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子?”
在‘移民朝鮮詔’頒布後的短短一個多月之後,於未央宮收到消息的劉盈,便被這好似憑空出現的群體嚇了一跳!
就連入宮匯報此事的丞相曹參,言辭間也帶上了濃濃的驚詫,和駭然。
“然。”
“自陛下頒詔,勸無地之民遷居朝鮮,凡天下各地,自舉而從者不下百萬!”
“其中,尤以齊、楚、淮南等地為重;便是關中,亦有自請往遷朝鮮之‘餘子’,不下二十餘萬之多······”
麵色鄭重的道出此語,曹參也不由將身子坐直了些,眉宇間,寫滿了大戰在即般的凝重。
而在禦階之上,少年天子卻是一陣漫長的失神之後,悠然發出一聲長歎。
“餘子······”
“餘子·········”
神情木訥的發出一聲呢喃,劉盈也不由苦笑著低下頭,暗自思慮起來。
餘子,顧名思義:多餘的子女。
準確的說,是多餘的兒子。
要想搞清楚‘餘子’是個什麽群體,那就不得不提到漢室鼎立之後,擬定的一項革命性法令。
——分門別戶令。
漢室鼎立之後,太祖高皇帝劉邦深刻的意識到:對於郡縣製為主的中央集權整體而言,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就是尾大不掉的地方豪強勢力。
為了遏製這個勢力,劉邦也在漢室鼎立之初,下達了一係列針對性極強的法律條令。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享譽古今中外,為後世人所熟知的‘噶韭菜’原始版本:陵邑製度。
即:自漢天子繼位之日起,皇陵便開啟建造工作,與此同時,皇陵附近的陵邑,也會同時,甚至早一步開始建造。
而在陵邑建造完成之後,便是每年一次,且無限期的‘強遷天下豪傑入關中,以實國本’。
說白了,就是借著‘給天子守靈’的名義,將地方豪強,以及可能發展成豪強的大宗族強製遷移入關中、天子腳下,以此杜絕任何大家族發展成豪強、門閥,乃至世家的可能性。
以陵邑製度,遏製大宗族向門閥、世家進化的可能,那從小家庭到大宗族的進化,漢室又是怎麽遏製的呢?
答案,就是那條革命性的法令:分門別戶令。
在曆史上,分門別戶令,也被稱為‘高祖始傅律’,被包含在《漢律》之中,單獨為《傅律》一篇;
而在這篇法令中,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規定:無論是尋常農戶之家,還是元勳功侯、朝臣貴戚,在戶主的直係男性血脈到達‘始傅’的年紀,即十七歲的法定納稅年紀之後,就必須強製性分家。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把戶口本單獨拿出來,自己成為戶主。
但這樣的‘分家’模式,也有一個弊端。
——既然是要分家,那家族財產的大頭,肯定是要由具備繼承權的長子、嫡長子們擁有;
且長子、嫡長子等具備直係繼承權的群體,也並不包含在‘分門別戶令’之內。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
我作為一家之主,肩負著家族延續、宗祠繁榮的神聖使命,那我就必須保證:我這一帶積攢下來的財富,要盡可能最大限度的交到繼承人,即長子手中。
而對於那些必將會分門別戶,三代之後就形同陌路的庶子、幼子,‘我’並不舍得給他們分太多家產。
所以,‘我’大概率會把田、宅、鋪等固定資產全部,起碼是絕大部分留給長子,隻給幼子們分一些錢糧細軟,讓他們自謀出路。
在這樣的行為邏輯下,‘餘子’這個群體,也就應運而生。
餘子,從來都不分家世、出身,無論是農戶之子、商賈之子,亦或是豪強高門之後,隻要是‘非嫡非長’,就必然會迎來成為‘餘子’的那一天。
差別僅在於:農戶出身的‘餘子’,可能會把父母給自己的錢財短時間內花光,然後流落街頭,混跡於‘遊俠’之列;
商賈出身的‘餘子’,則會從父親手中,得到一筆相對不菲的‘分家費’,而後以此為本錢自立門戶,艱難創業;
至於豪強、貴族子弟,倒是比前二者幸運得多。
——作為高門之後,這些人即便是‘餘子’,也大概率能得到家族小部分的不動產,以及相當龐大的錢財;
所以這些人的選擇麵,無疑就比前二者寬了很多。
如果有本事,那可以用老爹給的錢做生意,富甲一方;
亦或是買官入仕,成為一名‘貲郎’,謀求仕途;
又或者,拿這筆錢買幾百上千畝田,再找些佃農,成為一個小地主;
若沒本事,也完全可以原地躺平,坐吃山空,無憂無慮的過上一生。
而這三類‘餘子’群體,無一不是漢室嚴防死守,恨不能趕盡殺絕的‘不穩定因素’。
——遊俠、商賈,以及:準豪強!
