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售?”
“太子同齊王、楚王,果真是這般言說?”
梁都睢陽,梁王宮。
聽聞這則自彭城傳迴的消息,劉邦麵色隻嗡時一滯,道出口的話,分明都帶上了些不敢置信的語調。
“嘿······”
“怪事······”
“不過平滅一叛亂諸侯,太子之脾性······”
“竟得如此大變?”
滿帶著懷疑的說著,劉邦不忘嗤笑著望向身側,待一旁的夏侯嬰同樣滿臉呆愣的搖了搖頭,劉邦這才嘿嘿一笑,低下頭,細細查看起手中的簡書來。
不能怪劉邦大驚小怪,也怪不得夏侯嬰‘君前失儀’,實在是對任何一個對劉盈的性格稍有了解的人而言,這則消息,也確實是太過勁爆了些。
——根據彭城傳迴的消息:結束庸城一戰之後,劉盈將此次平叛的主帥酈商派迴了關中,以完成陣亡將士靈柩的護送、安置工作,又將追擊、抓捕潰散叛軍,緝拿英布等戰事收尾工作隨手扔給了副帥靳歙。
而劉盈本人,卻是在得知劉邦聖駕東出函穀的第一時間,就從庸城動身。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得知皇帝老子出了函穀關,正朝楚地趕來的劉盈,卻並沒有趕往豐邑準備迎接工作,而是去了楚都彭城!
在昨日,收到‘太子往彭城,於齊王、楚王相會’的消息時,劉邦還發了兩句‘一點都不懂事’之類的牢騷;
夏侯嬰也在一旁說了些諸如‘太子應該是想帶楚王一起,好確保迎接禮儀不出岔子’之類的話,替劉盈找補了幾句。
而現在,當又一則消息自彭城傳來之時,劉邦、夏侯嬰二人才終於明白過來:劉盈為什麽要這麽著急去彭城了······
“嘿!”
“嘿嘿······”
“雖不甚得朕雄武之姿,倒也還算得上老練······”
聽聞劉邦這一聲好似沒有絲毫作為的自誇,夏侯嬰眼角隻猛然一抽,旋即趕忙低下頭去。
——看看劉邦手中的簡書中,都說了些什麽?
——太子謂楚王、齊王曰:前時,少府撥糧以解齊、楚之糧荒,然少府之糧,皆於春、夏之時,取自關中糧商米賈,且貨款未清;今戰事近畢,齊、楚亦得少府之糧而得解糧荒,然少府撥糧於齊、楚而勿得錢,又秋收已過,貨款交付之時已至,更府、庫空虛,無錢以付少府所欠購糧之款······
乍一眼掃上去,劉邦手上的這封簡書,幾乎是把劉盈在彭城楚王宮,與劉交、劉肥二人的對話一字不差的記了上去。
但若是將這封簡書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劉盈朝劉肥、劉交二人兩手一攤:給錢!!!
而這,也是夏侯嬰先前為什麽會同劉邦一般,做出一副瞠目結舌之狀的原因。
——在過去,太子劉盈,可一直都是以脾性仁厚、待人溫和聞於天下!
別說是對兄長、叔叔這等長輩了,就連對弟弟們,乃至劉如意這樣的‘競爭對手’,劉盈都一向是溫和以待。
三弟劉如意喜劍術,劉盈就費勁心思,替劉如意尋了一把寶劍!
四弟劉恆喜歡讀書,劉盈更是調動大量的人力去找、又拿出相當不菲的財物,甚至賠上自己的臉,去求來了一整套古籍,然後送給了劉恆!
——可千萬別覺得一套古籍,就讓身為太子的劉盈都親自出馬,甚至還花巨款去買,是件很誇張的事!
自始皇帝盡焚天下之書,並由秦相李斯推動頒布《挾書令》,即挾書律之後,這神州大地的書籍,早就遺失了九成九!
再加上後來的戰火,以及項羽火燒鹹陽宮等事件,春秋、戰國時期,乃至更早時期留下來的經書典故,也基本都流失大半。
當今天下,書籍的稀少程度,到了怎樣的地步?
都不用說別的,就說一點,就足以證明。
——當今天下,包括天子劉邦在內,都找不到哪怕一本完整、成套的先賢經典!
