之後的對外戰略目標,幾乎都變成了拿糧食砸、用人命堆。


    對外戰事連年不利,國內又怨聲載道,府庫壓力巨大,便是武帝,也曾一度萌生出‘見好就收’,等下一個衛、霍出世,再圖謀北方戰略的打算。


    但趙充國為首的一幹將領,顯然並不願意放棄當時,漢室已經取得的巨大戰略優勢,以及觸手可得的建功立業的機會;


    所以,趙充國請求屯邊,也就應運而生。


    ——趙充國說:陛下,已經打到這個份兒上了,不能就這麽作罷呀!


    武帝說:我也不想作罷,但你們這些年一點成績都沒有,朝堂卻還要源源不斷的給你們送糧食,府庫遭不住呀?


    趙充國不死心,便說:既然這樣,陛下何不在西域屯耕,讓前線將士自己種糧自己吃?


    不用給前線發糧食了,府庫,不就沒那麽大壓力了嗎?


    就這樣,礙於國內輿論和府庫壓力,又不願就此放棄的武帝劉徹‘從善如流’,接納了趙充國的建議,正式開始在西域屯耕。


    但屯耕歸屯耕,生產歸生產,‘建設西域’的預想,卻並沒有出現在任何人的腦海當中。


    或者說:漢室當時對西域的掌控力度,以及國內愈發抗拒戰爭的輿論,遠不足以支撐漢室‘建設西域’。


    再後來,貳師將軍李廣利也步‘國士’李陵後塵,判漢投胡,武帝劉徹萬念俱灰,晚年一封輪台罪己詔,算是將崩潰邊緣的劉漢社稷強行拉迴,卻也宣告了漢室‘西域戰略’的全麵失敗。


    而相較於曆史上的文帝屯耕北牆,以及武帝屯耕西域,如今在劉盈領導下的漢室,卻有幾個極為重要的優勢。


    首先,自然是劉盈的存在,讓一切‘時代局限性’,都失去了在漢室影響華夏民族的可能。


    作為後世來客,劉盈長達數千年的曆史視野,足以讓漢室在每時每刻,都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之上。


    ——最起碼,也是走在一條相對不那麽錯的道路之上。


    其次,則是相較於曆史上的文帝時期,如今的漢室財政狀況更為健康;相較於武帝後期的輿論環境,如今漢室又並不存在任何‘反戰’的聲音。


    當然,最主要的是:比起遠在‘天邊’的西域,朝鮮,就位於燕國以東,與漢室版圖核心直接接壤。


    在這一係列‘優勢’之下,在朝鮮半島建立華夏史上,乃至人類史上的第一個生產建設兵團,就成為了劉盈的不二選擇。


    首先,朝鮮半島‘三麵環海,一麵鄰漢’的地理特性,使得當地的邊防任務,並沒有燕北、代北那麽艱巨;在戍邊的同時兼顧生產、建設,並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其次,便是劉盈後世來客的身份,讓劉盈對朝鮮這塊沃土有萬般篤定:這裏,不是貧瘠的草原,不是漫天黃土的河西。


    這裏,是一片被深埋於冰雪之下的無盡黑土!


    如果通過幾十年的建設,讓朝鮮也成為繼關中、巴蜀之後,漢室又一大糧食生產區,那無論對於漢室的北方戰略,還是對漢室內部的土地、階級矛盾緩和,都將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最後,則是劉盈在糧米官營之後,摸索出來的一套施政理念。


    ——推行政策,是需要試驗的。


    直白的說:生產建設兵團,並不是劉盈為朝鮮半島準備,而是為燕、代、上等北方邊牆區域,準備的‘萬世之策’。


    畢竟武帝劉徹的曆史經驗告訴劉盈:漢或許能一直強大,但衛、霍卻並不會永遠存在;


    在王朝強大,又有衛、霍撐著場子時,漢室自然能達成‘北出長城三千裏,使胡虜不敢南下牧馬’的成就。


    但在失去衛、霍,王朝又不再強大的時候,漢室也需要有一套相對完善的體製,來保證北方地區的邊防事業,不會因為失去衛、霍這樣的千古奇才,而被北方遊牧民族肆意踐踏。


    所以,在朝鮮推行生產建設兵團,隻是劉盈的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通過總結經驗,得出更完善、更符合當下時代的‘漢室版生產建設兵團’,並將其全麵應用到整個漢室北方邊牆區域,讓漢室具備‘就算沒有衛霍,也不會再因邊防問題而發愁’的能力。


