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


    幾乎是在聽到‘宣平侯’這幾字的同時,劉邦便猛地一拍麵前的案幾,順勢站起身,滿是憤怒的咬緊牙槽。


    “那混賬,怎還有臉見朕?!”


    “去!”


    “告訴那廝,從哪來,就滾迴哪去!!!”


    怒不可遏的嘶吼著,劉邦的胸膛也劇烈起伏起來,麵容上,隻盡是一片滔滔怒火。


    後世人常說:丈母娘看女婿,那是越看越對眼。


    但這句話放到劉邦、張敖這丈婿二人身上,卻是徹底顛倒了過來。


    每次看到張敖······


    不!


    甚至都不用親眼看到,單隻是張敖那張臉,每出現在劉邦腦海當中時,劉邦心中,就會不由自主的湧上一股衝動。


    ——破口大罵,甚至對張敖拳打腳踢的衝動!


    而在劉邦身側,看到劉邦不出意外的再次做出這幅架勢,夏侯嬰語結之餘,暗地裏也是止不住的一陣苦歎。


    作為臣子,夏侯嬰自然不好去說劉邦對某人的態度。


    但作為多年來朝夕相處的‘把兄弟’,以及天子劉邦雷打不動的禦用馬車夫,劉邦對張敖這股莫名而來的怒火,夏侯嬰,實在是太清楚其由來了。


    說起這件事,就又要說道五年前,那場發生在平城的漢匈大戰。


    最開始,是韓王信以‘王都距邊關太遠,不便作戰’為由,請求天子劉邦遷都馬邑,並得到了長安朝堂的許可。


    而後,便是韓王信在自己的王都,也是漢匈第一線:馬邑被圍,苦等援軍而未果,最終無奈開城獻降。


    在投降時,韓王信究竟有沒有哪怕一絲羞愧,世人不從得知。


    但天下人看在眼裏的,是韓王信獻降之後,將‘二鬼子比鬼子更可恨’這句話完完全全的詮釋了出來。


    韓王信於馬邑獻降,代地自是門洞大開,偏偏毗鄰代地的燕、趙兩國,也處在一個十分微妙的時間節點。


    ——在韓王信於馬邑獻降的前一年,燕王臧荼謀反被誅,長安侯盧綰得以受封燕王;


    而在韓王信獻降之時,盧綰成為燕王還不到一年,燕國內部都還沒整理清楚,對背靠匈奴主力大軍,齜牙咧嘴衝向漢室府邸的韓王信,彼時的燕王盧綰根本提供不了什麽幫助。


    至於趙國,情況也是非常相似。


    ——幾乎是在臧荼謀反被誅的同時,初代趙王張耳病逝,王太子張敖繼位,是為二世趙王。


    按理來說,雖然趙國沒有像燕國那般發生叛亂,但諸侯罔替,也總是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厘清頭緒。


    簡單來說,就是權力的交接哪怕再平穩,也總歸需要時間。


    而這,也就成為了劉邦反感張敖的第一個心刺:在平城戰役中,張敖所掌控的趙國,幾乎沒有對劉邦給出絲毫幫助。


    燕、趙沒有助力,代地又因為韓王信的緣故盡數失控,這也使得劉邦在經曆平城一戰,尤其是那場為期七天七夜的‘白登之圍’後,心中堆積的無盡惱怒。


    夏侯嬰至今還記得,那一年,自平城迴轉長安之後,劉邦說了什麽話。


    ——盧綰剛獲封,又毗鄰邊牆,無力調撥燕軍便也罷了;他張敖承襲乃父之位,且遠邊牆數百裏,又為何不調兵助朕?!


    喊出這句抱怨之語後,劉邦便似是為了瀉怒般,馬不停蹄去了趟楚國。


    然後,就是楚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的消息傳迴長安。


    等劉邦將弟弟劉交封為楚王,又帶著已經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迴到長安時,讓劉邦討厭張敖的第二件事發生了。


    在平城戰役之後,包括劉邦在內的整個長安朝堂,都已經決定與匈奴暫且簽訂和平條約,以專心平定內部。


    而簽訂條約,自然需要一些輔助手段,比如和親。


    在當時,劉邦所選定的和親人選,便是自己的長公主,如今的魯元主:劉樂。


    但不出所有人意料,對於劉邦要將自己的寶貝女兒嫁去匈奴的計劃,皇後呂雉,表達出了非常強烈的憤怒!


    也不出意外的,呂雉這邊一怒,劉邦就偃旗息鼓,選了個宮女假扮公主,就給匈奴人送去了。


    至於劉樂,則是被呂後極具效率的嫁給了彼時的趙王張敖,以絕劉邦‘嫁女匈奴’的禍心······


    或許聽上去,或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劉邦堂堂天子之貴,能在‘和親’這種涉及國家大事的外交事件中,這麽輕易的被呂後嚇住?