儒、墨、法等諸學都且不說,就連如今漢室的執政學派:黃老學說,都不敢說手裏哪一本經典是完整的、沒有遺失的!
執政學派都如此,其餘各家學派,那就更不用說了。
法家典故,現如今還能找到的,也就是幾篇取自鹹陽宮遺址的《商君書》《韓非子》,而且還都是殘篇;
儒家經典,那就更不用提了。
——儒家六經1:詩、書、禮、易、樂、春秋,有三部部分失傳,有兩部完全失傳!
部分失傳的《詩經》《周易》《儀禮》,也基本都是‘書雖然沒了,但人還在’,借著幾位躲進深山,幸運躲過戰火的學術巨擘,才得以部分保存了下來。(浮丘伯-《詩經》,陸賈-《儀禮》,二人均為荀子門徒;田何-《周易》,自成一派而獨脈單傳,至田何為第七代)
《樂經》《尚書》,更是完完全全失傳,即沒了書,也沒了人!(《樂經》傳人公孫尼子,於秦末失去下落,《樂》失傳至今;《尚書》傳人韓非、李斯,皆死於秦亡前,此三人亦為荀子門徒)
唯一一部得以完整保留下來的《春秋》,更是憑著當朝計相、北平侯張蒼憑借非人的記憶力,將《春秋》一字不落的記在了腦海中的緣故······(張蒼同樣是荀子門徒)
從這就不難看出‘一套完整的書’,在這個時代是多麽寶貴、多麽難得,多麽可遇而不可求的禮物。
也就難怪當年,劉盈身太子之貴,都要親自上門去求、花重金去買,最後買到手,還要連番感謝人家‘忍痛割愛’。
——在眼前這世道,一本書,那就是一把門閥世家的奠基石!
從這就不難看出:劉盈因為弟弟喜歡看書,就找來了一整套古籍,是多麽難能可貴的事。
至於其他幾個弟弟,雖然因為年紀太小,還沒有展露出什麽特別的興趣愛好,但劉盈對其餘幾個弟弟的愛護,那也是整個長安士、農、工、商各階級有目共睹的。
對弟弟都如此,那對兄長、叔叔這樣的長輩,那自更是不必贅述。
——在以往,劉盈見到來長安朝覲的劉交,那也是再三而拜,才戰戰兢兢將半邊屁股坐下來,聽劉交給自己講解《詩經》。
這也導致在過去,每當提起太子劉盈,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啊,太子盈啊,是個憨厚的人,對父母孝敬,對長輩恭順,對晚輩仁愛······
而當夏侯嬰也帶著這樣的刻板印象,去看待劉盈伸手跟劉交、劉肥要錢這件事時,畫麵,就頓時違和了起來······
毫不誇張的說:劉盈朝劉交、劉肥要錢,而且是這麽正大光明、直截了當的伸手要錢,幾乎等同於曹阿瞞低頭認錯、柳下惠piao-g被抓!
尤其是天子劉邦,在得知劉盈這近乎無賴般的行徑後,居然還有臉說‘雖然不像我’······
“若如此,陛下亦再言‘太子不類父’······”
滿懷惡意的腹誹著,夏侯嬰終是低下頭去,將目光鎖定在了自己的腳尖。
——‘我不混蛋’這種事兒從劉邦嘴裏說出來,聽聽也就算了。
真要開口,好心提醒劉邦‘你對自己的認知有問題’,那才是真的腦子有問題。
不片刻的功夫,劉邦也算是看完了手中的簡書,不自覺的嘿嘿嗤笑起來。
“誒,夏侯啊。”
“太子所言,亦非無理嘛?”
“啊?”
“少府所撥之糧,本就取自關中糧商,且少府無錢與付買金,就待賣米而得錢,再行與付。”
“若楚王、齊王得糧而勿出錢,少府如何是好?”
“——朕六十花甲之年,總不能失信於天下,令少府拒付此款???”
看著劉邦以一種莫名得意的語調,道出這句為劉盈的所作所為背書的話,夏侯嬰麵上笑著一點頭,暗地裏卻又是腹誹起來。
——眼前這位,還真幹得出‘不給錢白嫖’這種事兒!
