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偶像》主編:張悅然【完結】
【內容簡介】
80年代人,是伴隨著偶像成長起來的一代,從崔健到五月天,從四大天王到陳奕迅,從王小波到村上春樹,從賴寧到韓寒,在成長過程中,在懵懂無知的時代,偶像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感動,更激勵著青春前進的步伐,讓我們為之付出無悔的熱情與愛,用狂熱打破一切準則。
長大了我們才發現,偶像被神話的過程中,已經脫離自身而獨立存在,他的言行舉止均被賦予意義,他在公眾麵前擺出某種言說姿態,卻喪失掉清晰的輪廓。伴隨著逼不得已的成熟過程,偶像逐漸被我們拋在腦後,曾經因為擁護同一個偶像而組成的小團體土崩瓦解,當偶像淪為一個標籤時,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與青春的逝去。
我們曾經追隨著偶像而試圖建立或者反抗什麽,偶像就像集合的哨聲,把很多人聚攏到一起,邁著整齊的步伐朝某個方向前進。但最後我們頹然地發現,原本代表自由和反抗的偶像是一個易碎的肥皂泡,而作為擁護者的我們在搖旗吶喊的同時不知不覺被馴化,活在偶像的虛幻光芒之下,迷失自我。現如今,偶像不再是一種信仰,而變成一種職業。
【
第1節:卷首語(1)
第一部分
卷首語 文:張悅然
小學時去郊外春遊,在水邊的祠堂裏看到一尊李清照的銅像。黴綠的臉和身體,長袍及地,衣擺上布滿皺褶,看上去像裸露的樹根。據說她曾在此地生活,於是新造了這樣一座故居。祠堂很小,但還是顯得空曠。她站在一道屏風前麵,午後雖有陽光she進來,卻照不到她的臉上。她太高了。
我走近了看著她。眉頭微蹙,嘴角緊緊地抿著,神情中顯露出哀愁。人們喜歡她的哀愁,因為其中有他們想要的意義--一種牽繫著國家命運,民族存亡的哀愁,正如後麵屏風上那首《聲聲慢》所要表達的一樣。可是這哀愁是銅鑄的,如同戴在臉上的麵具,若是摘下來,人們就不認識她了。塑像就是把一個人鎖進簡陋的殼子裏,一種粗暴的紀念方式。
偶像其實也是人們所塑的雕像。雖然有些時候,偶像本人也會參與製作過程,但偶像終歸是脫離本人而獨立存在的。為了獲得廣泛的擁戴,雕像必須摒棄本人身上的細節,隻保留大致的輪廓,用以言明某種態度,呈現某種姿態,對於大眾來說,它必須是一目了然的。時間久了,雕像的輪廓就會變形,甚至被篡改得完全兩樣,又或是被打倒了,再重新立起來。雕像塑得再堅穩,它的命運依然飄搖。蒙受抄家,掘墳,拉下廟堂砸得粉碎等災難之時,孔子能否想到四十多年後自己能夠以巨人之軀屹立於都城正中央呢?他能否想到,被搗毀的孔子店,可以到世界上80多個國家去開分店,自己的肖像會變得像永遠微笑的肯德基大叔山德士上校一樣有名呢?他或許想不到,他也根本不必去想,這些早就和他無關。好在是無關了。
那次春遊迴來,老師讓每個人寫一篇遊記。我沒有寫那些壓抑的感受,而是乖巧地接受了雕像的暗示,從它的哀愁裏看出了國家憂患,民族氣節,並深深動容,欽佩不已。老師在評語裏寫道:很有真情實感。
類似的作文還寫過很多,魯迅,毛主席,孔子,賴寧,張海迪,每次都寫得很有感情,但他們不是我的偶像。我的偶像是誰呢?在主編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努力迴憶,卻還是找不到這樣一個人。我發現自己不需要偶像。或許是那些作文透支了寄托在偶像身上的感情,--其中的感情,可能真的是真的。
第2節:卷首語(2)
我無法把感情交託給一個偶像,是因為不想歸入由擁護者組成的集體。在早年的記憶裏,偶像就像集合的哨聲,把很多人聚攏到一起,編排成隊列,邁著整齊的步伐朝某個方向前進。有的偶像原本還是自由和反抗精神的化身,然而最終卻使擁護他的人失去自由,放棄反抗。也許不是放棄反抗,而是自動馴順,他們被催眠,陷入夢遊的狀態。夢遊並不痛苦,痛苦的是忽然當頭一棒,夢碎了,人從裏麵掉出來。三十多年過去了,那個大夢的殘骸還沒有清理幹淨,有可能就是它們,損害了人們對偶像的感情。
寫到末尾,我忽然想起我的偶像是誰。我的父親。以前每次被人問到,你的偶像是誰,我總是迴答,我的父親。這個答案令人失望,他們不認識我的父親,無法知道這個偶像究竟是什麽樣。他喜歡吃甜食,下圍棋,唱羅大佑的《戀曲1990》的樣子很迷人。所有這些,都隻有我知道,他是我一個人的偶像。我知道很多人都這樣迴答,說偶像是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不知道他們是否也像我一樣,渴望一個屬於自己的偶像,對他的感情隻放在心裏,很安全,永遠都不會被人cháo衝散。
第二部分:第3節:誰是你的偶像
態度:
1.誰是你的偶像文:鯉編輯部
這幾日與朋友聊起賴寧,他說起自己前妻的故事。前妻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生人,與我們一樣,小時候都讀過學校發的《賴寧日記》,那本書沒有做成英雄主義色彩濃重的紅色,卻是黯淡的封麵,一張黑白的少年肖像。我們聊到這兒,又從網絡上找到了賴寧的照片,青澀,沒有笑容,看起來多少有些憂傷。朋友說:"當時前妻在念小學,有天她看著書的封麵上的照片,拿起來輕輕吻了一下。"
"什麽時候說起了這個?"
