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舉?”
次日上午,長樂宮,長信殿正殿。
聽聞劉盈道出這個從不曾出現在華夏大地的詞匯,丞相曹參、內史王陵,甚至包括太後呂雉的麵容之上,都隻嗡時湧上一抹茫然之色。
待王陵滿是詫異的發出一聲詢問,又與身旁的曹參麵麵相覷的對視片刻,終還是王陵先站出身,對劉盈稍一拱手。
“敢請陛下細言。”
“——此考舉,當依何能而舉,又由誰人保舉?”
“所舉之士,又當委以何任?”
神情滿是嚴肅的發出此數問,王陵望向劉盈的目光中,隻悠然湧現出一抹慎重!
多餘後世人而言,考舉、科舉,或許都算不上什麽陌生的話題,其優越性也十分顯著;
但對於如今的漢室而言,一種新的人才選拔方式,卻關乎到整個朝堂,乃至於整個天下、宗廟社稷的安定與否!
聽出王陵語調中的謹慎,劉盈卻也不急,先朝身旁的母親呂雉起身一拱手,這才正過身,望向禦階下的曹參、王陵二人。
“往昔,國朝舉士,不過以太後、天子詔諭強令,以使地方郡縣舉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又德譽地方郡縣之士,進以為朝堂所用。”
“然朕觀石渠閣所收錄之冊,方知自太祖高皇帝元年至今,凡十四歲,吾漢家所舉之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合不過百人。”
“更其中,力田獨有七十餘,孝廉十餘,及德譽天下,為地方郡縣所敬之賢良方正,竟無一人得舉為士······”
語調平緩的將這一串數據擺上台麵,劉盈便稍歎一口氣,神情滿是苦澀的望向王陵,語調中,更是隱隱帶上了些許自嘲,和戲謔。
“太祖高皇帝戎馬一生,文治武功冠絕青史,位九五足有十二載,亦隻得力田數十、孝廉十數。”
“若不另尋舉士之法,恐複三十載,朝中諸公亦仍當歲歲苦諫,以求朕調能臣幹吏,以事朝堂。”
說到這裏,劉盈便稍昂起手,滿是苦澀的笑著一搖頭。
“國朝,苦士之不足啊······”
聽聞劉盈此言,縱是對過往十幾年,長安朝堂通過各種渠道錄用的官吏人數並不直接,曹參、王陵二人也不由緩緩點點頭,算是認可了劉盈的說法。
——過去十幾年,漢家究竟通過‘察舉製’獲得了多少人才,或許並沒有人在意;
但隻要談論到此事,恐怕所有人都會搖頭歎息著低下頭,給出一個‘幾近於無’的結論。
須得一提的是:作為處於封建文明早期的統一政權,漢室的人才選拔製度,並沒有後世那麽吩咐,也沒有後世那麽龐大的規模。
恰如劉盈方才所言,如今漢室選拔人才的製度,其實隻有察舉、貲官這兩種。
貲官,其實就是合法的花錢買官,通過繳納錢貲,來獲得一個宮中侍郎的機會;
這個方式,雖然能夠獲得足夠龐大的人才補充,但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很少能有成長為朝堂柱石的人。
在曆史上,劉漢社稷凡四百餘載,貲官之製推行一百五十年餘,能從‘郎官’做到九卿以上的,也就是文帝朝的袁盎、張不疑,以及景帝朝的直不疑三人。
而察舉,便是劉盈口中的‘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即因種田種得好,而被郡縣地方定為榜樣的、因為孝順,而得到周邊郡縣讚譽的,以及,學問大到足以步入中樞,以為諸國大臣的三人類。
這三者,力田、孝廉二者稍簡單些;