    想到這裏,劉盈望向曹參的目光,也是愈發堅定了起來。


    “還勞丞相速為:第一批移民,最晚也當於今夏啟程,至遲不過秋七月,便當抵達平壤都尉治所。”


    沉聲一語,自是惹得曹參點點頭,又滿是嚴肅的望向劉盈。


    “敢請陛下示下。”


    “此‘平壤都尉屯耕團’,當編以幾戶、幾人,又當以何為屯耕之要?”


    聽聞此問,劉盈也不由深吸一口氣,旋即站起身,將早就盤算好的計劃,盡數擺在了曹參麵前。


    “平壤都尉屯耕團,當編民二千戶而成,行軍中什伍之製,五戶為一伍、十戶為一什;”


    “此民二千戶,當皆由歲二十上、三十下之青壯所成。”


    “編此民二千戶為屯耕團,當循往昔,朝堂征丁編軍之故事;待編成軍,配以劍、弓,行軍而往平壤都尉。”


    “沿途一應事物,皆循行伍之製,由少府內帑輸以軍糧。”


    說著,劉盈麵上神情也是愈發嚴肅起來,語調中,更是帶上了些許謹慎。


    “待至平壤都尉,凡屯耕團之卒,皆賜磚房一進、農院一處;自至平壤都尉起,全團行‘五一’之製,即開墾荒田五日,兵甲操演一日。”


    “自明歲始,三歲之內,全團同勞、共息,凡耕作所得之糧,俱均分與卒;”


    “至遲於三歲之後,當開墾荒田四十萬畝;四歲之後,分此田四十萬畝於團中之卒,戶二百畝。”


    “十歲之內,凡屯耕之卒皆免稅賦,另:屯耕團之田畝,不可轉賣;凡欲戰事,屯耕團當奉詔而動,亦可由將帥令發阻敵,循邊牆戍卒故事。”


    “十歲之後,屯耕團解散,團卒皆歸農籍。”


    “及此間一應用度······”


    將心中的打算盡數道出,劉盈不由深吸一口氣,旋即淡笑著望向曹參。


    “屯耕所用之糧種、農具,又賜予耕卒之宅院等一應耗費······”


    “俱出少府內帑。”


    說出最後這句‘俱出少府內帑’的時候,劉盈隻下意識一慌!


    但在再三盤算過後,劉盈也終還是穩住心神,似是強調般,對曹參又沉沉一點頭。


    生產建設兵團,真正難得不是生產,也不是兵團,而是建設。


    兵團,隻需要征發戍卒,生產,隻需要下達‘屯田’的命令;


    但建設,卻需要由朝堂承擔初期的所有生產工具、生活物資,如農具、軍械,以及吃、穿、住、行。


    如果是全天下上百萬,乃至數百萬的餘子都一股腦的去朝鮮屯耕,那對少府內帑而言,顯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第一批兩千人組成的屯耕團,對少府內帑而言,卻顯然不在話下。


    ——不過是兩千個磚房農院,兩千套武器軍械,幾十頭耕牛,以及相應的農具、每年幾萬石糧食而已;


    等日後,再以每年兩到三個屯耕團的速度,一點點加大屯耕力度,考慮到少府愈發強大的財力,應該也不會出什麽問題。


    聽聞此言,曹參也不由暗下稍鬆了一口氣,對劉盈沉沉一拱手,表示領命。


    但很快,曹參便又發出靈魂一問,讓劉盈頓時愣在了原地,久久沒能迴過神。


    “陛下。”


    “即平壤都尉屯耕團,乃以軍中之製,以民二千戶而成,則當為軍中‘一校’之編製。”


    “既如此,臣鬥膽以問陛下。”


    “——此平壤都尉屯耕團,當由何人,擔校尉一職?”


    “又團中屯、曲,司馬隊率等職,該以何人充之???”


    /76/76444/29213318.html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大漢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