"成年後,很多年以後了,但是說起賴寧,她記得那個吻。"
不知道為何在寫這段引文時想起這些。日後若要說起偶像,大部分文藝青年會說出一堆改變過時代的名字來,但若放在此刻盤點,卻不免覺得陌生。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現在滾石樂隊和理察·克萊德曼同時來中國,文化版的記者們會選擇去採訪誰,當然是滾石。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自己的青春期是被有精神價值的事物所改變的,同時試圖忘卻廉價、潦糙的東西。
我們都記得小時候坐公交車時,那幅掛在音樂書店門口,巨幅的麥可·傑克遜海報,是《真棒》(bad)剛剛發行的時候。當時,偶像的意義在於全世界都聽他一個人的聲音。而時代更迭,"偶像死了"不再是一句詩歌,而是過往的偶像真的都紛紛去世,所以變胖變頹這些也就沒有什麽不可以接受。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偶像。不僅是那些改變過我們的想法、帶給我們感動、讓我們學會成長的人,更是在盲目無知的年代裏,我們為之付出熱情和愛的人。為他們哭過,為他們難眠過,為他們心跳到不行過。因為衡量的標準已經喪失,所以或許可以試試,愛。周慧敏復出時依然沒有老,頗多感慨,可是當時的青蔥少年都在看著《老男孩》掉眼淚。
本期《鯉·偶像》沒有著眼於大時代。我們問了很多人,你的偶像是誰,每個人都會想很久,唯有從記憶裏挖到些許偶像的痕跡。到底是因為隨著麥可·傑克遜的去世,偶像的時代暫時終結,還是人的成長就是一個拋棄偶像的過程,沒有定論。
感謝我們的作者,他們或多或少用各自的心靈和文字見證剛剛過去的時代,都是片段,也是符合我們心目中闡述這個主題的方式。
第4節:當夢醒來時(1)
2當夢醒來時文:鯉編輯部
"民族魂"三個字,覆蓋在魯迅的棺木上,魯迅就此永遠成為了他所不願成為的那尊偶像。六十多年之後,王朔在那篇引起劇烈爭議的《我看魯迅》裏說:"各界人士對他的頌揚,有時到了妨礙我們自由唿吸的地步。"魯迅重臨世上,隻怕也有同感。
偶像的作用非常明確:聚集一些人,反對另一些人。無論重點在聚集或反對,總把天下裁為兩截。倘若不是手握實權如毛主席,一個人很難承受得起這天下二分之一的重量--嚮往做偶像的人或許很多,而真做成了的,卻可能並不心甘情願。魯迅遺囑說"收斂,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大約就是怕有此一劫:人雖死了,金身卻立在那裏,不但自己被曲解,還成為他人的槍棒,在後世鬧出沸沸揚揚一大片事情來。
三月,正是學雷鋒的月份。作為昔日全國人民的偶像,今天招來的爭議也越來越多:關於他的皮箱和手錶,關於他捐款的資金從哪裏來,甚至他日記和身世的真實性……而維護雷鋒者的重點卻也不在雷鋒本人,而在"雷鋒精神"於世風日下的當今,仍有積極的意義。但當雷鋒漸漸不再是雷鋒,正如魯迅不再是教科書上比比皆是的那個魯迅,聚集於他們名下與反對他們的人,在筆戰與嘴戰中,為了維護與反對便越來越激動,而在激動中又難免有一絲茫然:我們在向何處去,或者我們要迴歸到何處?是誰引導著我們?
