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 讀
瓦爾登湖(中外文學名典藏係列) 作者:[美]梭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倘若更謹慎地選擇自己追求的職業,所有人大概都樂意做學生或者觀察家,因為這兩者的性質和命運令所有人都饒有興趣。為我們自己和子孫積攢財富,成家立業或者為國家做貢獻,甚至追求名和利,在這方麵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但是在追求真理之時,我們卻又都是超凡脫俗的,無需懼怕變革或者突發事件。最古老的埃及或者印度哲學家,掀起了神像一角的輕紗;那微微顫動的袍子,今天仍然被撩起,我凝視著往日的輕紗,它和過去一樣地鮮豔榮耀,因為當初勇敢豪邁的,是他體內的“我”,而今天重新仰望著這個形象的是我體內的“他”。衣袍上沒有半點灰塵;自從神聖顯現以來,歲月並未逝去。我們實際上利用過的,或者說可以利用的時間,既非過去,又非現在,也不是將來啊。
我的木屋和一個大學相比,不僅更適合思考,還更適合嚴肅地讀書;雖然我借閱的書並不在一般圖書館的流通範圍內,但是我卻比以前接觸到更多流通全世界的書本,並深受影響,那些書曾經刻在樹皮上,現在隻是偶爾臨摹在布紋紙上。詩人密爾?卡瑪?烏亭?瑪斯特1說:“書本的妙處在於坐著就能在精神世界裏縱橫馳騁。當我品嚐深奧學說的甘露瓊漿時,一杯酒,就足以令我陶醉不已。”整個夏季,我把荷馬的《伊利亞特》擺放在桌子上,盡管我隻能在休息時間偶爾
1.密
爾?卡瑪?烏亭?瑪斯特,18世紀印度詩人。
翻閱他的詩篇。最初有眾多的工作積壓在手裏,我有房子要建造,同時還要鋤豆子,這就讓我不可能有時間閱讀更多的書籍。但我相信我未來可以閱讀很多,這個想法一直支撐著我。我在工作之餘,還讀了一兩本通俗易懂的旅遊指南,但後來我自己就羞愧難當,我自問自己究竟是身處何地。
學生閱讀荷馬或者埃斯庫羅斯1的希臘文原著,決不會招來狂放不羈或揮霍無度的危險,因為他閱讀原著之後就會在某種程度上效仿他們的英雄,自會在清晨大好的黎明當中閱讀詩篇。倘若這些英雄的詩篇印刷成書—是用我們本國的語言翻譯而成的,在這種道德敗壞的時代,這種語言也會變成死文字。因此我們應該曆經艱辛地探尋每一行詩和每一個詞的蘊意,絞盡我們所有的腦汁,拚上我們所有的勇武與氣力,來探尋它們的原意,探尋出比通常意義下更深廣的原意。
當今那些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廉價而多產的翻譯版本,可並未使我們向那些古代的偉大作家靠得更近。他們的著作仍然無人問津,他們的文字仍然像以前一樣被印刷得稀奇而怪異。在少年時代,花費一些時間來研習一種古代文字,即便隻學會了幾個字也是很值得的。因為它們是街頭巷尾瑣碎平凡語言中的精華,能給人一種永恆的啟示和激勵的力量。有的農民偶然聽到一些拉丁語警句,並銘記在心,且經常提起它們,不是毫無用處的。有些人曾經說過,古典作品的研究最後似乎都會讓位於一些更現代、更實用的研究。可是有上進心的學生還是會經常去研讀古典作品的,無論它們是用何種文字寫成的,也無論它們的年代如何久遠。如果古典作品中沒有記錄下人類最高尚的思想,那又怎麽會被稱作古典作品呢?它們是獨一無二的,永不腐朽的神諭。如今對於一些讓人困惑的問題,就算
1.埃斯庫羅斯(前525?-前42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
是向特爾菲和多多那
1
求神占卜,也都不可能得到答案,古典作品卻能為我們指點迷津。我們甚至也不必求助於大自然,因為她太古老了。
讀一本好書,就是說在真實的精神世界中閱讀真實的書,是一種高尚的曆練。這種曆練花費掉閱讀者的心力精氣,超過世俗公認的任何訓練。這需要一種鍛煉,正如競技家必須經曆的一樣,要終身不輟,持之以恆。書本是作者謹慎含蓄寫下來的,讀者也應謹慎含蓄地閱讀。
即使你講話運用的語言跟創作原書使用的語言相同,但這仍然是不夠的,因為口語與書麵語有著明顯的區別,一種是用來聽的語言,另一種是用來閱讀的語言。聲音或舌音往往是變化多端,脫口而出的,口語隻是一種方語,幾乎可以說是很粗野的,我們就像野蠻人一樣,從母親那裏渾然不覺地學會。書麵語卻是口語的成熟形態和經驗的凝結;倘若口語是母親的舌音,書麵語就是父親的舌音,它是一種經過提煉的表達方式,它的價值不在於耳朵能否聽見,而在於我們必須重新再來一次,才能學會運用它。中世紀時,有許多人能流利地說希臘語與拉丁語,但是由於他們出生的地區不同,他們難以讀懂傑出的作家們以這兩種文字寫成的作品,因為這些文章不是用他們所熟知的那種希臘語和拉丁語寫成的,而是采用精練的文學語言—他們還未學會比希臘和羅馬更高級的方言。這種高級方言所寫成的書卷,在他們眼中就是廢紙一堆,他們愛不釋手的倒是那些低廉的當代文學。但是當歐洲的許多國家,發明了他們自己的書麵語,而這足以滿足他們對新興文學的需要。於是最初的那些學問開始複興,學者們也能夠辨識出這些來自遠古時代的珍寶。羅馬和希臘的民眾不能讀懂的作品,在歲月流逝幾個世紀之後,已經隻有少數的學者能讀懂它們了,到如今也隻剩下少數的幾個學者還在研習它們。
1.特爾菲和多多那,古希臘兩個神示所。