    原本被劉邦用作和親所用的魯元主劉樂,能因為呂雉一怒,就嫁給了趙王張敖,成為了王後?


    實際上,在這整個事件中,有一個人,被當時的朝堂、世人,乃至於史學家所‘忽略’了。


    韓王信於馬邑獻降,又在之後跟隨匈奴人一起跑去了草原,那韓王信留下的代地,是由什麽人接替防守位置的?


    從後世太史公所寫下的那句‘戰歿代地,死王事’就不難發現:在漢匈平城戰役後,接替因韓王信叛逃而出現空缺的代地防線的,正是那個為史學家極力忌諱的漢開國元勳:周呂令武侯,呂澤。


    這麽說來,這看似不合常理的一切,就都合理了起來。


    ——侄女兒要被嫁去匈奴,就算皇後呂雉答應,手握兵權、駐守邊牆,又於開國元勳中威望甚高的呂澤,能答應?!


    別忘了,就連劉邦易儲的念頭,那也是在呂澤戰死之後,才逐漸出現在長安的!


    呂澤死前,就算劉邦也已將‘我討厭劉盈’這幾個字寫在了臉上,也從來沒敢提‘易儲’這二字!


    和親一事暫且作罷,但劉邦對張敖的惡意,卻才剛剛開始。


    ——代、燕、趙三國,作為漢室北方最主要的防線,呈倒‘品’字形分布,代在左上,燕在右上,趙在下。


    而呂雉夥同呂澤,將女兒劉樂嫁給張敖這件事,無疑是精準命中了劉邦的g點。


    燕王盧綰雖然是與劉邦從小玩兒到大的把兄弟,但位於漢室版圖東北角,距離關中太遠。


    而距關中稍近一些的代、趙,卻因為‘呂澤駐守代地’‘劉樂嫁給張敖’這兩件事,讓劉邦聞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


    ——你呂澤掌控代地,趙王張敖又成了你侄女婿,燕王盧綰又在大東北?


    怎麽?


    你呂家,這是想劃江而治,讓朕做秦王,自己做關東王?


    就這樣,在侄女劉樂嫁去邯鄲,甚至都還沒到邯鄲的漢七年,周呂侯呂澤於代地‘戰死’;


    次年開春,趙後劉樂才剛懷上自己與張敖的長子,張敖就因‘貫高謀反’一案被奪去王爵,被封為宣平侯······


    而在外人看來,‘呂澤戰死’和‘張敖被貶為後’這兩件事唯一的聯係,也僅僅隻是駐守代地的呂澤一死,皇三子劉如意就成了代王;等張敖被貶為宣平侯,劉如意又成了趙王。


    明白過來這些陳年往事之後,再看‘劉邦為何討厭張敖’這件事,那就是一目了然了。


    最開始,是在平城一戰中,趙王張敖‘借口’剛繼位不久、沒有厘清國內,並沒有對劉邦大軍提供幫助;


    之後,於平城‘戰敗’(沒能完勝)的劉邦決定和親,結果和親一事都八字還沒一撇,劉樂就被嫁給了張敖!


    最後,則是劉邦帶著前兩件事的怒火,去邯鄲看完女兒和女婿,順便對這個傻女婿斥責謾罵,好一瀉心中之憤時,這傻女婿的門客中,出了一個叫‘貫高’的二愣子······


    即便劉邦從未這樣說過,但夏侯嬰心裏也明白:張敖能全須全尾活到今天,完全就是老天子念在女兒的麵子上,不想讓女兒守活寡!


    若不然,別說平城戰役拒撥兵馬,與呂雉、呂澤‘合謀’迎娶劉樂這兩件事了,單就是貫高意圖行刺劉邦聖駕一件事,張氏一門就得死個五服!


    但話又說迴來:歸根結底,劉邦對張敖這股莫名其妙的厭惡,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因皇後呂雉,以及已故周呂侯呂澤······


    道理很簡單。


    平城一戰沒能出兵,頂多隻能算一個導火索,而之後迎娶魯元主劉樂,這也完全不是張敖所能決定,所能拒絕的事。


    ——將劉樂嫁給張敖一事,就連天子劉邦都沒敢阻止,滿朝公卿屁都沒幹放一個,難道還能指望張敖一個二世異姓諸侯,在呂澤、呂雉兄妹二人的善意前,不識抬舉的拒絕成為駙馬爺?


    但凡是個腦子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拒絕這樣的好事!


