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曹參以莫名嚴肅的語調,說出這句‘陛下行了躬耕禮,卻因為沒有皇後,而沒能完成親蠶禮’,朝臣百官不由稍低下頭,麵上頓時湧現出些許古怪之色。
倒也不是說,曹參這番拐彎抹角的提議‘立後’,有哪裏出乎了眾人預料;
實際上,與曹參繼任為相一樣,立後一事,雖然也同樣是今天才出現在朝議之上,但人選,卻是早就已經定下了。
——早在夏六月,宣平侯庶長女張嫣,便已經被太後呂雉派人接入宮中,對外說是‘查其脾性’,實際上,卻是已經在讓張嫣練習宮中的禮儀,為來年春天,與劉盈大婚的典禮做準備了。
所以,當曹參在長信殿內、元朔朝議之上委婉提議‘立後以主椒房’時,凡是在這一天能出現在長信殿的人,對皇後的人選都早已心中有數。
真正讓朝臣百官感到有些許別扭的,是今天,由於蕭何亡故的緣故,劉盈在前往長安南郊的‘社稷’之時,並沒有行躬耕禮······
而後,就有了此刻,展現在長信殿內的這一幕。
——個把時辰前,天子劉盈剛在長安南郊表示:蕭何死了,我很難過,躬耕禮就推遲到春天再說吧;
而現在,曹參卻麵不改色的說:陛下行了躬耕禮,卻沒有皇後主持親蠶禮······
但很快,眾人麵上的古怪之色便被次序斂迴,而後被一副‘曹參說的有道理,陛下要不考慮考慮?’的神情所取代。
畢竟再怎麽說,都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而且是沉浸朝堂多年的高官、元勳;
類似‘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技能,或許有些人還沒有徹底掌握,但‘聽別人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技能,還是難不倒這些政壇巨擘的。
見殿內百官這幅模樣,劉盈自也不無不可的稍一點頭,而後便側過身,對呂雉微拱手一拜。
——皇後的冊立,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現實上,都屬於絕對意義上的‘太後職權’。
這其中,固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考慮,除此之外,也有太後這個真正的天下共母,親自為天下人挑選‘母儀天下’的皇後的意味在其中。
實際上,不單單是皇後的冊立,包括皇子、諸侯宗親封王,以及公主、翁主封號並賜予湯沐食邑,乃至於太子儲君的冊立,都在太後的職權範圍內。
在漢室的政治背景下,即便太後不是呂雉,甚至是一個很好欺負的老實人,冊封皇後、太子,以及公主、翁主,亦或是新封皇子、宗親為諸侯王的詔書,也必然是通過太後懿旨的形式完成。
這,還隻是最基礎的。
——若是撇開現實操作難度不談,理論上,太後甚至還具備合法廢立天子的權力!
幾十年前,尚未加冠親政的始皇嬴政,之所以會一怒之下鏟除繼父嫪毐,並摔死那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也正是因為彼時的秦太後趙氏,起了‘廢王另立’的念頭。
後世人都知道:嫪毐、趙後的‘陰謀’,被英明神武的始皇嬴政識破,並輕鬆化解;
但後世大多數人不曾想過的是:如果趙後成功了,那會是怎樣的結果?
答案是:華夏文明將失去始皇嬴政,秦統一天下的腳步會稍有停滯,且秦的曆史上,會多出一個‘嫪’姓太上皇。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不會有人覺得趙後做得不對,也不會有人覺得趙後‘擅權’;
蓋因為‘可行廢立’,本就是太後所擁有的合法權利。
也正是這般滔天的權柄,才足以使得‘漢太後’,成為了後世人口中‘口稱朕,亡稱崩’,位同天子,禮較天子更尊的特殊群體。
如原本的曆史上,高後呂雉廢前少帝,扶立後少帝;
如武帝劉徹登基之後,險些因建元新政,而被太皇太後竇氏廢了天子位;
再比日,為了不讓後世子孫再被‘隨時可能被廢天子位’的恐懼折磨,從而狠下心‘殺母存子’的武帝劉徹······
言歸正傳,既然連‘廢立天子’,都屬於太後的基本權利,那冊立皇後,自更絕非可由‘朝堂共議’的話題。
尤其是當今劉盈,還隻是個尚未加冠成人的‘兒皇帝’,就更使得皇後的冊立,成了太後呂雉的禁臠。
“擇賢淑以主椒房,乃關乎江山社稷、天下蠶桑之大事,不可不鄭重。”
“即此事乃平陽侯擬奏,便由平陽侯親查,長安功侯元勳之中,可有妙齡子女,溫良淑德,得母儀天下之姿?”