——受舉力田者,大概率會被納入少府,從秩四百石的‘農稼官’起步,而後被外放到關中地方郡縣,以官員身份指導當地百姓耕作;
孝廉更是簡單,單憑一個‘孝順的名聲傳遍周遭郡縣’的美譽,就可以被納入少府,經過簡單地培訓之後,就可以直接外方為縣級單位的副職,甚至於某些小縣的一把手,即縣令。
說這二者簡單,倒也不是說成為這樣的人簡單,而是這樣的人不需要太過複雜的甄別。
畢竟再怎麽說,在這個近距離通訊靠嘶吼、遠距離通訊靠書信的時代,連‘養望’的技能點都沒點出來的華夏百姓,根本不可能刻意營造出某人‘很孝順’或‘很會種田’的名聲。
在這個世代,凡是被舉為‘力田’的人,那就必然是能在下田種出上田的產量、在上田能種出上天的產量,且能時刻影響、教導身邊人的能人。
至於孝廉,也必然是人品完美到無可挑剔,單是提個名字,就足以讓方圓千百裏的人豎起大拇指,稱讚一聲‘這人能處,是個大孝子’的人。
明白過來這一點,再看過去十幾年,整個漢室天下才出了七十多個力田、十幾個孝廉,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在力田、孝廉的要求都如此嚴苛的情況下,‘賢良方正’這個群體,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即便是遇到了,人家也未必願意做官。
所為賢良方正,顧名思義,指的是‘賢良’‘方正’這兩種人才。
其中的‘賢良’指的便是具有‘賢者’的素養,及良好的能力者;
至於‘方正’,則是品性端正,德行優秀到聞名天下者。
按照《史記·孝文本紀》的記載,漢室朝堂對於賢良方正的要求,是‘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單就這直言‘極’諫、‘匡’天子之不逮這兩點要求,便幾乎指明了‘賢良方正’這個群體的實質。
——國士!
——能一眼看出國家製度的弊端,並直言道出解決辦法的治國之才!
這樣的人,但凡能被納入朝堂體係,起步就得是內史、廷尉這樣的實權九卿衙門副手,保底也是按照準三公的方向培養!
而通過這個渠道獲得任用的官員,隨便拿出一個人,也都必然是垂名青史,令後世人如雷貫耳的史前巨擘。
——漢文帝元年,舉賢良方正賈誼,聘為博士,遷太中大夫!
——漢文帝四年,舉賢良方正晁錯,任為太常掌故,兼太子舍人、門大夫!
——漢武帝建元元年,舉賢良方正公孫弘,聘為博士!
作為‘賢良方正’群體的代表人物,賈誼賈長沙的大名,自是垂名青史;
《尚書》博士晁錯,以景帝學師之身,在景帝朝官至禦史大夫,位列三公,更憑一己之力推動《削藩策》,一舉戳破了‘宗親諸侯’這個毒瘤,直接引發了景帝朝唯一的一件巨大政治事件:吳楚七國之亂。
至於豬倌丞相公孫弘,更是四十歲開始讀書、六十歲才被征辟為士,成為了武帝劉徹一朝,僅有的一位手握實權的漢相!
從這一個個即便縱觀青史,都享有極高聲譽的人,就不難看出‘賢良方正’這個群體,對封建政權究竟意味著什麽。
——與後世三國時期,‘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一樣:在漢室,能被征為賢良方正的人,隻要出現一個,就能保天下三十年安穩;出兩到三個,就足以推動一場曠古絕倫的太平盛世!
而這,也正是過去十幾年,自漢室鼎立至今,都從未曾有一個人,能被漢家朝堂征辟為‘賢良方正’的原因。
賢良方正的選拔條件,實在是太過於苛刻了······
苛刻到了隻要被選上,就基本能直接按‘準三公’,甚至‘準丞相’培養的程度!