沒錯。
這些出身名門望族的‘餘子’,就是最具有成為地方豪強潛力的群體。
這些人無論是為商做賈,還是兼並土地,又或是‘坐吃山空’,都會對漢室的統治造成威脅。
最主要的是:這些出身名門,具有開闊眼界的‘二代’們,所能發揮出來的破壞力,往往不是農戶、商賈之後所能比擬······
所以實際上,漢室奉行的陵邑製度和分門別戶令,本質上,就是主要針對這些出身名門望族,又手握龐大社會資源的‘二代’們。
先是分門別戶令,將這些高門之後從家族的庇護中拉出來,使其‘形單影隻’;
之後便是陵邑製度,將那些展露出‘野心’的刺兒頭遷入關中,以皇權強行鎮壓;
與此同時,再輔以全方位、無死角的仇視、蔑視商賈的社會風氣,得以將這些封建時代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盡數扼殺在搖籃之中。
但過去,對於遊俠、商賈、豪強這三個群體,漢室卻並沒能具備‘全部消滅’的能力。
——豪強子弟,可以用‘分門別戶令’‘陵邑製度’壓製;
——商賈之後,則是以整個社會風氣去鄙視、打壓;
但遊俠群體,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哪怕是將一地遊俠殺光、屠盡,這個群體也總是會如同雨後春筍般,在極端的時間內‘卷土重來’。
針對這個問題,劉盈也曾思考過:遊俠眾的本質,究竟是什麽?
而今天,劉盈才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遊俠眾的本質,就是那些出身寒門、農戶,在‘分門別戶’之後窮困潦倒,生活無以為繼,隻能刀口舔血的‘餘子’。
遊俠能殺盡、禁絕,但隻要‘餘子’群體不消失,那遊俠眾,就永遠不會徹底消失在漢室天下。
但話又說迴來:認識到事物本質是一迴事,能否有效解決,卻又是另一迴事了。
對於‘遊俠眾’的本質,才剛登基不過數年的了劉盈能看出來,難道身為開國之君的先皇劉邦,就看不透這裏的關鍵?
——要知道先皇劉邦本身,就是亦正亦邪的‘地頭蛇’出身!
又同樣身為‘餘子’,隻怕劉邦對這件事的認知,遠比劉盈要來的更為具體、全麵。
那既然知道,劉邦為什麽不著手解決這件事?
是因為不喜歡嗎?
答案,顯然沒有表麵上看上去這麽簡單。
漢室能通過陵邑製度、分門別戶令雙管齊下,強自遷移地方豪強、準豪強至關中,強大的調動能力自是一方麵;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個群體,足夠少;
便說一縣之地,能出幾個豪強?
一鄉之內,又能有幾個地主?
至於商賈群體,雖然數量遠比豪強、準豪強群體高,但有賴於過去數百年的普世價值,對這個群體進行‘社會性壓迫’,也並不是什麽高難度的事。
但遊俠群體代表的,是廣大底層民眾出身的‘農戶餘子’群體,其數量,幾乎涵蓋天下每一個農戶家庭!
即:隻要這家農戶有兩個及以上的兒子,那未來,這家農戶就必然會走出餘子!