輕描淡寫的一語,自是惹得曹參趕忙一拱手,一副‘臣馬上就去辦’得架勢。
但殿內,包括呂雉、曹參在內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曹參需要做的,隻是在未來五天什麽都不做,然後在五日後的常朝,將那個早就內定的人選提上朝堂即可。
立後之事也有了結果,實際上,這場歲首大朝儀,便基本已經臨近尾聲。
至於天子劉盈加冠、親政之事,雖然並沒有被擺上台麵,但實際上,朝臣百官卻已經是心照不宣。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
——《禮》雲:男二十而冠,婚娶以成家,齊身而立業!
也就是說,男子年滿二十歲,就可以算作成年,應該考慮組建家庭,然後創建失業了。
具體到皇帝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簡單來說,便是天子‘加冠而成人,大婚而親政’。
而立後,顯然就是劉盈即將‘大婚’,‘大婚’又是以加冠作為前提,並本身滿足親政的條件;
所以,當曹參明顯帶著呂雉的授意,出身提議‘陛下該立後了’時,其實就已經間接表明了呂雉的態度。
——我兒既然要大婚,那肯定得先加冠;
加了冠,成了婚,自然也就能親政了。
按照常理,朝議進行到這一步,基本就可以宣告結束了。
頂天了去,就是再簡答提幾句‘關中水利’‘少府官營糧米’‘邊防鞏固’之類的老生常談的話題。
但稍有些出乎朝臣百官意料的是:在‘立後’的話題結束之後,那幾道熟悉的身影,便再次站在了長信殿中央。
“衛氏朝鮮使臣燕開······”
“弁韓使臣蒙奚······”
“辰韓使臣王勝······”
“漢朝鮮君箕準!”
“頓首頓首,參見太後、陛下~”
隨著神情各異的幾人齊聲一拜,殿內朝臣百官的麵容,頓時就有些精彩了起來。
“陛下這是······”
“嘿!”
“執幹戚舞······”
“執幹戚舞啊······”
稍一思慮,眾人便反應過來劉盈的用意,彼此稍一對視,而後便爭相挺直腰杆,自發做好了‘隨時配合陛下’的準備。
而在禦階之上,劉盈卻是淺笑著坐迴了禦榻之上,又滿是隨意的一招手。
“朝鮮君,乃朕親敕之封君,於朕當麵,亦當得一席之地。”
劉盈話音未落,殿旁的郎官便拉起一張筵席,在東席中段的位置擺放好。
“臣,謝陛下!”
就見箕準朝劉盈沉沉一拜,而後便帶著一股即像顯擺,又分明帶有些許憤怒的神情,對衛滿使者燕開接連發出幾聲冷哼,才在那處筵席之上安坐下來。
見此狀況,剛好坐在箕準兩側的汁方侯雍齒、桃侯劉襄二人頓時會意,先後同箕準拱手見禮,而後小聲問候起彼此來······
對於三人這稍有失禮的舉動,禦階上的劉盈卻是視而不見,隻神情自然地正過身,再度望向殿內的其餘三人。
“諸位使者此來長安,已有數旬;”
“有外藩使遠來,朕本欲多留,怎奈吾漢家自有祖製:凡諸侯朝長安,滿旬月則當就國;不如令,坐大不敬。”
“諸侯如此,外藩使臣,亦無久滯長安,而不得歸國之理······”
輕聲道出一語,劉盈便自然地止住話頭,朝殿內百官朝臣隱晦遞去一個‘該你們了’的眼神。
接收到劉盈的眼神示意,建成侯呂釋之自是當仁不讓的坐直了身,甚至刻意發出幾聲幹咳,將殿內眾人的注意力吸引的同時,順帶清了清嗓。
“太祖高皇帝尚在之時,曾言於某:若諸侯朝長安而不得歸,恐國中臣民不安,汙長安‘扣王而不允歸’!”
