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淋感冒了,低燒,狀態不好,科普章調整一下。
·
如正文當中所提到:在華夏曆史記載中,最早出現的關於朝鮮半島的記載,便是商紂王在位時期的三賢之一箕子胥餘,被周武王姬發分封為朝鮮君。
而在箕子胥餘獲封,並於朝鮮半島北半部立國之後,朝鮮半島其餘的土著部族,也逐漸出現在了史料記載當中,如高句麗、真番、臨屯、沃沮、夫餘等。
按照《後漢書》《尚書》《周易》等古華夏典故記載,初代朝鮮君箕子胥餘,大約是在公元前1120年,被周武王姬發封為朝鮮君。
須得一提的是:武王姬發封箕子胥餘,並非是通俗意義上的‘宗周分封’的模式。
——最開始,身為殷商遺老的箕子胥餘拒絕了武王的好意,並決定效仿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周遠走;
但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取代了殷商社稷,立姬周社稷的武王姬發,並不能像後世之君那樣‘徹底鏟除前朝餘孽’,而是應該遵從存亡續斷的普世價值,善待殷商之後。
而身為商紂王太師的三賢之一,又流淌著殷商子姓王族血脈的箕子胥餘,以及三賢中的另一位:微子啟,顯然成為了武王姬發‘善待前朝遺老’以邀買人心的最佳人選。
不過有異於後世人猜想的是:武王封箕子胥餘、微子啟,並非是絕對意義上的‘邀買人心’——起碼按照曆史記載,武王姬發真的很尊敬箕子胥餘在內的商末三賢,並曾恭敬的就治國的問題請教過箕子胥餘。
但不知是出於亡國之恨,還是出於殷商王族的自尊心,箕子胥餘、微子啟二人最開始都沒有接受武王的分封。
過了一段時間,微子啟接受了武王的分封,成為了宋國的開國始祖,爵位宋公,並成為了殷商嫡脈。
而箕子胥餘卻似是賭氣般,跑去了十萬八千裏外的朝鮮半島,一副‘我和姬周老死不相往來’得架勢;
見此狀況,武王姬發也並沒有因此而惱怒,而是大方的承認並分封箕子胥餘為朝鮮君。
從此以後,‘周朝鮮君’箕子胥餘,便和姬周王室達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按照當世史學家公認的說法,應該是:武王分封,而箕子胥餘不受;
對於‘朝鮮君’的爵號,箕子胥餘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對於姬周王室,箕子胥餘即不承擔責任、義務,也不享受任何特權,隻是在自己的‘朝鮮國’內捏泥巴。
所以箕子朝鮮,一般被稱為箕子王朝,或殷氏箕子王朝;實際上的國號,也並非是‘箕子朝鮮’,而是:朝鮮。
而在當世曆史研究中,之所以要在朝鮮前加上‘箕子’二字,主要是為了區分箕子朝鮮,以及後來取代箕子朝鮮的衛滿朝鮮。
箕子朝鮮的具體位置,普遍被當世研究者認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國土基本與現代朝鮮一致;
在箕子胥餘於公元前1120年成立箕子朝鮮後,箕子朝鮮一直平穩延續到了燕昭王燕職在位時期,即公元前300年前後;
適逢燕將秦開北逐東胡千裏,並東渡遼水進攻箕子朝鮮,直達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以西,大寧江流域博川郡境內的博陵古城)為界,取地兩千餘裏。
大幅擴張領土之後,燕國便在這片‘新服之土’上設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修築燕長城;
至於箕子朝鮮,則同朝鮮土著——真番部落一同歸降燕國,為燕藩屬。
又過了短短數十年,中原大地風雲驟變;
公元前230年,始皇嬴政掌控下的秦國正式開始了統一六國的進程,燕太子丹派出刺客荊軻,也沒能阻止祖龍統一的腳步;