非但這位幹得出來,就連此刻,正從彭城趕往豐邑的那位小的,也同樣做得出!
——去年冬天,那位征發關中勞壯、百官公卿家奴免費修渠的事兒倒還好說,起碼還給老百姓發了點糧食。
但今年春天,從糧商手裏買糧倉的時候,少府給的‘購倉款’,可有一半都是三銖莢錢!
糧倉這樣的固定資產,那位都能‘打骨折’,‘貨款押後支付’自是更不用說了,能給一半錢,就已經算是那位開恩。
按夏侯嬰的預測,這件事的結果,大概率會是往迴收錢的時候,劉盈口口聲聲‘還有貨款沒付,不收不行’,等付錢的時候,就把這事兒忘得一幹二淨!
而從去年,‘白嫖勞動力,但也發點糧食’,以及今年‘占商人便宜,但也隻占一半’這兩件事來看,那位小的比起眼前這位老的,多少還是講點原則、講點底線的。
見自己的說法得到夏侯嬰‘高度認同’,劉邦目光中那抹心虛,也是頃刻間煙消雲散。
“宣平侯所部,可還於城外?”
莫名其妙的發出一問,待夏侯嬰麵帶疑惑的稍一點頭,就見劉邦將手往大腿上一拍!
“善!”
“傳朕口諭:宣平侯所部將卒十萬,分由禦史大夫趙堯、郎中令武虎各領半數,分往臨淄、彭城,以運齊、楚購糧之錢至長安,與付少府!”
神情滿是愉悅的下達‘派大軍去齊、楚兩國國都運錢’的命令後,劉邦又稍糾結片刻,便對夏侯嬰稍一招手。
待夏侯嬰麵色怪異的上前,劉邦便伸出手,大咧咧的將上半身貼在了夏侯嬰身前,附耳低語道:“汝親去,誡告趙堯、武虎:絕不可收三銖錢!”
“——若二人此去,敢攜一枚三銖錢迴轉長安,朕,決不輕饒!!!”
又神神秘秘的做下補充,劉邦這才嘿笑著坐迴了軟榻之上,麵上已盡是溢於言表的喜悅。
——要不是劉盈主動要錢,劉邦都差點沒想起來這茬!
如果不是劉盈做出示範,劉邦也大概率會看在劉交、劉肥兩人是自己的晚輩,又在去年平定陳豨、今年平定英布時都出了力氣的份兒上,將這件事刻意淡忘。
但在劉盈伸手要錢,並且劉肥、劉交都同意給錢之後,劉邦稍掐指這麽一算,才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特奈奈的,差點損失好大一筆錢!
——夏-秋之際,少府給齊、楚、荊三國,可是撥了將近五百萬石的糧食!
後來戰事爆發,荊王劉賈落地成盒,荊國脫離掌控,這五百萬糧食,也早就被劉肥、劉交二人分別派人取迴國內了!
而這五百萬石糧食,值多少錢?
——要不是做皇帝之後沒花錢買過糧食,劉邦差點沒反應過來:現在這世道,可不是前秦!
當今天下,米價數千錢一石!
就連被劉盈刻意壓下,且得到百姓交口稱讚‘太子仁義’的關中,那也是足足兩千錢每石!
本就足以自給自足,甚至有力往關東輸送糧食的關中,又經太子劉盈親自下場打壓過,糧價尚且每石二千錢,那關東的糧價,該高到什麽地步?
甚至都不用說別的,就按每石二千錢來算,少府撥去齊、楚的五百萬石糧食,那也是······
“萬萬,十萬萬,百萬萬······”
“一百萬萬錢!!!”
自顧自掰弄著手指,劉邦隻下意識一聲驚唿,旋即目瞪口呆的愣在了原地。
“得此錢百萬萬,府、庫當可頃刻充盈,往後,朝堂當再無錢糧之缺!”
“嗯······”
“——此錢,絕不可與奸商惡賈!!!”
眨眼的功夫,劉邦便徹底忘記了先前那句‘這小流氓不像我’,徹底下定了做一迴饕餮的決心!
