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劉邦駕崩、劉盈繼位後的第一次朝議,便在劉盈一句‘別的事都想放在一邊,先操辦大行皇帝的喪事’的吩咐後,畫上了一個略有些倉促的句號。
而此次朝議的內容,也並沒有什麽令人出乎意料的部分。
——新君年幼,由太後暫掌朝政,直至君王成年,本就是自春秋戰國以來約定俗成的規矩。
即便今天,劉盈將這個想法透露的太過露骨了些,卻也是無傷大雅。
至於劉盈最後讓叔孫通官複原職,擔任奉常,並製定專屬於大行皇帝劉邦的禮、樂,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理。
乍一聽上去,‘製定專屬於某人的禮、樂’,或許會讓人有些不明所以。
但實際上,自‘禮’‘樂’二物出現在華夏大地時起,製定禮、樂,都隻意味著一件事。
——立廟!
所以,為先皇劉邦製定專屬禮、樂,隻是劉盈隱晦的說法;
直白點說,其實就是劉盈對叔孫通下令:你們奉常牽頭,朝臣百官商量著,準備給先皇立廟吧。
而為先皇立廟,放在其他時期的皇帝身上,或許多少還有些商量的空間。
但為劉邦立廟,卻是根本不需要商量、考慮的。
——早在登上皇位,向天下宣布‘劉漢社稷已立’的那一天,劉邦便已經憑借開漢國祚的功績,為死後的自己預定了一座廟!
甚至就連廟號,其實也早已注定,根本沒有什麽商量的必要。
鼎立社稷,開一朝之國祚,為太祖也。
至於劉盈為什麽要在這種必將發生,也必須要做的事情上,還要用那麽隱晦的措辭,卻也是讓朝臣百官因劉盈的‘嚴謹’,而在心中對劉盈更重視了一分。
首先,為先皇立廟這種事,從孝道的角度來講,當然是沒錯——老爹死了,做兒子的給老爹臉上貼點金,誰都挑不出不對。
但從‘民煮’,以及尊重朝堂、尊重朝臣百官的角度上,如果天子直接下令‘我決定給老爹立廟,你們去準備準備吧’,便多少有些違背‘社稷大事,君臣共議而決’而潛規則。
尤其是劉盈尚未加冠便繼承皇帝之位,就更要維序這種表麵上的‘民煮’,以表現自己對朝堂、對朝臣百官的尊重了。
其次,便是一個青史未有,頭一次出現在華夏曆史上的尷尬問題,使得劉盈,並不能直接說‘朕要給先皇立廟,你們去準備準備’。
——作為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太祖!
而太祖廟,自古以來就被天下簡稱為:太廟。
問題的關鍵,也正是在此。
——如今的漢室,已經有一座太廟了······
兩年前的漢十年,太上皇劉煓駕崩,之後天子劉邦便下令:為太上皇劉煓立廟!
而劉煓哪座廟,雖然全稱是‘太上皇廟’,但簡稱,也已經被默認為‘太廟’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給劉邦立個‘太祖廟’,那往後,漢室就會有兩個太廟。
很顯然,作為劉漢社稷的法理依據和法統來源,開國皇帝劉邦的廟,必須是獨一無二的,絕不容混淆。
所以,劉盈才以一句‘製定禮、樂’隱晦的提醒叔孫通,以及朝中的公卿大臣們:大家夥,立廟這個事兒,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總不能真給先皇立第二個‘太廟’啊?