無論我們對演講者的口才如何讚不絕口,最崇高的文字往往還是隱匿在變幻莫測的口語背後,或者是超越於瞬息萬變的口語之上,就好像繁星點點的天空藏在浮雲後麵一樣。那裏的繁星,凡是觀察者都可以觀察它們。天文學家永不停息地在解釋它們,觀察它們。書本可不是我們日常交流時的簡單唿氣,隨著氣息轉瞬即逝。演講者在講台上的所謂口才,通俗地說就是術語所說的修辭。演講者可以抓住一個稍縱即逝的靈感口吐蓮花,麵對他跟前的聽眾,滔滔不絕;但是對作家來說,講究生活的平衡才是他們的本分,激發演講者靈感的社會活動和蜂擁而至的聽眾,卻會分散作家的精力,他們是向人類的智慧和心靈獻辭,向著任何年代中能夠理解他們的所有人說話。
怪不得亞曆山大1在率軍行進時,在一隻寶匣中還帶著一部《伊利亞特》。文字是精品中的精品。同其他任何一件藝術品相比,文字與我們更為親近,更具有世界性。文字是最靠近生活的藝術,它可以被翻譯成上千種文字,不但供人閱讀,而且還在人類的唇上逗留;不僅表現在油畫布上或者大理石上,還可以鐫刻在生活本身當中。一個古人的思想烙印可以被現代人時常掛在嘴邊。2000個夏季已經被記載在紀念碑似的希臘文學裏,如同在希臘的大理石之上,遺留下更為成熟的、一如金色秋收般的色彩,因為文字帶來了宏偉的天體般的氣氛,並傳播到世界各地,保護它們免受時間的侵蝕。書籍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藏寶室,那裏儲藏著世世代代與眾多國度的寶貴遺產。最古老最耐讀的書籍,當然也非常適合擺放在每一個房間的書架上。它們沒有什麽利益要去爭取,但是當書籍啟發並激勵著讀者時,讀者會欣然接受書籍傳達的理念。書籍的作者,都自然而然地無法抗拒地成為所有社
1
.
亞曆山大(前356-前323),馬其頓國王,先後征服希臘、埃及和波斯,建立了亞曆山大帝國。
會中的貴族,而且他們對於人類的影響遠超於國王和君主。當那些大字不識,大概還傲慢無比的商人,通過自己的苦心經營和辛勤奮鬥,賺來了空閑的時間和無憂無慮的生活,並躋身於財富與時尚界的時候,他們最終又會不可避免地需要投身於那些更高層次的,但是又無法企及的智者和文人的圈子中,這時他們會發現自己在文化方麵的匱乏,發現自己的所有財富都是虛無的。於是他們費盡心思,要讓他們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他們又做了一次明智的選擇,而這一次也證明了他敏銳的眼光。就這樣,他們成為了一個家族的創造者。
沒有掌握閱讀古典作品原文技巧的人們,對於人類曆史的了解隻能說是非常不全麵的。令人格外驚訝的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出現過一份現代語言的文本,除非說我們的文明自身姑且可以稱做是一份文本。《荷馬史詩》還從未有過英文版本,《埃斯庫羅斯》和《維吉爾》也從來沒有用英文發行過—這些作品是如此優美,如此厚實,美麗得就像黎明一般;後來時代的作者,無論我們如何讚歎他們的才華,就算有也是極少人能夠和這些古典作家相媲美。他們精美、完整與永恆的、史詩般的文藝創作是無人能夠企及的。從未閱讀過這些作品的人,隻告訴人們忘掉它們吧。可是當我們有了學問,稟賦開始顯露,並能閱讀它們,欣賞它們時,那些沒有閱讀過它的人所說的話,就會立刻被我們拋在腦後。當我們稱之為聖物的經典巨著,以及比經典作品更古老,因此更不為人知的各國經典堆積得足夠多時,當梵蒂岡教堂裏堆滿了《吠陀經》1、《波斯古經》和《聖經》時,堆滿了荷馬、但丁還有莎士比亞的作品時,隨後而至的世紀如果能繼續地在人類的公共場所展覽它們的戰利品,那麽這個時代肯定會更加的富有。有這樣一大堆作品的存在,我們才會有進入天堂的希望。
1.《吠陀經》,印度婆羅門教最古經典。
人們還從未讀懂過偉大的詩人的作品,因為隻有偉大的詩人自己才能讀懂它們。詩人的作品被平民閱讀,就好像平民在閱覽繁星,人們最多是觀望星象,而不是想探尋天文學的奧秘。很多人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可憐的便利,就如他們學算術是為了記賬,以免做生意時上當受騙;但是閱讀是一種高尚的智力訓練,如果他們僅僅是淺嚐輒止,那麽隻能一無所知;閱讀吸引我們決不像奢侈品一樣,讀起來能讓我們昏昏欲睡,讓我們高尚的感官昏昏沉沉,我們應該在最敏銳、最清醒的時刻,踮起腳尖去凝神閱讀,這樣的閱讀才是讀書的高級意義,才與它的初衷相符合。
我認為我們認字以後,就應該閱讀比較好的文學作品,不要永無休止地重複字母歌和單音字,不要在四年級或者五年級的時候留級,不要始終坐在最低年級教室的前排。很多人認為會閱讀就應該很滿足了,或者聽到別人在閱讀就很知足了。大概他們僅領悟到一本叫做《聖經》的好書中的智慧,因此他們隻閱讀一些休閑的書籍,生活單調乏味,虛度光陰。在我們的公共圖書館裏,有一部被稱之為《小讀物》的多卷作品,之前我還以為這大概是我沒有去過的一個城鎮的名字1。有這麽一類人,就像貪婪的水鴨和鴕鳥一樣,能夠消化一切,甚至在海吃一頓豐盛的肉類和蔬菜之後都能消化,因為他們不想浪費。倘若說別人是供給此類食物的機器,那他們就是大嚼而不知飽足的閱讀機器。他們讀了九千個關於西布倫和賽芙隆尼婭的故事,都是關於他們如何相愛,從未有人如此的相愛過,並且他們的戀愛過程曲折離奇—總之就是講述,他們怎樣相愛,遇到什麽樣的困難,然後如何再站起來,如何再相愛的!一個值得同情的家夥怎樣爬上了教堂的尖頂,他沒爬上去就萬事大吉了;他既然已經鬼使神差地爬到了尖頂上麵,那快樂
1.