舉個非常具體且直白的例子。
——四年前,尚未太子的劉盈儲位動搖,為保劉盈儲位,太後呂雉托留侯張良親身前往,自商山請來了四位避世老者,也就是世人常說的‘商山四皓’。
而這四位老者,便是曾被先皇劉邦征辟為‘賢良方正’,點頭就可以出任二千石級別的博士,並被默認為九卿備選,最終卻委婉拒絕征辟的人。
在過去幾十年,經曆秦末混戰之後,有資格成為‘賢良方正’的人,不是早就成為了漢室天下的中流砥柱,便是死在了秦末戰火當中。
即便是僥幸得存,又沒被收入漢室體係中的能人,也大都藏進了深山老林中,過起了‘隱居避世’的悠閑生活。
甚至再退一步,便是即沒死在戰火中、又沒被納入漢室體製,且沒藏進深山老林做‘隱士’的,也未必就會答應漢室的征辟。
君擇臣,臣亦擇君~
對於‘賢良方正’這個群體,漢室中央不單要安車駟馬去請著、二千石以上的官職備著,同時還要隨時準備好被拒絕,以及被拒絕之後,依舊畢恭畢敬給人送迴去的準備。
青史之上,這樣的人也不絕於耳。
——太祖劉邦一朝,是商山四皓;
曆史上的劉盈一朝,是荀子門徒浮丘伯,及其門徒魯申公;
文帝朝,則是濟南伏生。
結合這此間種種,也就不難知道如今漢室,為何會麵臨如此嚴重的‘人才荒’。
若是細說,個中緣由自是複雜至極,可若是總結概括,也就是短短三句話。
——貲官可獲得的人才數量足夠,但質量層次不齊,且總體質量不高;
力田、孝廉二者,一個是專業性過強,綜合能力不足,一個是隻論名聲,不論能力;
至於最後的‘賢良方正’,更是猶如後世經營類遊戲中的傳奇紅卡,可遇,而不可求,可求,又未必求的到······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是漢室察舉製度的一大局限。
——察舉察舉,是需要有人‘察’,有人‘舉’的~
力田、孝廉還好些,隻要受舉人名聲夠大,就可以讓六百石以上的縣令,或郡級單位千石以上官員保舉;
可到了‘賢良方正’這一國士級別的人才,卻是起碼要受舉人所在的郡守本人保舉、朝堂派出九卿級別官員審查,並最終,由首舉的郡守一人、審查的九卿一人,以及丞相本人,這三人加在一起聯名保舉!
而在舉薦之後,無論是力田、孝廉,亦或是賢良方正,隻要該官員出現任何問題,甚至於隻是具體執政過程中,犯了一個不可避免的錯誤,都要牽連到每一個保舉者,包括舉薦賢良方正的地方郡守、朝堂九卿,以及丞相本人。
這也就導致在‘舉薦’這一模式下,地方郡縣,尤其是朝堂高官,總會本著‘寧願什麽都不做,也不能犯錯’的原則,寧願因‘抗命不舉’而受罰,也絕不舉薦;
——舉薦人才沒獎勵,人才出問題要受罰,甚至要頂上‘識人不明’的高帽,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傻子都不樂意幹!
在這種背景下,從劉盈口中道出的‘考舉’二字,自是讓曹參、王陵二人,看到了一些從未曾見過的景象。
當然,畢竟如今漢室的執政學派,也還是‘一切求穩’的黃老學;對於‘考舉’這個新鮮事物,無論是曹參還是王陵,都是第一時間帶上了本能的戒備,和審視。
但對於二人心中的擔憂,天子劉盈,卻似乎並不在意······
“此事,乃少府上林苑令進言,以‘上林苑無可任之官吏’為奏,方為朕所念及。”
“又今少府無可調之官吏,朝堂更久苦於能臣幹吏之缺,無可奈何之下,朕方出此下策······”
毫不遲疑的將考舉搶先歸為‘下策’,劉盈便將身子再坐直了些,坦然望向提出問題的王陵。
“考舉者,顧名思義,以文墨之才、數算之能考問,以測其能而舉也;”
“及受舉者,當具識文斷字、初通算術,且品行端正、樣貌偉岸之士;”
“凡合以上之求,守舉著便不必由官吏保舉,而任用為上林二百石之少吏。”
將‘考舉’製度簡單概括一番,劉盈便嗡然止住話頭,旋即滿是期待的望向曹參、王陵二人。
而在劉盈身後,始終未開口的太後呂雉聞言,眉宇間,也悄然湧上了一抹沉思之色。
“識文斷字、初通算術,又品行端正、樣貌偉岸······”
“無需保舉,用以為二百石之少吏······”
滿是疑慮的呢喃著,曹參、王陵二人又是一對視,最終,依舊是由王陵站出身,滿是遲疑的對劉盈一拱手。
“即如此,臣,再問陛下。”
“——此考舉,即為納士以供上林所用,當納士幾多?”
“再有:即為考舉,受舉者,又當於何處,為誰考之?”
“又何為合格?何為不合格?”
