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站在庸城南城牆的角樓之上,看著已經安靜下來的城外,劉盈不由得發出這樣一聲感歎。
前有庸城非拿下不可,後有灌嬰隔著淮水斷後路,四麵八方都是次序趕來的漢家援軍,終使得個把月前還聲勢浩大,號稱三十餘萬眾的淮南王英布叛軍,最後卻隻掙紮了兩天,便盡數潰散。
庸城的城牆之上、牆外的曠野之上,此刻都橫七豎八的堆滿了屍體。
雖然這些屍體的衣服都早已被血汙、泥塵染得看不出顏色,但這些個屍體的身份,也依舊是一目了然。
——腦袋還在脖子上連著身體,被漢軍將士小心翼翼抬走的,自是漢軍將士的屍骨。
而那些雙肩之上不見腦袋,或是即將失去腦袋、正在失去腦袋的屍首,則是淮南叛軍的屍體。
對於陣亡叛軍屍體的處理,劉盈也沒有再下什麽多餘的命令,隻任由酈商按照慣例,驅使將士們割取首級,然後堆在一起燒了完事兒。
但對於英勇戰死的漢家亡魂,卻是不能這麽不敬了。
“殿下。”
思慮間,酈商便出現在了角樓之上,對劉盈一拱手。
“我軍傷亡、斬首之數,皆已查明。”
“此戰,庸城所部關中軍,戰歿者七千九百六十四人,重傷致殘者逾萬,傷而不能再征之卒,亦足五千餘······”
語調沉重的說著,酈商不忘稍抬起頭,打量一下劉盈的麵容。
確定劉盈沒有‘懷古傷今’一番的打算之後,酈商才繼續道:“傷而不能再征,或重傷致殘者,共一萬六千一百四十二,已皆擬錄名冊,待迴轉長安,由陛下欽定撫恤之案。”
“戰歿者七千九百六十四,亦皆已備好靈柩,隻待家上一聲令下,臣便率部開拔······”
聽聞酈商此言,劉盈終於是緩緩歎口氣,神情滿是沉重的搖了搖頭。
“兩萬餘······”
“英布區區一介諸侯,其反,便使吾漢家痛失肱骨之士兩萬餘······”
神情落寞的發出這聲感歎,劉盈便迴過身,對酈商稍一昂頭。
“還請右相國往告平陽侯:平陽侯麾下齊卒傷、亡將士之撫恤,暫由齊王主之;待諸事畢,再由父皇撥少府錢補之。”
“以此言為平陽侯知之,右相國便可啟程,折返長安······”
語調低沉的做下交代,劉盈便再次迴過頭,對城外的修羅場唉聲抬氣起來。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場叛亂,還並沒有結束。
原因很簡單:這場叛亂的罪魁禍首,淮南王英布本人,跑了。
按照漢室朝堂平定叛亂的程序,一場叛亂被平定的標誌,是叛亂發起者授首或被捉拿。
但即便是這樣,劉盈也隻能允許酈商‘即刻啟程迴長安’的請求。
因為在漢室,尤其是在開國皇帝劉邦尚在的當下,長安中央對陣亡將士的處理方案,是非常複雜、嚴謹的。
首先,漢室處理陣亡烈士與後世相比,有一個極為顯著的不同。
——在後世大多數朝代(封建時代),士卒戰死沙場,大都被稱為‘陣亡’‘戰歿’;
頂天了去,也就是一聲‘為國捐軀’。
而在漢室,將士戰死沙場,則被稱為:死王事。
——死於王的差遣。
這裏的‘王’,指的顯然不是英布那樣的異姓諸侯,或是劉交、劉肥那樣的宗親諸侯,而是‘王天下者’,即天子。
所以‘死王事’,也可以理解為:為天子的事業獻出了生命。
這種規格,已然是無限接近後世的烈士了。
當然,漢家的‘死王事者’與後世的‘烈士’無限接近,自也不隻是因為一個‘死王事’的描述。
在後世,若有子弟兵戰死沙場,成為烈士,那這名烈士生前的部隊,都會用旗幟包裹著靈柩,將英烈亡魂送迴家鄉。
而在漢室,也有與之極為相似的陣亡將士處置規定。
——漢二年夏四月,當今劉邦明詔天下: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食棺斂,轉送其家,祀以少牢,長吏視葬!