在英國和美國,都有一個叫做reading(雷丁)的地方,而“小讀物”的英文是“littlereading”,所以梭羅在這裏這樣說。
的小說家終於敲響了鍾,讓全世界人們都聚集過來,聽他講述。哎喲,天!他怎麽又下來了!在我看來,作家還不如把這些小說裏常見的癡男怨女,一律化身為指示風向的小人,把他們置於塔頂,就如他們經常把英雄置身在星座當中一樣,讓那些指示風向的小人不停旋轉,直到它們生鏽壞掉,千萬不要讓它們到地上來胡鬧,叨擾了那些老實的人們。下一次,小說家們再次敲響警鍾,哪怕起火的教堂被夷為平地,我也會安穩地坐著不動。
“一部中世紀傳奇作品《踮腳跳號船的船長》—由寫《鐵特爾—托爾—譚》的那位著名作家所著,按月連載,爭相閱讀,欲購從速。”他們瞪著碟子般大的眼睛,以原始的好奇和心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讀著這本書,他們胃口也是極好,不怕損傷胃壁黏膜,正如那些4歲大的孩童,整天坐在椅子上,閱讀售價2美分一本的封麵燙金的《灰姑娘》—照我看來,他們讀完後在發音、重音,音調這些方麵並未進步,更不用說他們對主題的了解與教育意義了。結果是讀得視力衰退,所有的生命器官停滯不動,思想委靡不振,智力的官能完全如蛻皮一般蛻掉。這一類的“薑汁麵包”,幾乎每天都從烤麵包的爐子裏烤製出來,比用純小麥或黑麥粉製作的和用印第安玉米粉製作的麵包更受人喜愛,在市場上也更暢銷。
即使所謂的好讀者,也不會閱讀那些最好的書。那麽我們康科德的文化又有什麽價值呢?在這座城市,除了極少數個別的人,大家對於最好的書,甚至英國文學書庫中一些優秀的著作,都覺得讀不出什麽價值,盡管大家都能閱讀英文,而且都拚得出英文字,甚至是這裏或那裏的大學畢業,即便是那些所謂的受過開明教育的人,也對英國的古典著作所知甚少,甚至全然不知。至於記錄人類思想的巨著,譬如古代經典作品和《聖經》,如果有人想閱讀它們,其實得到這些書輕而易舉,但是隻有少部分人肯下功夫去研讀它們。
我曾認識一個中年樵夫,他訂閱了一份法文報紙,他對我說他不是為了閱讀新聞,他的目的並不在閱讀新聞上麵,他說這是為了“促進他的學習”,因為他的原籍是加拿大;我問他,他認為世界上他能做到最好的事情是什麽?他答道,除了學好法語之外,他還要繼續下苦功,學好並提高英語水平。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努力做的或想要達到的目標也不過如此,他們訂閱一份英文報紙就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假設一個人剛好讀完一本大概是最好的英文書,你認為他能跟多少人談論讀後感呢?再假設一個人剛好讀完一本希臘文或拉丁文的經典作品,就連文盲都知道頌揚這部著作,但是他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可以聊天的人。他隻好沉默。在大學裏很少有哪個教授,在已經掌握了一種艱澀文字的同時,還能同樣良好地擁有一個希臘詩人的廣博的才華與詩情,並且還能懷著同樣的情懷把思想傳達給那些敏銳的、有著豪邁氣質的讀者;至於令人尊崇的經典,人類的聖經,還有誰能把它們的名字大聲地念出來呢?大部分人都知道希伯來這個民族擁有一部偉大的經典,但很少有人知道別的民族也有著同樣經典的著作。所有的人都為揀到一塊銀幣而竭盡全力,但是這裏的文字猶如黃金般珍貴,它們是古代最睿智的人講出來的話,它們的價值被曆代的智者稱頌和肯定過—但是我們讀到的隻不過是簡易課本、初級課本和教科書而已,踏出校門之後,隻是閱讀《小讀物》和故事書,而這些都是孩子們和初學者的讀物。因此我們的讀物、我們的談話以及我們的思想,都處於一個極低的標準上,隻與小人國的小人和侏儒相匹配。
我期望結識一群比在康科德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更為聰穎的人,他們的名字在康科德幾乎從未被提及。難道我聽到柏拉圖的名字之後還堅持不去拜讀他的大作嗎?仿佛柏拉圖是我的老鄉,但我們素不相識
—
仿佛是我的近鄰但我卻從未聽見他說話的聲音,或聆聽過他充滿智慧的話語。但是事實又是什麽樣的呢?他的《對話錄》充滿了他智慧的見解,我們卻任由這本書在旁邊的書架上安眠,無人問津,更別說翻閱了。我們是愚昧無知、不求甚解的文盲。我要說在文盲這方麵有兩種,他們並沒有什麽不同,一種是大字不識的城鎮居民,另一種是能夠讀書認字,但是隻讀兒童讀物和對智力要求極低的書籍的人。我們應該如古代聖賢一般美好,但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他們好在何處。我們確實是一些小人物,在智力的成長飛躍中,令人同情的是,我們隻飛到比報紙新聞略高一點兒的地方。