短短八年後的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將王賁生擒於遼東,燕國徹底滅亡。
燕國滅亡後,曾為燕國藩屬的箕子朝鮮和真番部,自然也是恢複了‘自由身’;
但根據史料記載中,始皇一統天下後的‘大秦疆域’,箕子朝鮮顯然也曾短暫成為秦的藩屬;
——即從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20年左右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10年,祖龍駕崩沙丘,二世繼立、天下大亂的十幾年時間裏,箕子朝鮮曾被並入華夏版圖。
至於公元前210年,二世繼立之後的亂世,箕子朝鮮並沒有留下關鍵的記載。
按照燕國被秦所滅之後,箕子朝鮮短暫歸降秦庭來推斷,公元前210年後的十幾年時間裏,箕子朝鮮應該是再次恢複了‘自立’狀態。
而箕子朝鮮再一次出現在史料記載當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部分: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繼皇帝位,鼎立漢祚;同年,燕王臧荼反叛,又被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親自平滅。
在臧荼兵敗身亡後,臧荼的殘部分成了兩股勢力,即:率部北上,尋求匈奴庇護的王太子臧衍,以及向東逃亡,尋求箕子朝鮮庇護的衛滿。
對於臧衍的庇護請求,匈奴人自然是答應的痛快——多養一個漢人貴族,就能讓整個漢室惡心,而且還能不時得到關於漢室內部的消息,這筆買賣對匈奴人而言很劃算。
而對於衛滿的庇護請求,箕子朝鮮君王箕準答應的也很痛快;
至於原因,文中稍有提到——衛滿對朝鮮王箕準謊稱:漢室比嬴秦還要暴虐,如果再不戒備,那漢兵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打過來了;
到這時,從箕子胥餘獲封為朝鮮君的公元前1120年,已經過去了九百多年的時間,偏安一隅的箕氏朝鮮王族,早已經沒有了先輩的遠見。
所以被衛滿稍微一嚇唬,朝鮮君臣便趕忙答應收容衛滿,並將朝鮮西部,與漢室遼東郡接壤的‘邊境線’周邊區域分給衛滿安置部眾,並下令由衛滿全權負責‘抵禦漢室入侵’的‘邊防’任務。
如願得到箕子朝鮮庇護,又深知漢室仍舊深陷於‘異姓諸侯之亂’‘北蠻匈奴之患’的內憂外患之中,根本無暇關注偏遠的朝鮮半島,久而久之,衛滿便也逐漸生出了歪心思。
直到公元前195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駕崩,年僅十五歲的太子劉盈繼皇帝位,並由太後呂雉暫掌朝政,衛滿也終於按捺不住膨脹的野心,旋即開始了行動。
至於行動過程,也並沒有什麽值得大書特書的內容。
——衛滿派人告訴箕準:漢室的太子繼位了,想拿你的腦袋鎮鎮場子,如果漢兵真打過來,我根本攔不住。
得到衛滿從朝鮮西邊境傳迴的消息,朝鮮王箕準自然是信以為真——畢竟曾經,光是一個燕國,就曾把箕子朝鮮打的屁滾尿流;始皇在位時期的大秦王朝,甚至不費一兵一卒,就將箕子朝鮮劃入了華夏版圖。
‘得知’漢兵將至,箕準自是對衛滿無所不應,將衛滿當成了箕子朝鮮最後的救命稻草。
——按照史料記載,末代朝鮮王箕準,甚至曾拜衛滿為博士······
而被箕準視為救命稻草,甚至拜為博士的的衛滿,卻是僅憑一句‘我去平壤保護你,漢兵不認路,肯定找不到平壤’,就成功率兵抵達朝鮮國都:平壤,並憑借一場輕鬆寫意的宮變,一舉顛覆了箕子朝鮮社稷。
被救命稻草衛滿突然背刺,朝鮮王箕準也總算意識到自己中了套,怎奈大局已定,也隻能馬不停蹄的南逃至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境內,並在馬韓、辰韓、弁韓三國國君的擁立下,自立為‘韓王’。