“若外藩使臣朝長安,反半歲而不得歸國,豈不使外藩誤以為:吾漢家不知禮數,竟扣留外藩使臣?”
聽聞呂釋之‘善意’的提醒,箕準、燕開等諸使臣還沒反應過來,卻又見劉盈自然地接過話頭。
“諸使此朝長安,又今歲首元朔,凜冬將至。”
“若朕再留,隻恐大雪封山,冰封千裏;”
“待彼時,諸使縱欲歸國,亦隻得留待開春三月······”
輕描淡寫幾句話,漢家君臣便在諸韓使臣反應過來之前,直接敲定了‘送諸位使者迴國’的議案。
而劉盈之後的所作所為,卻是讓諸韓使者愈發摸不著頭腦。
“諸位即欲歸國,沿途便當有甲士隨行護衛。”
麵不改色的說出這句‘既然你們想迴去’,就見劉盈若有所思的低下頭,而後冷不丁望向朝班西席。
“朕尚記得,前些時日,燕相曾奏請調撥弓羽箭矢、劍盾戈矛,又冬戰之軍糧、冬衣?”
“燕相所請之諸般物什,少府籌辦的如何?”
劉盈一語,整個長信殿內的氛圍都不由一滯!
弓羽箭矢、劍盾戈矛?
‘冬戰’之軍糧、冬衣?
這······
“稟陛下。”
眾人正驚疑之際,還是陽城延搶先反應過來,麵不改色的走出朝班,朝禦階上的劉盈、呂雉稍一拱手。
“臣奉陛下之命,已自少府內帑、長安武庫各出弓、弩箭羽各百萬,劍、盾各萬,戈、矛各五千;”
“軍糧,臣亦已調少府私糧二百萬石,足燕國兵征戰塞外三歲之用。”
“及冬衣,更已於去歲秋九月發出袍五萬、褲五萬,又倍絮之厚褥十萬件。”
說著,陽城延不忘煞有其事的低下頭,沉吟好一會兒,才再次抬起頭。
“若沿途無事,少府發往燕薊之冬衣、厚褥,此刻當已至函穀;不半月,便當送抵燕相之手。”
聽聞陽城延此言,殿內朝臣百官也終於反應過來,趕忙收斂麵上驚疑之色,重新端起了朝臣高官的架子。
尤其是在幾位使者周圍,漢家朝臣都擺出一副‘別看我,無可奉告’的架勢;而雍齒、劉襄二人,則又眉飛色舞的對箕準一陣耳語不止。
看著衛滿使者燕開的麵容,逐漸被一股豬肝色所充斥,禦階上的劉盈也終是暗下鬆了一口氣。
但在明麵上,劉盈卻依舊是一副笑意盈盈的模樣,望向燕開的目光中,甚至帶上了天真爛漫。
“唔,卿萬莫誤解。”
“燕相請調軍糧、冬衣,乃欲北戒胡蠻。”
“縱燕相欲出塞數百裏,亦不過吾漢家自保之舉······”
說著,劉盈不忘自嘲一笑,又自顧自搖了搖頭。
“嗨······”
“也不知何時,吾漢家方能不為北蠻所欺······”
言罷,劉盈不由又是苦澀一笑,而後抬起頭,再次望向陽城延時,神情再度恢複到先前,那雲淡風輕的淡然。
“即燕相所需之軍糧、兵刃皆已備齊,又諸韓使臣將歸燕東,不妨便使二者同行。”
對陽城延做下交代,劉盈不忘淺笑著抬起頭,望向正坐在雍齒、劉襄二人之間,眉宇間一副驚喜之色的箕準。
“朝鮮君即欲歸馬韓,又少府調撥之物即發燕薊,此便同路。”
“又沿途車馬勞頓,得運糧之民夫、甲士隨行,朝鮮君亦當自保無虞?”