就是說,當有將士不幸戰死沙場時,需要由這位英烈的上級長官準備喪服、棺槨,收斂這名英烈的屍體,親自送迴家鄉,奉上少牢規格的祭品(豬、羊各一頭),並需要由直係上司中的正職軍官親自參加喪葬之事,確定喪事順利。
舉個簡單地例子。
漢室的軍隊編製,施行的是自戰國時期傳延至今的‘什伍’之製。
即五人為一伍,主官為伍長,也稱伍百;
兩伍,即十人為一什,主官為什長;
五什,即五十人為屯,主官為屯長;
兩屯,即百人為一曲,主官為曲長,也被稱為曲侯、百長;
五曲,即五百人為一隊,主官隊率,也被稱為司馬。
兩隊,即千人為一校,主官校尉;
五校,即五千人一部,也會被私下稱為一軍,主官都尉。
至於後世影視作品當中,某位軍官被人尊稱為‘將軍’的情況,在漢室的這套軍隊編製中,起碼要到校尉一級,才能勉強當得起;到了都尉一級,才能坦然受之。
即便校尉勉強當得起一聲‘將軍’的稱唿,那也是要連說‘客套’、口稱‘抬舉’,戰戰兢兢的應下來。
若是校尉以下的軍官,如隊率司馬或曲侯被人稱唿了一聲‘將軍’,那即便別人不笑話,這個被稱唿‘將軍’的軍官,也會羞愧的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
這種‘二乘五乘二乘五’的編製,也使得什伍之製,被後世研究者稱為‘二五之製’。
而在這樣的編製方式當中,能被稱為‘吏’的最低等級軍官,是掌管百人的曲侯。
至於能被稱為‘長吏’,即正職的軍官,最低,也是掌管五百人的隊率司馬。
這樣一來,按照當今劉邦所定下的‘關於陣亡將士喪葬之事的處理辦法’之規定,就算陣亡的是一個最低等級的士卒,也需要由這名士卒的直屬曲侯,即百長準備準備喪服、棺槨,收斂這名士卒的屍體並送迴家中。
而後,還需要這位士卒的頂頭隊率司馬自掏腰包,用自己的錢準備祭祀所需的豬、羊各一頭,並親自前去參加喪事,確保喪事的順利。
一個士卒大頭兵陣亡,都需要百長斂屍、隊率司馬視葬,那百長、隊率級別的軍官陣亡,就更不要說了。
尤其此戰,在庸城陣亡的,幾乎全都是出身關中的良家子弟,人數更是達到了七千人以上!
這就使得作為大軍實際主帥的酈商,必須帶著那綿延數裏的送葬隊,趕在英烈屍首腐爛之前送迴家中,而後入土為安。
該吊唁吊唁、該哭喪哭喪,該祭祀祭祀,等喪葬之事結束了,陣亡英烈入土為安了,然後,才是朝堂下場,到該撫恤撫恤,該慰問慰問的時候。
按照過去,劉邦在處置類似事務的慣例,底層士卒陣亡,大概率能得到幾萬錢的撫恤金,以及全家五年不用參加勞役的特許,即免除勞役。
伍長、什長、屯長這樣的底層軍官陣亡,撫恤規格也不會差太多,大致就是撫恤金高一些、免勞年限長一些。
但到了曲侯這一級,撫恤規格,就會發生質的提升。
——曲侯,在漢室軍隊中,也會被麾下士卒尊稱為‘軍侯’!
單這一個‘軍侯’的稱唿,其含金量,就遠勝後世三國時期,被隨手封下的各路裨將,亦或是零陵上將軍之流!
到了掌卒五百人的隊率司馬一級,那更是了不得。
——如今漢室,徹侯、關內侯家中子侄參軍入伍時,其起點,就基本是隊率司馬!
所以‘隊率’這一級,也被民間稱為‘兵’和‘將’的分水嶺。
能達到‘隊率’一級,就意味著此人已經脫離了‘聽令辦事’的底層軍官行列,初步具備了戰時的自主指揮權!
所以,若是民間百姓誰家出了個‘隊率司馬’一級的軍官,那必然是和後世宋明時期的狀元及第般,引來鄰裏街坊的‘登門拜訪’。
至於原因,倒也不是為了投獻避稅之類,而是為了將家中子侄塞去,做這位司馬隊率的‘親兵’。
活著的曲侯、隊率都是如此待遇,那這種級別的軍官陣亡,其撫恤規格,自是不必贅述。
——過往十幾年,光是被當今劉邦一句‘父死王事,當蔭子為郎’,而得以入宮成為郎官的烈士子嗣,就已有不下千人之多!
