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冠親政之後的變化,對於劉盈而言,是顯而易見的。
——在得到天子劉盈的召喚之後,少府陽城延、上林苑令楊離二人,幾乎是在劉盈從長樂宮趕迴未央宮之前,便著朝服出現在了未央宮外等候。
隻不過,不同於往日,得到劉盈召喚時的隨意,今日得到召見的二人,卻並沒有被提前引入宮內等候。
等劉盈乘禦輦自司馬門駛入未央宮,又到寢殿換過衣服,並抵達宣室殿之後,陽城延、楊離二人,才在一聲聲此起彼伏的謁者唿號聲中,聯袂走入了宮中。
“唔······”
“這也太麻煩了些?”
略帶詫異的發出一聲牢騷,劉盈也隻能是調整了一下坐姿,靜靜等候著二人在殿門外脫下布履、解下腰間佩劍,而後在郎官的引導下走入殿內。
幾乎是在劉盈出現在視野中的同一時間,二人便齊身跪倒在地,又先後讚拜道:“少府匠作大臣,梧侯臣城陽,奉陛下之令覲見~”
“敬問陛下躬安~~~”
“上林苑令臣離,奉陛下之令覲見,敬問陛下躬安······”
兩聲悠長的唱喏,惹得劉盈也不由不站起身,分別對陽城延、楊離二人稍一拱手,卻幾乎沒有讓上半身前驅分毫。
“朕躬安。”
“賜座。”
麵色淡然的道出這句‘朕很好’,又叫一旁的春陀引二人坐下身,君臣三人的神容,才終於恢複到了往日的輕鬆。
對於這般冗雜、繁瑣的禮儀,劉盈從本心上來說,其實是頗有些嗤之以鼻的。
——明明可以直入正題,卻非要裝摸做樣的‘問安’、問還沒年滿二十的劉盈‘是否安康’,這不是純純浪費時間是什麽?
但即便心有不喜,劉盈也隻能無奈的接受類似的狀況,將經常出現在自己的後半生當中。
原因很簡單。
在過去,尚未加冠親政之時,劉盈無論是通過什麽樣的方式召見大臣,其性質都隻限於‘天子閑著沒事兒,想找人聊聊天’。
無論這場交談的內容,是多麽重大的國朝大事,也根本不需要太過正式的禮儀。
蓋因為尚未親政,就意味著劉盈在理論上,根本沒有與朝臣商談朝政的權力;
即便事實上,劉盈就是要召人商量正事,也必須將其解釋為‘瞎聊天’。
但在行過冠禮,並在太後呂雉的明言準許下臨朝親政之後,情況卻有所不同了。
從今往後,隻要劉盈在召見大臣時,沒有做下類似‘沒啥大事,就是閑談兩句,讓某某隨意點,著常服就行’之類的交代,那就必然會被默認視作君臣奏對!
無論雙方的交談內容,是內治外交的朝政大事,還是茶前飯後的家長裏短,‘君臣奏對’的正式禮儀,都是必然要走完的。
這是因為加冠親政之後,天子召集大臣,就必須,也隻能是商談朝政大事;
即便劉盈事實上是找人聊天打屁,對外也得粉飾稱‘商措朝政’。
若不如此,‘天子召集大臣入宮,卻隻為了聊天打屁’的輿論,就會破壞朝堂,乃至於天子本人的形象和威儀;
傳出去,甚至可能在民間出現‘俺們老百姓還在土裏刨食兒吃,皇帝老子卻閑的跟臣子閑聊’的談論。
“唿~~~”
“愚民政策啊······”
“或者應該說,是時代的局限性。”
暗自腹誹一番,劉盈便也自顧自搖了搖頭,旋即將注意力,放在了已經落座的陽城延、楊離二人身上。
——從客觀角度來看,愚民,確實是‘無能的政權’才會做的事。
但從具體的角度,從如今漢室的具體情況來分析,‘愚民’這種極度落後的統治手段,也還具備極大的必要性,和毋庸置疑的性價比。
準確的說:在漢室大範圍普及基礎教育,開化民智之前,在一定程度上愚民,都是漢室最主要的有效統治手段。
所以此刻,身為天子的劉盈與其對‘愚民’這個權宜之計長籲短歎,倒不如用這時間幹點實事兒,好讓教育普及的一天早日到來。
“吳王之事,梧侯、楊卿當皆已有所耳聞?”