而這些農戶出身的餘子,既得不到田、宅等生產工具,又得不到可觀的啟動資本;
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都隻能帶著十天半個月的口糧、生活費,便告別父母‘分門別戶’,以自謀生路。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杜絕‘餘子’這個群體出現在平民百姓之間,顯然就不是什麽低難度的事情了。
實際上,分門別戶令的製約目標,始終都是豪強、貴族。
因為隻有這些人,才會不在意財產被兒子們瓜分,具備‘即便把我的財產均分給我十個兒子,那也是十個新豪強誕生’的底氣。
與之相反的是:底層農戶分門別戶,並把財產盡量集中留給長子,則大都是主觀意願驅使。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農戶當中不出‘餘子’,那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農戶也具備豪強那般,‘分家也是從一家有錢人分成幾家有錢人’的底氣。
很顯然,這個目標,即便是後世的新時代,也還遠遠沒有達成。
所以,‘餘子’多出於農戶的現狀,理論上是無法得到解決的;
準確的說:除非推行計劃生育,限定每戶人家隻能生一個孩子或一個兒子,出身農戶的餘子群體,就永遠不會消失。
而過去,漢家朝堂的注意力,也從未曾放在‘如何消滅餘子’上,而是放在了‘如何杜絕農戶餘子,莫名其妙變成遊俠’的環節。
隻不過在過去,乃至於曆史上的未來數百年,這個問題,始終沒能得到一個合理得答案。
但今天,當曹參拿著‘天下有上百萬餘子保命,表示願意移民朝鮮’的報表,到未央宮找上劉盈之時,劉盈卻意外的發現:消滅遊俠群體的辦法,似乎,已經擺在了自己的麵前······
農戶出身的餘子們‘分家別戶’之後,為什麽會成為遊俠?
答案是:但凡正經行當能吃飽肚子,絕對不會有人願意去混褐澀會!
驅使這些農戶出身、淳樸善良的‘餘子’們成為遊俠的,也從來不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口號,而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混遊俠,吃不飽肚子。
在過去,若是有人告訴劉盈:隻要讓全天下的餘子們都能吃飽,遊俠就能消失,那劉盈鄙夷之餘,肯定還會朝那人狠狠啐口唾沫。
——這事兒需要你說?
——朕要真有‘讓幾百萬人原地吃飽飯’的能耐,冒頓早就跑來長安,給朕擦靴子了!
但現在,遊俠問題的答案,卻無比淺顯直白的擺在了劉盈的麵前。
就業!
農戶出身的餘子們,需要就業!
需要除遊俠以外的就業途徑,來讓這個群體吃飽肚子!
而在這個時代,最有‘前途’的行當,不外乎開百畝荒田,世代躬耕······
“上百萬餘子······”
“應該不止!”
“朝鮮短時間內,也不需要這麽多移民。”
暗自思慮著,劉盈再次抬起頭時,目光中,已盡帶上了喜悅。
卻見禦階之下,曹參卻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架勢,好似匈奴人的鐵蹄,已經猜到了長安城外?
“丞相······”
下意識要發出一聲輕唿,待迴過神來,劉盈便也趕忙住口,並沒有破壞曹參和‘空氣鬥智鬥勇’的進程。
——在如今漢室絕大多數官員的認知中,餘子,往往是直接和‘遊俠’畫等號的。
尤其是那些一無所有,兜裏摸不出三五枚銅錢的‘餘子’,基本都會被視作‘下一秒,就下一秒,他就迴去混澀會’的不穩定因素。
而在曹參眼中,天下平白冒出上百萬餘子,就等同於冒出上百萬遊俠!
當今漢室天下,人口不過二千萬上下,突然冒出總人口百分之五的褐澀會,也難快曹參這般如臨大敵。
但劉盈的注意力,卻是從‘餘子’乃至‘移民朝鮮’之事,悄然轉移到了‘移民邊關’之上。
“屯耕朝鮮一事,丞相於朝中諸公,商措的如何了?”
悠然發出一問,劉盈望向曹參的目光,便不由帶上了一抹得意之色。
——屯耕製、兵團郅,也算是劉盈穿越者的身份,能為如今漢室能做出的為數不多的貢獻之一了······
/76/76444/29181985.html
在‘移民朝鮮詔’頒布後的短短一個多月之後,於未央宮收到消息的劉盈,便被這好似憑空出現的群體嚇了一跳!