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如它們的讀者一樣愚笨。可能有些話正是針對我們的遭遇有感而發的,倘若我們真正傾聽,並理解了這些話,那麽它們對我們的生活是有益處的,溫暖的程度勝過黎明或陽春,或許會讓我們換上一副全新的麵孔。很多人在閱讀一本書之後,就開始了他新生活的旅程!一本書如果能為我們的奇跡道出原因,並能啟發新的奇跡,那麽這本書對我們的存在大有裨益。迄今為止,我們說不清楚的話,大概在別處已經講出來了。那些擾亂我們心神的事情,讓我們質疑、困惑的問題也曾發生在其他聰明人身上。一個問題都沒有被遺漏,並且所有的智者都依據各自的能力,用各自的話和各自的生活,作出了答複。況且在擁有了智慧以後,我們的心胸也會變得寬廣起來。在康科德的郊外,在一座田莊上有一位寂寞的雇工,他獲得了重生的機會,因為他擁有了獨特的宗教經驗,他相信因為自己信念的緣故,他已經進入一種沉默莊重並排斥外物的境界,他大概會認為我們的話是錯誤的。可是數千年前,所羅亞斯德1就已經有過了和那位雇工同樣的曆程,獲得了同樣的經驗。可是他智慧過人,他知道這種曆練普遍存在,因而他能用相應的方法對待他的鄰居,據說他還發明並開創了一個祭神製度。所以應該讓他謙虛地和所羅亞斯德的精神溝通,並且
1.所羅亞斯德(前628?-前551?),古代波斯所羅亞斯德教的創始人。在所有聖賢的自由引導下,與耶穌基督的精神溝通,讓“我們的教會”滾蛋去吧。
我們自我吹噓說,我們屬於19世紀,與任何一個國家相比,我們都邁著最大最快的步伐向前進。可是一想起這城鎮,它對自身的文化貢獻卻微乎其微。我不想稱讚我的市民同鄉們,也不想他們來稱讚我,因為如此一來,大家都不能獲得進步。我們應該如老黃牛一般被激勵—被驅趕,然後才能快速奔跑起來。我們有個相當正規的公立中小學的製度,但學校隻對一般小孩子開放;除了冬季那個半饑餓狀態的講學廳1,最近根據政府法令還創立了一個簡陋的圖書館,但就是沒有為我們建立一所自己的學校。我們在治療身體的疾病方麵花了很多錢,而精神方麵的疾病卻沒有花費太多,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我們應該建立一所不同凡響的學校。我們應該讓男女兒童成年後繼續接受教育。到那時,一個個村莊應該是一所所大學,老年人全都是研究生—倘若他們日子過得還富足的話—他們應該有閑暇時間,把他們的餘生都致力於自由學習上。世界並不應該永遠隻局限在一個巴黎或者一個牛津,學生們照樣能寄宿在康科德,在這裏的天空下接受文科教育。我們也照樣能請一位像阿伯拉德2這樣的教育家來給我們講學。真是令人可歎啊!由於我們一直忙著養牛,做店鋪生意,我們好長時間沒有進學堂學習,就這樣可悲地荒廢了我們的學習。
在這片國土上,我們的鄉鎮應當在某些方麵取代歐洲貴族的地位。它應該作為藝術的維護者。它是富裕的,隻是缺乏氣量和教養。在諸如農業和商業方麵它肯出資,但是要它舉辦一些知識界都認為是更有價值的活動時,它卻覺得那隻是烏托邦的夢想,不切實際。多虧了財
1.講學廳,邀請名人講學的地方,梭羅多年負責組織在康科德講學廳的係列報告,1844-1845年間因邀請廢奴主義者溫德爾?菲利普斯作報告而在康科德引起強烈爭論。
2.阿伯拉德(1079-1142),法國中世紀著名的哲學和神學教師。
富和政治,本市花了17000美元建造了市政府,但大概一百年之內它也不會在生命的真正智慧上
—
這可是外殼內最本質的精華
—
耗費
巨資。在冬天辦講學廳,每年募到125美元,這筆錢可比市內其他同樣數額的捐款花得都更有價值。我們生活在19世紀,為什麽我們享受不了19世紀的好處?為什麽我們必須把生活過得如此褊狹?倘若我們要閱讀報紙,為什麽不忽略波士頓的閑話專欄,馬上去訂閱一份全世界最好的報紙呢?別從中立的報紙去吸收柔軟的食物,也別在新英格蘭吃翠綠的“橄欖枝”了。讓所有的學術社團的報告都匯集到我們這裏,我們要考察一下他們究竟懂些什麽。為什麽我們要讓哈伯兄弟出版公司和雷丁出版公司來給我們選擇圖書?正如品位高雅的貴族,他的周圍總是聚集著一些對他的修養有幫助的—
天才
—
學識
—
聰慧
—
書籍
—
繪畫
—
雕塑
—
音樂
—
哲學的工具。讓城鎮村
莊也這般做吧,
—
不要隻聘請一位老師、一位牧師、一位教堂司事,以為興建教區圖書館,選舉出三個市政委員就萬事大吉了。我們開荒的始祖在荒涼的岩石上度過漫漫寒冬,依靠的僅僅是這麽一點事業。
集體行為與我們體製的精神是相匹配的:我的確相信我們的生活環境將會更美好,我們的能力將遠超那些貴族們。新英格蘭能把世界上所有的智者都請來,教育自己,給他們提供食宿,讓我們徹底地遠離鄉村生活。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不同凡響的學校。我們需要的是高貴的村子,而不是貴族。倘若這是必須為之的,我們寧願少修一座橋,多繞幾步路,但是至少在包圍我們的黑暗的愚昧深淵上,搭起一座橋吧。
