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幾乎是剛剛才安頓下來,生活還沒有完全走入正軌,收獲季節到了。


    對於農民來說,收獲季節是一個讓人忙到死卻也讓人開心到死的季節,但是今年,很多人心裏都在打鼓,紅薯跟稻穀麥子不一樣,它是埋在土裏的,不到挖開泥土的那一天,沒人知道收成會怎麽樣。


    比起其他人,蔣文輝尤其擔心——他家沒人種過田,什麽都不懂,就算有農技指導,對自家田裏的收成他也沒什麽信心。更何況他一家四口,老的老,小的小,連一個貨真價實的壯勞力都沒有,就憑他跟妻子的細胳膊細腿,真的能從土裏刨食?


    蔣文輝能夠來到李拐子村,完全得益於他有一個非常睿智的丈母娘——閑陽出現怪獸之後,很多人都被嚇破了膽,他家丈母娘卻憑借著良好的人際打聽到了很多細節,果斷搬家到宋隱樓下。那個時候他們當然不知道仙師什麽的,丈母娘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動物都是有地盤意識的,怪獸既然在那棟樓呆了那麽久,肯定留有氣味,至少在最近一段時間,那裏是安全的。於是,他跟宋隱成了鄰居,因此結識了齊夏和柯源,後來一起撤到霧城,再後來又一起搬往江安,就此成為朋友。


    他們搬到江安的時間比較早,他和老婆劉爽都找到了工作。劉爽以前在超市當主管,在江安卻隻能當個小小的收銀員,但他運氣好,成了同一家超市的采買,算是一個比較吃香的職位。蓓蓓的外婆則在家裏給人看小孩,一家子在江安的日子過的緊緊巴巴,但至少不用為衣食發愁,甚至還因為下手夠早,貸款在五環上買了一個小套二。


    聽說宋隱要搬來這裏,兩口子立即賣房辭職跟了過來,甚至都沒怎麽猶豫——江安早已經人滿為患,氣候又一年比一年激端,繼續惡化下去,老百姓還能支撐多久?像他們這樣的家庭隻怕是最先受到波及的。而能夠獨自走出閑陽,宋隱和許淩風的能力不容置疑,跟著他們至少還有一線生機。


    但這一線生機,也是要靠自己努力去打拚的。


    所以分土地的時候,他家要了三畝半的牧草田和三畝農田,總共七畝半土地,隻把兩畝農田租了出去,剩下一畝農田還有三畝半牧草田全都留給自家人練手。牧草還好,一個星期花上一天時間就差不多了,但那畝紅薯田可把一家子折騰壞了,除草、澆水、施肥……就算所謂的農閑時期,事情一樣不少,尤其他們沒經驗還沒力氣,連年近六旬的丈母娘都經常下田幫忙,好不容易才熬到收獲這一天。


    其實聚居地像他們這樣的人家不算少,家裏沒有真正的壯勞力,又從來沒有種過田,區別在於那些人家大都家資豐厚隨身帶了大量物資,就算什麽都不幹也可以吃上一兩年,但他家不行,半年沒有進項就要斷糧。所以,這一畝紅薯田的收獲尤其重要。


    *--*--*


    從十月一日起,大屋那邊的幼兒園延長開放時間,早晨六點把孩子送過去,晚上八點半才需要接迴家,為此專門雇傭了兩個臨時保育員。同時學校也放了農忙假,孩子們一大早就跟著家裏人下了田。


    田裏已經是光禿禿一片,紅薯藤早在兩天前就已經收割完畢賣給管委會做飼料去了。這個時候站到大屋屋頂上,就會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們稀稀疏疏地分布在光禿禿的農田裏,大人走在前麵,一鋤頭一鋤頭地挖紅薯,半大的孩子跟在他們身後拾起挖出來的紅薯,抖落泥土後放入籮筐,收滿一筐立即抬到路邊。如果是七八歲的小孩子,力氣太小幹不了重活,就會去撿漏,翻揀被大人們遺漏在田裏的細小紅薯,每找到一個就大唿小叫的,就像撿到了金銀財寶一樣……這活看上去不難,但一幹幾個小時也是非常要命的。