沒有任何拐彎抹角,隻輕飄飄一問,劉盈便將話題引入正題。
聽聞劉盈此言,陽城延、楊離二人自是緩緩點了點頭,原本還算輕鬆地麵容,也是在瞬間沉了下來。
對於吳王劉濞‘抱怨少府糧價過高’一事,其他的朝臣功侯或許並不了解,但身為少府卿的陽城延,卻完全稱得上是‘耳熟能詳’了。
——從少府官營糧米,壟斷關中糧食市場,並在劉盈的授意下加價賣糧給關東時起,關東宗親諸侯對陽城延的攻訐,便從不曾斷絕。
其中的區別隻在於,關東諸侯攻訐陽城延的方式,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聰明人,如楚王劉交、齊王劉肥二人,自是沒有直接攻擊陽城延,而是隱晦的表示:陛下啊,這陽城延賣到關東的糧食,好像比關中的糧價高了不少啊?
就是不知道這事兒,陽少府有沒有請示過陛下?
這麽一問,明麵上的臉皮沒撕破,也給劉盈留足了顏麵,劉盈自然是可以敷衍兩句‘這個事兒少府說過,是因為運輸成本的問題,王叔、王兄稍微忍忍,過幾年就好了’,便將此事翻篇。
而劉交、劉肥二人也能借此,得知此事是劉盈親手所為,旋即偃旗息鼓,各自盤算日後的辦法。
稍微蠢點的,則是燕王劉長那樣的二貨,一言不合就上書彈劾,指責陽城延‘苛待天子手足,離間天家宗親’,請求劉盈‘斬陽城延以安天下’。
對於這樣的活寶,身為哥哥的劉盈自也不能吝嗇,第一時間送去了溫暖。
——大板二十、罰金二百,麵壁三月!
再蠢點的,則是劉濞這種慫貨,明麵上不敢指責陽城延,卻在暗地裏跟‘左右’抱怨:少府這米賣的也太貴了,這叫寡人怎麽養活治下百姓?
之所以說劉濞的做法,比直接彈劾陽城延的燕王劉長還要蠢,是因為在這個時代,劉濞的做法,有一個頗有些高大上的別稱。
——怨望!
放眼當今天下,誰人不知:少府官營糧米,是當今劉盈在尚為太子之時,便一手推動的國朝大政???
結果劉濞可倒好,一不上書勸劉盈,二不上書罵陽城延,反倒是暗戳戳在背後,說少府、說官營糧米的壞話?
也就是劉盈心善,劉濞又頂著劉姓,劉盈不想太早背上‘弑戮宗親手足’的罵名;
若不然,單就這一件事,就足以讓劉盈將一頂‘居心叵測’的大帽,死死扣在劉濞的腦袋上!
當然,劉濞的蠢,終還是礙於劉濞足夠慫,所以蠢得有限。
在少府皆由官營糧米,賣高價糧往關東的事上,要說最蠢的,當屬淮南王劉如意。
——這位天真的淮南王殿下,竟被陽城延逼到了睜眼說瞎話,指責陽城延身為前秦軍匠,在得到漢室之恩後,仍舊‘複秦之心不死’的地步!
這樣的指責,最終也隻為用盡渾身解數的劉如意,換來了一張名為‘見不到母親’的三年續費卡。
而在過去這幾年,幾乎每有關東諸侯上書,或明或暗指責少府‘賣高價糧’時,陽城延基本都是第一時間連滾帶爬到劉盈麵前,聲淚俱下的祈求劉盈:陛下救救臣吧!