我的木屋和一個大學相比,不僅更適合思考,還更適合嚴肅地讀書;雖然我借閱的書並不在一般圖書館的流通範圍內,但是我卻比以前接觸到更多流通全世界的書本,並深受影響,那些書曾經刻在樹皮上,現在隻是偶爾臨摹在布紋紙上。詩人密爾?卡瑪?烏亭?瑪斯特1說:“書本的妙處在於坐著就能在精神世界裏縱橫馳騁。當我品嚐深奧學說的甘露瓊漿時,一杯酒,就足以令我陶醉不已。”整個夏季,我把荷馬的《伊利亞特》擺放在桌子上,盡管我隻能在休息時間偶爾
1.密
爾?卡瑪?烏亭?瑪斯特,18世紀印度詩人。
翻閱他的詩篇。最初有眾多的工作積壓在手裏,我有房子要建造,同時還要鋤豆子,這就讓我不可能有時間閱讀更多的書籍。但我相信我未來可以閱讀很多,這個想法一直支撐著我。我在工作之餘,還讀了一兩本通俗易懂的旅遊指南,但後來我自己就羞愧難當,我自問自己究竟是身處何地。
學生閱讀荷馬或者埃斯庫羅斯1的希臘文原著,決不會招來狂放不羈或揮霍無度的危險,因為他閱讀原著之後就會在某種程度上效仿他們的英雄,自會在清晨大好的黎明當中閱讀詩篇。倘若這些英雄的詩篇印刷成書—是用我們本國的語言翻譯而成的,在這種道德敗壞的時代,這種語言也會變成死文字。因此我們應該曆經艱辛地探尋每一行詩和每一個詞的蘊意,絞盡我們所有的腦汁,拚上我們所有的勇武與氣力,來探尋它們的原意,探尋出比通常意義下更深廣的原意。
當今那些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廉價而多產的翻譯版本,可並未使我們向那些古代的偉大作家靠得更近。他們的著作仍然無人問津,他們的文字仍然像以前一樣被印刷得稀奇而怪異。在少年時代,花費一些時間來研習一種古代文字,即便隻學會了幾個字也是很值得的。因為它們是街頭巷尾瑣碎平凡語言中的精華,能給人一種永恆的啟示和激勵的力量。有的農民偶然聽到一些拉丁語警句,並銘記在心,且經常提起它們,不是毫無用處的。有些人曾經說過,古典作品的研究最後似乎都會讓位於一些更現代、更實用的研究。可是有上進心的學生還是會經常去研讀古典作品的,無論它們是用何種文字寫成的,也無論它們的年代如何久遠。如果古典作品中沒有記錄下人類最高尚的思想,那又怎麽會被稱作古典作品呢?它們是獨一無二的,永不腐朽的神諭。如今對於一些讓人困惑的問題,就算
1.埃斯庫羅斯(前525?-前42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
是向特爾菲和多多那
1
求神占卜,也都不可能得到答案,古典作品卻能為我們指點迷津。我們甚至也不必求助於大自然,因為她太古老了。
讀一本好書,就是說在真實的精神世界中閱讀真實的書,是一種高尚的曆練。這種曆練花費掉閱讀者的心力精氣,超過世俗公認的任何訓練。這需要一種鍛煉,正如競技家必須經曆的一樣,要終身不輟,持之以恆。書本是作者謹慎含蓄寫下來的,讀者也應謹慎含蓄地閱讀。
即使你講話運用的語言跟創作原書使用的語言相同,但這仍然是不夠的,因為口語與書麵語有著明顯的區別,一種是用來聽的語言,另一種是用來閱讀的語言。聲音或舌音往往是變化多端,脫口而出的,口語隻是一種方語,幾乎可以說是很粗野的,我們就像野蠻人一樣,從母親那裏渾然不覺地學會。書麵語卻是口語的成熟形態和經驗的凝結;倘若口語是母親的舌音,書麵語就是父親的舌音,它是一種經過提煉的表達方式,它的價值不在於耳朵能否聽見,而在於我們必須重新再來一次,才能學會運用它。中世紀時,有許多人能流利地說希臘語與拉丁語,但是由於他們出生的地區不同,他們難以讀懂傑出的作家們以這兩種文字寫成的作品,因為這些文章不是用他們所熟知的那種希臘語和拉丁語寫成的,而是采用精練的文學語言—他們還未學會比希臘和羅馬更高級的方言。這種高級方言所寫成的書卷,在他們眼中就是廢紙一堆,他們愛不釋手的倒是那些低廉的當代文學。但是當歐洲的許多國家,發明了他們自己的書麵語,而這足以滿足他們對新興文學的需要。於是最初的那些學問開始複興,學者們也能夠辨識出這些來自遠古時代的珍寶。羅馬和希臘的民眾不能讀懂的作品,在歲月流逝幾個世紀之後,已經隻有少數的學者能讀懂它們了,到如今也隻剩下少數的幾個學者還在研習它們。
1.特爾菲和多多那,古希臘兩個神示所。
無論我們對演講者的口才如何讚不絕口,最崇高的文字往往還是隱匿在變幻莫測的口語背後,或者是超越於瞬息萬變的口語之上,就好像繁星點點的天空藏在浮雲後麵一樣。那裏的繁星,凡是觀察者都可以觀察它們。天文學家永不停息地在解釋它們,觀察它們。書本可不是我們日常交流時的簡單唿氣,隨著氣息轉瞬即逝。演講者在講台上的所謂口才,通俗地說就是術語所說的修辭。演講者可以抓住一個稍縱即逝的靈感口吐蓮花,麵對他跟前的聽眾,滔滔不絕;但是對作家來說,講究生活的平衡才是他們的本分,激發演講者靈感的社會活動和蜂擁而至的聽眾,卻會分散作家的精力,他們是向人類的智慧和心靈獻辭,向著任何年代中能夠理解他們的所有人說話。