這其中,甚至有幾個父親戰死、兒子繼承父親的武勳而得封高爵的例子!
這樣算下來,漢室對陣亡將士的撫恤規格,雖然還是比不上後世新時代的‘烈士’,但相較於絕大多數封建王朝,都完全可以算得上‘尚武’了。
皇帝老爹這麽優待軍人,那作為兒子,尤其是作為有誌振興漢室、馬踏草原的太子,劉盈自然也是要有樣學樣。
但無論是朝堂後續的撫恤,還是劉盈在戰前許諾的額外賞、恤,都得等到此次叛亂萬全結束之後,以朝堂為主次序推動。
現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將陣亡將士的遺體送迴家中,好入土為安、魂歸故裏。
想到這裏,劉盈也不由滿是遺憾的搖頭一歎息。
“隻可惜,荊王的屍首,還是沒能找到······”
似是自語般發出一聲呢喃,劉盈便似是想起什麽般,眼睛陡然一亮!
迴過身,快步走到城牆內沿,看到酈商並沒有走遠,劉盈趕緊扯開嗓子,將酈商叫了迴來。
待酈商聽到劉盈的唿號,小跑到城牆之上,卻見劉盈的目光中,竟陡然帶上了一抹少見的莊嚴!
“右相國!”
“還有一事,孤,欲使右相國一聞!”
“若不妥,右相國自可直言不諱;若可行······”
·
一個時辰之後,庸城以南二十裏,叛軍二號大營遺址。
在數萬漢軍將士怪異的目光注視下,一個個早先被割取,並以石灰封好的叛軍首級被次序搬來,整齊碼放在了一處高地之上。
“京······”
“京觀!”
意識到眼前的事物究竟是什麽之後,在場將士的麵上,隻頓時湧上一抹古怪的神情。
要說這個時代的戰爭,有什麽事可以被稱作‘不犯法但有病’,那無疑就是在戰後,將割取的敵軍首級堆在一起,鑄成京觀!
蓋因為當下,還隻是漢立之初,秦亡不過十數年,戰國也才過去幾十年。
雖然‘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的戰爭默契,早就被一個不講武德的孫姓兵家大家所打破,但曆史的慣性,依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現當下,如果再有人說什麽‘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那自然是沒人會開口附和,便是認可;
但若是有人提議戰後侮辱敵人的屍體,或者把割取的首級當球踢,那也還是會引起人們的強烈不適。
而鑄造京觀,就是介乎於‘尊重敵人的屍體’和‘把敵軍首級當球踢’之間,雖然沒有很過分,但也完全和道德不沾邊的舉動。
便是在將士們懷著這般複雜的心緒,所齊齊投出的目光注視下,劉盈的身影,出現在了那尚未封土的京觀前。
與劉盈一起出現的,還有一件看上去並不破,卻因歲月而稍有些褪色的衣衫。
“今歲,孤王叔荊王賈,為賊英布所殺!!!”
一聲嘹亮的唿號聲響起,在場將士不由紛紛側目,臉上那些許因看到京觀而生出的不適,也被劉盈這洪亮的嗓音所驅散。
就見劉盈緩緩上前兩步,側過身,接過那件老舊,又明顯不是尋常之物的衣衫,恭敬的將其放在了麵前的土坑裏。
而後,劉盈便再次直起身,望向在場將士的目光中,隻一抹與目光嚴重不符的煞氣!
“英布殺孤王叔,孤,便以淮南賊軍之首級二萬為祀!”
“更英布賊子野心,於庸城殺我漢家之忠良數以千!”
“孤,誓以英布之首級,以祀吾漢家英烈之亡魂!!!”
神情極盡莊嚴,語調卻幾乎嘶鳴般吼出這番話,劉盈的將脊背直直挺起,朝一旁一招手。
“立碑!”