很顯然,朝中但凡是個叫得上名號的人物,也都聽出了劉盈的這一層意圖,
在散朝之後,幾乎每一個有義務參與此事的朝臣,便都雲集在了奉常叔孫通,以及丞相蕭何、禦史大夫曹參二人身邊。
七天之後,劉邦入葬長陵之日,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終是被丞相蕭何擺在了新君劉盈案前。
——大行皇帝開漢國祚,功當立廟,號曰:太祖。
又縱觀古今,功高莫過於太祖皇帝,凡諡法皆不能論;故朝臣百官共議,諡太祖皇帝曰:高。
至此,駕崩的先皇劉邦,便已是被漢室蓋棺定論:太祖高皇帝。
至於劉盈為老爹劉邦所立的那座廟,也自此被稱之為:高廟······
·
漢十二年夏五月,長安東郊。
天子劉盈的身影,早早便出現在了長樂宮以東二十裏處。
就見少年天子身著冠玄,外披麻喪,頭頂硫冠,額係孝帶,迎風屹立於禦輦旁,似是在等候什麽人。
在禦輦旁,則是已經被任為未央宮宦者令的小太監春陀,以及帶領著禁軍武卒護衛禦輦兩側的郎中令武虎。
沒等一會兒,就見兩架明明不算陳舊,卻又沾滿泥塵、灰土,絲毫看不出車主身份的馬車出現在天邊。
馬車上的馬夫饒是口幹舌燥,滿麵泥塵,也仍是不住的揮舞著馬鞭;
兩架馬車也並不是一前一後,而似是互無關係般,自顧自飛馳在直道之上。
片刻的功夫,兩架馬車便已駛近,看清等候於此的禦輦,也隻稍放慢了些許速度。
待來到距離禦輦約五十步的位置,兩輛馬車便隨著幾聲老馬的嘶鳴,而停在了直道之上。
幾乎是在馬車停穩的同一時間,就見一道略顯福態的身影從其中一輛馬車內鑽出,顧不上整理著裝,便朝著劉盈的方向小跑而來。
待看清劉盈身上的麻喪,以及頭頂係著的孝帶,那人終是止下腳步,神情哀痛的呆愣片刻,便無力的癱跪在了地上。
“父皇······”
“父皇!!”
“父皇~~~~~~”
哀婉的哭嚎聲響徹雲間,惹得劉盈也不由再度紅了眼眶。
稍走上前,含淚將那道身影從地上扶起,劉盈的語調中,也已是悄然帶上了些許更咽。
“王兄······”
“嘶。”
“王兄節哀······”
吸溜一下鼻涕,又將滿麵崩潰的兄長劉肥從地上扶起,劉盈又不忘拍了拍兄長的胖手,以稍作撫慰。
這麽一會兒的功夫,劉交也已是從另一輛馬車內走出,由一名同樣身穿喪服的青年扶著走上前,眼含熱淚的稍唿出一口濁氣。
強自按捺住心中的哀痛,就見劉交滿目瘡痍的側過身,將手臂從身旁的青年手中抽迴,這才正過身,對劉盈緩緩一拱手。
“楚王臣交,參見陛下······”
“楚王太子臣劉辟非,參見陛下······”
聽聞劉交父子二人這聲拜喏,劉盈也隻哀痛的走上前,輕輕伸出手。
“王叔請起······”
“太子請起·········”
將劉交從地上扶起,又對一旁得楚王太子劉辟非微微一點頭,劉盈便自然地上前扶住劉交的胳膊,語調中,卻又立時帶上了更咽。
“王叔。”
“父,父皇······”
半句話都還沒道出口,劉盈便又帶上了哭腔,愣是沒能將後半句話說完。
卻見劉交慘笑著抬起頭,在劉盈麵龐之上深深注視片刻,才又緩緩低下頭。
“陛下節哀······”
“皇兄英明神武,引天公嫉羨。”
“陛下當承繼皇兄之誌,以安此萬裏江山、宗廟社稷······”
聽聞劉交此言,劉盈也垂淚一點頭,又擦去眼角的淚珠,才扶著劉交轉過身。
見身後的兄長劉肥,還似一個孩童般嚎哭抹淚,劉盈便扶著劉交稍走上前。
“三日前,父皇已入葬長陵。”
“王兄、王叔,不若便同朕共輦,向入長安暫歇,再往長陵吊唁吧······”
聞劉盈此言,劉肥自是置若罔聞,仍是用手臂不斷地擦著淚水,活脫一副小孩被搶走玩具的模樣。
倒是被劉盈扶著的劉交聞言一愣,不假思索的將手輕輕一抽。
“陛下美意,臣,受寵若驚······”
就見劉交趕忙正過身,對劉盈稍一拱手,才麵帶忐忑道:“然禦輦,天子之物也,臣者,社稷之臣也;”
“臣子之身,而用天子之物······”
“此,恐非人臣之道。”
“還望陛下贖罪,許臣自乘車,而隨於聖駕之後······”
輕聲道出此言,不等劉盈開口,就見劉交已是側過身,一副這就要迴到自己馬車上的架勢。
見此,劉盈卻再次吸了下鼻涕,才上前將劉交稍一攔。
“王叔不必如此拘謹。”
說著,劉盈又側過身,滿目哀沉的看向仍哀苦不止的兄長劉肥。
“父皇駕崩,朕未冠而肩社稷之重,縱心有言,亦欲言於人而不得。”
“王兄、王叔遠來,何不稍聞朕之心語,也好使朕稍得舒心?”
