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的拜別母親,走在長信殿前往長樂宮西宮門的宮道之上,劉盈隻覺一陣心曠神怡。
——曾幾何時,‘如何和老娘和平共處’,被劉盈當做皇帝生涯的唯一考驗。
尤其是前世那段黑暗的歲月,一度讓劉盈下定決心:這一世,一定不能重蹈前世覆轍!
為了不再如前世那般,成為一個寫做‘天子’,讀作‘孩童’的泥塑雕像橡皮擦,劉盈更是曾有過‘必要時刻,從老娘手中奪權’的天真想法。
而現在,迴憶起那段天真爛漫的時刻,劉盈確隻覺得一陣好笑。
“從呂雉手中奪權······”
“嘿!”
“也虧朕想得出來?”
自嘲的笑著搖了搖頭,劉盈不由得停下腳步,迴身望向身後的長信殿,眉宇間,隻一片輕鬆淡然。
——縱觀華夏數千年青史,能從呂雉手中順利奪權的,能有幾人?
商、周兩朝的幾位聖王,或許可以;
祖龍嬴政,也沒準能做到;
後世之明君雄主,如李世民、趙匡胤、朱重八等,應該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這份‘有能力和漢高後呂雉掰掰手腕’的名單上,絕對不可能出現劉盈的名字。
開什麽玩笑!
呂雉,可是連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都要退讓三分,甚至束手無策的人物!
連身為丈夫的劉邦,都搞不定呂雉這個青史罕見的女強人,更何況身為兒子的劉盈?
對於‘朕絕對鬥不過母後’的現實,劉盈也早就有了明確的認知。
而如今的狀況,無疑是對劉盈而言,最為理想的一種結果。
——誰說皇帝,就非要鬥得過天下所有人?
——誰規定太後,就不能比皇帝強上百八十條街??
有一個手腕老辣、政治水準優秀,能獨自保證朝堂安穩的太後,分明是朝堂、社稷,乃至於天下之幸!
更何況這‘幸’,恰恰是劉盈的母親所帶來,且劉盈,是太後呂雉唯一的兒子······
“唿~”
“便是前世,母後又有什麽錯呢?”
“不過是希望朕出息一點,好安心些罷了······”
滿是感懷的發出一聲短歎,劉盈再次踏上了前往宮門的道路,嘴角之上,也不由噙起一抹輕鬆地笑容。
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劉盈清楚地明白,何謂‘一山不容二虎’;
但劉盈也同樣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絕不適用於一條壯年母虎,和一隻‘還沒斷奶’的乳虎上。
就如同後世人常說起的那句笑談: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這‘一公一母’,自也可以是‘一母、一子’。
對老娘再也沒有的疑慮,也終如願得以親政,劉盈卻也沒有飄飄然,而是踏踏實實的將心緒,轉移到了眼下的諸般事務之上。
如此番,吳王劉濞‘抱怨少府米貴’之事。
適才長信殿,劉盈在與母親的交談過程中,隻提到了‘少府為什麽要對關東差別對待’‘為什麽要高價售米往關東’,卻並沒有提到此番,吳王劉濞抱怨少府的真實意圖。
——荊地銅礦!
早自幾百上千年時起,荊楚、吳越之地,便以盛產優質銅礦,以及精良的青銅器械、兵刃而聞名於天下。
後世聞名遐邇的上古之兵:春秋越王勾踐劍,以及隻聞其名、不見其形的‘神話兵器’幹將、莫邪二劍,皆是產自吳越鑄劍師之手。
吳越、荊楚,尤其是越地,之所以能憑借‘精良的刀劍冶造技術’而聞名天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春秋時期的越地,能夠輕鬆獲取足夠多的銅礦,來作為鑄劍原料。
而當我們翻開地圖,便不難發現:春秋時期的吳、越等地,恰恰就是如今漢室的荊地,或者應該說是‘吳國’境內。
所以,即便對曆史並沒有太大了解,劉盈也能輕鬆地知道:如今的吳國,可謂是銅礦、銅山貶低,且開采難度絕對不會太高。
——連春秋時期的越國,都能用挖來的銅礦鑄造出令後人驚歎的兵刃,這就意味著如今吳國境內的銅礦,開采難度必然不會高到哪裏去!
而這,也正是吳王劉濞拐彎抹角的抱怨‘少府賣的米太貴了,吳地百姓都要餓死了’的真實用意。
吳國窮不窮?