怪不得亞曆山大1在率軍行進時,在一隻寶匣中還帶著一部《伊利亞特》。文字是精品中的精品。同其他任何一件藝術品相比,文字與我們更為親近,更具有世界性。文字是最靠近生活的藝術,它可以被翻譯成上千種文字,不但供人閱讀,而且還在人類的唇上逗留;不僅表現在油畫布上或者大理石上,還可以鐫刻在生活本身當中。一個古人的思想烙印可以被現代人時常掛在嘴邊。2000個夏季已經被記載在紀念碑似的希臘文學裏,如同在希臘的大理石之上,遺留下更為成熟的、一如金色秋收般的色彩,因為文字帶來了宏偉的天體般的氣氛,並傳播到世界各地,保護它們免受時間的侵蝕。書籍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藏寶室,那裏儲藏著世世代代與眾多國度的寶貴遺產。最古老最耐讀的書籍,當然也非常適合擺放在每一個房間的書架上。它們沒有什麽利益要去爭取,但是當書籍啟發並激勵著讀者時,讀者會欣然接受書籍傳達的理念。書籍的作者,都自然而然地無法抗拒地成為所有社
1
.
亞曆山大(前356-前323),馬其頓國王,先後征服希臘、埃及和波斯,建立了亞曆山大帝國。
會中的貴族,而且他們對於人類的影響遠超於國王和君主。當那些大字不識,大概還傲慢無比的商人,通過自己的苦心經營和辛勤奮鬥,賺來了空閑的時間和無憂無慮的生活,並躋身於財富與時尚界的時候,他們最終又會不可避免地需要投身於那些更高層次的,但是又無法企及的智者和文人的圈子中,這時他們會發現自己在文化方麵的匱乏,發現自己的所有財富都是虛無的。於是他們費盡心思,要讓他們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他們又做了一次明智的選擇,而這一次也證明了他敏銳的眼光。就這樣,他們成為了一個家族的創造者。
沒有掌握閱讀古典作品原文技巧的人們,對於人類曆史的了解隻能說是非常不全麵的。令人格外驚訝的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出現過一份現代語言的文本,除非說我們的文明自身姑且可以稱做是一份文本。《荷馬史詩》還從未有過英文版本,《埃斯庫羅斯》和《維吉爾》也從來沒有用英文發行過—這些作品是如此優美,如此厚實,美麗得就像黎明一般;後來時代的作者,無論我們如何讚歎他們的才華,就算有也是極少人能夠和這些古典作家相媲美。他們精美、完整與永恆的、史詩般的文藝創作是無人能夠企及的。從未閱讀過這些作品的人,隻告訴人們忘掉它們吧。可是當我們有了學問,稟賦開始顯露,並能閱讀它們,欣賞它們時,那些沒有閱讀過它的人所說的話,就會立刻被我們拋在腦後。當我們稱之為聖物的經典巨著,以及比經典作品更古老,因此更不為人知的各國經典堆積得足夠多時,當梵蒂岡教堂裏堆滿了《吠陀經》1、《波斯古經》和《聖經》時,堆滿了荷馬、但丁還有莎士比亞的作品時,隨後而至的世紀如果能繼續地在人類的公共場所展覽它們的戰利品,那麽這個時代肯定會更加的富有。有這樣一大堆作品的存在,我們才會有進入天堂的希望。
1.《吠陀經》,印度婆羅門教最古經典。
人們還從未讀懂過偉大的詩人的作品,因為隻有偉大的詩人自己才能讀懂它們。詩人的作品被平民閱讀,就好像平民在閱覽繁星,人們最多是觀望星象,而不是想探尋天文學的奧秘。很多人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可憐的便利,就如他們學算術是為了記賬,以免做生意時上當受騙;但是閱讀是一種高尚的智力訓練,如果他們僅僅是淺嚐輒止,那麽隻能一無所知;閱讀吸引我們決不像奢侈品一樣,讀起來能讓我們昏昏欲睡,讓我們高尚的感官昏昏沉沉,我們應該在最敏銳、最清醒的時刻,踮起腳尖去凝神閱讀,這樣的閱讀才是讀書的高級意義,才與它的初衷相符合。
我認為我們認字以後,就應該閱讀比較好的文學作品,不要永無休止地重複字母歌和單音字,不要在四年級或者五年級的時候留級,不要始終坐在最低年級教室的前排。很多人認為會閱讀就應該很滿足了,或者聽到別人在閱讀就很知足了。大概他們僅領悟到一本叫做《聖經》的好書中的智慧,因此他們隻閱讀一些休閑的書籍,生活單調乏味,虛度光陰。在我們的公共圖書館裏,有一部被稱之為《小讀物》的多卷作品,之前我還以為這大概是我沒有去過的一個城鎮的名字1。有這麽一類人,就像貪婪的水鴨和鴕鳥一樣,能夠消化一切,甚至在海吃一頓豐盛的肉類和蔬菜之後都能消化,因為他們不想浪費。倘若說別人是供給此類食物的機器,那他們就是大嚼而不知飽足的閱讀機器。他們讀了九千個關於西布倫和賽芙隆尼婭的故事,都是關於他們如何相愛,從未有人如此的相愛過,並且他們的戀愛過程曲折離奇—總之就是講述,他們怎樣相愛,遇到什麽樣的困難,然後如何再站起來,如何再相愛的!一個值得同情的家夥怎樣爬上了教堂的尖頂,他沒爬上去就萬事大吉了;他既然已經鬼使神差地爬到了尖頂上麵,那快樂
1.