卻見劉交聞言,仍就沒有絲毫遲疑,便再次麵帶愁苦的對劉盈一拱手。
“陛下所言甚是······”
“然臣以為,君臣之禮、上下之序,斷不可亂之。”
“還望陛下恤臣之意,稍行寬恕;待入宮中,臣,必於陛下徹夜長談,以疏陛下之念······”
言罷,劉交再次朝劉盈深一拜,而後便在王太子劉辟非的攙扶下,朝著不遠處,那架根本看不出是‘王駕’的馬車走去。
見劉交如此固執,劉盈也隻好打消念頭,迴過身,見劉肥依舊是一副哀嚎不止的模樣,麵色隻稍一僵。
“嗯······”
暗下稍一思慮,劉盈便調整好麵容,走上前,扶起劉肥的手。
“王兄節哀······”
“待入宮中,弟於王兄,再言此間之事······”
對於劉盈口中道出的話,齊王劉肥卻仍似是充耳不聞,隻仍啼哭著,任由自己被劉盈扶著,向不遠處的禦輦走去。
待劉肥被劉盈扶上禦輦,又下令迴宮,禦輦便緩緩朝著長安城的方向駛去。
隻不過,沒有任何人注意到:在禦輦後,那輛坐著劉交、劉辟非父子二人的王駕之上,楚王劉交卻是掀起了車簾,神情嚴峻的注視著不遠處的禦輦。
“父王。”
一聲輕喚,頓時嚇得劉交趕忙鬆開車簾,待看清是兒子劉辟非,這才不由稍鬆了口氣。
見劉交這般模樣,王太子劉辟非卻是悄然皺起了眉。
“父王。”
“齊王今日之作態······”
“往日,齊王便曾為皇後養於膝下,與陛下更情同手足。”
“齊王今日之舉,陛下······”
“當是不會怪罪?”
“屁話!!!”
卻見劉交猛地發出一聲低吼,又後怕的掀開車簾,看了看王駕周圍。
確定車外沒有‘隔車之耳’,劉交又略帶警告的看了看禦車的馬夫,才終是將目光收迴,滿是嚴肅的看向眼前的劉辟非。
“陛下向來寬仁,於齊王情同手足,又稍年幼於齊王;齊王稍有僭越,陛下確或視若無睹。”
“然今之漢家,可並非隻陛下做主!”
神情滿帶驚恐的道出一語,劉交不忘將上本身再俯下些,音量更是再壓低了一分。
“寡人聞,先皇駕崩次日,陛下便於長信殿明言:太後居長樂而掌朝政,直至陛下加冠!”
“——須知陛下今,年不過十五而已!”
“男年二十加冠,陛下若欲加冠親政,還當複五載!”
“此五載,便皆由太後全掌漢室!”
說到這裏,劉交的麵容之上,已盡是一抹駭然,以及一抹深深地擔憂。
“先皇尚在之時,呂氏,便屢屢有僭越之舉。”
“更彭城之戰,先皇兵敗,周呂侯呂澤更威逼先皇,以立陛下為王儲!”
“後周呂侯戰歿代北,呂氏方稍恭謹了些;然前歲,太上皇駕崩,先皇欲易儲之時,太後更隻皇後之身,便迫先皇全消易儲之念!”
“先皇尚在之時亦如此,何況今先皇大行,又彼時之皇後,已為今日之太後,更全掌漢祚?”