    至於貫高一事,那就更簡單了。


    ——在當年,廷尉捕獲貫高後的審訊環節中,貫高說的已經很清楚了:就是因為劉樂嫁給張敖之後,劉邦到邯鄲去看女兒時,對張敖一直罵罵咧咧,才讓貫高生出了‘主辱臣死’的念頭,對劉邦起了殺心!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撇開‘行刺天子’這件事不說,這貫高,還得算是個忠義之人!


    結合這此間種種,劉邦對張敖的厭惡,其來由也就很明顯了。


    ——天子劉邦,並不是真的有多討厭張敖,而是討厭一個雖然什麽都沒幹,卻一直在壞自己事兒的人。


    說的更直白些,便是劉邦討厭的,其實是呂澤、呂雉兄妹二人。


    隻不過這事,劉邦根本沒法明說,也不便太過明顯的表現出來,這才讓張敖被殃及池魚,成了炮灰······


    但是,也正是因為對這些事看的透徹,今天的夏侯嬰,才更要勸劉邦,才更要替張敖求情。


    因為今時,早已不同於往日······


    “陛下······”


    “陛下?”


    試探著發出兩聲輕喚,待劉邦那仍不住起伏的背影傳來一聲冷哼後,夏侯嬰才沉吟著稍一措辭,麵上旋即換上了一抹極為鄭重的神情。


    “食君之祿,臣今日,本不該言至此。”


    “然若論情誼,弟,今日又不得不以此言勸於兄長······”


    一個‘弟’的自稱,一個‘兄長’的他稱,總算是讓劉邦將怒火稍丟在一旁,隻孤疑的迴過身,目光滿是清冷的看向夏侯嬰。


    但到了這一步,夏侯嬰,顯然也已是下定了決心。


    “兄長。”


    “自得娶魯元主為妻,宣平侯,便已然為皇後馬首是瞻;又往日,兄長多有易儲廢後之念,故兄長惡宣平侯,倒也無妨。”


    “然今,兄長易儲廢後之念已消,太子亦已壯至可率軍親征,以討不臣諸侯之地。”


    “故弟以為,兄長,當多為日後之事籌謀······”


    神情嚴峻的說出這句頗有些犯忌諱的話,夏侯嬰不等劉邦消化完自己話語中的內容,便趕忙繼續道:“往日,兄長每有言:欲廢太子者,乃呂氏之勢過大,若太子立,恐有社稷顛覆、宗廟易主之虞。”


    “今,太子雖稍得兄長之姿二、三,然呂氏之憂,恐仍未絕。”


    “及宣平侯敖,雖因魯元主而親皇後,然兄長當知:魯元主,乃劉氏······”


    “縱嫁與宣平侯為妻,魯元主,終乃陛下親女、乃太子長姊······”


    “得魯元主在,宣平侯,便絕不當為太子之敵!”


    “又皇後愛女心切,於魯元主、宣平侯必無戒備;”


    “故日後,若事有不測,魯元主、宣平侯,當可為太子畫外之助力······”


    神情極為嚴峻的道出這番話,夏侯嬰沒敢看劉邦哪怕一下,隻順勢跪下身,將額頭緩緩叩在了地上。


    而在夏侯嬰身前,迴味著夏侯嬰方才的話語,老天子的麵上,卻盡是五味陳雜······


    “阿樂······”


    “張敖······”


    “太子······”


    “皇後······”


    “呂氏······”


    “宗廟······”


    “社稷·········”


    眯著眼,語調清冷的發出幾聲呢喃,劉邦的麵容之上,終還是湧上一抹複雜,又隱隱帶有些苦澀的笑意。


    “如此說來,朕,當待宣平侯稍善些······”


    “是也不是?”


    聞劉邦此言,夏侯嬰卻是動都不敢動,隻維持著跪地叩首的姿勢,語顫著答複道:“伏唯陛下作威作福!”


    “臣,隻頓首頓首,昧死百拜而已······”


    卻見劉邦又是苦笑著搖了搖頭,望向夏侯嬰的目光,更是隱隱帶上了一抹譏諷。


    “夏侯······”


    “嗬······”


    “連朕親任之太仆~都以為朕命不久矣,當為‘日後’籌謀啊~”


    “嗬。”


    “嗬嗬······”


    說著,劉邦便緩緩低下頭,看著腳底下那顆顫抖不止的頭顱,眼眶隻嗡爾一紅。


    “莫非朕,果真有將崩之相?”


    “莫非太仆,果真欲求朕早一日崩!而不得?!!”


    耳邊傳來老天子帶著哭腔的咆哮,夏侯嬰卻也隻得更咽著將額頭稍抬起半寸,旋即在一下又一下的‘哐哐’砸在地板上。


    不片刻的功夫,那塊地板便被夏侯嬰沾濕。


    沾濕地板的,有血、有汗,最多的,卻是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大漢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