聞言,箕準自是喜不自勝的站起身,正要拱手謝恩,卻又似是想起什麽般,嗡時愣在了原地。
神情呆滯的愣了好一會兒,箕準才麵帶忐忑的抬起頭,待看清劉盈顧慮的目光,才終於定了定心神。
“陛,陛下。”
“臣今已失朝鮮社稷,欲歸,便隻得暫歸馬韓。”
“又臣欲歸馬韓,則必先過朝鮮;而今,朝鮮俱為衛滿所有······”
語帶忐忑的說著,箕準不忘惡狠狠瞪一眼燕開,才繼續問道:“臣鬥膽,敢請陛下教之。”
“——此出長安,直至燕薊,臣皆得吾大漢銳士隨行,自無不安;”
“然待至燕薊,臣欲再東行,過朝鮮而往馬韓之時······”
話說一半,箕準便意味深長的止住話頭,隻望向劉盈的目光中,帶上了滿滿的哀求。
而箕準的這個反應,也終於讓劉盈找到了機會。
——一個為這場名為‘執幹戚舞’的舞台劇,畫上完美句號的機會。
“朝鮮君不必過慮~”
就見劉盈不以為意的笑著搖了搖頭,若無旁人般伸出手,朝殿內的燕開一指。
“朕已告衛滿使,責令衛滿歸平壤於朝鮮君。”
以一種好似孩童般的語調,說出這句‘我已經讓衛滿把朝鮮還給你了’,劉盈便麵不改色的稍側過頭。
望向燕開時,劉盈臉上掛著的,依舊是那抹天真到有些可愛的笑容;
隻那雙深邃的眼眸,卻彷如一柄利劍,恨不能直插入燕開的靈魂深處······
“朕之詔諭,衛滿,當無膽不遵······”
“燕卿,以為然否?”
/76/76444/27451393.html
倒也不是說,曹參這番拐彎抹角的提議‘立後’,有哪裏出乎了眾人預料;
實際上,與曹參繼任為相一樣,立後一事,雖然也同樣是今天才出現在朝議之上,但人選,卻是早就已經定下了。
——早在夏六月,宣平侯庶長女張嫣,便已經被太後呂雉派人接入宮中,對外說是‘查其脾性’,實際上,卻是已經在讓張嫣練習宮中的禮儀,為來年春天,與劉盈大婚的典禮做準備了。
所以,當曹參在長信殿內、元朔朝議之上委婉提議‘立後以主椒房’時,凡是在這一天能出現在長信殿的人,對皇後的人選都早已心中有數。
真正讓朝臣百官感到有些許別扭的,是今天,由於蕭何亡故的緣故,劉盈在前往長安南郊的‘社稷’之時,並沒有行躬耕禮······
而後,就有了此刻,展現在長信殿內的這一幕。
——個把時辰前,天子劉盈剛在長安南郊表示:蕭何死了,我很難過,躬耕禮就推遲到春天再說吧;
而現在,曹參卻麵不改色的說:陛下行了躬耕禮,卻沒有皇後主持親蠶禮······
但很快,眾人麵上的古怪之色便被次序斂迴,而後被一副‘曹參說的有道理,陛下要不考慮考慮?’的神情所取代。
畢竟再怎麽說,都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而且是沉浸朝堂多年的高官、元勳;
類似‘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技能,或許有些人還沒有徹底掌握,但‘聽別人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技能,還是難不倒這些政壇巨擘的。
見殿內百官這幅模樣,劉盈自也不無不可的稍一點頭,而後便側過身,對呂雉微拱手一拜。
——皇後的冊立,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現實上,都屬於絕對意義上的‘太後職權’。
這其中,固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考慮,除此之外,也有太後這個真正的天下共母,親自為天下人挑選‘母儀天下’的皇後的意味在其中。
實際上,不單單是皇後的冊立,包括皇子、諸侯宗親封王,以及公主、翁主封號並賜予湯沐食邑,乃至於太子儲君的冊立,都在太後的職權範圍內。
在漢室的政治背景下,即便太後不是呂雉,甚至是一個很好欺負的老實人,冊封皇後、太子,以及公主、翁主,亦或是新封皇子、宗親為諸侯王的詔書,也必然是通過太後懿旨的形式完成。
這,還隻是最基礎的。
——若是撇開現實操作難度不談,理論上,太後甚至還具備合法廢立天子的權力!