時間久了,對於關東諸侯的攻訐,陽城延雖早已有些麻木,但關注度卻也是絲毫不見。
毫不誇張的說,在吳王劉濞派來的使者來到長安,甚至還沒來得及入宮麵見劉盈之前,陽城延恐怕就已經猜到:這是又來了一個指責自己‘禍亂天下’的諸侯王使者了······
至於楊離,雖然久離長安,但身為陽城延的心腹,二人又是曾經的上下級,自也能從陽城延口中聽到風聲。
所以此刻,當劉盈問到‘劉濞的事兒,你倆都知道了吧’的時候,二人的注意力,卻已是集中到了下一個環節之上。
——問題的解決方案。
想想就知道:對於如今的劉盈而言,能同時召見陽城延、楊離兩位親近的臣下,同時又沒稍帶上其他重臣,如丞相曹參、內史王陵等人的,必然不會是小事。
換而言之,既然劉盈單獨召這二人,又第一時間問起了吳王劉濞,那劉盈的真實目的,必然是想要讓二人出招,來解決劉濞這件事。
想到這裏,楊離隻下意識皺了皺眉,但礙於身份,以及早先與劉盈的‘約定’,並沒有搶先開口。
倒是一旁的陽城延,神情滿是鬱結的沉吟良久,終還是搖頭歎息著直起身,對劉盈稍一拱手。
“陛下。”
“吳王苦少府米貴,雖此舉稍有不妥,然其言,亦非無理。”
“早自荊王劉賈之時,荊、吳之地,便多苦民口之缺,又田畝之瘠。”
“且今之吳國地處大河以南,一不比燕、代之險,二不比趙、梁之要,三,則更不比齊之商賈遍地、楚之土廣口豐。”
“更吳國之地勢,除因臨海而可漁,又煮海得鹽、開山得銅,便幾無他法······”
麵色憂愁的道出此語,陽城延的眉宇間,更不由帶上了些許謹慎。
“魚、鹽之利,自當以鹽之利重;”
“然自陛下令臣遣少府匠、吏,於吳東廣開鹽田,曬海而得鹽,煮鹽之利,便已非吳王所可得。”
“又開山得銅,事涉‘禁民私馳山澤’之令,非陛下詔允所不能行;”
“故今,吳王若欲得養其民,便隻得開墾以勸耕、出海以漁捕此二者。”
“依臣之見:單此二者,恐不足以使吳王盡養其民······”
將自己對吳國的了解大致道出,陽城延便低下頭,擺出一副沉思的架勢,實則,卻緊緊等候起了劉盈。
——縱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
近乎一無所有的吳國,實在是讓人很難想出除鹽、銅之外,究竟還有什麽產業,能改變糟糕的狀況。
尤其是在少府曬鹽初顯成效,並對傳統的‘鹵煮得鹽’工藝造成毀滅性衝擊之後,吳國唯一的出路,似乎隻剩下銅礦這一項。
而這一項,卻是關乎到宗廟社稷之安穩,天下幣製之統一,中央-地方格局安全的重中之重······
“嗯······”
“少府所言無謬。”
“單隻漁、農之所得,確不足以養吳國之民。”
“然鹽、銅之利,皆乃社稷之根本,斷不可為諸侯所私掌。”
神情淡然,語調卻極為強硬的道出這句話,劉盈便稍一昂上半身,調整了一下坐姿,才好整以暇的望向陽城延、楊離二人。
“故朕今日召少府、楊卿,便欲以此事問策。”
“——除漁、農之產,銅、鹽之利四者,可得新法,以供吳國自養其民,而使吳王再無私怨少府‘貴米東輸’之理?”
將難題甩給陽城延、楊離二人,劉盈便淺笑著低下頭,端起麵前的茶碗,自顧自品起茶來。
吳國的問題,確實很難辦。
可若是不難辦,那劉盈也大可不必召這兩位心腹之臣入宮,以商量對策;
朝堂也大可不必花費每年上百萬石的俸祿,養著這蠻吵的公卿朝臣。
——問題,不就是用來解決的嗎?
——臣子,不就是幫君主解決問題的嗎?
如果連這點問題都解決不了,那這滿朝人傑,也就妄稱自己為‘俊傑’了。
不知是不是因為此事,是因為自己麾下的少府而起,陽城延在看到劉盈的強硬態度後,眉頭隻頓時皺在了一起。
見陽城延這幅作態,劉盈也不由心下稍一急,餘光卻掃到陽城延身側的楊離,隻一副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的架勢。
“楊卿若有善策,亦可直言;若得用,朕必重賞!”
劉盈一語,似是讓楊離放下了什麽估計,連‘不必賞’的客套話都沒顧上說,便趕忙起身一拜。
“陛下。”
“誠如陛下、梧侯所言:除銅、鹽之利,可供吳國自養其民者,便隻餘漁、農。”
“此二者中,農者,多賴土之肥、廣,水之混、足,故欲使農產驟豐,實非易事。”
“然漁者,多賴舟、床之固,又捕網之堅、闊;”
“若使吳國得堅船、闊網,以依海而興漁捕之業······”
似有所指的道出一語,楊離稍一止話頭,又皺眉思慮片刻,才自顧自沉沉一點頭。
“臣以為此法,或可一試。”
/76/76444/28342935.html
——在得到天子劉盈的召喚之後,少府陽城延、上林苑令楊離二人,幾乎是在劉盈從長樂宮趕迴未央宮之前,便著朝服出現在了未央宮外等候。
隻不過,不同於往日,得到劉盈召喚時的隨意,今日得到召見的二人,卻並沒有被提前引入宮內等候。
等劉盈乘禦輦自司馬門駛入未央宮,又到寢殿換過衣服,並抵達宣室殿之後,陽城延、楊離二人,才在一聲聲此起彼伏的謁者唿號聲中,聯袂走入了宮中。
“唔······”
“這也太麻煩了些?”