而當劉邦滿懷喜悅的抬起頭,想要看看身旁有沒有什麽人可以顯擺時,卻見夏侯嬰滿帶著糾結,依舊站在一旁,似是先開口,又不知如何開口。
先是兄弟多年,後又是君臣多載,一見夏侯嬰這架勢,劉邦便明白過來:這廝,怕是想說些不合時宜的話。
不過,夏侯嬰也還算幸運——賴兒子劉盈的福,劉邦現在的心情,可不是一般的好。
“又欲言何不當之辭,以損朕之壽數啊~”
聽聞劉邦這一聲半帶玩笑,半帶嚴肅的戲語,夏侯嬰先是下意識一笑。
待想起來自己要說的話,夏侯嬰又皺起了沒,糾結了好一會兒,才小心翼翼上前。
“陛下······”
“宣平侯,仍於殿外跪候······”
------題外話------
可能有讀者會有點奇怪:怎麽是六經?
不是四書五經嗎?
實際上,儒家六經之所以會變成五經的原因,我在正文裏的標注中已經寫到了——《樂經》傳人公孫尼子在秦末戰火中失去蹤跡,《樂經》失傳,且至今(2022年4月12日)下落不明。
至於《尚書》,雖然因為韓非、李斯二人不得善終而暫時失傳,但在曆史上的文帝年間,濟南伏生(也作伏勝)從家中的牆壁裏挖出了早先藏好的《尚書》,使《尚書》得以保留並傳延至今。
而文帝派去向伏生學《尚書》的官員,就是後來的太子詹事(也稱太子家令)、景帝太傅晁錯。
順帶提一嘴:伏生從自家牆裏挖出來的《尚書》,便是我們常說的《今文尚書》,大家應該也聽說過《古文尚書》。
那《古文尚書》,是怎麽一迴事呢?
——按照當代接受度最高的說法,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因為伏生的《今文尚書》而心生邪念,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我家牆裏也挖出《尚書》了’的戲碼。
然後,孔安國就指著這本假《尚書》,即古文尚書說:這些字都是古字,天下除了我沒人能看懂······
就這樣,儒家終於得以重奪對《尚書》的解釋權和標注權,而《古文尚書》的騙局,也是自西漢延綿兩千多年,到近代,才在出土文物的佐證下被證偽。
“太子同齊王、楚王,果真是這般言說?”
梁都睢陽,梁王宮。
聽聞這則自彭城傳迴的消息,劉邦麵色隻嗡時一滯,道出口的話,分明都帶上了些不敢置信的語調。
“嘿······”
“怪事······”
“不過平滅一叛亂諸侯,太子之脾性······”
“竟得如此大變?”
滿帶著懷疑的說著,劉邦不忘嗤笑著望向身側,待一旁的夏侯嬰同樣滿臉呆愣的搖了搖頭,劉邦這才嘿嘿一笑,低下頭,細細查看起手中的簡書來。
不能怪劉邦大驚小怪,也怪不得夏侯嬰‘君前失儀’,實在是對任何一個對劉盈的性格稍有了解的人而言,這則消息,也確實是太過勁爆了些。
——根據彭城傳迴的消息:結束庸城一戰之後,劉盈將此次平叛的主帥酈商派迴了關中,以完成陣亡將士靈柩的護送、安置工作,又將追擊、抓捕潰散叛軍,緝拿英布等戰事收尾工作隨手扔給了副帥靳歙。
而劉盈本人,卻是在得知劉邦聖駕東出函穀的第一時間,就從庸城動身。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得知皇帝老子出了函穀關,正朝楚地趕來的劉盈,卻並沒有趕往豐邑準備迎接工作,而是去了楚都彭城!
在昨日,收到‘太子往彭城,於齊王、楚王相會’的消息時,劉邦還發了兩句‘一點都不懂事’之類的牢騷;
夏侯嬰也在一旁說了些諸如‘太子應該是想帶楚王一起,好確保迎接禮儀不出岔子’之類的話,替劉盈找補了幾句。
而現在,當又一則消息自彭城傳來之時,劉邦、夏侯嬰二人才終於明白過來:劉盈為什麽要這麽著急去彭城了······
“嘿!”
“嘿嘿······”
“雖不甚得朕雄武之姿,倒也還算得上老練······”
聽聞劉邦這一聲好似沒有絲毫作為的自誇,夏侯嬰眼角隻猛然一抽,旋即趕忙低下頭去。
——看看劉邦手中的簡書中,都說了些什麽?