幾十年前,尚未加冠親政的始皇嬴政,之所以會一怒之下鏟除繼父嫪毐,並摔死那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也正是因為彼時的秦太後趙氏,起了‘廢王另立’的念頭。
後世人都知道:嫪毐、趙後的‘陰謀’,被英明神武的始皇嬴政識破,並輕鬆化解;
但後世大多數人不曾想過的是:如果趙後成功了,那會是怎樣的結果?
答案是:華夏文明將失去始皇嬴政,秦統一天下的腳步會稍有停滯,且秦的曆史上,會多出一個‘嫪’姓太上皇。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不會有人覺得趙後做得不對,也不會有人覺得趙後‘擅權’;
蓋因為‘可行廢立’,本就是太後所擁有的合法權利。
也正是這般滔天的權柄,才足以使得‘漢太後’,成為了後世人口中‘口稱朕,亡稱崩’,位同天子,禮較天子更尊的特殊群體。
如原本的曆史上,高後呂雉廢前少帝,扶立後少帝;
如武帝劉徹登基之後,險些因建元新政,而被太皇太後竇氏廢了天子位;
再比日,為了不讓後世子孫再被‘隨時可能被廢天子位’的恐懼折磨,從而狠下心‘殺母存子’的武帝劉徹······
言歸正傳,既然連‘廢立天子’,都屬於太後的基本權利,那冊立皇後,自更絕非可由‘朝堂共議’的話題。
尤其是當今劉盈,還隻是個尚未加冠成人的‘兒皇帝’,就更使得皇後的冊立,成了太後呂雉的禁臠。
“擇賢淑以主椒房,乃關乎江山社稷、天下蠶桑之大事,不可不鄭重。”
“即此事乃平陽侯擬奏,便由平陽侯親查,長安功侯元勳之中,可有妙齡子女,溫良淑德,得母儀天下之姿?”
輕描淡寫的一語,自是惹得曹參趕忙一拱手,一副‘臣馬上就去辦’得架勢。
但殿內,包括呂雉、曹參在內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曹參需要做的,隻是在未來五天什麽都不做,然後在五日後的常朝,將那個早就內定的人選提上朝堂即可。
立後之事也有了結果,實際上,這場歲首大朝儀,便基本已經臨近尾聲。
至於天子劉盈加冠、親政之事,雖然並沒有被擺上台麵,但實際上,朝臣百官卻已經是心照不宣。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
——《禮》雲:男二十而冠,婚娶以成家,齊身而立業!
也就是說,男子年滿二十歲,就可以算作成年,應該考慮組建家庭,然後創建失業了。
具體到皇帝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簡單來說,便是天子‘加冠而成人,大婚而親政’。
而立後,顯然就是劉盈即將‘大婚’,‘大婚’又是以加冠作為前提,並本身滿足親政的條件;
所以,當曹參明顯帶著呂雉的授意,出身提議‘陛下該立後了’時,其實就已經間接表明了呂雉的態度。
——我兒既然要大婚,那肯定得先加冠;
加了冠,成了婚,自然也就能親政了。
按照常理,朝議進行到這一步,基本就可以宣告結束了。
頂天了去,就是再簡答提幾句‘關中水利’‘少府官營糧米’‘邊防鞏固’之類的老生常談的話題。
但稍有些出乎朝臣百官意料的是:在‘立後’的話題結束之後,那幾道熟悉的身影,便再次站在了長信殿中央。
“衛氏朝鮮使臣燕開······”
“弁韓使臣蒙奚······”
“辰韓使臣王勝······”
“漢朝鮮君箕準!”