從這一點來看,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近千年的經營,應該是收獲了不錯的成效。
——最起碼,本就身為朝鮮半島土著的馬韓人,都已經成為了箕氏的忠實擁護者。
但與本書中稍有所不同的是:在自立為韓王之後,最後一代朝鮮王箕準卻並沒有派使者前往漢室(也可能派了,隻是沒能通過衛滿的封鎖);
而是在短短十數年後絕嗣(也可能是箕準本人去漢室的路上,被衛滿截殺了?誰又說得準呢······)
至此,傳延九百餘年的箕子朝鮮徹底宣告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完整繼承箕子朝鮮領土,並通過武力擴張,吞並高句麗、真番、臨屯、沃沮、夫餘五部的‘衛氏朝鮮’,也就是文中的衛滿朝鮮(兩種說法都可用)。
按照史料記載,衛氏朝鮮的建立者衛滿,出身故衛國王族之後,姬姓衛氏;
在取代箕子朝鮮之後,衛滿也曾雄心勃勃的想要統一朝鮮半島,卻被朝鮮半島南部同仇敵愾的三韓,即馬韓、弁韓、辰韓三國所阻止。
為了抵禦衛滿的入侵,馬韓、弁韓、辰韓三國甚至宣布合並,統稱‘辰國’,並由實力最強大的馬韓王擔任‘盟主’,也就是辰王。
在整個朝鮮半島南半部的同仇敵愾之下,衛滿窮盡一生,都沒能完成‘統一朝鮮半島’的野望,隻得含恨而終。
漢文帝年間,衛滿離世,其子衛蒙繼位,作為已知世界僅有的兩個龐然大物,漢匈雙方在各自的明君——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匈奴單於攣鞮冒頓的帶領下,進入了一段難得的和平期。
衛蒙在位期間,漢室繼續秉承‘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的方陣,竭力避免於匈奴發生正麵衝突;
匈奴人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統一草原最後的阻礙——河西月氏身上。
被這樣兩個龐然大物,尤其是彼此之間‘和平發育’的龐然大物夾在中間,衛蒙縱是有雄心壯誌,但礙於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也實在是無力施展,隻能在兩個大家夥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收服朝鮮半島上的小國、小部落,暗中積蓄力量。
便是在衛蒙的隱忍中,時間又過去了三十年,漢室的文、景兩位明君賢主相繼離世,武帝劉徹年幼登基;
匈奴更是先後失去了攣鞮冒頓、攣鞮稽粥(老上)兩位雄主,以及攣鞮軍臣、攣鞮伊稚斜兩位守成之主,迎來了攣鞮烏維的時代。
看著漢室那年幼登基,甚至險些被太後廢黜天子位的‘莽夫’,又看了看陷入內部混亂的匈奴,垂垂老矣的衛氏朝鮮君主衛蒙,終於感覺屬於自己的那個機會到了。
於是,衛蒙開始悉心培養起太子衛右渠,並表示: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們衛家君臨天下的時代,很快就要來臨了。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十一年、元光六年),衛氏朝鮮王衛蒙離世;咽氣時,衛蒙再三囑咐太子衛右渠:王師西取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之後的二十年時間裏,漢室便開始展開對朝鮮半島的‘和平統一’行動。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濊君南閭等叛衛右渠,率二十八萬口歸遼東內屬,武帝旋即在遼東塞外置蒼海郡,但統治困難,三年後即罷撤;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朝鮮半島南部諸部族控訴衛氏朝鮮阻礙他們與漢朝通商(實則為阻礙朝鮮諸部朝覲長安),漢武帝派出涉何出使朝鮮,召諭朝鮮王衛右渠臣服漢室。