窮!
甚至早在吳國還不叫吳國,而是叫‘荊國’,並由已故荊王劉賈統治之時,位於漢室版圖東南角的荊國,便是關東有名的‘荒涼之地’。
對於後世人而言,‘東南沿海地區荒涼’的說法,或許會顯的有些奇怪;
但隻要稍微留意一下曆史進程,人們就不難發現:在如今這個時間點,別說是吳國了,凡是長江以南的絕大多數地區,都基本還停留在‘準備開發,還沒開始開發’的階段。
——吳國境內,遍地沼池、山丘不說,更是因為臨海,而導致吳國境內的土壤普遍存在鹽堿化;
淮南國隨好些,但境內也是山丘林木遍布,除了秦始皇時期修建的直道,幾乎就再也沒有像樣的道路可進出淮南國;
而最要命的,當屬位於漢室南方門戶的長沙國。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假設某個年輕官員能力出眾,但資曆尚淺,需要外放打磨,那最好選擇,自然是關中的郡縣;
如果關中不行,那便是函穀關內外的河東、河內為最佳;
實在不行,若是分到齊、楚、梁等國,也還勉強能接受;
若是實在時運不濟,被分到北方苦寒之地——上、代,亦或是南方的荊地,那這個官員,恐怕就要意誌消沉,再無遠大誌向了。
可倘若這個年輕官員,倒黴到被調去長沙國的地步,那必然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無所不用其極,也要逃離‘去長沙做官’的命運。
蓋因為位於漢室版圖極南,隔五嶺而與南越相望的長沙國,幾乎可以算是如今漢室境內,最不適宜居住的地區,且沒有之一。
常年不散的濕瘴之氣,三天下一次、一次下三天的瓢潑大雨,以及蚊蟲遍布、猛獸種類奇缺的雨林,都足以使得每一個外來人,將身家性命丟在長沙國,成為那片原始雨林的天然顏料。
在曆史上,類似的事也是不勝枚舉。
——凡有漢一朝,但凡是被封到長沙的皇親諸侯,普遍都活不過三十;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被調往長沙國的官員,也大半埋骨此地,含恨而終。
即便是後世聞名遐邇的名士賈誼,在被調往長沙之時,也難免寫下一篇《鵩鳥賦》,以表達自己的鬱悶之情。
與無差別吞噬壽命的長沙國相比,吳國的情況自然是好了不少,但從經濟、民生方麵來講,卻也並沒有好到哪裏去。
幾乎沒有開發的土地,以及遍布境內的濕地、沼池,因臨海而嚴重鹽堿化的田畝,再加上偏遠的地理位置、悶熱多雨的氣候,稀疏的人口、落後的道路交通······
毫不誇張的說:在劉盈在位時期,這吳王的位置,還就隻有劉濞能坐得!
但凡換了旁人,尤其是那幾位和劉盈同父異母的弟弟,被劉盈送去吳國做王,天下人必然會在私下閑談,職責劉盈‘苛待同父昆季,心性殘虐’······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吳王劉濞借少府‘高價賣糧’一事發發牢騷,表明吳國‘承擔不起少府的高價糧’,似乎也並沒有什麽不對。
——吳國本來就窮,再加上當地糧產不豐,雖然不到買不起少府糧食的程度,但顯然也沒到能輕鬆買下足夠全國百姓食用的糧食,且絲毫不心疼錢的地步。
可結合‘吳國境內多銅山銅礦’,再迴過頭,看待劉濞哭窮這件事,其中的意味,顯然就不太對勁了。
——吳國田畝貧瘠,意味著種不出足夠的糧食;
而吳國窮,意味著少府的‘高價糧’,讓整個吳國都亞曆山大。
那劉濞將這個問題擺上台麵,是想要做什麽?
想想就知道:對於吳國‘土地貧瘠’‘可耕作田畝不足’的問題,朝堂根本就毫無辦法。
別說是遠在數千裏之外的吳國了,就連函穀關門口的梁國,長安朝堂都顧不上!
所以,要想解決吳國即種不出足夠的糧食,又買不起足夠的糧食這一難題,就隻有兩種辦法。
一:讓少府特殊關照吳國,低價賣糧給少府;
二:讓吳國擁有足夠多的錢,從而得以順利買入少府的高價糧,以供吳國百姓食用。
其中,第一個辦法的可操作性,幾乎是無限接近於零。
——關中宗親諸侯近十家,你劉濞何德何能,讓天子劉盈下令少府特殊關照?
