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是愁苦的發出一聲長歎,便見劉盈的麵容之中,陡然湧上一抹暗惱。


    “方才,孤所布之調令,本皆前時,長安朝堂廟算所得。”


    “然朝堂諸公,竟萬萬沒料到荊王······”


    “唉!”


    說到這裏,劉盈隻猛地一咬牙,似是恨其不爭般一跺腳。


    而後,又見劉盈迴過身,滿是憂慮的望向劉交。


    “王叔可知:於淮南王英布之或反,朝堂之廟算者何?”


    待劉交配合的一搖頭,劉盈不由又是一聲長歎,將長安朝堂戰前的預案,盡數擺在了劉交、劉肥二人麵前。


    “朝堂廟算,本料英布若反,或北上淮陽、或東取荊國!”


    “若先取荊國,則楚地危;若楚地再失,英布裹挾荊、楚、齊三國之兵,便可西進至睢陽,以欲叩關函穀!”


    “故孤臨出征之時,父皇三令五申:一俟戰起,務當以梁國軍駐淮陽,防賊北上;孤則親率邯鄲所駐之關中主力大軍,自楚-淮南之交緩走,以固荊、楚!”


    語調哀沉的說著,劉盈不忘又是一搖頭。


    “朝堂諸公之共議,本以關中卒滯英布於荊、楚,待其兵鋒受挫,再徐圖蠶食。”


    “臨行之時,父皇更以詔諭托於孤手,言‘隻誅英布,盡恕隨者’,以備孤留作速平淮南之用。”


    說到這裏,劉盈不忘若有其事的摸了摸空空如也的胸口,終又是一沉長長的哀歎。


    “唉······”


    “怎料荊王,竟為叛賊英布一合而敗;孤方知英布之反,便亦已知:荊國之土,已盡為英布所有。”


    “旗開得勝,英布叛軍自軍心大振;然聞荊之失,楚卒、齊卒,恐皆當軍心震蕩。”


    “此消彼長之下,又談何‘馳援荊國、援迎荊王’?”


    以一種極其鄭重,且滿帶著憂慮的語調道出這番話語,劉盈的眉頭,也悄然擰在了一起。


    ——劉盈沒有說謊。


    在早先,劉盈還在長安之時,對於‘英布可能起兵反叛’,長安朝堂的戰前預案,確實如劉盈所說:英布大概率會東進荊國,小概率會北上淮陽。


    至於南下、西進,則都被朝堂派出。


    還是那句話:既然是反叛,英布的最終目標,就必然是叩關函穀!


    任何與函穀關漸行漸遠,甚至前進緩慢的行軍路線,都不可能出現在英布的考慮範圍之內。


    或許這麽說有些奇怪:淮南國,位於函穀關東偏南方向,如果想直叩函穀,那英布應該西進,或北上才是?


    無論是西取南陽,還是北奪淮陽,都可以讓英布順勢將下一個目標,放在函穀關外的最後一道門戶——梁都睢陽城。


    而這,也恰恰是長安朝堂得出‘英布大概率東進,小概率北上,基本不可能西奪南陽’的判斷依據。


    ——無論是淮南國以北的淮陽,還是淮南國以西的南陽、南郡,都是長安中央直轄的郡!


    這些郡遭到攻擊,長安朝堂必然會第一時間有所舉措,且這幾個郡本就毗鄰淮南,也老早就被長安中央配備了相當程度的守備力量。


    而淮南國正東方向的荊國,以及東北方向的楚國則有所不同——這兩國無一例外,都是劉氏宗親為王的諸侯國。


    這兩個諸侯國遭受攻擊,雖然也會第一時間上報長安,但光是由於地緣的關係,‘荊、楚遇襲’的消息送入關中,也會多費許多時間。


    再有,便是淮南國雖然是關東數一數二的千裏大國,但若是論軍事力量,還是很難於雄踞關中的長安中央抗衡。


    劉盈還清楚地記得出發之前,曲周侯酈商道出的敵我局勢。


    ——如果英布手握淮南國兵,並得以裹挾荊、楚、齊三國兵馬,且在西進途中收攏的淮陽郡兵,那麽,在英布大軍抵達睢陽之事,長安vs英布的勝負,大概也還在七-三之比。


    如果隻帶著淮南國兵,就去硬剛函穀?


    當時,聽到劉盈這個假想時,酈商隻輕蔑一笑,給出了一個極其自信的答複。


    ——如果英布隻率淮南國兵直奔函穀,那長安朝堂,根本不需要派兵!


    光是一個梁國,就能讓英布啃碎一口好牙,然後帶著殘兵殘將,來到雄偉的函穀關外。


    所以,在還未從長安出發之時,劉盈此行的戰略目標,就已經很清楚了。


    ——穩固南陽、淮南、南郡防務的同時,死守住荊、楚、齊三國,避免讓英布的叛軍得到擴張!


    隻要做到這一點,英布的敗亡,就將與淮南國今年的糧產掛鉤,最多,也不會超過五個月!