就連入宮匯報此事的丞相曹參,言辭間也帶上了濃濃的驚詫,和駭然。
“然。”
“自陛下頒詔,勸無地之民遷居朝鮮,凡天下各地,自舉而從者不下百萬!”
“其中,尤以齊、楚、淮南等地為重;便是關中,亦有自請往遷朝鮮之‘餘子’,不下二十餘萬之多······”
麵色鄭重的道出此語,曹參也不由將身子坐直了些,眉宇間,寫滿了大戰在即般的凝重。
而在禦階之上,少年天子卻是一陣漫長的失神之後,悠然發出一聲長歎。
“餘子······”
“餘子·········”
神情木訥的發出一聲呢喃,劉盈也不由苦笑著低下頭,暗自思慮起來。
餘子,顧名思義:多餘的子女。
準確的說,是多餘的兒子。
要想搞清楚‘餘子’是個什麽群體,那就不得不提到漢室鼎立之後,擬定的一項革命性法令。
——分門別戶令。
漢室鼎立之後,太祖高皇帝劉邦深刻的意識到:對於郡縣製為主的中央集權整體而言,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就是尾大不掉的地方豪強勢力。
為了遏製這個勢力,劉邦也在漢室鼎立之初,下達了一係列針對性極強的法律條令。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享譽古今中外,為後世人所熟知的‘噶韭菜’原始版本:陵邑製度。
即:自漢天子繼位之日起,皇陵便開啟建造工作,與此同時,皇陵附近的陵邑,也會同時,甚至早一步開始建造。
而在陵邑建造完成之後,便是每年一次,且無限期的‘強遷天下豪傑入關中,以實國本’。
說白了,就是借著‘給天子守靈’的名義,將地方豪強,以及可能發展成豪強的大宗族強製遷移入關中、天子腳下,以此杜絕任何大家族發展成豪強、門閥,乃至世家的可能性。
以陵邑製度,遏製大宗族向門閥、世家進化的可能,那從小家庭到大宗族的進化,漢室又是怎麽遏製的呢?
答案,就是那條革命性的法令:分門別戶令。
在曆史上,分門別戶令,也被稱為‘高祖始傅律’,被包含在《漢律》之中,單獨為《傅律》一篇;
而在這篇法令中,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規定:無論是尋常農戶之家,還是元勳功侯、朝臣貴戚,在戶主的直係男性血脈到達‘始傅’的年紀,即十七歲的法定納稅年紀之後,就必須強製性分家。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把戶口本單獨拿出來,自己成為戶主。
但這樣的‘分家’模式,也有一個弊端。
——既然是要分家,那家族財產的大頭,肯定是要由具備繼承權的長子、嫡長子們擁有;
且長子、嫡長子等具備直係繼承權的群體,也並不包含在‘分門別戶令’之內。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
我作為一家之主,肩負著家族延續、宗祠繁榮的神聖使命,那我就必須保證:我這一帶積攢下來的財富,要盡可能最大限度的交到繼承人,即長子手中。
而對於那些必將會分門別戶,三代之後就形同陌路的庶子、幼子,‘我’並不舍得給他們分太多家產。
所以,‘我’大概率會把田、宅、鋪等固定資產全部,起碼是絕大部分留給長子,隻給幼子們分一些錢糧細軟,讓他們自謀出路。
在這樣的行為邏輯下,‘餘子’這個群體,也就應運而生。
餘子,從來都不分家世、出身,無論是農戶之子、商賈之子,亦或是豪強高門之後,隻要是‘非嫡非長’,就必然會迎來成為‘餘子’的那一天。
差別僅在於:農戶出身的‘餘子’,可能會把父母給自己的錢財短時間內花光,然後流落街頭,混跡於‘遊俠’之列;
商賈出身的‘餘子’,則會從父親手中,得到一筆相對不菲的‘分家費’,而後以此為本錢自立門戶,艱難創業;
至於豪強、貴族子弟,倒是比前二者幸運得多。
——作為高門之後,這些人即便是‘餘子’,也大概率能得到家族小部分的不動產,以及相當龐大的錢財;
所以這些人的選擇麵,無疑就比前二者寬了很多。
如果有本事,那可以用老爹給的錢做生意,富甲一方;
亦或是買官入仕,成為一名‘貲郎’,謀求仕途;
又或者,拿這筆錢買幾百上千畝田,再找些佃農,成為一個小地主;
若沒本事,也完全可以原地躺平,坐吃山空,無憂無慮的過上一生。
而這三類‘餘子’群體,無一不是漢室嚴防死守,恨不能趕盡殺絕的‘不穩定因素’。
——遊俠、商賈,以及:準豪強!