——太子謂楚王、齊王曰:前時,少府撥糧以解齊、楚之糧荒,然少府之糧,皆於春、夏之時,取自關中糧商米賈,且貨款未清;今戰事近畢,齊、楚亦得少府之糧而得解糧荒,然少府撥糧於齊、楚而勿得錢,又秋收已過,貨款交付之時已至,更府、庫空虛,無錢以付少府所欠購糧之款······
乍一眼掃上去,劉邦手上的這封簡書,幾乎是把劉盈在彭城楚王宮,與劉交、劉肥二人的對話一字不差的記了上去。
但若是將這封簡書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劉盈朝劉肥、劉交二人兩手一攤:給錢!!!
而這,也是夏侯嬰先前為什麽會同劉邦一般,做出一副瞠目結舌之狀的原因。
——在過去,太子劉盈,可一直都是以脾性仁厚、待人溫和聞於天下!
別說是對兄長、叔叔這等長輩了,就連對弟弟們,乃至劉如意這樣的‘競爭對手’,劉盈都一向是溫和以待。
三弟劉如意喜劍術,劉盈就費勁心思,替劉如意尋了一把寶劍!
四弟劉恆喜歡讀書,劉盈更是調動大量的人力去找、又拿出相當不菲的財物,甚至賠上自己的臉,去求來了一整套古籍,然後送給了劉恆!
——可千萬別覺得一套古籍,就讓身為太子的劉盈都親自出馬,甚至還花巨款去買,是件很誇張的事!
自始皇帝盡焚天下之書,並由秦相李斯推動頒布《挾書令》,即挾書律之後,這神州大地的書籍,早就遺失了九成九!
再加上後來的戰火,以及項羽火燒鹹陽宮等事件,春秋、戰國時期,乃至更早時期留下來的經書典故,也基本都流失大半。
當今天下,書籍的稀少程度,到了怎樣的地步?
都不用說別的,就說一點,就足以證明。
——當今天下,包括天子劉邦在內,都找不到哪怕一本完整、成套的先賢經典!
儒、墨、法等諸學都且不說,就連如今漢室的執政學派:黃老學說,都不敢說手裏哪一本經典是完整的、沒有遺失的!
執政學派都如此,其餘各家學派,那就更不用說了。
法家典故,現如今還能找到的,也就是幾篇取自鹹陽宮遺址的《商君書》《韓非子》,而且還都是殘篇;
儒家經典,那就更不用提了。
——儒家六經1:詩、書、禮、易、樂、春秋,有三部部分失傳,有兩部完全失傳!
部分失傳的《詩經》《周易》《儀禮》,也基本都是‘書雖然沒了,但人還在’,借著幾位躲進深山,幸運躲過戰火的學術巨擘,才得以部分保存了下來。(浮丘伯-《詩經》,陸賈-《儀禮》,二人均為荀子門徒;田何-《周易》,自成一派而獨脈單傳,至田何為第七代)
《樂經》《尚書》,更是完完全全失傳,即沒了書,也沒了人!(《樂經》傳人公孫尼子,於秦末失去下落,《樂》失傳至今;《尚書》傳人韓非、李斯,皆死於秦亡前,此三人亦為荀子門徒)
唯一一部得以完整保留下來的《春秋》,更是憑著當朝計相、北平侯張蒼憑借非人的記憶力,將《春秋》一字不落的記在了腦海中的緣故······(張蒼同樣是荀子門徒)
從這就不難看出‘一套完整的書’,在這個時代是多麽寶貴、多麽難得,多麽可遇而不可求的禮物。
也就難怪當年,劉盈身太子之貴,都要親自上門去求、花重金去買,最後買到手,還要連番感謝人家‘忍痛割愛’。
——在眼前這世道,一本書,那就是一把門閥世家的奠基石!