但對於武帝劉徹的招撫,衛右渠卻並沒有接受,隻是婉言拒絕,並恭敬的送漢使涉何一行迴去。
之後的事,就是一段明明很少有人聽說過,卻令人感到無比熟悉的劇情了。
——迴程途中,漢使涉何殺死朝鮮裨王長,旋即以‘殺朝鮮將’向長安邀功,武帝劉徹讚賞其‘勇武’,便任命涉何為遼東都尉。
聽聞此事,並得知了漢室對此事的處理結果,朝鮮王衛右渠大怒,旋即派出精兵剿殺涉何。
再之後的劇情,大家就更熟悉了。
——漢將涉何‘在鴨綠江畔離奇失蹤’,漢皇劉徹雷霆震怒,羽林大軍轉瞬即至,明明說的是‘親自找找失蹤的涉何’,然則衛氏朝鮮上下,隻轉瞬間立為齏粉······
當然,漢室最後給出的交代是:我們已經查到漢遼東都尉涉何,被朝鮮王衛右渠所派的兵士射殺;漢軍後續的行動,都隻是為英勇戰死的‘涉都尉’報仇雪恨。
就這樣,從涉何出使朝鮮,到朝鮮王衛右渠被屬下殺害,‘獻頭邀寵’於武帝當麵,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衛氏朝鮮,便被盛怒之下的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所顛覆。
千百年前的箕子朝鮮、近百年來的衛氏朝鮮,乃至於朝鮮半島南部的辰國,以及真番、扶餘、高句麗等朝鮮諸部在內的整個朝鮮半島,也自此被完整劃入了華夏版圖之中,成為了‘漢四郡’。
即:樂浪郡、玄菟(tu)郡、真番郡、臨屯郡。
從漢武帝將整個朝鮮半島納入華夏版圖的公元前108年,到朝鮮半島脫離華夏懷抱的魏晉時期(公元4世紀),華夏政權對朝鮮半島的合法統治,維持了足足五百多年之久。
所以,並不是作者yy,又或者是在正文中胡扯、摻私貨。
嚴格意義上來講,朝鮮半島,確確實實是自古以來······
咳咳咳咳咳咳·········
今天算是沒更,明天兩更補上。
帶病創作,實屬不易,還請大家多擔待。
/76/76444/27469216.html
·
如正文當中所提到:在華夏曆史記載中,最早出現的關於朝鮮半島的記載,便是商紂王在位時期的三賢之一箕子胥餘,被周武王姬發分封為朝鮮君。
而在箕子胥餘獲封,並於朝鮮半島北半部立國之後,朝鮮半島其餘的土著部族,也逐漸出現在了史料記載當中,如高句麗、真番、臨屯、沃沮、夫餘等。
按照《後漢書》《尚書》《周易》等古華夏典故記載,初代朝鮮君箕子胥餘,大約是在公元前1120年,被周武王姬發封為朝鮮君。
須得一提的是:武王姬發封箕子胥餘,並非是通俗意義上的‘宗周分封’的模式。
——最開始,身為殷商遺老的箕子胥餘拒絕了武王的好意,並決定效仿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周遠走;
但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取代了殷商社稷,立姬周社稷的武王姬發,並不能像後世之君那樣‘徹底鏟除前朝餘孽’,而是應該遵從存亡續斷的普世價值,善待殷商之後。
而身為商紂王太師的三賢之一,又流淌著殷商子姓王族血脈的箕子胥餘,以及三賢中的另一位:微子啟,顯然成為了武王姬發‘善待前朝遺老’以邀買人心的最佳人選。
不過有異於後世人猜想的是:武王封箕子胥餘、微子啟,並非是絕對意義上的‘邀買人心’——起碼按照曆史記載,武王姬發真的很尊敬箕子胥餘在內的商末三賢,並曾恭敬的就治國的問題請教過箕子胥餘。
但不知是出於亡國之恨,還是出於殷商王族的自尊心,箕子胥餘、微子啟二人最開始都沒有接受武王的分封。
過了一段時間,微子啟接受了武王的分封,成為了宋國的開國始祖,爵位宋公,並成為了殷商嫡脈。
而箕子胥餘卻似是賭氣般,跑去了十萬八千裏外的朝鮮半島,一副‘我和姬周老死不相往來’得架勢;
見此狀況,武王姬發也並沒有因此而惱怒,而是大方的承認並分封箕子胥餘為朝鮮君。
