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國家之所以派遣情報機構追查書稿的下落,不全是為了知道書稿的內容。


    書稿的內容並不是秘密,《高堡奇人》的書稿被很多人看過。


    包括各大出版社的助理編輯和主編,還有印刷廠排版的工人,甚至是上海商務印書館負責翻譯的人員都清楚書稿的故事情節。


    隻要抓住這些人員,就能獲得書稿的內容。


    當然,多年過去,他們有人根本沒看完書稿,有人的記憶力不是那麽好。


    書中的細節或許會有偏差,但大致的背景設定還是知道的。


    所以,這些人成為了各國情報機構首先抓捕的對象,就算擁有書稿的國家也不願意所有國家都知道書稿的故事。


    這無疑是一場腥風血雨。


    被抓住的人還好些,能夠受到保護,更多的人卻在幾個國家間諜之間的較量中死於非命。


    這些國家追查書稿不是為了他們已經掌握的內容,而是要找到他們還不知道的內容。


    《高堡奇人》中寫出的隻是曆史大事件,還是兩個世界交織在一起,真假難辨。


    他們首先要弄清楚是不是寄往每一個國家的書稿內容都一樣,會不會有區別。


    就好像藏寶圖一樣,要三十本書稿放在一起才會出現一個完整的世界。


    他們還要從書稿入手查找到郵寄書稿的人,或者說寫作書稿的人。


    這個人如何在1925年就知道隨後幾年發生的大事件。


    比如希特勒掌控德國,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還有日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預言正確一件事也許是巧合,預言正確兩件事就是奇跡了,而預言正確三件事或許隻有上帝才能夠做到。


    他們要找的就是這位預言家。


    最先派人追查書稿的不是美國。而是英國,這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1926年5月4日英國開始了全國性的總罷工。


    總罷工持續9天,*時罷工總數接近6百萬人。除煤礦工業外,電氣、鋼鐵、鐵路、建築和印刷行業的工人均參加罷工。


    所有的大工業中心都陷於癱瘓。


    在這種混亂的狀況下。英國政府派人搜查了某個激進組織的印刷廠,收繳了一批書稿。


    這批書稿被堆放在政府的某間辦公室內,被時任英國財政部長的丘吉爾偶然發現。


    《高堡奇人》的書稿在普通人眼中就是一部普通的科幻小說,這是因為普通人的眼界有限,對於政治不怎麽敏感,也不認識政界的人物。


    但丘吉爾不一樣,他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


    他剛開始也是把書稿當做普通小說來閱讀,他本人同樣是一位作家。喜好看書。


    他不斷的在腦海裏推演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發現這部小說有點意思,寫這本小說的作家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推理出來的世界竟然有實現的可能。


    這個時候的丘吉爾還沒有對書稿重視,直到1929年他才發覺《高堡奇人》的重要性。


    此後,他曾兩次前往美國,拜訪美國各界人士和政治領袖。


    其目的就是查探《高堡奇人》的來曆,和他一起的英國間諜抓捕了多位和書稿相關的美國人,進行審訊。


    1931年12月,在丘吉爾第二次美國之行中他遭遇車禍。若非搶救及時,可能死於非命。


    這是美國情報部門的一次反擊。


    此時的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書稿的存在,在全國進行了一次大範圍的搜查。


    科爾比美國政府行動的要早。


    在1930年羅斯福連任紐約州州長之後。他就利用羅斯福的關係對書稿進行過追查。


    科爾清楚出版社對於廢稿的處理方式,要麽送到垃圾站,要麽放在出版社的雜物間。


    他先是通過加州的郵政係統查到了書稿的行蹤。


    接著在美國各地十八家出版社的廢稿中依次尋找,五年過去了,大部分出版社的廢稿早已被送到垃圾站,隻有兩家大型出版社還保留著廢稿。


    最終,他在推擠如山的廢稿中找到了兩本《高堡奇人》的書稿。


    找到書稿後,科爾沉思良久,決定相信羅斯福。並把書稿送給了羅斯福。


    這就是為什麽科爾是羅斯福最值得信賴的人。


    此時的羅斯福已經有了競選下一任總統的打算,但他必須要麵對現任總統埃德加胡佛。


    胡佛不僅僅是美國總統那麽簡單。他還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局長,也就是美國情報部門的最高長官。


    1924年。當時還是一名司法部年輕律師的胡佛被任命為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局長。


    在隨後的48年裏,美國換了8位總統,16位總檢察官,但聯邦調查局的局長卻始終叫做埃德加胡佛,他可以說是美國最有權勢的人。


    1931年,羅斯福在宣布競選總統之前,和胡佛秘密會談過一次。


    沒有人知道他們都談論了什麽,沒過多久,美國聯邦調查局進行了改組,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部門,這個部門擁有極高的權限,直接對聯邦調查局局長和總統負責。


    正是這個部門策劃了在紐約對丘吉爾的車禍事件。


    這是一次嚴厲的警告,事後丘吉爾並沒有追究,而是返迴了英國。


    由於占據了地利之便,美國情報部門最先在洛杉磯展開了搜尋行動,他們要找到當初郵寄書稿的那個人,也就是傳說中的“高堡奇人”。


    一個國家的力量極為龐大,隻是剛開始他們就找錯了方向。


    因為書稿是用英文寫成,字裏行間透著為美國人擔憂的深沉感情,在專家分析之後覺得作者應該是位美國人,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否則文筆不會這麽爛。


    從信封和郵票可知這個人正是在洛杉磯本地購買,有很大可能就是加州本地人。


    從書稿的紙張來看,此人或許在印刷廠工作,能夠接觸到印刷設備。


    還要對印刷機的型號進行排查,以及所使用油墨的產地,這些都需要時間。


    於是,美國情報部門就把目標鎖定在生活在洛杉磯的美國白人身上,年齡大概在十八歲到四十歲之間,會使用打字機,有印刷工作經驗等等。


    就算是這樣,想要找到一個人也無異於大海撈針。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其他國家在美國和英國安插有間諜,這兩個國家在尋找一本書稿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各國的關注。


    間諜們通過收買或者逼問等方式獲得了三十本《高堡奇人》郵寄到各國出版社的消息。


    為了爭奪書稿,各國的間諜精英把整個世界作為戰場,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諜戰大戲。(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