    但遺憾的是:在拒絕相信劉盈‘萬一荊王被英布偷襲,導致荊國一夜而失’的設想時,劉盈如今所麵臨的的狀況,就已經注定了······


    荊國‘意料之外’的脫離掌控,劉盈所能做的,也隻有將整體方向西移,並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楚國之上。


    ——荊國,已經丟了;不出意外的話,英布還能從荊國,得到三至五萬兵馬,以及數十萬石糧草。


    有了這個前提,再加上此番出征平叛的,是戰場菜鳥劉盈,就使得楚國,已經不容有失!


    想到這裏,劉盈終是稍斂起麵上憂慮,望向劉交的目光,隻陡然帶上了一抹凝重。


    “王叔!”


    “既今,英布已先攻荊國,便斷無自荊地西退入淮南之理;隻待肅清荊地,英布,便恐將北上而謀楚!”


    神情滿是嚴峻的道出一語,劉盈更是再也無法安坐,起身走下長階,來到了劉交麵前,緊緊攥住了劉交的胳膊。


    “王叔當即返彭邑,調兵遣將,駐防於楚-荊之交!”


    “兵馬、糧草、將帥,凡王叔之所請,孤無有不應!”


    “便孤之帥帳,亦即立於豐沛,以同王叔共守楚地不失!”


    言罷,劉盈不忘收迴雙手,對劉交鄭重一拜。


    而後,又見劉盈毫不拖泥帶水的側過身,望向一側的兄長劉肥。


    “此間之時,王兄亦已知曉。”


    “王兄即馳而返臨淄,盡發齊卒,由平陽侯親率,抵豐沛待命!”


    說著,劉盈便再度望向劉交,鄭重一點頭。


    “但楚南之駐守力有不足,平陽侯所率之齊卒,便當盡發而馳援!!!”


    看著劉盈滿是嚴峻的麵容,聽著這一聲聲滿帶誠摯的托付,劉交、劉肥二人又如何認不清此時的狀況。


    幾乎沒有任何思考,二人便稍一對視,旋即對劉盈齊齊躬身一拜。


    “殿下勿憂。”


    “楚王,亦寡人之宗伯;又楚-齊南北接壤,唇亡齒寒。”


    “但有可用之地,寡人願頃盡臨淄之財,以助楚王備賊!”


    齊王劉肥都難得一見的站出來拍胸脯,本就沒有退意的楚王劉交,心底不由更安心了些。


    “殿下但可無憂!”


    “但寡人尚有一息得存,淮南賊子,便絕無可踏入楚地半步!”


    見二人都沒有絲毫退卻,劉盈也是稍擠出一絲危險,對兩位長輩沉沉一點頭。


    “既如此,楚地,便盡托於楚王叔、齊王兄!”


    ·


    淮南王英布叛亂的消息,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裏,便傳遍了整個關東的大河南北。


    緊隨其後的,便是一樁令身在關中的天子劉邦,都有些憂心忡忡的消息,以各種渠道傳入長安。


    ——荊王劉賈,為叛王英布一戰而敗,逃至富陵,亡於亂軍刀下!


    消息傳出,長安振動,關中輿論一片嘩然,天下駭然!


    荊王劉賈,堂堂劉漢宗親諸侯,竟成為了這場‘突發’的叛亂中,第一個傳遍天下的戰歿者。


    一時間,長安輿論急轉直下,一封封疏奏入雪花般飛入長樂宮,其上所言,無不是請天子劉邦即刻點兵,再出函穀,以平淮南王英布之亂。


    隻不過,‘請陛下禦駕親征以平叛’的奏疏,往長樂宮送進去一封又一封,足足三天,卻都不見天子劉邦的身影,如往常那般,出現在長安東郊的校場之上。


    正當關中百姓人心惶惶,討論著‘陛下可還能出征’的話題時,又是一則自關東傳來的消息,再次將輿論扭轉。


    ——先前東出長安,返鄉祭祖的太子劉盈,於豐邑劉氏宗廟外誓師起兵,代父平叛!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長樂宮內,終於傳出了一份公布於關中每一個縣衙露布之上的天子詔。


    ——淮南王英布,天生賊子,早有反相!


    ——幸得太子恭謹知禮,為朝堂所讚,身監國之責;又遊臨關東,胸懷報國之誌!


    ——特有此令:凡有誌隨行太子左右,為漢忠良者,皆可自備甲胄,於長安-函穀沿途直道暫待!