沒錯。
這些出身名門望族的‘餘子’,就是最具有成為地方豪強潛力的群體。
這些人無論是為商做賈,還是兼並土地,又或是‘坐吃山空’,都會對漢室的統治造成威脅。
最主要的是:這些出身名門,具有開闊眼界的‘二代’們,所能發揮出來的破壞力,往往不是農戶、商賈之後所能比擬······
所以實際上,漢室奉行的陵邑製度和分門別戶令,本質上,就是主要針對這些出身名門望族,又手握龐大社會資源的‘二代’們。
先是分門別戶令,將這些高門之後從家族的庇護中拉出來,使其‘形單影隻’;
之後便是陵邑製度,將那些展露出‘野心’的刺兒頭遷入關中,以皇權強行鎮壓;
與此同時,再輔以全方位、無死角的仇視、蔑視商賈的社會風氣,得以將這些封建時代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盡數扼殺在搖籃之中。
但過去,對於遊俠、商賈、豪強這三個群體,漢室卻並沒能具備‘全部消滅’的能力。
——豪強子弟,可以用‘分門別戶令’‘陵邑製度’壓製;
——商賈之後,則是以整個社會風氣去鄙視、打壓;
但遊俠群體,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哪怕是將一地遊俠殺光、屠盡,這個群體也總是會如同雨後春筍般,在極端的時間內‘卷土重來’。
針對這個問題,劉盈也曾思考過:遊俠眾的本質,究竟是什麽?
而今天,劉盈才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遊俠眾的本質,就是那些出身寒門、農戶,在‘分門別戶’之後窮困潦倒,生活無以為繼,隻能刀口舔血的‘餘子’。
遊俠能殺盡、禁絕,但隻要‘餘子’群體不消失,那遊俠眾,就永遠不會徹底消失在漢室天下。
但話又說迴來:認識到事物本質是一迴事,能否有效解決,卻又是另一迴事了。
對於‘遊俠眾’的本質,才剛登基不過數年的了劉盈能看出來,難道身為開國之君的先皇劉邦,就看不透這裏的關鍵?
——要知道先皇劉邦本身,就是亦正亦邪的‘地頭蛇’出身!
又同樣身為‘餘子’,隻怕劉邦對這件事的認知,遠比劉盈要來的更為具體、全麵。
那既然知道,劉邦為什麽不著手解決這件事?
是因為不喜歡嗎?
答案,顯然沒有表麵上看上去這麽簡單。
漢室能通過陵邑製度、分門別戶令雙管齊下,強自遷移地方豪強、準豪強至關中,強大的調動能力自是一方麵;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個群體,足夠少;
便說一縣之地,能出幾個豪強?
一鄉之內,又能有幾個地主?
至於商賈群體,雖然數量遠比豪強、準豪強群體高,但有賴於過去數百年的普世價值,對這個群體進行‘社會性壓迫’,也並不是什麽高難度的事。
但遊俠群體代表的,是廣大底層民眾出身的‘農戶餘子’群體,其數量,幾乎涵蓋天下每一個農戶家庭!
即:隻要這家農戶有兩個及以上的兒子,那未來,這家農戶就必然會走出餘子!