從此以後,‘周朝鮮君’箕子胥餘,便和姬周王室達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按照當世史學家公認的說法,應該是:武王分封,而箕子胥餘不受;
對於‘朝鮮君’的爵號,箕子胥餘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對於姬周王室,箕子胥餘即不承擔責任、義務,也不享受任何特權,隻是在自己的‘朝鮮國’內捏泥巴。
所以箕子朝鮮,一般被稱為箕子王朝,或殷氏箕子王朝;實際上的國號,也並非是‘箕子朝鮮’,而是:朝鮮。
而在當世曆史研究中,之所以要在朝鮮前加上‘箕子’二字,主要是為了區分箕子朝鮮,以及後來取代箕子朝鮮的衛滿朝鮮。
箕子朝鮮的具體位置,普遍被當世研究者認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國土基本與現代朝鮮一致;
在箕子胥餘於公元前1120年成立箕子朝鮮後,箕子朝鮮一直平穩延續到了燕昭王燕職在位時期,即公元前300年前後;
適逢燕將秦開北逐東胡千裏,並東渡遼水進攻箕子朝鮮,直達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以西,大寧江流域博川郡境內的博陵古城)為界,取地兩千餘裏。
大幅擴張領土之後,燕國便在這片‘新服之土’上設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修築燕長城;
至於箕子朝鮮,則同朝鮮土著——真番部落一同歸降燕國,為燕藩屬。
又過了短短數十年,中原大地風雲驟變;
公元前230年,始皇嬴政掌控下的秦國正式開始了統一六國的進程,燕太子丹派出刺客荊軻,也沒能阻止祖龍統一的腳步;
短短八年後的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將王賁生擒於遼東,燕國徹底滅亡。
燕國滅亡後,曾為燕國藩屬的箕子朝鮮和真番部,自然也是恢複了‘自由身’;
但根據史料記載中,始皇一統天下後的‘大秦疆域’,箕子朝鮮顯然也曾短暫成為秦的藩屬;
——即從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20年左右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10年,祖龍駕崩沙丘,二世繼立、天下大亂的十幾年時間裏,箕子朝鮮曾被並入華夏版圖。
至於公元前210年,二世繼立之後的亂世,箕子朝鮮並沒有留下關鍵的記載。
按照燕國被秦所滅之後,箕子朝鮮短暫歸降秦庭來推斷,公元前210年後的十幾年時間裏,箕子朝鮮應該是再次恢複了‘自立’狀態。
而箕子朝鮮再一次出現在史料記載當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部分: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繼皇帝位,鼎立漢祚;同年,燕王臧荼反叛,又被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親自平滅。
在臧荼兵敗身亡後,臧荼的殘部分成了兩股勢力,即:率部北上,尋求匈奴庇護的王太子臧衍,以及向東逃亡,尋求箕子朝鮮庇護的衛滿。
對於臧衍的庇護請求,匈奴人自然是答應的痛快——多養一個漢人貴族,就能讓整個漢室惡心,而且還能不時得到關於漢室內部的消息,這筆買賣對匈奴人而言很劃算。
而對於衛滿的庇護請求,箕子朝鮮君王箕準答應的也很痛快;
至於原因,文中稍有提到——衛滿對朝鮮王箕準謊稱:漢室比嬴秦還要暴虐,如果再不戒備,那漢兵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打過來了;
到這時,從箕子胥餘獲封為朝鮮君的公元前1120年,已經過去了九百多年的時間,偏安一隅的箕氏朝鮮王族,早已經沒有了先輩的遠見。