    詔令一經張貼於各地,反響者如雲,短短兩日,光是長安相府,就收到了上萬份‘請為陣前卒’的自薦信。


    在‘英布起兵謀逆’的消息傳入關中的第七日,也就是漢十一年秋七月辛醜(初八),手捧天子詔諭的宣平侯張敖,終於帶著長安周邊地區自發前來的壯勇,朝函穀關進發。


    從長安到函穀關,不過千餘裏的路程,張敖卻走了足足十五日。


    蓋因為沿途之上,數之不盡的良家子弟、綠林好漢,乃至於官宦子弟、商賈之後,都自發前來,請求加入到張敖的隊伍當中,東出函穀,馳援太子。


    紛紛擾擾之中,沒有人注意到的是:早在英布叛亂的消息傳入關中前,天子劉邦便帶著隨行護衛、宮人,低調踏上了前往長安以北上百裏處的甘泉宮的道理。


    在英布叛亂、荊王劉賈戰歿的消息傳入關中,以致人心惶惶之時,天子劉邦,正在甘泉宮內舒舒服服的泡溫泉。


    就連後來那封慫恿關中民壯入伍出征的詔書,實際上都是劉邦早早備下,並交到丞相蕭何手中,如後世的網絡小說作者般,‘設定為定時發布’而已。


    而在甘泉宮,看著關中輿論從最開始嘩然,到後來的慌亂,再到後來的振奮······


    直到今日,收到‘張敖東出長安,朝函穀關進發’的消息時,劉邦蒼老的麵容之上,才終於掛上了一抹微笑······


    ·


    “唔······”


    “不錯。”


    從一口溫泉池中起身,在身旁寺人的侍奉下披上一件內衫,劉邦便愛不釋手的看著手中簡書,臉上盡是遮掩不去的讚賞。


    “失荊而防線西移,以梁國兵戒淮南西、邯鄲大軍戒淮南北,齊、楚之兵共駐楚南,阻英布兵峰······”


    “嘿!”


    “不過首戰,便已知臨機應變······”


    聽著劉邦的自語,一旁躬立著的宮女、寺人,也無一不流露出喜悅的笑容。


    ——劉邦在說什麽,這些苦命人,自然是半個字都聽不明白。


    但在宮中生存多年的經曆,讓這些還能活著伺候在劉邦身邊的人,練就了一副能看透人性的雙眼。


    現在,這些苦命人人便從劉邦的麵容之上,看到了罕見的笑意,以及一抹若有似無的溫和。


    而在劉邦抵達甘泉宮的過往旬月,這般柔和,並滿帶善意的神情,幾乎從未曾出現在劉邦麵容之上······


    “陛下······”


    眾人正含笑間,就聽一聲輕唿自屏風外傳來,惹得劉邦隻下意識一皺眉。


    待認出開口那人的聲音,劉邦麵上不愉才緩緩退散,隻大咧咧一擺手,示意將屏風拿開。


    “夏侯啊~”


    不等屏風被搬走,劉邦麵上便自然湧起一抹淡笑,神情滿是自豪的朝夏侯嬰揚了揚手中簡書。


    “來瞧瞧!”


    “太子發迴的奏疏!”


    見老天子難得有興致,夏侯嬰縱是心有疑慮,也隻能僵笑著上前,恭敬的接過書簡,細細查看了一番。


    將簡上所書一字一句看完,夏侯嬰才終於將書簡重新卷起,雙手捧上胸前。


    “如何?”


    “如此之太子,可得朕姿?!”


    又是一聲高亢的詢問,劉邦麵上笑意也悄然一斂,望向夏侯嬰的目光中,更是隱隱帶上了些許凝重。


    “依此簡觀之,此戰,太子當能得勝否?”


    語調似是淡然的發出一問,劉邦銳利的目光,卻不著痕跡的鎖定在了夏侯嬰的麵龐之上。


    聽聞此問,夏侯嬰卻是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疑慮,稍有遲疑的看了看左右,才對劉邦沉沉一拱手。


    “臣此來,欲奏者,亦乃此事!”


    低沉一語,惹得劉邦也不由嚴肅起來,稍一皺眉,便將周圍的宮人揮退。


    待方圓二十步的範圍,隻剩下自己的老天子兩道身影,夏侯嬰又上前上前兩步,壓低聲音,將心中的疑慮輕聲道出。


    “陛下。”


    “臣似聞:太子之帥帳,乃立於豐邑?”


    卻見劉邦聞言,隻麵帶不愉的一仰頭。


    “有何不妥?”


    “豐邑,乃朕,更乃爾等元勳功侯之鄉,得吾劉氏先祖庇護!”


    見劉邦眨眼間,便隱隱有了些暴怒的趨勢,夏侯嬰頓時苦起了臉,語調更是愈發小心翼翼起來。


    “陛下~”


    “今,梁國兵駐南郡、南陽,邯鄲南下之大軍,則駐於淮陽。”


    “楚地南鄰荊,又土甚廣,雖得齊、楚兵合而固守,然荊王敗而亡於英布之手,不過三日之功啊······”


    說著,夏侯嬰不由下意識看了看長安的方向,意有所指的提醒道:“豐沛龍興之所,自當能庇護太子無虞。”


    “然豐沛,乃位楚地······”


    “英布已得荊,不日便必當北上攻楚;若彼時,楚亦如荊那般······”


    說到這裏,夏侯嬰終是滿帶著祈求,對劉邦沉沉一拜。


    “陛下!”


    “往昔,荊王乃為坊間稱之曰:凡劉氏宗親,知兵者不過數人;天子之下,便首當荊王劉賈!”


    “今荊王已為賊所戮,楚王······”


    “楚王!從不曾知諱戰陣之事啊!!!”


    “陛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大漢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