“頓首頓首,參見太後、陛下~”
隨著神情各異的幾人齊聲一拜,殿內朝臣百官的麵容,頓時就有些精彩了起來。
“陛下這是······”
“嘿!”
“執幹戚舞······”
“執幹戚舞啊······”
稍一思慮,眾人便反應過來劉盈的用意,彼此稍一對視,而後便爭相挺直腰杆,自發做好了‘隨時配合陛下’的準備。
而在禦階之上,劉盈卻是淺笑著坐迴了禦榻之上,又滿是隨意的一招手。
“朝鮮君,乃朕親敕之封君,於朕當麵,亦當得一席之地。”
劉盈話音未落,殿旁的郎官便拉起一張筵席,在東席中段的位置擺放好。
“臣,謝陛下!”
就見箕準朝劉盈沉沉一拜,而後便帶著一股即像顯擺,又分明帶有些許憤怒的神情,對衛滿使者燕開接連發出幾聲冷哼,才在那處筵席之上安坐下來。
見此狀況,剛好坐在箕準兩側的汁方侯雍齒、桃侯劉襄二人頓時會意,先後同箕準拱手見禮,而後小聲問候起彼此來······
對於三人這稍有失禮的舉動,禦階上的劉盈卻是視而不見,隻神情自然地正過身,再度望向殿內的其餘三人。
“諸位使者此來長安,已有數旬;”
“有外藩使遠來,朕本欲多留,怎奈吾漢家自有祖製:凡諸侯朝長安,滿旬月則當就國;不如令,坐大不敬。”
“諸侯如此,外藩使臣,亦無久滯長安,而不得歸國之理······”
輕聲道出一語,劉盈便自然地止住話頭,朝殿內百官朝臣隱晦遞去一個‘該你們了’的眼神。
接收到劉盈的眼神示意,建成侯呂釋之自是當仁不讓的坐直了身,甚至刻意發出幾聲幹咳,將殿內眾人的注意力吸引的同時,順帶清了清嗓。
“太祖高皇帝尚在之時,曾言於某:若諸侯朝長安而不得歸,恐國中臣民不安,汙長安‘扣王而不允歸’!”
“若外藩使臣朝長安,反半歲而不得歸國,豈不使外藩誤以為:吾漢家不知禮數,竟扣留外藩使臣?”
聽聞呂釋之‘善意’的提醒,箕準、燕開等諸使臣還沒反應過來,卻又見劉盈自然地接過話頭。
“諸使此朝長安,又今歲首元朔,凜冬將至。”
“若朕再留,隻恐大雪封山,冰封千裏;”
“待彼時,諸使縱欲歸國,亦隻得留待開春三月······”
輕描淡寫幾句話,漢家君臣便在諸韓使臣反應過來之前,直接敲定了‘送諸位使者迴國’的議案。
而劉盈之後的所作所為,卻是讓諸韓使者愈發摸不著頭腦。
“諸位即欲歸國,沿途便當有甲士隨行護衛。”
麵不改色的說出這句‘既然你們想迴去’,就見劉盈若有所思的低下頭,而後冷不丁望向朝班西席。
“朕尚記得,前些時日,燕相曾奏請調撥弓羽箭矢、劍盾戈矛,又冬戰之軍糧、冬衣?”
“燕相所請之諸般物什,少府籌辦的如何?”
劉盈一語,整個長信殿內的氛圍都不由一滯!
弓羽箭矢、劍盾戈矛?
‘冬戰’之軍糧、冬衣?