略帶詫異的發出一聲牢騷,劉盈也隻能是調整了一下坐姿,靜靜等候著二人在殿門外脫下布履、解下腰間佩劍,而後在郎官的引導下走入殿內。
幾乎是在劉盈出現在視野中的同一時間,二人便齊身跪倒在地,又先後讚拜道:“少府匠作大臣,梧侯臣城陽,奉陛下之令覲見~”
“敬問陛下躬安~~~”
“上林苑令臣離,奉陛下之令覲見,敬問陛下躬安······”
兩聲悠長的唱喏,惹得劉盈也不由不站起身,分別對陽城延、楊離二人稍一拱手,卻幾乎沒有讓上半身前驅分毫。
“朕躬安。”
“賜座。”
麵色淡然的道出這句‘朕很好’,又叫一旁的春陀引二人坐下身,君臣三人的神容,才終於恢複到了往日的輕鬆。
對於這般冗雜、繁瑣的禮儀,劉盈從本心上來說,其實是頗有些嗤之以鼻的。
——明明可以直入正題,卻非要裝摸做樣的‘問安’、問還沒年滿二十的劉盈‘是否安康’,這不是純純浪費時間是什麽?
但即便心有不喜,劉盈也隻能無奈的接受類似的狀況,將經常出現在自己的後半生當中。
原因很簡單。
在過去,尚未加冠親政之時,劉盈無論是通過什麽樣的方式召見大臣,其性質都隻限於‘天子閑著沒事兒,想找人聊聊天’。
無論這場交談的內容,是多麽重大的國朝大事,也根本不需要太過正式的禮儀。
蓋因為尚未親政,就意味著劉盈在理論上,根本沒有與朝臣商談朝政的權力;
即便事實上,劉盈就是要召人商量正事,也必須將其解釋為‘瞎聊天’。
但在行過冠禮,並在太後呂雉的明言準許下臨朝親政之後,情況卻有所不同了。
從今往後,隻要劉盈在召見大臣時,沒有做下類似‘沒啥大事,就是閑談兩句,讓某某隨意點,著常服就行’之類的交代,那就必然會被默認視作君臣奏對!
無論雙方的交談內容,是內治外交的朝政大事,還是茶前飯後的家長裏短,‘君臣奏對’的正式禮儀,都是必然要走完的。
這是因為加冠親政之後,天子召集大臣,就必須,也隻能是商談朝政大事;
即便劉盈事實上是找人聊天打屁,對外也得粉飾稱‘商措朝政’。
若不如此,‘天子召集大臣入宮,卻隻為了聊天打屁’的輿論,就會破壞朝堂,乃至於天子本人的形象和威儀;
傳出去,甚至可能在民間出現‘俺們老百姓還在土裏刨食兒吃,皇帝老子卻閑的跟臣子閑聊’的談論。
“唿~~~”
“愚民政策啊······”
“或者應該說,是時代的局限性。”
暗自腹誹一番,劉盈便也自顧自搖了搖頭,旋即將注意力,放在了已經落座的陽城延、楊離二人身上。
——從客觀角度來看,愚民,確實是‘無能的政權’才會做的事。
但從具體的角度,從如今漢室的具體情況來分析,‘愚民’這種極度落後的統治手段,也還具備極大的必要性,和毋庸置疑的性價比。
準確的說:在漢室大範圍普及基礎教育,開化民智之前,在一定程度上愚民,都是漢室最主要的有效統治手段。
所以此刻,身為天子的劉盈與其對‘愚民’這個權宜之計長籲短歎,倒不如用這時間幹點實事兒,好讓教育普及的一天早日到來。
“吳王之事,梧侯、楊卿當皆已有所耳聞?”