滿是擔憂的道出此語,劉交終是再度直起身,將車簾稍掀起一腳,望向前方的禦輦的目光中,盡是憂心忡忡。
“先皇大行,皇後又以太後之身,臨朝掌政。”
“齊王今日之舉,縱陛下不怪,皇後,亦絕不能容······”
“唉~”
“皇兄屍骨未寒,便臨此變······”
“但願再出長安之時,寡人,仍可於齊王共出函穀,以就封國······”
語帶唏噓的道出此語,劉交卻依舊抓著車簾,望向禦輦的目光,也不由愈發深邃了起來。
“更況陛下,乃皇兄之子······”
“於齊王今日之舉,陛下,亦未必無懷恨於心······”
“齊王······”
“唉·············”
而此次朝議的內容,也並沒有什麽令人出乎意料的部分。
——新君年幼,由太後暫掌朝政,直至君王成年,本就是自春秋戰國以來約定俗成的規矩。
即便今天,劉盈將這個想法透露的太過露骨了些,卻也是無傷大雅。
至於劉盈最後讓叔孫通官複原職,擔任奉常,並製定專屬於大行皇帝劉邦的禮、樂,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理。
乍一聽上去,‘製定專屬於某人的禮、樂’,或許會讓人有些不明所以。
但實際上,自‘禮’‘樂’二物出現在華夏大地時起,製定禮、樂,都隻意味著一件事。
——立廟!
所以,為先皇劉邦製定專屬禮、樂,隻是劉盈隱晦的說法;
直白點說,其實就是劉盈對叔孫通下令:你們奉常牽頭,朝臣百官商量著,準備給先皇立廟吧。
而為先皇立廟,放在其他時期的皇帝身上,或許多少還有些商量的空間。
但為劉邦立廟,卻是根本不需要商量、考慮的。
——早在登上皇位,向天下宣布‘劉漢社稷已立’的那一天,劉邦便已經憑借開漢國祚的功績,為死後的自己預定了一座廟!
甚至就連廟號,其實也早已注定,根本沒有什麽商量的必要。
鼎立社稷,開一朝之國祚,為太祖也。
至於劉盈為什麽要在這種必將發生,也必須要做的事情上,還要用那麽隱晦的措辭,卻也是讓朝臣百官因劉盈的‘嚴謹’,而在心中對劉盈更重視了一分。
首先,為先皇立廟這種事,從孝道的角度來講,當然是沒錯——老爹死了,做兒子的給老爹臉上貼點金,誰都挑不出不對。
但從‘民煮’,以及尊重朝堂、尊重朝臣百官的角度上,如果天子直接下令‘我決定給老爹立廟,你們去準備準備吧’,便多少有些違背‘社稷大事,君臣共議而決’而潛規則。
尤其是劉盈尚未加冠便繼承皇帝之位,就更要維序這種表麵上的‘民煮’,以表現自己對朝堂、對朝臣百官的尊重了。
其次,便是一個青史未有,頭一次出現在華夏曆史上的尷尬問題,使得劉盈,並不能直接說‘朕要給先皇立廟,你們去準備準備’。
——作為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太祖!
而太祖廟,自古以來就被天下簡稱為:太廟。
問題的關鍵,也正是在此。
——如今的漢室,已經有一座太廟了······
兩年前的漢十年,太上皇劉煓駕崩,之後天子劉邦便下令:為太上皇劉煓立廟!
而劉煓哪座廟,雖然全稱是‘太上皇廟’,但簡稱,也已經被默認為‘太廟’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給劉邦立個‘太祖廟’,那往後,漢室就會有兩個太廟。
很顯然,作為劉漢社稷的法理依據和法統來源,開國皇帝劉邦的廟,必須是獨一無二的,絕不容混淆。
所以,劉盈才以一句‘製定禮、樂’隱晦的提醒叔孫通,以及朝中的公卿大臣們:大家夥,立廟這個事兒,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總不能真給先皇立第二個‘太廟’啊?