在英國和美國,都有一個叫做reading(雷丁)的地方,而“小讀物”的英文是“littlereading”,所以梭羅在這裏這樣說。
的小說家終於敲響了鍾,讓全世界人們都聚集過來,聽他講述。哎喲,天!他怎麽又下來了!在我看來,作家還不如把這些小說裏常見的癡男怨女,一律化身為指示風向的小人,把他們置於塔頂,就如他們經常把英雄置身在星座當中一樣,讓那些指示風向的小人不停旋轉,直到它們生鏽壞掉,千萬不要讓它們到地上來胡鬧,叨擾了那些老實的人們。下一次,小說家們再次敲響警鍾,哪怕起火的教堂被夷為平地,我也會安穩地坐著不動。
“一部中世紀傳奇作品《踮腳跳號船的船長》—由寫《鐵特爾—托爾—譚》的那位著名作家所著,按月連載,爭相閱讀,欲購從速。”他們瞪著碟子般大的眼睛,以原始的好奇和心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讀著這本書,他們胃口也是極好,不怕損傷胃壁黏膜,正如那些4歲大的孩童,整天坐在椅子上,閱讀售價2美分一本的封麵燙金的《灰姑娘》—照我看來,他們讀完後在發音、重音,音調這些方麵並未進步,更不用說他們對主題的了解與教育意義了。結果是讀得視力衰退,所有的生命器官停滯不動,思想委靡不振,智力的官能完全如蛻皮一般蛻掉。這一類的“薑汁麵包”,幾乎每天都從烤麵包的爐子裏烤製出來,比用純小麥或黑麥粉製作的和用印第安玉米粉製作的麵包更受人喜愛,在市場上也更暢銷。
即使所謂的好讀者,也不會閱讀那些最好的書。那麽我們康科德的文化又有什麽價值呢?在這座城市,除了極少數個別的人,大家對於最好的書,甚至英國文學書庫中一些優秀的著作,都覺得讀不出什麽價值,盡管大家都能閱讀英文,而且都拚得出英文字,甚至是這裏或那裏的大學畢業,即便是那些所謂的受過開明教育的人,也對英國的古典著作所知甚少,甚至全然不知。至於記錄人類思想的巨著,譬如古代經典作品和《聖經》,如果有人想閱讀它們,其實得到這些書輕而易舉,但是隻有少部分人肯下功夫去研讀它們。
我曾認識一個中年樵夫,他訂閱了一份法文報紙,他對我說他不是為了閱讀新聞,他的目的並不在閱讀新聞上麵,他說這是為了“促進他的學習”,因為他的原籍是加拿大;我問他,他認為世界上他能做到最好的事情是什麽?他答道,除了學好法語之外,他還要繼續下苦功,學好並提高英語水平。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努力做的或想要達到的目標也不過如此,他們訂閱一份英文報紙就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假設一個人剛好讀完一本大概是最好的英文書,你認為他能跟多少人談論讀後感呢?再假設一個人剛好讀完一本希臘文或拉丁文的經典作品,就連文盲都知道頌揚這部著作,但是他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可以聊天的人。他隻好沉默。在大學裏很少有哪個教授,在已經掌握了一種艱澀文字的同時,還能同樣良好地擁有一個希臘詩人的廣博的才華與詩情,並且還能懷著同樣的情懷把思想傳達給那些敏銳的、有著豪邁氣質的讀者;至於令人尊崇的經典,人類的聖經,還有誰能把它們的名字大聲地念出來呢?大部分人都知道希伯來這個民族擁有一部偉大的經典,但很少有人知道別的民族也有著同樣經典的著作。所有的人都為揀到一塊銀幣而竭盡全力,但是這裏的文字猶如黃金般珍貴,它們是古代最睿智的人講出來的話,它們的價值被曆代的智者稱頌和肯定過—但是我們讀到的隻不過是簡易課本、初級課本和教科書而已,踏出校門之後,隻是閱讀《小讀物》和故事書,而這些都是孩子們和初學者的讀物。因此我們的讀物、我們的談話以及我們的思想,都處於一個極低的標準上,隻與小人國的小人和侏儒相匹配。
我期望結識一群比在康科德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更為聰穎的人,他們的名字在康科德幾乎從未被提及。難道我聽到柏拉圖的名字之後還堅持不去拜讀他的大作嗎?仿佛柏拉圖是我的老鄉,但我們素不相識
—
仿佛是我的近鄰但我卻從未聽見他說話的聲音,或聆聽過他充滿智慧的話語。但是事實又是什麽樣的呢?他的《對話錄》充滿了他智慧的見解,我們卻任由這本書在旁邊的書架上安眠,無人問津,更別說翻閱了。我們是愚昧無知、不求甚解的文盲。我要說在文盲這方麵有兩種,他們並沒有什麽不同,一種是大字不識的城鎮居民,另一種是能夠讀書認字,但是隻讀兒童讀物和對智力要求極低的書籍的人。我們應該如古代聖賢一般美好,但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他們好在何處。我們確實是一些小人物,在智力的成長飛躍中,令人同情的是,我們隻飛到比報紙新聞略高一點兒的地方。