沒有任何拐彎抹角,隻輕飄飄一問,劉盈便將話題引入正題。
聽聞劉盈此言,陽城延、楊離二人自是緩緩點了點頭,原本還算輕鬆地麵容,也是在瞬間沉了下來。
對於吳王劉濞‘抱怨少府糧價過高’一事,其他的朝臣功侯或許並不了解,但身為少府卿的陽城延,卻完全稱得上是‘耳熟能詳’了。
——從少府官營糧米,壟斷關中糧食市場,並在劉盈的授意下加價賣糧給關東時起,關東宗親諸侯對陽城延的攻訐,便從不曾斷絕。
其中的區別隻在於,關東諸侯攻訐陽城延的方式,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聰明人,如楚王劉交、齊王劉肥二人,自是沒有直接攻擊陽城延,而是隱晦的表示:陛下啊,這陽城延賣到關東的糧食,好像比關中的糧價高了不少啊?
就是不知道這事兒,陽少府有沒有請示過陛下?
這麽一問,明麵上的臉皮沒撕破,也給劉盈留足了顏麵,劉盈自然是可以敷衍兩句‘這個事兒少府說過,是因為運輸成本的問題,王叔、王兄稍微忍忍,過幾年就好了’,便將此事翻篇。
而劉交、劉肥二人也能借此,得知此事是劉盈親手所為,旋即偃旗息鼓,各自盤算日後的辦法。
稍微蠢點的,則是燕王劉長那樣的二貨,一言不合就上書彈劾,指責陽城延‘苛待天子手足,離間天家宗親’,請求劉盈‘斬陽城延以安天下’。
對於這樣的活寶,身為哥哥的劉盈自也不能吝嗇,第一時間送去了溫暖。
——大板二十、罰金二百,麵壁三月!
再蠢點的,則是劉濞這種慫貨,明麵上不敢指責陽城延,卻在暗地裏跟‘左右’抱怨:少府這米賣的也太貴了,這叫寡人怎麽養活治下百姓?
之所以說劉濞的做法,比直接彈劾陽城延的燕王劉長還要蠢,是因為在這個時代,劉濞的做法,有一個頗有些高大上的別稱。
——怨望!
放眼當今天下,誰人不知:少府官營糧米,是當今劉盈在尚為太子之時,便一手推動的國朝大政???
結果劉濞可倒好,一不上書勸劉盈,二不上書罵陽城延,反倒是暗戳戳在背後,說少府、說官營糧米的壞話?
也就是劉盈心善,劉濞又頂著劉姓,劉盈不想太早背上‘弑戮宗親手足’的罵名;
若不然,單就這一件事,就足以讓劉盈將一頂‘居心叵測’的大帽,死死扣在劉濞的腦袋上!
當然,劉濞的蠢,終還是礙於劉濞足夠慫,所以蠢得有限。
在少府皆由官營糧米,賣高價糧往關東的事上,要說最蠢的,當屬淮南王劉如意。
——這位天真的淮南王殿下,竟被陽城延逼到了睜眼說瞎話,指責陽城延身為前秦軍匠,在得到漢室之恩後,仍舊‘複秦之心不死’的地步!
這樣的指責,最終也隻為用盡渾身解數的劉如意,換來了一張名為‘見不到母親’的三年續費卡。
而在過去這幾年,幾乎每有關東諸侯上書,或明或暗指責少府‘賣高價糧’時,陽城延基本都是第一時間連滾帶爬到劉盈麵前,聲淚俱下的祈求劉盈:陛下救救臣吧!