劉盈話音剛落,一旁的京觀前,便緩緩立起一塊齊人高的石碑。
不等眾將士上前查看,一旁的祭禮官,就用一口悠揚的雅語腔,將石碑背後的勒字吟誦了出來。
“漢十一年秋,淮南賊殺荊王、關中忠良七千九百六十四,太子盈怒而集賊首級二萬七千六百一十五級,以鑄京觀~”
“乃曰:漢之忠良,傷者必死,殺更魂不入冥府,為京觀戮為饑魅;輪迴百世,不複為人······”
“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站在庸城南城牆的角樓之上,看著已經安靜下來的城外,劉盈不由得發出這樣一聲感歎。
前有庸城非拿下不可,後有灌嬰隔著淮水斷後路,四麵八方都是次序趕來的漢家援軍,終使得個把月前還聲勢浩大,號稱三十餘萬眾的淮南王英布叛軍,最後卻隻掙紮了兩天,便盡數潰散。
庸城的城牆之上、牆外的曠野之上,此刻都橫七豎八的堆滿了屍體。
雖然這些屍體的衣服都早已被血汙、泥塵染得看不出顏色,但這些個屍體的身份,也依舊是一目了然。
——腦袋還在脖子上連著身體,被漢軍將士小心翼翼抬走的,自是漢軍將士的屍骨。
而那些雙肩之上不見腦袋,或是即將失去腦袋、正在失去腦袋的屍首,則是淮南叛軍的屍體。
對於陣亡叛軍屍體的處理,劉盈也沒有再下什麽多餘的命令,隻任由酈商按照慣例,驅使將士們割取首級,然後堆在一起燒了完事兒。
但對於英勇戰死的漢家亡魂,卻是不能這麽不敬了。
“殿下。”
思慮間,酈商便出現在了角樓之上,對劉盈一拱手。
“我軍傷亡、斬首之數,皆已查明。”
“此戰,庸城所部關中軍,戰歿者七千九百六十四人,重傷致殘者逾萬,傷而不能再征之卒,亦足五千餘······”
語調沉重的說著,酈商不忘稍抬起頭,打量一下劉盈的麵容。
確定劉盈沒有‘懷古傷今’一番的打算之後,酈商才繼續道:“傷而不能再征,或重傷致殘者,共一萬六千一百四十二,已皆擬錄名冊,待迴轉長安,由陛下欽定撫恤之案。”
“戰歿者七千九百六十四,亦皆已備好靈柩,隻待家上一聲令下,臣便率部開拔······”
聽聞酈商此言,劉盈終於是緩緩歎口氣,神情滿是沉重的搖了搖頭。
“兩萬餘······”
“英布區區一介諸侯,其反,便使吾漢家痛失肱骨之士兩萬餘······”
神情落寞的發出這聲感歎,劉盈便迴過身,對酈商稍一昂頭。
“還請右相國往告平陽侯:平陽侯麾下齊卒傷、亡將士之撫恤,暫由齊王主之;待諸事畢,再由父皇撥少府錢補之。”
“以此言為平陽侯知之,右相國便可啟程,折返長安······”
語調低沉的做下交代,劉盈便再次迴過頭,對城外的修羅場唉聲抬氣起來。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場叛亂,還並沒有結束。
原因很簡單:這場叛亂的罪魁禍首,淮南王英布本人,跑了。
按照漢室朝堂平定叛亂的程序,一場叛亂被平定的標誌,是叛亂發起者授首或被捉拿。
但即便是這樣,劉盈也隻能允許酈商‘即刻啟程迴長安’的請求。
因為在漢室,尤其是在開國皇帝劉邦尚在的當下,長安中央對陣亡將士的處理方案,是非常複雜、嚴謹的。
首先,漢室處理陣亡烈士與後世相比,有一個極為顯著的不同。
——在後世大多數朝代(封建時代),士卒戰死沙場,大都被稱為‘陣亡’‘戰歿’;
頂天了去,也就是一聲‘為國捐軀’。
而在漢室,將士戰死沙場,則被稱為:死王事。
——死於王的差遣。
這裏的‘王’,指的顯然不是英布那樣的異姓諸侯,或是劉交、劉肥那樣的宗親諸侯,而是‘王天下者’,即天子。
所以‘死王事’,也可以理解為:為天子的事業獻出了生命。
這種規格,已然是無限接近後世的烈士了。
當然,漢家的‘死王事者’與後世的‘烈士’無限接近,自也不隻是因為一個‘死王事’的描述。
在後世,若有子弟兵戰死沙場,成為烈士,那這名烈士生前的部隊,都會用旗幟包裹著靈柩,將英烈亡魂送迴家鄉。
而在漢室,也有與之極為相似的陣亡將士處置規定。
——漢二年夏四月,當今劉邦明詔天下: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食棺斂,轉送其家,祀以少牢,長吏視葬!