所以被衛滿稍微一嚇唬,朝鮮君臣便趕忙答應收容衛滿,並將朝鮮西部,與漢室遼東郡接壤的‘邊境線’周邊區域分給衛滿安置部眾,並下令由衛滿全權負責‘抵禦漢室入侵’的‘邊防’任務。
如願得到箕子朝鮮庇護,又深知漢室仍舊深陷於‘異姓諸侯之亂’‘北蠻匈奴之患’的內憂外患之中,根本無暇關注偏遠的朝鮮半島,久而久之,衛滿便也逐漸生出了歪心思。
直到公元前195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駕崩,年僅十五歲的太子劉盈繼皇帝位,並由太後呂雉暫掌朝政,衛滿也終於按捺不住膨脹的野心,旋即開始了行動。
至於行動過程,也並沒有什麽值得大書特書的內容。
——衛滿派人告訴箕準:漢室的太子繼位了,想拿你的腦袋鎮鎮場子,如果漢兵真打過來,我根本攔不住。
得到衛滿從朝鮮西邊境傳迴的消息,朝鮮王箕準自然是信以為真——畢竟曾經,光是一個燕國,就曾把箕子朝鮮打的屁滾尿流;始皇在位時期的大秦王朝,甚至不費一兵一卒,就將箕子朝鮮劃入了華夏版圖。
‘得知’漢兵將至,箕準自是對衛滿無所不應,將衛滿當成了箕子朝鮮最後的救命稻草。
——按照史料記載,末代朝鮮王箕準,甚至曾拜衛滿為博士······
而被箕準視為救命稻草,甚至拜為博士的的衛滿,卻是僅憑一句‘我去平壤保護你,漢兵不認路,肯定找不到平壤’,就成功率兵抵達朝鮮國都:平壤,並憑借一場輕鬆寫意的宮變,一舉顛覆了箕子朝鮮社稷。
被救命稻草衛滿突然背刺,朝鮮王箕準也總算意識到自己中了套,怎奈大局已定,也隻能馬不停蹄的南逃至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境內,並在馬韓、辰韓、弁韓三國國君的擁立下,自立為‘韓王’。
從這一點來看,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近千年的經營,應該是收獲了不錯的成效。
——最起碼,本就身為朝鮮半島土著的馬韓人,都已經成為了箕氏的忠實擁護者。
但與本書中稍有所不同的是:在自立為韓王之後,最後一代朝鮮王箕準卻並沒有派使者前往漢室(也可能派了,隻是沒能通過衛滿的封鎖);
而是在短短十數年後絕嗣(也可能是箕準本人去漢室的路上,被衛滿截殺了?誰又說得準呢······)
至此,傳延九百餘年的箕子朝鮮徹底宣告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完整繼承箕子朝鮮領土,並通過武力擴張,吞並高句麗、真番、臨屯、沃沮、夫餘五部的‘衛氏朝鮮’,也就是文中的衛滿朝鮮(兩種說法都可用)。
按照史料記載,衛氏朝鮮的建立者衛滿,出身故衛國王族之後,姬姓衛氏;
在取代箕子朝鮮之後,衛滿也曾雄心勃勃的想要統一朝鮮半島,卻被朝鮮半島南部同仇敵愾的三韓,即馬韓、弁韓、辰韓三國所阻止。
為了抵禦衛滿的入侵,馬韓、弁韓、辰韓三國甚至宣布合並,統稱‘辰國’,並由實力最強大的馬韓王擔任‘盟主’,也就是辰王。
在整個朝鮮半島南半部的同仇敵愾之下,衛滿窮盡一生,都沒能完成‘統一朝鮮半島’的野望,隻得含恨而終。
漢文帝年間,衛滿離世,其子衛蒙繼位,作為已知世界僅有的兩個龐然大物,漢匈雙方在各自的明君——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匈奴單於攣鞮冒頓的帶領下,進入了一段難得的和平期。
衛蒙在位期間,漢室繼續秉承‘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的方陣,竭力避免於匈奴發生正麵衝突;
匈奴人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統一草原最後的阻礙——河西月氏身上。