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如它們的讀者一樣愚笨。可能有些話正是針對我們的遭遇有感而發的,倘若我們真正傾聽,並理解了這些話,那麽它們對我們的生活是有益處的,溫暖的程度勝過黎明或陽春,或許會讓我們換上一副全新的麵孔。很多人在閱讀一本書之後,就開始了他新生活的旅程!一本書如果能為我們的奇跡道出原因,並能啟發新的奇跡,那麽這本書對我們的存在大有裨益。迄今為止,我們說不清楚的話,大概在別處已經講出來了。那些擾亂我們心神的事情,讓我們質疑、困惑的問題也曾發生在其他聰明人身上。一個問題都沒有被遺漏,並且所有的智者都依據各自的能力,用各自的話和各自的生活,作出了答複。況且在擁有了智慧以後,我們的心胸也會變得寬廣起來。在康科德的郊外,在一座田莊上有一位寂寞的雇工,他獲得了重生的機會,因為他擁有了獨特的宗教經驗,他相信因為自己信念的緣故,他已經進入一種沉默莊重並排斥外物的境界,他大概會認為我們的話是錯誤的。可是數千年前,所羅亞斯德1就已經有過了和那位雇工同樣的曆程,獲得了同樣的經驗。可是他智慧過人,他知道這種曆練普遍存在,因而他能用相應的方法對待他的鄰居,據說他還發明並開創了一個祭神製度。所以應該讓他謙虛地和所羅亞斯德的精神溝通,並且
1.所羅亞斯德(前628?-前551?),古代波斯所羅亞斯德教的創始人。在所有聖賢的自由引導下,與耶穌基督的精神溝通,讓“我們的教會”滾蛋去吧。
我們自我吹噓說,我們屬於19世紀,與任何一個國家相比,我們都邁著最大最快的步伐向前進。可是一想起這城鎮,它對自身的文化貢獻卻微乎其微。我不想稱讚我的市民同鄉們,也不想他們來稱讚我,因為如此一來,大家都不能獲得進步。我們應該如老黃牛一般被激勵—被驅趕,然後才能快速奔跑起來。我們有個相當正規的公立中小學的製度,但學校隻對一般小孩子開放;除了冬季那個半饑餓狀態的講學廳1,最近根據政府法令還創立了一個簡陋的圖書館,但就是沒有為我們建立一所自己的學校。我們在治療身體的疾病方麵花了很多錢,而精神方麵的疾病卻沒有花費太多,現在時機已經成熟,我們應該建立一所不同凡響的學校。我們應該讓男女兒童成年後繼續接受教育。到那時,一個個村莊應該是一所所大學,老年人全都是研究生—倘若他們日子過得還富足的話—他們應該有閑暇時間,把他們的餘生都致力於自由學習上。世界並不應該永遠隻局限在一個巴黎或者一個牛津,學生們照樣能寄宿在康科德,在這裏的天空下接受文科教育。我們也照樣能請一位像阿伯拉德2這樣的教育家來給我們講學。真是令人可歎啊!由於我們一直忙著養牛,做店鋪生意,我們好長時間沒有進學堂學習,就這樣可悲地荒廢了我們的學習。
在這片國土上,我們的鄉鎮應當在某些方麵取代歐洲貴族的地位。它應該作為藝術的維護者。它是富裕的,隻是缺乏氣量和教養。在諸如農業和商業方麵它肯出資,但是要它舉辦一些知識界都認為是更有價值的活動時,它卻覺得那隻是烏托邦的夢想,不切實際。多虧了財
1.講學廳,邀請名人講學的地方,梭羅多年負責組織在康科德講學廳的係列報告,1844-1845年間因邀請廢奴主義者溫德爾?菲利普斯作報告而在康科德引起強烈爭論。
2.阿伯拉德(1079-1142),法國中世紀著名的哲學和神學教師。
富和政治,本市花了17000美元建造了市政府,但大概一百年之內它也不會在生命的真正智慧上
—
這可是外殼內最本質的精華
—
耗費
巨資。在冬天辦講學廳,每年募到125美元,這筆錢可比市內其他同樣數額的捐款花得都更有價值。我們生活在19世紀,為什麽我們享受不了19世紀的好處?為什麽我們必須把生活過得如此褊狹?倘若我們要閱讀報紙,為什麽不忽略波士頓的閑話專欄,馬上去訂閱一份全世界最好的報紙呢?別從中立的報紙去吸收柔軟的食物,也別在新英格蘭吃翠綠的“橄欖枝”了。讓所有的學術社團的報告都匯集到我們這裏,我們要考察一下他們究竟懂些什麽。為什麽我們要讓哈伯兄弟出版公司和雷丁出版公司來給我們選擇圖書?正如品位高雅的貴族,他的周圍總是聚集著一些對他的修養有幫助的—
天才
—
學識
—
聰慧
—
書籍
—
繪畫
—
雕塑
—
音樂
—
哲學的工具。讓城鎮村
莊也這般做吧,
—
不要隻聘請一位老師、一位牧師、一位教堂司事,以為興建教區圖書館,選舉出三個市政委員就萬事大吉了。我們開荒的始祖在荒涼的岩石上度過漫漫寒冬,依靠的僅僅是這麽一點事業。
集體行為與我們體製的精神是相匹配的:我的確相信我們的生活環境將會更美好,我們的能力將遠超那些貴族們。新英格蘭能把世界上所有的智者都請來,教育自己,給他們提供食宿,讓我們徹底地遠離鄉村生活。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不同凡響的學校。我們需要的是高貴的村子,而不是貴族。倘若這是必須為之的,我們寧願少修一座橋,多繞幾步路,但是至少在包圍我們的黑暗的愚昧深淵上,搭起一座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