這······
“稟陛下。”
眾人正驚疑之際,還是陽城延搶先反應過來,麵不改色的走出朝班,朝禦階上的劉盈、呂雉稍一拱手。
“臣奉陛下之命,已自少府內帑、長安武庫各出弓、弩箭羽各百萬,劍、盾各萬,戈、矛各五千;”
“軍糧,臣亦已調少府私糧二百萬石,足燕國兵征戰塞外三歲之用。”
“及冬衣,更已於去歲秋九月發出袍五萬、褲五萬,又倍絮之厚褥十萬件。”
說著,陽城延不忘煞有其事的低下頭,沉吟好一會兒,才再次抬起頭。
“若沿途無事,少府發往燕薊之冬衣、厚褥,此刻當已至函穀;不半月,便當送抵燕相之手。”
聽聞陽城延此言,殿內朝臣百官也終於反應過來,趕忙收斂麵上驚疑之色,重新端起了朝臣高官的架子。
尤其是在幾位使者周圍,漢家朝臣都擺出一副‘別看我,無可奉告’的架勢;而雍齒、劉襄二人,則又眉飛色舞的對箕準一陣耳語不止。
看著衛滿使者燕開的麵容,逐漸被一股豬肝色所充斥,禦階上的劉盈也終是暗下鬆了一口氣。
但在明麵上,劉盈卻依舊是一副笑意盈盈的模樣,望向燕開的目光中,甚至帶上了天真爛漫。
“唔,卿萬莫誤解。”
“燕相請調軍糧、冬衣,乃欲北戒胡蠻。”
“縱燕相欲出塞數百裏,亦不過吾漢家自保之舉······”
說著,劉盈不忘自嘲一笑,又自顧自搖了搖頭。
“嗨······”
“也不知何時,吾漢家方能不為北蠻所欺······”
言罷,劉盈不由又是苦澀一笑,而後抬起頭,再次望向陽城延時,神情再度恢複到先前,那雲淡風輕的淡然。
“即燕相所需之軍糧、兵刃皆已備齊,又諸韓使臣將歸燕東,不妨便使二者同行。”
對陽城延做下交代,劉盈不忘淺笑著抬起頭,望向正坐在雍齒、劉襄二人之間,眉宇間一副驚喜之色的箕準。
“朝鮮君即欲歸馬韓,又少府調撥之物即發燕薊,此便同路。”
“又沿途車馬勞頓,得運糧之民夫、甲士隨行,朝鮮君亦當自保無虞?”
聞言,箕準自是喜不自勝的站起身,正要拱手謝恩,卻又似是想起什麽般,嗡時愣在了原地。
神情呆滯的愣了好一會兒,箕準才麵帶忐忑的抬起頭,待看清劉盈顧慮的目光,才終於定了定心神。
“陛,陛下。”
“臣今已失朝鮮社稷,欲歸,便隻得暫歸馬韓。”
“又臣欲歸馬韓,則必先過朝鮮;而今,朝鮮俱為衛滿所有······”
語帶忐忑的說著,箕準不忘惡狠狠瞪一眼燕開,才繼續問道:“臣鬥膽,敢請陛下教之。”
“——此出長安,直至燕薊,臣皆得吾大漢銳士隨行,自無不安;”
“然待至燕薊,臣欲再東行,過朝鮮而往馬韓之時······”
話說一半,箕準便意味深長的止住話頭,隻望向劉盈的目光中,帶上了滿滿的哀求。
而箕準的這個反應,也終於讓劉盈找到了機會。
——一個為這場名為‘執幹戚舞’的舞台劇,畫上完美句號的機會。
“朝鮮君不必過慮~”
就見劉盈不以為意的笑著搖了搖頭,若無旁人般伸出手,朝殿內的燕開一指。
“朕已告衛滿使,責令衛滿歸平壤於朝鮮君。”
以一種好似孩童般的語調,說出這句‘我已經讓衛滿把朝鮮還給你了’,劉盈便麵不改色的稍側過頭。
望向燕開時,劉盈臉上掛著的,依舊是那抹天真到有些可愛的笑容;
隻那雙深邃的眼眸,卻彷如一柄利劍,恨不能直插入燕開的靈魂深處······
“朕之詔諭,衛滿,當無膽不遵······”
“燕卿,以為然否?”
/76/76444/2745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