很顯然,朝中但凡是個叫得上名號的人物,也都聽出了劉盈的這一層意圖,
在散朝之後,幾乎每一個有義務參與此事的朝臣,便都雲集在了奉常叔孫通,以及丞相蕭何、禦史大夫曹參二人身邊。
七天之後,劉邦入葬長陵之日,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終是被丞相蕭何擺在了新君劉盈案前。
——大行皇帝開漢國祚,功當立廟,號曰:太祖。
又縱觀古今,功高莫過於太祖皇帝,凡諡法皆不能論;故朝臣百官共議,諡太祖皇帝曰:高。
至此,駕崩的先皇劉邦,便已是被漢室蓋棺定論:太祖高皇帝。
至於劉盈為老爹劉邦所立的那座廟,也自此被稱之為:高廟······
·
漢十二年夏五月,長安東郊。
天子劉盈的身影,早早便出現在了長樂宮以東二十裏處。
就見少年天子身著冠玄,外披麻喪,頭頂硫冠,額係孝帶,迎風屹立於禦輦旁,似是在等候什麽人。
在禦輦旁,則是已經被任為未央宮宦者令的小太監春陀,以及帶領著禁軍武卒護衛禦輦兩側的郎中令武虎。
沒等一會兒,就見兩架明明不算陳舊,卻又沾滿泥塵、灰土,絲毫看不出車主身份的馬車出現在天邊。
馬車上的馬夫饒是口幹舌燥,滿麵泥塵,也仍是不住的揮舞著馬鞭;
兩架馬車也並不是一前一後,而似是互無關係般,自顧自飛馳在直道之上。
片刻的功夫,兩架馬車便已駛近,看清等候於此的禦輦,也隻稍放慢了些許速度。
待來到距離禦輦約五十步的位置,兩輛馬車便隨著幾聲老馬的嘶鳴,而停在了直道之上。
幾乎是在馬車停穩的同一時間,就見一道略顯福態的身影從其中一輛馬車內鑽出,顧不上整理著裝,便朝著劉盈的方向小跑而來。
待看清劉盈身上的麻喪,以及頭頂係著的孝帶,那人終是止下腳步,神情哀痛的呆愣片刻,便無力的癱跪在了地上。
“父皇······”
“父皇!!”
“父皇~~~~~~”
哀婉的哭嚎聲響徹雲間,惹得劉盈也不由再度紅了眼眶。
稍走上前,含淚將那道身影從地上扶起,劉盈的語調中,也已是悄然帶上了些許更咽。
“王兄······”
“嘶。”
“王兄節哀······”
吸溜一下鼻涕,又將滿麵崩潰的兄長劉肥從地上扶起,劉盈又不忘拍了拍兄長的胖手,以稍作撫慰。
這麽一會兒的功夫,劉交也已是從另一輛馬車內走出,由一名同樣身穿喪服的青年扶著走上前,眼含熱淚的稍唿出一口濁氣。
強自按捺住心中的哀痛,就見劉交滿目瘡痍的側過身,將手臂從身旁的青年手中抽迴,這才正過身,對劉盈緩緩一拱手。
“楚王臣交,參見陛下······”
“楚王太子臣劉辟非,參見陛下······”
聽聞劉交父子二人這聲拜喏,劉盈也隻哀痛的走上前,輕輕伸出手。
“王叔請起······”
“太子請起·········”
將劉交從地上扶起,又對一旁得楚王太子劉辟非微微一點頭,劉盈便自然地上前扶住劉交的胳膊,語調中,卻又立時帶上了更咽。
“王叔。”
“父,父皇······”
半句話都還沒道出口,劉盈便又帶上了哭腔,愣是沒能將後半句話說完。
卻見劉交慘笑著抬起頭,在劉盈麵龐之上深深注視片刻,才又緩緩低下頭。
“陛下節哀······”
“皇兄英明神武,引天公嫉羨。”
“陛下當承繼皇兄之誌,以安此萬裏江山、宗廟社稷······”
聽聞劉交此言,劉盈也垂淚一點頭,又擦去眼角的淚珠,才扶著劉交轉過身。
見身後的兄長劉肥,還似一個孩童般嚎哭抹淚,劉盈便扶著劉交稍走上前。
“三日前,父皇已入葬長陵。”
“王兄、王叔,不若便同朕共輦,向入長安暫歇,再往長陵吊唁吧······”
聞劉盈此言,劉肥自是置若罔聞,仍是用手臂不斷地擦著淚水,活脫一副小孩被搶走玩具的模樣。
倒是被劉盈扶著的劉交聞言一愣,不假思索的將手輕輕一抽。
“陛下美意,臣,受寵若驚······”
就見劉交趕忙正過身,對劉盈稍一拱手,才麵帶忐忑道:“然禦輦,天子之物也,臣者,社稷之臣也;”
“臣子之身,而用天子之物······”
“此,恐非人臣之道。”
“還望陛下贖罪,許臣自乘車,而隨於聖駕之後······”
輕聲道出此言,不等劉盈開口,就見劉交已是側過身,一副這就要迴到自己馬車上的架勢。
見此,劉盈卻再次吸了下鼻涕,才上前將劉交稍一攔。
“王叔不必如此拘謹。”
說著,劉盈又側過身,滿目哀沉的看向仍哀苦不止的兄長劉肥。
“父皇駕崩,朕未冠而肩社稷之重,縱心有言,亦欲言於人而不得。”
“王兄、王叔遠來,何不稍聞朕之心語,也好使朕稍得舒心?”