要知道即便是‘帝兄’劉肥的齊國、‘宗伯’劉交的楚國,都沒能從少府調糧關東一事上,撈到哪怕絲毫便宜!
哥哥、叔叔都沒得到關照,就更別提劉濞這個有‘家族黑曆史(代頃王劉喜)’,且一無輩分、二無名望的旁支宗親了。
第一個辦法沒有可能性,剩下的,自然就是劉濞的真實目的了。
——讓劉盈,或者說讓長安朝堂無可奈何之下,授予劉濞某一種可以合法獲得利益的權力。
即:準許劉濞動用吳國的所有力量,開采吳國境內的銅山銅礦,並合法擁有開采所得的權力。
而在漢室的政治背景下,劉濞的這個目的,也必然不會被長安朝堂,尤其是天子劉盈所接受。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按照如今漢室的普世價值,以及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秩序,天地之間的萬物,理論上都屬於天子本人的私有財產。
包括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活物,又或是山裏的樹木、柴火,河裏的水、河邊的石頭,乃至於各種金屬礦藏,都無一例外。
也正是因此,在大多數正式場合,朝臣百官總不忘提一句:陛下受天之命,代天以治天下元元,仁及山川,澤被鳥獸。
——因為‘受天之命,以治天下元元’,在這個世代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切實存在的現實!
既然天地萬物,都屬於天子本人的私有財產,那旁人若想獲取這些‘天子私貲’,自然需要天子的許可。
就如少府,在長安周圍獵殺飛禽走獸,開采各類石材、木材,理論上也都需要天子許可。
隻不過少府‘天子錢包’的性質,讓整個天下都默認少府的所作所為,本就是源自天子授意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吳王劉濞眼睜睜看著境內遍地可見的銅礦、銅山,卻礙於‘沒有開采權利’而無法動手,隻能吃糠咽菜,甚至都到了買不起少府糧市的地步,表麵上來看,確實有些可憐。
但要說因此,就讓劉盈允許劉濞開采吳國境內的銅礦,並合法獲取開采所得,卻也是必不可能發生的事。
——如今的漢室,可還是封建王朝!
——銅礦開采出來的銅,可恰恰就是錢幣的原材料!
隻需要將開采出的銅礦稍加提煉,並將其塑成錢的形狀,吳王劉濞便能從吳國境內的礦山中,得到源源不斷的錢!
換而言之:劉濞伸手跟劉盈要的,根本就不是‘礦物開采權’,而是‘貨幣發行權’!
除非腦子進了八噸水,否則劉盈絕不可能答允此事。
但話又說迴來:規矩是死的,可人是活的。
對於劉濞‘請開吳國銅山’的請求,劉盈自然是能以‘祖製’為由嚴詞拒絕;
可若是不解決吳國‘沒錢進口糧食’的困境,劉盈也很難將此事糊弄過去。
——畢竟再怎麽說,吳王劉濞,也終歸是劉漢宗親,皇族出身。
身為劉氏大宗長,若劉盈對劉濞的困境視而不見,那無論是在劉氏宗親內部,還是在天下人眼中,都必然會落得一個‘見死不救’‘不睦宗親’的汙名。
而吳國的糟糕境況,又讓劉盈實在想不到:除了允許開采銅礦之外,還能有什麽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嗯······”
走到長樂宮西宮門外,來到禦輦旁,劉盈卻並沒召集登輦,而是站在禦輦旁皺眉沉思起來。
如此過了好一會兒,終見劉盈眉角一挑,望向一直隨行身旁的宦者令春陀,嘴上交代著,腳下也沒忘拾木階登上禦輦。
“召少府陽城延、上林苑監楊離,於午時入宮覲見。”
默然丟下這聲吩咐,劉盈便心安理得的坐上輦車,伴隨著輦車規律的晃動,晃悠悠駛向了章台街對麵的未央宮。
——吳國的事,確實非常棘手。
但作為皇帝,劉盈並不需要像始皇帝那樣,拚著累死自己,也非得要事事都‘親力親為’。
“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嘛~”
“吃了朕的俸米,就得給朕出主意才是。”
“尤其是這倆憨貨,一年就要吃朕三千多石俸祿·········”
/76/76444/28312869.html
——曾幾何時,‘如何和老娘和平共處’,被劉盈當做皇帝生涯的唯一考驗。
尤其是前世那段黑暗的歲月,一度讓劉盈下定決心:這一世,一定不能重蹈前世覆轍!