    蔣蓓蓓跟頂頂一般大,這會兒還在幼兒園呢,蔣家裏沒有幫得上忙的半大孩子,於是變成蔣文輝和劉爽在前麵挖,丈母娘跟在後麵撿,裝滿一筐就倒在路邊,呆會兒蔣文輝想辦法弄迴去——經過兩個多月的肩挑背磨,兩口子都學會了用扁擔,就是不能裝太多東西,裝太多挑不動,這個是天生的,急不來。所以,運送幾百斤紅薯還是要另外想辦法,如果不想被累到半死的話。


    十一點鍾丈母娘迴家,十一點半給他們送來午飯——饅頭夾午餐肉還有一大罐綠豆湯,都是昨天晚上做好放到冰箱裏的。這時候大家都由衷地感謝家裏的小冰箱,幸好他們有太陽能還有沼氣池,至少晚上有電燈,夏天還能用上電冰箱。


    吃完飯丈母娘拎著食籃迴家去了,下午氣溫會升到30度,她年紀大了,兩口子都不讓她再過來。


    夫妻倆坐在樹蔭下休息,看著隔壁田裏歡笑打鬧的一群人,再看看他們田邊堆的老高的紅薯堆,相顧無言——那是李霞家裏的田,一個上午已經收完四畝地,他們卻連半畝都沒弄完……看看人家的紅薯堆,再看看自己家的,人比人當真要氣死人的。


    “沒事兒,他們人多地也多,還租了二十畝,我們不用像他們那麽趕,再幹一會兒就迴去休息吧,明天上午肯定能幹完。”劉爽試圖安慰老公,想了想又說,“發現沒,產量比我們想象的高出好多,這下子不怕餓肚子了……”


    要不是正在野外,要不是手臂酸脹不堪,蔣文輝都要一把抱起老婆了,他蔣文輝何德何能啊,居然娶到這麽好的女人!


    ……


    “喂,先生太太,需要借用我家的豪車嗎?”


    兩口子還沒膩味完,路邊傳來一聲招唿,轉過頭去,卻見齊夏騎在一輛人力三輪車上衝著他們笑。齊小哥戴著一頂大草帽,草帽下麵還有一副大墨鏡,把棕色的臉麵掩去一大半,一口白牙於是尤其顯眼,整個人看上去怪怪的。


    蔣文輝大喜,劉爽更是一下子跳起來,跑過去:“小夏你們家這就收完啦?”他們當然知道齊夏有一輛三輪車,但大家都是今天收獲,齊夏自己還種著兩畝地呢,沒道理搶過來自己先用吧?


    齊夏意氣風發:“全部都收完啦。我們家人多,小冬和洛桑還都是大力士,半天時間,全部入倉!”洛桑兩個不當值的哥們都有過來幫忙,僅僅兩畝地而已,再弄不完就要遭人笑話了。


    “收成怎麽樣?”蔣文輝連忙問。


    齊夏用手指比了個七:“畝產過七百,我們家半年都吃不完!”


    蔣文輝突然覺得腰也不痛了,手膀子也不酸了,跳起來抓起鋤頭就往還沒開挖的那半畝地大步而去:“小夏你等我一下,我再挖半個小時就收工。”


    看劉爽也要去拿鋤頭,齊夏連忙跳下車,先一步把鋤頭搶到手,摘下墨鏡:“嫂子你歇著吧,我過去幫他。”


    劉爽含笑看著前麵兩個正在挖地的單薄背影,拾起剛剛挖出來的紅薯,心裏滿滿都是高興:這下好了,他們家就算收不到七百,六百總該有吧?六百斤呢,現在是真的不擔心餓肚子了……


    幸好留了一畝田!


    *--*--*


    紅薯收獲十月二日正式開動,到十月五日,所有紅薯收獲完畢全部存入地窖,他們來到李拐子村的第一個收獲季節,就此結束。


    收獲結束了,興奮卻才剛剛開始——今年多數人家畝產都在六七百斤,最差的都有五百,聽上去好像很慘,要知道紅薯的正常畝產是幾千斤,像他們這種有專家坐鎮的,五千斤一畝妥妥的。但是,麵對這個結果,沒有人垂頭喪氣,恰恰相反,所有人(包括吊車尾的)都高興壞了:遠遠高於預期啊!