而這些農戶出身的餘子,既得不到田、宅等生產工具,又得不到可觀的啟動資本;
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都隻能帶著十天半個月的口糧、生活費,便告別父母‘分門別戶’,以自謀生路。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杜絕‘餘子’這個群體出現在平民百姓之間,顯然就不是什麽低難度的事情了。
實際上,分門別戶令的製約目標,始終都是豪強、貴族。
因為隻有這些人,才會不在意財產被兒子們瓜分,具備‘即便把我的財產均分給我十個兒子,那也是十個新豪強誕生’的底氣。
與之相反的是:底層農戶分門別戶,並把財產盡量集中留給長子,則大都是主觀意願驅使。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農戶當中不出‘餘子’,那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農戶也具備豪強那般,‘分家也是從一家有錢人分成幾家有錢人’的底氣。
很顯然,這個目標,即便是後世的新時代,也還遠遠沒有達成。
所以,‘餘子’多出於農戶的現狀,理論上是無法得到解決的;
準確的說:除非推行計劃生育,限定每戶人家隻能生一個孩子或一個兒子,出身農戶的餘子群體,就永遠不會消失。
而過去,漢家朝堂的注意力,也從未曾放在‘如何消滅餘子’上,而是放在了‘如何杜絕農戶餘子,莫名其妙變成遊俠’的環節。
隻不過在過去,乃至於曆史上的未來數百年,這個問題,始終沒能得到一個合理得答案。
但今天,當曹參拿著‘天下有上百萬餘子保命,表示願意移民朝鮮’的報表,到未央宮找上劉盈之時,劉盈卻意外的發現:消滅遊俠群體的辦法,似乎,已經擺在了自己的麵前······
農戶出身的餘子們‘分家別戶’之後,為什麽會成為遊俠?
答案是:但凡正經行當能吃飽肚子,絕對不會有人願意去混褐澀會!
驅使這些農戶出身、淳樸善良的‘餘子’們成為遊俠的,也從來不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口號,而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混遊俠,吃不飽肚子。
在過去,若是有人告訴劉盈:隻要讓全天下的餘子們都能吃飽,遊俠就能消失,那劉盈鄙夷之餘,肯定還會朝那人狠狠啐口唾沫。
——這事兒需要你說?
——朕要真有‘讓幾百萬人原地吃飽飯’的能耐,冒頓早就跑來長安,給朕擦靴子了!
但現在,遊俠問題的答案,卻無比淺顯直白的擺在了劉盈的麵前。
就業!
農戶出身的餘子們,需要就業!
需要除遊俠以外的就業途徑,來讓這個群體吃飽肚子!
而在這個時代,最有‘前途’的行當,不外乎開百畝荒田,世代躬耕······
“上百萬餘子······”
“應該不止!”
“朝鮮短時間內,也不需要這麽多移民。”
暗自思慮著,劉盈再次抬起頭時,目光中,已盡帶上了喜悅。
卻見禦階之下,曹參卻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架勢,好似匈奴人的鐵蹄,已經猜到了長安城外?
“丞相······”
下意識要發出一聲輕唿,待迴過神來,劉盈便也趕忙住口,並沒有破壞曹參和‘空氣鬥智鬥勇’的進程。
——在如今漢室絕大多數官員的認知中,餘子,往往是直接和‘遊俠’畫等號的。
尤其是那些一無所有,兜裏摸不出三五枚銅錢的‘餘子’,基本都會被視作‘下一秒,就下一秒,他就迴去混澀會’的不穩定因素。
而在曹參眼中,天下平白冒出上百萬餘子,就等同於冒出上百萬遊俠!
當今漢室天下,人口不過二千萬上下,突然冒出總人口百分之五的褐澀會,也難快曹參這般如臨大敵。
但劉盈的注意力,卻是從‘餘子’乃至‘移民朝鮮’之事,悄然轉移到了‘移民邊關’之上。
“屯耕朝鮮一事,丞相於朝中諸公,商措的如何了?”
悠然發出一問,劉盈望向曹參的目光,便不由帶上了一抹得意之色。
——屯耕製、兵團郅,也算是劉盈穿越者的身份,能為如今漢室能做出的為數不多的貢獻之一了······
/76/76444/2918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