/76/76444/28505423.html
次日上午,長樂宮,長信殿正殿。
聽聞劉盈道出這個從不曾出現在華夏大地的詞匯,丞相曹參、內史王陵,甚至包括太後呂雉的麵容之上,都隻嗡時湧上一抹茫然之色。
待王陵滿是詫異的發出一聲詢問,又與身旁的曹參麵麵相覷的對視片刻,終還是王陵先站出身,對劉盈稍一拱手。
“敢請陛下細言。”
“——此考舉,當依何能而舉,又由誰人保舉?”
“所舉之士,又當委以何任?”
神情滿是嚴肅的發出此數問,王陵望向劉盈的目光中,隻悠然湧現出一抹慎重!
多餘後世人而言,考舉、科舉,或許都算不上什麽陌生的話題,其優越性也十分顯著;
但對於如今的漢室而言,一種新的人才選拔方式,卻關乎到整個朝堂,乃至於整個天下、宗廟社稷的安定與否!
聽出王陵語調中的謹慎,劉盈卻也不急,先朝身旁的母親呂雉起身一拱手,這才正過身,望向禦階下的曹參、王陵二人。
“往昔,國朝舉士,不過以太後、天子詔諭強令,以使地方郡縣舉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又德譽地方郡縣之士,進以為朝堂所用。”
“然朕觀石渠閣所收錄之冊,方知自太祖高皇帝元年至今,凡十四歲,吾漢家所舉之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合不過百人。”
“更其中,力田獨有七十餘,孝廉十餘,及德譽天下,為地方郡縣所敬之賢良方正,竟無一人得舉為士······”
語調平緩的將這一串數據擺上台麵,劉盈便稍歎一口氣,神情滿是苦澀的望向王陵,語調中,更是隱隱帶上了些許自嘲,和戲謔。
“太祖高皇帝戎馬一生,文治武功冠絕青史,位九五足有十二載,亦隻得力田數十、孝廉十數。”
“若不另尋舉士之法,恐複三十載,朝中諸公亦仍當歲歲苦諫,以求朕調能臣幹吏,以事朝堂。”
說到這裏,劉盈便稍昂起手,滿是苦澀的笑著一搖頭。
“國朝,苦士之不足啊······”
聽聞劉盈此言,縱是對過往十幾年,長安朝堂通過各種渠道錄用的官吏人數並不直接,曹參、王陵二人也不由緩緩點點頭,算是認可了劉盈的說法。
——過去十幾年,漢家究竟通過‘察舉製’獲得了多少人才,或許並沒有人在意;
但隻要談論到此事,恐怕所有人都會搖頭歎息著低下頭,給出一個‘幾近於無’的結論。
須得一提的是:作為處於封建文明早期的統一政權,漢室的人才選拔製度,並沒有後世那麽吩咐,也沒有後世那麽龐大的規模。
恰如劉盈方才所言,如今漢室選拔人才的製度,其實隻有察舉、貲官這兩種。
貲官,其實就是合法的花錢買官,通過繳納錢貲,來獲得一個宮中侍郎的機會;
這個方式,雖然能夠獲得足夠龐大的人才補充,但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很少能有成長為朝堂柱石的人。
在曆史上,劉漢社稷凡四百餘載,貲官之製推行一百五十年餘,能從‘郎官’做到九卿以上的,也就是文帝朝的袁盎、張不疑,以及景帝朝的直不疑三人。
而察舉,便是劉盈口中的‘力田、孝廉、賢良方正’,即因種田種得好,而被郡縣地方定為榜樣的、因為孝順,而得到周邊郡縣讚譽的,以及,學問大到足以步入中樞,以為諸國大臣的三人類。
這三者,力田、孝廉二者稍簡單些;
——受舉力田者,大概率會被納入少府,從秩四百石的‘農稼官’起步,而後被外放到關中地方郡縣,以官員身份指導當地百姓耕作;