    如今可是災荒年生,不說斷電區,就連江安,莊稼幾乎全部都弄到室內去了,也就緊挨河邊的人家還種點地,收成嘛,聽說一畝三百斤頂天了。最主要是一個壯勞力壓根種不下一畝地,因為最熱的七八~九三個月,天天下午五六十度,一個小時澆一次水都頂不住,水下去不到十分鍾田裏就幹了,一畝苗能有五分之一抽穗就很不錯了,至於飽滿度……嗬嗬!


    而且,那可是五六十度,誰有本事頂著太陽挑水去,不要命啦?那些有點收成的,聽說都是用了一種叫著“漏管”的裝置,但那東西講究地勢,最重要的是必須找到足夠的水源——那麽熱的天,到處都在鬧水荒,誰家有水源讓你不歇氣地往地裏“漏”?


    所以,他們這一趟當真是走對了,跟著仙師有奔頭啊!


    ……


    這幾天大屋小屋都是一片歡聲笑語,管委會非常適時地宣布說十月七日下午五點在大屋舉辦“豐收宴”,敬請所有居民參加。七個小屋的居民們聞風而動,他們不隻拖家帶口,每家每戶還都背來一包紅薯,少的三五斤,多的十來斤,大家都把紅薯留在餐廳(食堂)門口,每個人都說這是“一點心意,不成敬意”……


    管委會沒想到居民們會自帶紅薯,加之防務隊湊熱鬧,也從江裏弄來七八十斤魚,會計和後勤立即算賬,把省下來的糧食換算成了等值的火腿香腸,胡大廚臨陣換菜,肉食不敢說管夠,一個人半斤還是有的,也讓兩個月沒聞到什麽腥味的“泥腿子們”暢暢快快大吃一頓。


    解散不到兩個月的夥食隊又一次碰頭,下午五點鍾,大屋曬場上擺開四十五張八仙桌,每張桌子當中都是一盆酸菜魚,旁邊紅燒肉,土豆烤香腸,筍幹火腿,大蔥炒臘肉,一共五個主打肉食,再加兩個素菜,剩下就是一盤盤紅薯了——烤紅薯,拔絲紅薯,臘腸紅薯飯,紅薯棗泥餅……最後還上了一大盆甜品——紅薯銀耳枸杞羹,全都是孩子們的最愛!


    孩子喜歡甜食,大老爺們最愛的卻是久違了的烈酒——紅星二鍋頭,一人隻有二兩,再多沒有。管委會還很貼心地為不喝白酒的女士們準備了低度萄葡酒,也不多,半杯而已。


    酒足飯飽,陸華安宣布了今年的“紅薯王”——李大福李家。除開自家的二十三畝地,這家子還租種了二十畝,一共種了四十三畝地,其中紅薯二十六畝,共收獲紅薯19760斤,畝產760斤,最高一畝畝產840斤!


    整個曬場炸鍋了,早知道李家人會種地,但沒想到他們這麽能種啊。


    這還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接下去管委會宣布說,作為獎勵,每季的種植前三名都可以獲得宋仙師贈送的一張符篆!


    “哇……”


    這下子已經不能用“炸鍋”來形容了,喝了一點點酒的壯漢們甚至都開始想要不要上李家打劫去,好吧,這種事隻能想一想……人家現在可是有符在身的人了!


    何況李家的當家人李大福李老爺子非常會做人,顫著手接過護身符後,馬上豪爽地表示:捐獻五百斤紅薯給管委會,請他們用來幫助貧困戶,我們農民,也不都是那麽自私自利鼠目寸光不懂迴報的!


    ……


    熱烈的氣氛中,當中一桌卻有人敲響了杯子,等到氣氛稍微平息,一個地中海發型的半老頭子站起身,樂嗬嗬的開口:“諸位兄弟侄子,還有諸位嫂子侄女,兄弟鄧安翔恭喜大家迎來豐收,我們這算是開張大吉。鄧某不才,一家六口也種了一畝地,收獲530斤,好像吊了車尾……”


    眾人大笑,宋隱也很疑惑地看向他。這人就是許老爹開偵探所的那個朋友,他一家六口,兒子媳婦正當年,他們老兩口也不過五十出頭,還有一個十七歲的女兒,一畝地收獲530斤確實沒啥好講的,要知道連蔣文輝家都收了620斤呢。但他站起來想要做什麽,總不會是想要找人幫忙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隱在末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溪並收藏宋隱在末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