時間久了,對於關東諸侯的攻訐,陽城延雖早已有些麻木,但關注度卻也是絲毫不見。
毫不誇張的說,在吳王劉濞派來的使者來到長安,甚至還沒來得及入宮麵見劉盈之前,陽城延恐怕就已經猜到:這是又來了一個指責自己‘禍亂天下’的諸侯王使者了······
至於楊離,雖然久離長安,但身為陽城延的心腹,二人又是曾經的上下級,自也能從陽城延口中聽到風聲。
所以此刻,當劉盈問到‘劉濞的事兒,你倆都知道了吧’的時候,二人的注意力,卻已是集中到了下一個環節之上。
——問題的解決方案。
想想就知道:對於如今的劉盈而言,能同時召見陽城延、楊離兩位親近的臣下,同時又沒稍帶上其他重臣,如丞相曹參、內史王陵等人的,必然不會是小事。
換而言之,既然劉盈單獨召這二人,又第一時間問起了吳王劉濞,那劉盈的真實目的,必然是想要讓二人出招,來解決劉濞這件事。
想到這裏,楊離隻下意識皺了皺眉,但礙於身份,以及早先與劉盈的‘約定’,並沒有搶先開口。
倒是一旁的陽城延,神情滿是鬱結的沉吟良久,終還是搖頭歎息著直起身,對劉盈稍一拱手。
“陛下。”
“吳王苦少府米貴,雖此舉稍有不妥,然其言,亦非無理。”
“早自荊王劉賈之時,荊、吳之地,便多苦民口之缺,又田畝之瘠。”
“且今之吳國地處大河以南,一不比燕、代之險,二不比趙、梁之要,三,則更不比齊之商賈遍地、楚之土廣口豐。”
“更吳國之地勢,除因臨海而可漁,又煮海得鹽、開山得銅,便幾無他法······”
麵色憂愁的道出此語,陽城延的眉宇間,更不由帶上了些許謹慎。
“魚、鹽之利,自當以鹽之利重;”
“然自陛下令臣遣少府匠、吏,於吳東廣開鹽田,曬海而得鹽,煮鹽之利,便已非吳王所可得。”
“又開山得銅,事涉‘禁民私馳山澤’之令,非陛下詔允所不能行;”
“故今,吳王若欲得養其民,便隻得開墾以勸耕、出海以漁捕此二者。”
“依臣之見:單此二者,恐不足以使吳王盡養其民······”
將自己對吳國的了解大致道出,陽城延便低下頭,擺出一副沉思的架勢,實則,卻緊緊等候起了劉盈。
——縱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
近乎一無所有的吳國,實在是讓人很難想出除鹽、銅之外,究竟還有什麽產業,能改變糟糕的狀況。
尤其是在少府曬鹽初顯成效,並對傳統的‘鹵煮得鹽’工藝造成毀滅性衝擊之後,吳國唯一的出路,似乎隻剩下銅礦這一項。
而這一項,卻是關乎到宗廟社稷之安穩,天下幣製之統一,中央-地方格局安全的重中之重······
“嗯······”
“少府所言無謬。”
“單隻漁、農之所得,確不足以養吳國之民。”
“然鹽、銅之利,皆乃社稷之根本,斷不可為諸侯所私掌。”
神情淡然,語調卻極為強硬的道出這句話,劉盈便稍一昂上半身,調整了一下坐姿,才好整以暇的望向陽城延、楊離二人。
“故朕今日召少府、楊卿,便欲以此事問策。”
“——除漁、農之產,銅、鹽之利四者,可得新法,以供吳國自養其民,而使吳王再無私怨少府‘貴米東輸’之理?”
將難題甩給陽城延、楊離二人,劉盈便淺笑著低下頭,端起麵前的茶碗,自顧自品起茶來。
吳國的問題,確實很難辦。
可若是不難辦,那劉盈也大可不必召這兩位心腹之臣入宮,以商量對策;
朝堂也大可不必花費每年上百萬石的俸祿,養著這蠻吵的公卿朝臣。
——問題,不就是用來解決的嗎?
——臣子,不就是幫君主解決問題的嗎?
如果連這點問題都解決不了,那這滿朝人傑,也就妄稱自己為‘俊傑’了。
不知是不是因為此事,是因為自己麾下的少府而起,陽城延在看到劉盈的強硬態度後,眉頭隻頓時皺在了一起。
見陽城延這幅作態,劉盈也不由心下稍一急,餘光卻掃到陽城延身側的楊離,隻一副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的架勢。
“楊卿若有善策,亦可直言;若得用,朕必重賞!”
劉盈一語,似是讓楊離放下了什麽估計,連‘不必賞’的客套話都沒顧上說,便趕忙起身一拜。
“陛下。”
“誠如陛下、梧侯所言:除銅、鹽之利,可供吳國自養其民者,便隻餘漁、農。”
“此二者中,農者,多賴土之肥、廣,水之混、足,故欲使農產驟豐,實非易事。”
“然漁者,多賴舟、床之固,又捕網之堅、闊;”
“若使吳國得堅船、闊網,以依海而興漁捕之業······”
似有所指的道出一語,楊離稍一止話頭,又皺眉思慮片刻,才自顧自沉沉一點頭。
“臣以為此法,或可一試。”
/76/76444/2834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