孝廉更是簡單,單憑一個‘孝順的名聲傳遍周遭郡縣’的美譽,就可以被納入少府,經過簡單地培訓之後,就可以直接外方為縣級單位的副職,甚至於某些小縣的一把手,即縣令。
說這二者簡單,倒也不是說成為這樣的人簡單,而是這樣的人不需要太過複雜的甄別。
畢竟再怎麽說,在這個近距離通訊靠嘶吼、遠距離通訊靠書信的時代,連‘養望’的技能點都沒點出來的華夏百姓,根本不可能刻意營造出某人‘很孝順’或‘很會種田’的名聲。
在這個世代,凡是被舉為‘力田’的人,那就必然是能在下田種出上田的產量、在上田能種出上天的產量,且能時刻影響、教導身邊人的能人。
至於孝廉,也必然是人品完美到無可挑剔,單是提個名字,就足以讓方圓千百裏的人豎起大拇指,稱讚一聲‘這人能處,是個大孝子’的人。
明白過來這一點,再看過去十幾年,整個漢室天下才出了七十多個力田、十幾個孝廉,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在力田、孝廉的要求都如此嚴苛的情況下,‘賢良方正’這個群體,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即便是遇到了,人家也未必願意做官。
所為賢良方正,顧名思義,指的是‘賢良’‘方正’這兩種人才。
其中的‘賢良’指的便是具有‘賢者’的素養,及良好的能力者;
至於‘方正’,則是品性端正,德行優秀到聞名天下者。
按照《史記·孝文本紀》的記載,漢室朝堂對於賢良方正的要求,是‘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單就這直言‘極’諫、‘匡’天子之不逮這兩點要求,便幾乎指明了‘賢良方正’這個群體的實質。
——國士!
——能一眼看出國家製度的弊端,並直言道出解決辦法的治國之才!
這樣的人,但凡能被納入朝堂體係,起步就得是內史、廷尉這樣的實權九卿衙門副手,保底也是按照準三公的方向培養!
而通過這個渠道獲得任用的官員,隨便拿出一個人,也都必然是垂名青史,令後世人如雷貫耳的史前巨擘。
——漢文帝元年,舉賢良方正賈誼,聘為博士,遷太中大夫!
——漢文帝四年,舉賢良方正晁錯,任為太常掌故,兼太子舍人、門大夫!
——漢武帝建元元年,舉賢良方正公孫弘,聘為博士!
作為‘賢良方正’群體的代表人物,賈誼賈長沙的大名,自是垂名青史;
《尚書》博士晁錯,以景帝學師之身,在景帝朝官至禦史大夫,位列三公,更憑一己之力推動《削藩策》,一舉戳破了‘宗親諸侯’這個毒瘤,直接引發了景帝朝唯一的一件巨大政治事件:吳楚七國之亂。
至於豬倌丞相公孫弘,更是四十歲開始讀書、六十歲才被征辟為士,成為了武帝劉徹一朝,僅有的一位手握實權的漢相!
從這一個個即便縱觀青史,都享有極高聲譽的人,就不難看出‘賢良方正’這個群體,對封建政權究竟意味著什麽。
——與後世三國時期,‘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一樣:在漢室,能被征為賢良方正的人,隻要出現一個,就能保天下三十年安穩;出兩到三個,就足以推動一場曠古絕倫的太平盛世!
而這,也正是過去十幾年,自漢室鼎立至今,都從未曾有一個人,能被漢家朝堂征辟為‘賢良方正’的原因。
賢良方正的選拔條件,實在是太過於苛刻了······
苛刻到了隻要被選上,就基本能直接按‘準三公’,甚至‘準丞相’培養的程度!