被這樣兩個龐然大物,尤其是彼此之間‘和平發育’的龐然大物夾在中間,衛蒙縱是有雄心壯誌,但礙於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也實在是無力施展,隻能在兩個大家夥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收服朝鮮半島上的小國、小部落,暗中積蓄力量。
便是在衛蒙的隱忍中,時間又過去了三十年,漢室的文、景兩位明君賢主相繼離世,武帝劉徹年幼登基;
匈奴更是先後失去了攣鞮冒頓、攣鞮稽粥(老上)兩位雄主,以及攣鞮軍臣、攣鞮伊稚斜兩位守成之主,迎來了攣鞮烏維的時代。
看著漢室那年幼登基,甚至險些被太後廢黜天子位的‘莽夫’,又看了看陷入內部混亂的匈奴,垂垂老矣的衛氏朝鮮君主衛蒙,終於感覺屬於自己的那個機會到了。
於是,衛蒙開始悉心培養起太子衛右渠,並表示: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們衛家君臨天下的時代,很快就要來臨了。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十一年、元光六年),衛氏朝鮮王衛蒙離世;咽氣時,衛蒙再三囑咐太子衛右渠:王師西取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之後的二十年時間裏,漢室便開始展開對朝鮮半島的‘和平統一’行動。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濊君南閭等叛衛右渠,率二十八萬口歸遼東內屬,武帝旋即在遼東塞外置蒼海郡,但統治困難,三年後即罷撤;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朝鮮半島南部諸部族控訴衛氏朝鮮阻礙他們與漢朝通商(實則為阻礙朝鮮諸部朝覲長安),漢武帝派出涉何出使朝鮮,召諭朝鮮王衛右渠臣服漢室。
但對於武帝劉徹的招撫,衛右渠卻並沒有接受,隻是婉言拒絕,並恭敬的送漢使涉何一行迴去。
之後的事,就是一段明明很少有人聽說過,卻令人感到無比熟悉的劇情了。
——迴程途中,漢使涉何殺死朝鮮裨王長,旋即以‘殺朝鮮將’向長安邀功,武帝劉徹讚賞其‘勇武’,便任命涉何為遼東都尉。
聽聞此事,並得知了漢室對此事的處理結果,朝鮮王衛右渠大怒,旋即派出精兵剿殺涉何。
再之後的劇情,大家就更熟悉了。
——漢將涉何‘在鴨綠江畔離奇失蹤’,漢皇劉徹雷霆震怒,羽林大軍轉瞬即至,明明說的是‘親自找找失蹤的涉何’,然則衛氏朝鮮上下,隻轉瞬間立為齏粉······
當然,漢室最後給出的交代是:我們已經查到漢遼東都尉涉何,被朝鮮王衛右渠所派的兵士射殺;漢軍後續的行動,都隻是為英勇戰死的‘涉都尉’報仇雪恨。
就這樣,從涉何出使朝鮮,到朝鮮王衛右渠被屬下殺害,‘獻頭邀寵’於武帝當麵,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衛氏朝鮮,便被盛怒之下的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所顛覆。
千百年前的箕子朝鮮、近百年來的衛氏朝鮮,乃至於朝鮮半島南部的辰國,以及真番、扶餘、高句麗等朝鮮諸部在內的整個朝鮮半島,也自此被完整劃入了華夏版圖之中,成為了‘漢四郡’。
即:樂浪郡、玄菟(tu)郡、真番郡、臨屯郡。
從漢武帝將整個朝鮮半島納入華夏版圖的公元前108年,到朝鮮半島脫離華夏懷抱的魏晉時期(公元4世紀),華夏政權對朝鮮半島的合法統治,維持了足足五百多年之久。
所以,並不是作者yy,又或者是在正文中胡扯、摻私貨。
嚴格意義上來講,朝鮮半島,確確實實是自古以來······
咳咳咳咳咳咳·········
今天算是沒更,明天兩更補上。
帶病創作,實屬不易,還請大家多擔待。
/76/76444/2746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