與他們不同,有一些偶像的命運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安穩。與喇叭褲、蛤蟆鏡和手提錄音機同為腐朽墮落的資產階級情調標誌的鄧麗君,如今歌聲也登上了神舟七號飛往月球。《一無所有》的崔健今天也在玩hip-hop和電子音樂,按某網站的統計,聽過《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的人有一萬一千多,而聽過他2005年的新專輯《給你一點顏色》的隻有1900多,差了五六倍。盡管他當年真正打動過的、激奮過的,守在收音機或錄音機前大聲合唱而不是揣著cd機戴著耳機小聲哼哼的那些人,大約都不會到網上去投票--其中包括我們許多人的父輩。無論如何,他還活著,在做自己的事,無論他現在的興趣是音樂、是推廣真唱運動,還是拍電影。
飛上天的不是鄧麗君,頹下去的也不是崔健,隻是他們的標籤,眾人塑出的金身,時代造出的偶像。時代從不缺少偶像,不管是哪個時代,但今天的偶像似乎更"職業":昔日的叛逆王朔今天在研究佛經;今天的叛逆韓寒除了賽車與寫博客之外,還有拍廣告的閑暇;陳丹青在漫談民國人物;艾未未用一億葵瓜子象徵中國人。在廣告裏,韓寒說"我和你一樣"--韓寒也許可以和"你"一樣,但"你"卻不可能和韓寒一樣。當一個人成為偶像,開始自覺不自覺地站在群羊之首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向為眾人的方向,以自己的意見領袖眾人的意見,就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之夢,如今天的韓寒、陳丹青、艾未未們一樣。
第5節:當夢醒來時(2)
夢沒有高下之分,因為它總會醒來。重要的是,夢醒來的時候,"你"在哪裏。美國的上世紀60年代,馬丁·路德·金的夢將權利帶給了美國有色人種,"嬉皮士"一代的夢將左翼思cháo與東方文化帶給了世界,而我們又要從、又能從今天的偶像身上獲得什麽,讓夢醒得不那麽倉促、茫然,在醒來的時候有個更好的方向可走?
</br>
【內容簡介】
80年代人,是伴隨著偶像成長起來的一代,從崔健到五月天,從四大天王到陳奕迅,從王小波到村上春樹,從賴寧到韓寒,在成長過程中,在懵懂無知的時代,偶像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感動,更激勵著青春前進的步伐,讓我們為之付出無悔的熱情與愛,用狂熱打破一切準則。
長大了我們才發現,偶像被神話的過程中,已經脫離自身而獨立存在,他的言行舉止均被賦予意義,他在公眾麵前擺出某種言說姿態,卻喪失掉清晰的輪廓。伴隨著逼不得已的成熟過程,偶像逐漸被我們拋在腦後,曾經因為擁護同一個偶像而組成的小團體土崩瓦解,當偶像淪為一個標籤時,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與青春的逝去。
我們曾經追隨著偶像而試圖建立或者反抗什麽,偶像就像集合的哨聲,把很多人聚攏到一起,邁著整齊的步伐朝某個方向前進。但最後我們頹然地發現,原本代表自由和反抗的偶像是一個易碎的肥皂泡,而作為擁護者的我們在搖旗吶喊的同時不知不覺被馴化,活在偶像的虛幻光芒之下,迷失自我。現如今,偶像不再是一種信仰,而變成一種職業。
【
第1節:卷首語(1)
第一部分
卷首語 文:張悅然
小學時去郊外春遊,在水邊的祠堂裏看到一尊李清照的銅像。黴綠的臉和身體,長袍及地,衣擺上布滿皺褶,看上去像裸露的樹根。據說她曾在此地生活,於是新造了這樣一座故居。祠堂很小,但還是顯得空曠。她站在一道屏風前麵,午後雖有陽光she進來,卻照不到她的臉上。她太高了。