就是說,當有將士不幸戰死沙場時,需要由這位英烈的上級長官準備喪服、棺槨,收斂這名英烈的屍體,親自送迴家鄉,奉上少牢規格的祭品(豬、羊各一頭),並需要由直係上司中的正職軍官親自參加喪葬之事,確定喪事順利。
舉個簡單地例子。
漢室的軍隊編製,施行的是自戰國時期傳延至今的‘什伍’之製。
即五人為一伍,主官為伍長,也稱伍百;
兩伍,即十人為一什,主官為什長;
五什,即五十人為屯,主官為屯長;
兩屯,即百人為一曲,主官為曲長,也被稱為曲侯、百長;
五曲,即五百人為一隊,主官隊率,也被稱為司馬。
兩隊,即千人為一校,主官校尉;
五校,即五千人一部,也會被私下稱為一軍,主官都尉。
至於後世影視作品當中,某位軍官被人尊稱為‘將軍’的情況,在漢室的這套軍隊編製中,起碼要到校尉一級,才能勉強當得起;到了都尉一級,才能坦然受之。
即便校尉勉強當得起一聲‘將軍’的稱唿,那也是要連說‘客套’、口稱‘抬舉’,戰戰兢兢的應下來。
若是校尉以下的軍官,如隊率司馬或曲侯被人稱唿了一聲‘將軍’,那即便別人不笑話,這個被稱唿‘將軍’的軍官,也會羞愧的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
這種‘二乘五乘二乘五’的編製,也使得什伍之製,被後世研究者稱為‘二五之製’。
而在這樣的編製方式當中,能被稱為‘吏’的最低等級軍官,是掌管百人的曲侯。
至於能被稱為‘長吏’,即正職的軍官,最低,也是掌管五百人的隊率司馬。
這樣一來,按照當今劉邦所定下的‘關於陣亡將士喪葬之事的處理辦法’之規定,就算陣亡的是一個最低等級的士卒,也需要由這名士卒的直屬曲侯,即百長準備準備喪服、棺槨,收斂這名士卒的屍體並送迴家中。
而後,還需要這位士卒的頂頭隊率司馬自掏腰包,用自己的錢準備祭祀所需的豬、羊各一頭,並親自前去參加喪事,確保喪事的順利。
一個士卒大頭兵陣亡,都需要百長斂屍、隊率司馬視葬,那百長、隊率級別的軍官陣亡,就更不要說了。
尤其此戰,在庸城陣亡的,幾乎全都是出身關中的良家子弟,人數更是達到了七千人以上!
這就使得作為大軍實際主帥的酈商,必須帶著那綿延數裏的送葬隊,趕在英烈屍首腐爛之前送迴家中,而後入土為安。
該吊唁吊唁、該哭喪哭喪,該祭祀祭祀,等喪葬之事結束了,陣亡英烈入土為安了,然後,才是朝堂下場,到該撫恤撫恤,該慰問慰問的時候。
按照過去,劉邦在處置類似事務的慣例,底層士卒陣亡,大概率能得到幾萬錢的撫恤金,以及全家五年不用參加勞役的特許,即免除勞役。
伍長、什長、屯長這樣的底層軍官陣亡,撫恤規格也不會差太多,大致就是撫恤金高一些、免勞年限長一些。
但到了曲侯這一級,撫恤規格,就會發生質的提升。
——曲侯,在漢室軍隊中,也會被麾下士卒尊稱為‘軍侯’!
單這一個‘軍侯’的稱唿,其含金量,就遠勝後世三國時期,被隨手封下的各路裨將,亦或是零陵上將軍之流!
到了掌卒五百人的隊率司馬一級,那更是了不得。
——如今漢室,徹侯、關內侯家中子侄參軍入伍時,其起點,就基本是隊率司馬!
所以‘隊率’這一級,也被民間稱為‘兵’和‘將’的分水嶺。
能達到‘隊率’一級,就意味著此人已經脫離了‘聽令辦事’的底層軍官行列,初步具備了戰時的自主指揮權!
所以,若是民間百姓誰家出了個‘隊率司馬’一級的軍官,那必然是和後世宋明時期的狀元及第般,引來鄰裏街坊的‘登門拜訪’。
至於原因,倒也不是為了投獻避稅之類,而是為了將家中子侄塞去,做這位司馬隊率的‘親兵’。
活著的曲侯、隊率都是如此待遇,那這種級別的軍官陣亡,其撫恤規格,自是不必贅述。
——過往十幾年,光是被當今劉邦一句‘父死王事,當蔭子為郎’,而得以入宮成為郎官的烈士子嗣,就已有不下千人之多!