為了不再如前世那般,成為一個寫做‘天子’,讀作‘孩童’的泥塑雕像橡皮擦,劉盈更是曾有過‘必要時刻,從老娘手中奪權’的天真想法。
而現在,迴憶起那段天真爛漫的時刻,劉盈確隻覺得一陣好笑。
“從呂雉手中奪權······”
“嘿!”
“也虧朕想得出來?”
自嘲的笑著搖了搖頭,劉盈不由得停下腳步,迴身望向身後的長信殿,眉宇間,隻一片輕鬆淡然。
——縱觀華夏數千年青史,能從呂雉手中順利奪權的,能有幾人?
商、周兩朝的幾位聖王,或許可以;
祖龍嬴政,也沒準能做到;
後世之明君雄主,如李世民、趙匡胤、朱重八等,應該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這份‘有能力和漢高後呂雉掰掰手腕’的名單上,絕對不可能出現劉盈的名字。
開什麽玩笑!
呂雉,可是連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都要退讓三分,甚至束手無策的人物!
連身為丈夫的劉邦,都搞不定呂雉這個青史罕見的女強人,更何況身為兒子的劉盈?
對於‘朕絕對鬥不過母後’的現實,劉盈也早就有了明確的認知。
而如今的狀況,無疑是對劉盈而言,最為理想的一種結果。
——誰說皇帝,就非要鬥得過天下所有人?
——誰規定太後,就不能比皇帝強上百八十條街??
有一個手腕老辣、政治水準優秀,能獨自保證朝堂安穩的太後,分明是朝堂、社稷,乃至於天下之幸!
更何況這‘幸’,恰恰是劉盈的母親所帶來,且劉盈,是太後呂雉唯一的兒子······
“唿~”
“便是前世,母後又有什麽錯呢?”
“不過是希望朕出息一點,好安心些罷了······”
滿是感懷的發出一聲短歎,劉盈再次踏上了前往宮門的道路,嘴角之上,也不由噙起一抹輕鬆地笑容。
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劉盈清楚地明白,何謂‘一山不容二虎’;
但劉盈也同樣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絕不適用於一條壯年母虎,和一隻‘還沒斷奶’的乳虎上。
就如同後世人常說起的那句笑談: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這‘一公一母’,自也可以是‘一母、一子’。
對老娘再也沒有的疑慮,也終如願得以親政,劉盈卻也沒有飄飄然,而是踏踏實實的將心緒,轉移到了眼下的諸般事務之上。
如此番,吳王劉濞‘抱怨少府米貴’之事。
適才長信殿,劉盈在與母親的交談過程中,隻提到了‘少府為什麽要對關東差別對待’‘為什麽要高價售米往關東’,卻並沒有提到此番,吳王劉濞抱怨少府的真實意圖。
——荊地銅礦!
早自幾百上千年時起,荊楚、吳越之地,便以盛產優質銅礦,以及精良的青銅器械、兵刃而聞名於天下。
後世聞名遐邇的上古之兵:春秋越王勾踐劍,以及隻聞其名、不見其形的‘神話兵器’幹將、莫邪二劍,皆是產自吳越鑄劍師之手。
吳越、荊楚,尤其是越地,之所以能憑借‘精良的刀劍冶造技術’而聞名天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春秋時期的越地,能夠輕鬆獲取足夠多的銅礦,來作為鑄劍原料。
而當我們翻開地圖,便不難發現:春秋時期的吳、越等地,恰恰就是如今漢室的荊地,或者應該說是‘吳國’境內。
所以,即便對曆史並沒有太大了解,劉盈也能輕鬆地知道:如今的吳國,可謂是銅礦、銅山貶低,且開采難度絕對不會太高。
——連春秋時期的越國,都能用挖來的銅礦鑄造出令後人驚歎的兵刃,這就意味著如今吳國境內的銅礦,開采難度必然不會高到哪裏去!
而這,也正是吳王劉濞拐彎抹角的抱怨‘少府賣的米太貴了,吳地百姓都要餓死了’的真實用意。
吳國窮不窮?