我走近了看著她。眉頭微蹙,嘴角緊緊地抿著,神情中顯露出哀愁。人們喜歡她的哀愁,因為其中有他們想要的意義--一種牽繫著國家命運,民族存亡的哀愁,正如後麵屏風上那首《聲聲慢》所要表達的一樣。可是這哀愁是銅鑄的,如同戴在臉上的麵具,若是摘下來,人們就不認識她了。塑像就是把一個人鎖進簡陋的殼子裏,一種粗暴的紀念方式。
偶像其實也是人們所塑的雕像。雖然有些時候,偶像本人也會參與製作過程,但偶像終歸是脫離本人而獨立存在的。為了獲得廣泛的擁戴,雕像必須摒棄本人身上的細節,隻保留大致的輪廓,用以言明某種態度,呈現某種姿態,對於大眾來說,它必須是一目了然的。時間久了,雕像的輪廓就會變形,甚至被篡改得完全兩樣,又或是被打倒了,再重新立起來。雕像塑得再堅穩,它的命運依然飄搖。蒙受抄家,掘墳,拉下廟堂砸得粉碎等災難之時,孔子能否想到四十多年後自己能夠以巨人之軀屹立於都城正中央呢?他能否想到,被搗毀的孔子店,可以到世界上80多個國家去開分店,自己的肖像會變得像永遠微笑的肯德基大叔山德士上校一樣有名呢?他或許想不到,他也根本不必去想,這些早就和他無關。好在是無關了。
那次春遊迴來,老師讓每個人寫一篇遊記。我沒有寫那些壓抑的感受,而是乖巧地接受了雕像的暗示,從它的哀愁裏看出了國家憂患,民族氣節,並深深動容,欽佩不已。老師在評語裏寫道:很有真情實感。
類似的作文還寫過很多,魯迅,毛主席,孔子,賴寧,張海迪,每次都寫得很有感情,但他們不是我的偶像。我的偶像是誰呢?在主編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努力迴憶,卻還是找不到這樣一個人。我發現自己不需要偶像。或許是那些作文透支了寄托在偶像身上的感情,--其中的感情,可能真的是真的。
第2節:卷首語(2)
我無法把感情交託給一個偶像,是因為不想歸入由擁護者組成的集體。在早年的記憶裏,偶像就像集合的哨聲,把很多人聚攏到一起,編排成隊列,邁著整齊的步伐朝某個方向前進。有的偶像原本還是自由和反抗精神的化身,然而最終卻使擁護他的人失去自由,放棄反抗。也許不是放棄反抗,而是自動馴順,他們被催眠,陷入夢遊的狀態。夢遊並不痛苦,痛苦的是忽然當頭一棒,夢碎了,人從裏麵掉出來。三十多年過去了,那個大夢的殘骸還沒有清理幹淨,有可能就是它們,損害了人們對偶像的感情。
寫到末尾,我忽然想起我的偶像是誰。我的父親。以前每次被人問到,你的偶像是誰,我總是迴答,我的父親。這個答案令人失望,他們不認識我的父親,無法知道這個偶像究竟是什麽樣。他喜歡吃甜食,下圍棋,唱羅大佑的《戀曲1990》的樣子很迷人。所有這些,都隻有我知道,他是我一個人的偶像。我知道很多人都這樣迴答,說偶像是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不知道他們是否也像我一樣,渴望一個屬於自己的偶像,對他的感情隻放在心裏,很安全,永遠都不會被人cháo衝散。
第二部分:第3節:誰是你的偶像
態度:
1.誰是你的偶像文:鯉編輯部
這幾日與朋友聊起賴寧,他說起自己前妻的故事。前妻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生人,與我們一樣,小時候都讀過學校發的《賴寧日記》,那本書沒有做成英雄主義色彩濃重的紅色,卻是黯淡的封麵,一張黑白的少年肖像。我們聊到這兒,又從網絡上找到了賴寧的照片,青澀,沒有笑容,看起來多少有些憂傷。朋友說:"當時前妻在念小學,有天她看著書的封麵上的照片,拿起來輕輕吻了一下。"
"什麽時候說起了這個?"