這其中,甚至有幾個父親戰死、兒子繼承父親的武勳而得封高爵的例子!
這樣算下來,漢室對陣亡將士的撫恤規格,雖然還是比不上後世新時代的‘烈士’,但相較於絕大多數封建王朝,都完全可以算得上‘尚武’了。
皇帝老爹這麽優待軍人,那作為兒子,尤其是作為有誌振興漢室、馬踏草原的太子,劉盈自然也是要有樣學樣。
但無論是朝堂後續的撫恤,還是劉盈在戰前許諾的額外賞、恤,都得等到此次叛亂萬全結束之後,以朝堂為主次序推動。
現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將陣亡將士的遺體送迴家中,好入土為安、魂歸故裏。
想到這裏,劉盈也不由滿是遺憾的搖頭一歎息。
“隻可惜,荊王的屍首,還是沒能找到······”
似是自語般發出一聲呢喃,劉盈便似是想起什麽般,眼睛陡然一亮!
迴過身,快步走到城牆內沿,看到酈商並沒有走遠,劉盈趕緊扯開嗓子,將酈商叫了迴來。
待酈商聽到劉盈的唿號,小跑到城牆之上,卻見劉盈的目光中,竟陡然帶上了一抹少見的莊嚴!
“右相國!”
“還有一事,孤,欲使右相國一聞!”
“若不妥,右相國自可直言不諱;若可行······”
·
一個時辰之後,庸城以南二十裏,叛軍二號大營遺址。
在數萬漢軍將士怪異的目光注視下,一個個早先被割取,並以石灰封好的叛軍首級被次序搬來,整齊碼放在了一處高地之上。
“京······”
“京觀!”
意識到眼前的事物究竟是什麽之後,在場將士的麵上,隻頓時湧上一抹古怪的神情。
要說這個時代的戰爭,有什麽事可以被稱作‘不犯法但有病’,那無疑就是在戰後,將割取的敵軍首級堆在一起,鑄成京觀!
蓋因為當下,還隻是漢立之初,秦亡不過十數年,戰國也才過去幾十年。
雖然‘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的戰爭默契,早就被一個不講武德的孫姓兵家大家所打破,但曆史的慣性,依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現當下,如果再有人說什麽‘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那自然是沒人會開口附和,便是認可;
但若是有人提議戰後侮辱敵人的屍體,或者把割取的首級當球踢,那也還是會引起人們的強烈不適。
而鑄造京觀,就是介乎於‘尊重敵人的屍體’和‘把敵軍首級當球踢’之間,雖然沒有很過分,但也完全和道德不沾邊的舉動。
便是在將士們懷著這般複雜的心緒,所齊齊投出的目光注視下,劉盈的身影,出現在了那尚未封土的京觀前。
與劉盈一起出現的,還有一件看上去並不破,卻因歲月而稍有些褪色的衣衫。
“今歲,孤王叔荊王賈,為賊英布所殺!!!”
一聲嘹亮的唿號聲響起,在場將士不由紛紛側目,臉上那些許因看到京觀而生出的不適,也被劉盈這洪亮的嗓音所驅散。
就見劉盈緩緩上前兩步,側過身,接過那件老舊,又明顯不是尋常之物的衣衫,恭敬的將其放在了麵前的土坑裏。
而後,劉盈便再次直起身,望向在場將士的目光中,隻一抹與目光嚴重不符的煞氣!
“英布殺孤王叔,孤,便以淮南賊軍之首級二萬為祀!”
“更英布賊子野心,於庸城殺我漢家之忠良數以千!”
“孤,誓以英布之首級,以祀吾漢家英烈之亡魂!!!”
神情極盡莊嚴,語調卻幾乎嘶鳴般吼出這番話,劉盈的將脊背直直挺起,朝一旁一招手。
“立碑!”
劉盈話音剛落,一旁的京觀前,便緩緩立起一塊齊人高的石碑。
不等眾將士上前查看,一旁的祭禮官,就用一口悠揚的雅語腔,將石碑背後的勒字吟誦了出來。
“漢十一年秋,淮南賊殺荊王、關中忠良七千九百六十四,太子盈怒而集賊首級二萬七千六百一十五級,以鑄京觀~”
“乃曰:漢之忠良,傷者必死,殺更魂不入冥府,為京觀戮為饑魅;輪迴百世,不複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