窮!
甚至早在吳國還不叫吳國,而是叫‘荊國’,並由已故荊王劉賈統治之時,位於漢室版圖東南角的荊國,便是關東有名的‘荒涼之地’。
對於後世人而言,‘東南沿海地區荒涼’的說法,或許會顯的有些奇怪;
但隻要稍微留意一下曆史進程,人們就不難發現:在如今這個時間點,別說是吳國了,凡是長江以南的絕大多數地區,都基本還停留在‘準備開發,還沒開始開發’的階段。
——吳國境內,遍地沼池、山丘不說,更是因為臨海,而導致吳國境內的土壤普遍存在鹽堿化;
淮南國隨好些,但境內也是山丘林木遍布,除了秦始皇時期修建的直道,幾乎就再也沒有像樣的道路可進出淮南國;
而最要命的,當屬位於漢室南方門戶的長沙國。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假設某個年輕官員能力出眾,但資曆尚淺,需要外放打磨,那最好選擇,自然是關中的郡縣;
如果關中不行,那便是函穀關內外的河東、河內為最佳;
實在不行,若是分到齊、楚、梁等國,也還勉強能接受;
若是實在時運不濟,被分到北方苦寒之地——上、代,亦或是南方的荊地,那這個官員,恐怕就要意誌消沉,再無遠大誌向了。
可倘若這個年輕官員,倒黴到被調去長沙國的地步,那必然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無所不用其極,也要逃離‘去長沙做官’的命運。
蓋因為位於漢室版圖極南,隔五嶺而與南越相望的長沙國,幾乎可以算是如今漢室境內,最不適宜居住的地區,且沒有之一。
常年不散的濕瘴之氣,三天下一次、一次下三天的瓢潑大雨,以及蚊蟲遍布、猛獸種類奇缺的雨林,都足以使得每一個外來人,將身家性命丟在長沙國,成為那片原始雨林的天然顏料。
在曆史上,類似的事也是不勝枚舉。
——凡有漢一朝,但凡是被封到長沙的皇親諸侯,普遍都活不過三十;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被調往長沙國的官員,也大半埋骨此地,含恨而終。
即便是後世聞名遐邇的名士賈誼,在被調往長沙之時,也難免寫下一篇《鵩鳥賦》,以表達自己的鬱悶之情。
與無差別吞噬壽命的長沙國相比,吳國的情況自然是好了不少,但從經濟、民生方麵來講,卻也並沒有好到哪裏去。
幾乎沒有開發的土地,以及遍布境內的濕地、沼池,因臨海而嚴重鹽堿化的田畝,再加上偏遠的地理位置、悶熱多雨的氣候,稀疏的人口、落後的道路交通······
毫不誇張的說:在劉盈在位時期,這吳王的位置,還就隻有劉濞能坐得!
但凡換了旁人,尤其是那幾位和劉盈同父異母的弟弟,被劉盈送去吳國做王,天下人必然會在私下閑談,職責劉盈‘苛待同父昆季,心性殘虐’······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吳王劉濞借少府‘高價賣糧’一事發發牢騷,表明吳國‘承擔不起少府的高價糧’,似乎也並沒有什麽不對。
——吳國本來就窮,再加上當地糧產不豐,雖然不到買不起少府糧食的程度,但顯然也沒到能輕鬆買下足夠全國百姓食用的糧食,且絲毫不心疼錢的地步。
可結合‘吳國境內多銅山銅礦’,再迴過頭,看待劉濞哭窮這件事,其中的意味,顯然就不太對勁了。
——吳國田畝貧瘠,意味著種不出足夠的糧食;
而吳國窮,意味著少府的‘高價糧’,讓整個吳國都亞曆山大。
那劉濞將這個問題擺上台麵,是想要做什麽?
想想就知道:對於吳國‘土地貧瘠’‘可耕作田畝不足’的問題,朝堂根本就毫無辦法。
別說是遠在數千裏之外的吳國了,就連函穀關門口的梁國,長安朝堂都顧不上!
所以,要想解決吳國即種不出足夠的糧食,又買不起足夠的糧食這一難題,就隻有兩種辦法。
一:讓少府特殊關照吳國,低價賣糧給少府;
二:讓吳國擁有足夠多的錢,從而得以順利買入少府的高價糧,以供吳國百姓食用。
其中,第一個辦法的可操作性,幾乎是無限接近於零。
——關中宗親諸侯近十家,你劉濞何德何能,讓天子劉盈下令少府特殊關照?