舉個非常具體且直白的例子。
——四年前,尚未太子的劉盈儲位動搖,為保劉盈儲位,太後呂雉托留侯張良親身前往,自商山請來了四位避世老者,也就是世人常說的‘商山四皓’。
而這四位老者,便是曾被先皇劉邦征辟為‘賢良方正’,點頭就可以出任二千石級別的博士,並被默認為九卿備選,最終卻委婉拒絕征辟的人。
在過去幾十年,經曆秦末混戰之後,有資格成為‘賢良方正’的人,不是早就成為了漢室天下的中流砥柱,便是死在了秦末戰火當中。
即便是僥幸得存,又沒被收入漢室體係中的能人,也大都藏進了深山老林中,過起了‘隱居避世’的悠閑生活。
甚至再退一步,便是即沒死在戰火中、又沒被納入漢室體製,且沒藏進深山老林做‘隱士’的,也未必就會答應漢室的征辟。
君擇臣,臣亦擇君~
對於‘賢良方正’這個群體,漢室中央不單要安車駟馬去請著、二千石以上的官職備著,同時還要隨時準備好被拒絕,以及被拒絕之後,依舊畢恭畢敬給人送迴去的準備。
青史之上,這樣的人也不絕於耳。
——太祖劉邦一朝,是商山四皓;
曆史上的劉盈一朝,是荀子門徒浮丘伯,及其門徒魯申公;
文帝朝,則是濟南伏生。
結合這此間種種,也就不難知道如今漢室,為何會麵臨如此嚴重的‘人才荒’。
若是細說,個中緣由自是複雜至極,可若是總結概括,也就是短短三句話。
——貲官可獲得的人才數量足夠,但質量層次不齊,且總體質量不高;
力田、孝廉二者,一個是專業性過強,綜合能力不足,一個是隻論名聲,不論能力;
至於最後的‘賢良方正’,更是猶如後世經營類遊戲中的傳奇紅卡,可遇,而不可求,可求,又未必求的到······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是漢室察舉製度的一大局限。
——察舉察舉,是需要有人‘察’,有人‘舉’的~
力田、孝廉還好些,隻要受舉人名聲夠大,就可以讓六百石以上的縣令,或郡級單位千石以上官員保舉;
可到了‘賢良方正’這一國士級別的人才,卻是起碼要受舉人所在的郡守本人保舉、朝堂派出九卿級別官員審查,並最終,由首舉的郡守一人、審查的九卿一人,以及丞相本人,這三人加在一起聯名保舉!
而在舉薦之後,無論是力田、孝廉,亦或是賢良方正,隻要該官員出現任何問題,甚至於隻是具體執政過程中,犯了一個不可避免的錯誤,都要牽連到每一個保舉者,包括舉薦賢良方正的地方郡守、朝堂九卿,以及丞相本人。
這也就導致在‘舉薦’這一模式下,地方郡縣,尤其是朝堂高官,總會本著‘寧願什麽都不做,也不能犯錯’的原則,寧願因‘抗命不舉’而受罰,也絕不舉薦;
——舉薦人才沒獎勵,人才出問題要受罰,甚至要頂上‘識人不明’的高帽,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傻子都不樂意幹!
在這種背景下,從劉盈口中道出的‘考舉’二字,自是讓曹參、王陵二人,看到了一些從未曾見過的景象。
當然,畢竟如今漢室的執政學派,也還是‘一切求穩’的黃老學;對於‘考舉’這個新鮮事物,無論是曹參還是王陵,都是第一時間帶上了本能的戒備,和審視。
但對於二人心中的擔憂,天子劉盈,卻似乎並不在意······
“此事,乃少府上林苑令進言,以‘上林苑無可任之官吏’為奏,方為朕所念及。”
“又今少府無可調之官吏,朝堂更久苦於能臣幹吏之缺,無可奈何之下,朕方出此下策······”
毫不遲疑的將考舉搶先歸為‘下策’,劉盈便將身子再坐直了些,坦然望向提出問題的王陵。
“考舉者,顧名思義,以文墨之才、數算之能考問,以測其能而舉也;”
“及受舉者,當具識文斷字、初通算術,且品行端正、樣貌偉岸之士;”
“凡合以上之求,守舉著便不必由官吏保舉,而任用為上林二百石之少吏。”
將‘考舉’製度簡單概括一番,劉盈便嗡然止住話頭,旋即滿是期待的望向曹參、王陵二人。
而在劉盈身後,始終未開口的太後呂雉聞言,眉宇間,也悄然湧上了一抹沉思之色。
“識文斷字、初通算術,又品行端正、樣貌偉岸······”
“無需保舉,用以為二百石之少吏······”
滿是疑慮的呢喃著,曹參、王陵二人又是一對視,最終,依舊是由王陵站出身,滿是遲疑的對劉盈一拱手。
“即如此,臣,再問陛下。”
“——此考舉,即為納士以供上林所用,當納士幾多?”
“再有:即為考舉,受舉者,又當於何處,為誰考之?”
“又何為合格?何為不合格?”
/76/76444/2850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