從這就不難看出:劉盈因為弟弟喜歡看書,就找來了一整套古籍,是多麽難能可貴的事。
至於其他幾個弟弟,雖然因為年紀太小,還沒有展露出什麽特別的興趣愛好,但劉盈對其餘幾個弟弟的愛護,那也是整個長安士、農、工、商各階級有目共睹的。
對弟弟都如此,那對兄長、叔叔這樣的長輩,那自更是不必贅述。
——在以往,劉盈見到來長安朝覲的劉交,那也是再三而拜,才戰戰兢兢將半邊屁股坐下來,聽劉交給自己講解《詩經》。
這也導致在過去,每當提起太子劉盈,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啊,太子盈啊,是個憨厚的人,對父母孝敬,對長輩恭順,對晚輩仁愛······
而當夏侯嬰也帶著這樣的刻板印象,去看待劉盈伸手跟劉交、劉肥要錢這件事時,畫麵,就頓時違和了起來······
毫不誇張的說:劉盈朝劉交、劉肥要錢,而且是這麽正大光明、直截了當的伸手要錢,幾乎等同於曹阿瞞低頭認錯、柳下惠piao-g被抓!
尤其是天子劉邦,在得知劉盈這近乎無賴般的行徑後,居然還有臉說‘雖然不像我’······
“若如此,陛下亦再言‘太子不類父’······”
滿懷惡意的腹誹著,夏侯嬰終是低下頭去,將目光鎖定在了自己的腳尖。
——‘我不混蛋’這種事兒從劉邦嘴裏說出來,聽聽也就算了。
真要開口,好心提醒劉邦‘你對自己的認知有問題’,那才是真的腦子有問題。
不片刻的功夫,劉邦也算是看完了手中的簡書,不自覺的嘿嘿嗤笑起來。
“誒,夏侯啊。”
“太子所言,亦非無理嘛?”
“啊?”
“少府所撥之糧,本就取自關中糧商,且少府無錢與付買金,就待賣米而得錢,再行與付。”
“若楚王、齊王得糧而勿出錢,少府如何是好?”
“——朕六十花甲之年,總不能失信於天下,令少府拒付此款???”
看著劉邦以一種莫名得意的語調,道出這句為劉盈的所作所為背書的話,夏侯嬰麵上笑著一點頭,暗地裏卻又是腹誹起來。
——眼前這位,還真幹得出‘不給錢白嫖’這種事兒!
非但這位幹得出來,就連此刻,正從彭城趕往豐邑的那位小的,也同樣做得出!
——去年冬天,那位征發關中勞壯、百官公卿家奴免費修渠的事兒倒還好說,起碼還給老百姓發了點糧食。
但今年春天,從糧商手裏買糧倉的時候,少府給的‘購倉款’,可有一半都是三銖莢錢!
糧倉這樣的固定資產,那位都能‘打骨折’,‘貨款押後支付’自是更不用說了,能給一半錢,就已經算是那位開恩。
按夏侯嬰的預測,這件事的結果,大概率會是往迴收錢的時候,劉盈口口聲聲‘還有貨款沒付,不收不行’,等付錢的時候,就把這事兒忘得一幹二淨!
而從去年,‘白嫖勞動力,但也發點糧食’,以及今年‘占商人便宜,但也隻占一半’這兩件事來看,那位小的比起眼前這位老的,多少還是講點原則、講點底線的。
見自己的說法得到夏侯嬰‘高度認同’,劉邦目光中那抹心虛,也是頃刻間煙消雲散。
“宣平侯所部,可還於城外?”
莫名其妙的發出一問,待夏侯嬰麵帶疑惑的稍一點頭,就見劉邦將手往大腿上一拍!
“善!”
“傳朕口諭:宣平侯所部將卒十萬,分由禦史大夫趙堯、郎中令武虎各領半數,分往臨淄、彭城,以運齊、楚購糧之錢至長安,與付少府!”
神情滿是愉悅的下達‘派大軍去齊、楚兩國國都運錢’的命令後,劉邦又稍糾結片刻,便對夏侯嬰稍一招手。
待夏侯嬰麵色怪異的上前,劉邦便伸出手,大咧咧的將上半身貼在了夏侯嬰身前,附耳低語道:“汝親去,誡告趙堯、武虎:絕不可收三銖錢!”
“——若二人此去,敢攜一枚三銖錢迴轉長安,朕,決不輕饒!!!”
又神神秘秘的做下補充,劉邦這才嘿笑著坐迴了軟榻之上,麵上已盡是溢於言表的喜悅。
——要不是劉盈主動要錢,劉邦都差點沒想起來這茬!