"成年後,很多年以後了,但是說起賴寧,她記得那個吻。"
不知道為何在寫這段引文時想起這些。日後若要說起偶像,大部分文藝青年會說出一堆改變過時代的名字來,但若放在此刻盤點,卻不免覺得陌生。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現在滾石樂隊和理察·克萊德曼同時來中國,文化版的記者們會選擇去採訪誰,當然是滾石。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自己的青春期是被有精神價值的事物所改變的,同時試圖忘卻廉價、潦糙的東西。
我們都記得小時候坐公交車時,那幅掛在音樂書店門口,巨幅的麥可·傑克遜海報,是《真棒》(bad)剛剛發行的時候。當時,偶像的意義在於全世界都聽他一個人的聲音。而時代更迭,"偶像死了"不再是一句詩歌,而是過往的偶像真的都紛紛去世,所以變胖變頹這些也就沒有什麽不可以接受。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偶像。不僅是那些改變過我們的想法、帶給我們感動、讓我們學會成長的人,更是在盲目無知的年代裏,我們為之付出熱情和愛的人。為他們哭過,為他們難眠過,為他們心跳到不行過。因為衡量的標準已經喪失,所以或許可以試試,愛。周慧敏復出時依然沒有老,頗多感慨,可是當時的青蔥少年都在看著《老男孩》掉眼淚。
本期《鯉·偶像》沒有著眼於大時代。我們問了很多人,你的偶像是誰,每個人都會想很久,唯有從記憶裏挖到些許偶像的痕跡。到底是因為隨著麥可·傑克遜的去世,偶像的時代暫時終結,還是人的成長就是一個拋棄偶像的過程,沒有定論。
感謝我們的作者,他們或多或少用各自的心靈和文字見證剛剛過去的時代,都是片段,也是符合我們心目中闡述這個主題的方式。
第4節:當夢醒來時(1)
2當夢醒來時文:鯉編輯部
"民族魂"三個字,覆蓋在魯迅的棺木上,魯迅就此永遠成為了他所不願成為的那尊偶像。六十多年之後,王朔在那篇引起劇烈爭議的《我看魯迅》裏說:"各界人士對他的頌揚,有時到了妨礙我們自由唿吸的地步。"魯迅重臨世上,隻怕也有同感。
偶像的作用非常明確:聚集一些人,反對另一些人。無論重點在聚集或反對,總把天下裁為兩截。倘若不是手握實權如毛主席,一個人很難承受得起這天下二分之一的重量--嚮往做偶像的人或許很多,而真做成了的,卻可能並不心甘情願。魯迅遺囑說"收斂,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大約就是怕有此一劫:人雖死了,金身卻立在那裏,不但自己被曲解,還成為他人的槍棒,在後世鬧出沸沸揚揚一大片事情來。
三月,正是學雷鋒的月份。作為昔日全國人民的偶像,今天招來的爭議也越來越多:關於他的皮箱和手錶,關於他捐款的資金從哪裏來,甚至他日記和身世的真實性……而維護雷鋒者的重點卻也不在雷鋒本人,而在"雷鋒精神"於世風日下的當今,仍有積極的意義。但當雷鋒漸漸不再是雷鋒,正如魯迅不再是教科書上比比皆是的那個魯迅,聚集於他們名下與反對他們的人,在筆戰與嘴戰中,為了維護與反對便越來越激動,而在激動中又難免有一絲茫然:我們在向何處去,或者我們要迴歸到何處?是誰引導著我們?
與他們不同,有一些偶像的命運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安穩。與喇叭褲、蛤蟆鏡和手提錄音機同為腐朽墮落的資產階級情調標誌的鄧麗君,如今歌聲也登上了神舟七號飛往月球。《一無所有》的崔健今天也在玩hip-hop和電子音樂,按某網站的統計,聽過《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的人有一萬一千多,而聽過他2005年的新專輯《給你一點顏色》的隻有1900多,差了五六倍。盡管他當年真正打動過的、激奮過的,守在收音機或錄音機前大聲合唱而不是揣著cd機戴著耳機小聲哼哼的那些人,大約都不會到網上去投票--其中包括我們許多人的父輩。無論如何,他還活著,在做自己的事,無論他現在的興趣是音樂、是推廣真唱運動,還是拍電影。
飛上天的不是鄧麗君,頹下去的也不是崔健,隻是他們的標籤,眾人塑出的金身,時代造出的偶像。時代從不缺少偶像,不管是哪個時代,但今天的偶像似乎更"職業":昔日的叛逆王朔今天在研究佛經;今天的叛逆韓寒除了賽車與寫博客之外,還有拍廣告的閑暇;陳丹青在漫談民國人物;艾未未用一億葵瓜子象徵中國人。在廣告裏,韓寒說"我和你一樣"--韓寒也許可以和"你"一樣,但"你"卻不可能和韓寒一樣。當一個人成為偶像,開始自覺不自覺地站在群羊之首的位置,以自己的方向為眾人的方向,以自己的意見領袖眾人的意見,就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之夢,如今天的韓寒、陳丹青、艾未未們一樣。
第5節:當夢醒來時(2)
夢沒有高下之分,因為它總會醒來。重要的是,夢醒來的時候,"你"在哪裏。美國的上世紀60年代,馬丁·路德·金的夢將權利帶給了美國有色人種,"嬉皮士"一代的夢將左翼思cháo與東方文化帶給了世界,而我們又要從、又能從今天的偶像身上獲得什麽,讓夢醒得不那麽倉促、茫然,在醒來的時候有個更好的方向可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