要知道即便是‘帝兄’劉肥的齊國、‘宗伯’劉交的楚國,都沒能從少府調糧關東一事上,撈到哪怕絲毫便宜!
哥哥、叔叔都沒得到關照,就更別提劉濞這個有‘家族黑曆史(代頃王劉喜)’,且一無輩分、二無名望的旁支宗親了。
第一個辦法沒有可能性,剩下的,自然就是劉濞的真實目的了。
——讓劉盈,或者說讓長安朝堂無可奈何之下,授予劉濞某一種可以合法獲得利益的權力。
即:準許劉濞動用吳國的所有力量,開采吳國境內的銅山銅礦,並合法擁有開采所得的權力。
而在漢室的政治背景下,劉濞的這個目的,也必然不會被長安朝堂,尤其是天子劉盈所接受。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按照如今漢室的普世價值,以及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秩序,天地之間的萬物,理論上都屬於天子本人的私有財產。
包括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活物,又或是山裏的樹木、柴火,河裏的水、河邊的石頭,乃至於各種金屬礦藏,都無一例外。
也正是因此,在大多數正式場合,朝臣百官總不忘提一句:陛下受天之命,代天以治天下元元,仁及山川,澤被鳥獸。
——因為‘受天之命,以治天下元元’,在這個世代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切實存在的現實!
既然天地萬物,都屬於天子本人的私有財產,那旁人若想獲取這些‘天子私貲’,自然需要天子的許可。
就如少府,在長安周圍獵殺飛禽走獸,開采各類石材、木材,理論上也都需要天子許可。
隻不過少府‘天子錢包’的性質,讓整個天下都默認少府的所作所為,本就是源自天子授意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吳王劉濞眼睜睜看著境內遍地可見的銅礦、銅山,卻礙於‘沒有開采權利’而無法動手,隻能吃糠咽菜,甚至都到了買不起少府糧市的地步,表麵上來看,確實有些可憐。
但要說因此,就讓劉盈允許劉濞開采吳國境內的銅礦,並合法獲取開采所得,卻也是必不可能發生的事。
——如今的漢室,可還是封建王朝!
——銅礦開采出來的銅,可恰恰就是錢幣的原材料!
隻需要將開采出的銅礦稍加提煉,並將其塑成錢的形狀,吳王劉濞便能從吳國境內的礦山中,得到源源不斷的錢!
換而言之:劉濞伸手跟劉盈要的,根本就不是‘礦物開采權’,而是‘貨幣發行權’!
除非腦子進了八噸水,否則劉盈絕不可能答允此事。
但話又說迴來:規矩是死的,可人是活的。
對於劉濞‘請開吳國銅山’的請求,劉盈自然是能以‘祖製’為由嚴詞拒絕;
可若是不解決吳國‘沒錢進口糧食’的困境,劉盈也很難將此事糊弄過去。
——畢竟再怎麽說,吳王劉濞,也終歸是劉漢宗親,皇族出身。
身為劉氏大宗長,若劉盈對劉濞的困境視而不見,那無論是在劉氏宗親內部,還是在天下人眼中,都必然會落得一個‘見死不救’‘不睦宗親’的汙名。
而吳國的糟糕境況,又讓劉盈實在想不到:除了允許開采銅礦之外,還能有什麽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嗯······”
走到長樂宮西宮門外,來到禦輦旁,劉盈卻並沒召集登輦,而是站在禦輦旁皺眉沉思起來。
如此過了好一會兒,終見劉盈眉角一挑,望向一直隨行身旁的宦者令春陀,嘴上交代著,腳下也沒忘拾木階登上禦輦。
“召少府陽城延、上林苑監楊離,於午時入宮覲見。”
默然丟下這聲吩咐,劉盈便心安理得的坐上輦車,伴隨著輦車規律的晃動,晃悠悠駛向了章台街對麵的未央宮。
——吳國的事,確實非常棘手。
但作為皇帝,劉盈並不需要像始皇帝那樣,拚著累死自己,也非得要事事都‘親力親為’。
“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嘛~”
“吃了朕的俸米,就得給朕出主意才是。”
“尤其是這倆憨貨,一年就要吃朕三千多石俸祿·········”
/76/76444/2831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