如果不是劉盈做出示範,劉邦也大概率會看在劉交、劉肥兩人是自己的晚輩,又在去年平定陳豨、今年平定英布時都出了力氣的份兒上,將這件事刻意淡忘。
但在劉盈伸手要錢,並且劉肥、劉交都同意給錢之後,劉邦稍掐指這麽一算,才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特奈奈的,差點損失好大一筆錢!
——夏-秋之際,少府給齊、楚、荊三國,可是撥了將近五百萬石的糧食!
後來戰事爆發,荊王劉賈落地成盒,荊國脫離掌控,這五百萬糧食,也早就被劉肥、劉交二人分別派人取迴國內了!
而這五百萬石糧食,值多少錢?
——要不是做皇帝之後沒花錢買過糧食,劉邦差點沒反應過來:現在這世道,可不是前秦!
當今天下,米價數千錢一石!
就連被劉盈刻意壓下,且得到百姓交口稱讚‘太子仁義’的關中,那也是足足兩千錢每石!
本就足以自給自足,甚至有力往關東輸送糧食的關中,又經太子劉盈親自下場打壓過,糧價尚且每石二千錢,那關東的糧價,該高到什麽地步?
甚至都不用說別的,就按每石二千錢來算,少府撥去齊、楚的五百萬石糧食,那也是······
“萬萬,十萬萬,百萬萬······”
“一百萬萬錢!!!”
自顧自掰弄著手指,劉邦隻下意識一聲驚唿,旋即目瞪口呆的愣在了原地。
“得此錢百萬萬,府、庫當可頃刻充盈,往後,朝堂當再無錢糧之缺!”
“嗯······”
“——此錢,絕不可與奸商惡賈!!!”
眨眼的功夫,劉邦便徹底忘記了先前那句‘這小流氓不像我’,徹底下定了做一迴饕餮的決心!
而當劉邦滿懷喜悅的抬起頭,想要看看身旁有沒有什麽人可以顯擺時,卻見夏侯嬰滿帶著糾結,依舊站在一旁,似是先開口,又不知如何開口。
先是兄弟多年,後又是君臣多載,一見夏侯嬰這架勢,劉邦便明白過來:這廝,怕是想說些不合時宜的話。
不過,夏侯嬰也還算幸運——賴兒子劉盈的福,劉邦現在的心情,可不是一般的好。
“又欲言何不當之辭,以損朕之壽數啊~”
聽聞劉邦這一聲半帶玩笑,半帶嚴肅的戲語,夏侯嬰先是下意識一笑。
待想起來自己要說的話,夏侯嬰又皺起了沒,糾結了好一會兒,才小心翼翼上前。
“陛下······”
“宣平侯,仍於殿外跪候······”
------題外話------
可能有讀者會有點奇怪:怎麽是六經?
不是四書五經嗎?
實際上,儒家六經之所以會變成五經的原因,我在正文裏的標注中已經寫到了——《樂經》傳人公孫尼子在秦末戰火中失去蹤跡,《樂經》失傳,且至今(2022年4月12日)下落不明。
至於《尚書》,雖然因為韓非、李斯二人不得善終而暫時失傳,但在曆史上的文帝年間,濟南伏生(也作伏勝)從家中的牆壁裏挖出了早先藏好的《尚書》,使《尚書》得以保留並傳延至今。
而文帝派去向伏生學《尚書》的官員,就是後來的太子詹事(也稱太子家令)、景帝太傅晁錯。
順帶提一嘴:伏生從自家牆裏挖出來的《尚書》,便是我們常說的《今文尚書》,大家應該也聽說過《古文尚書》。
那《古文尚書》,是怎麽一迴事呢?
——按照當代接受度最高的說法,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因為伏生的《今文尚書》而心生邪念,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我家牆裏也挖出《尚書》了’的戲碼。
然後,孔安國就指著這本假《尚書》,即古文尚書說:這些字都是古字,天下除了我沒人能看懂······
就這樣,儒家終於得以重奪對《尚書》的解釋權和標注權,而《古文尚書》的騙局,也是自西漢延綿兩千多年,到近代,才在出土文物的佐證下被證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