卻見劉交聞言,仍就沒有絲毫遲疑,便再次麵帶愁苦的對劉盈一拱手。
“陛下所言甚是······”
“然臣以為,君臣之禮、上下之序,斷不可亂之。”
“還望陛下恤臣之意,稍行寬恕;待入宮中,臣,必於陛下徹夜長談,以疏陛下之念······”
言罷,劉交再次朝劉盈深一拜,而後便在王太子劉辟非的攙扶下,朝著不遠處,那架根本看不出是‘王駕’的馬車走去。
見劉交如此固執,劉盈也隻好打消念頭,迴過身,見劉肥依舊是一副哀嚎不止的模樣,麵色隻稍一僵。
“嗯······”
暗下稍一思慮,劉盈便調整好麵容,走上前,扶起劉肥的手。
“王兄節哀······”
“待入宮中,弟於王兄,再言此間之事······”
對於劉盈口中道出的話,齊王劉肥卻仍似是充耳不聞,隻仍啼哭著,任由自己被劉盈扶著,向不遠處的禦輦走去。
待劉肥被劉盈扶上禦輦,又下令迴宮,禦輦便緩緩朝著長安城的方向駛去。
隻不過,沒有任何人注意到:在禦輦後,那輛坐著劉交、劉辟非父子二人的王駕之上,楚王劉交卻是掀起了車簾,神情嚴峻的注視著不遠處的禦輦。
“父王。”
一聲輕喚,頓時嚇得劉交趕忙鬆開車簾,待看清是兒子劉辟非,這才不由稍鬆了口氣。
見劉交這般模樣,王太子劉辟非卻是悄然皺起了眉。
“父王。”
“齊王今日之作態······”
“往日,齊王便曾為皇後養於膝下,與陛下更情同手足。”
“齊王今日之舉,陛下······”
“當是不會怪罪?”
“屁話!!!”
卻見劉交猛地發出一聲低吼,又後怕的掀開車簾,看了看王駕周圍。
確定車外沒有‘隔車之耳’,劉交又略帶警告的看了看禦車的馬夫,才終是將目光收迴,滿是嚴肅的看向眼前的劉辟非。
“陛下向來寬仁,於齊王情同手足,又稍年幼於齊王;齊王稍有僭越,陛下確或視若無睹。”
“然今之漢家,可並非隻陛下做主!”
神情滿帶驚恐的道出一語,劉交不忘將上本身再俯下些,音量更是再壓低了一分。
“寡人聞,先皇駕崩次日,陛下便於長信殿明言:太後居長樂而掌朝政,直至陛下加冠!”
“——須知陛下今,年不過十五而已!”
“男年二十加冠,陛下若欲加冠親政,還當複五載!”
“此五載,便皆由太後全掌漢室!”
說到這裏,劉交的麵容之上,已盡是一抹駭然,以及一抹深深地擔憂。
“先皇尚在之時,呂氏,便屢屢有僭越之舉。”
“更彭城之戰,先皇兵敗,周呂侯呂澤更威逼先皇,以立陛下為王儲!”
“後周呂侯戰歿代北,呂氏方稍恭謹了些;然前歲,太上皇駕崩,先皇欲易儲之時,太後更隻皇後之身,便迫先皇全消易儲之念!”
“先皇尚在之時亦如此,何況今先皇大行,又彼時之皇後,已為今日之太後,更全掌漢祚?”
滿是擔憂的道出此語,劉交終是再度直起身,將車簾稍掀起一腳,望向前方的禦輦的目光中,盡是憂心忡忡。
“先皇大行,皇後又以太後之身,臨朝掌政。”
“齊王今日之舉,縱陛下不怪,皇後,亦絕不能容······”
“唉~”
“皇兄屍骨未寒,便臨此變······”
“但願再出長安之時,寡人,仍可於齊王共出函穀,以就封國······”
語帶唏噓的道出此語,劉交卻依舊抓著車簾,望向禦輦的目光,也不由愈發深邃了起來。
“更況陛下,乃皇兄之子······”
“於齊王今日之舉,陛下,亦未必無懷恨於心······”
“齊王······”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