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校的假期和中國不同。


    他們的寒假一般是從聖誕節的前兩周開始,到一月初結束,假期為三周到五周不等,每個學校不太一樣,但都大同小異。


    新年過去,新的學期開始,學生們返迴了校園。


    看起來這是一個和以往沒什麽不同的校園生活,但不少學生還是發現了異常。


    他們看到有的學生穿著風衣,帶著帽子,誰都不理睬,一臉的無所謂,就那樣進了教室,也不認真聽課,完全是一副壞學生的模樣。


    這種狀況在紐約的中學較為常見,其他地區也有。


    就算是大學裏同樣有類似的情形,隻是沒有人統計,也沒有人關注到這種模仿秀。


    很快,其他學生就知道他們是在模仿一本小說中的主角,這個主角也是中學生,可非常的有性格,非常的不同尋常。


    於是,那些學生就去找一本叫做《麥田裏的守望者》的小說,一看就沉迷了進去。


    這完全就是寫給他們的小說。


    小說的主角霍爾頓和他們一樣,在學校裏遭遇到各種問題,被同學排擠,被老師批評教育,麵對成人的世界,茫然無措。


    這群青少年們幻想著長大,又懼怕長大。


    他們想和霍爾頓一樣離開學校,到社會上闖蕩,隨著霍爾頓一起經曆這段青春期的冒險,霍爾頓在紐約的兩天兩夜,讓他們感同身受。


    最終,霍爾頓迴到家中,結束了這段短暫的離家出走的生活。


    看書的學生們也結束了冒險,不過他們心中有了一個偶像,那就是霍爾頓。他們要向霍爾頓那樣生活,隻是為了讓自己與眾不同。


    這或許就是青春期的叛逆。


    老師們發現,教室裏穿風衣。戴帽子的學生越來越多,成為了一種潮流。


    學生也敢於頂撞老師了。嘴裏還帶著髒話,完全不像是他們平時的樣子。


    這種異常現象引起了學校的注意,他們發現罪魁禍首是一本小說,而且不是他們一所學校,而是有很多學校都出現了這種情況。


    學生們在模仿,也就是說這本小說引起了學生們的共鳴。


    懷著好奇,學校的老師把小說找來看了看,老師比學生們更明白。這本小說寫出了青少年的迷茫和躁動,憤怒和焦慮。


    它寫出了青少年的心聲。


    出版社的感覺更詭異,原本不被看好的小說,剛出版的時候銷量也不好,也就一萬冊的樣子,別說暢銷書,連普通書籍的銷量都沒有。


    可兩個月後,這本小說莫名其妙的火了,各地的書商都來催貨。


    出版社隻好重印,五萬冊發出去。還是滿足不了需求,沒辦法,繼續加印吧。


    他們從各種渠道了解到。《麥田裏的守望者》的讀者大多是青少年,也有大學生,已經在中學裏形成了一股潮流。


    這些學生在寒假裏看到這本小說,然後就是模仿和傳播,書籍銷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按照美國青少年的數量估算,這本小說的銷量可能會破百萬。


    對於這種意外的情況,出版社自然喜出望外,這可都是美元,他們在報紙上加大了宣傳力度。主攻學校的學生,稱這是一本青少年不容錯過的小說。


    不用出版社宣傳。一些記者和文學評論家都注意到了這種反常。


    當初,《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以《亂世佳人》作者新作的噱頭進行營銷的。不得不說,這種營銷方式起到了反作用。


    很多讀者都以為《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一本和《亂世佳人》一樣曆史題材的通俗小說。


    對這類題材沒興趣的讀者自然不會購買,而有興趣的讀者買來一看發現是一本寫青少年的小說,以為自己受騙了,就扔下了小說。


    所以,兩邊不討好,也沒有傳出好口碑,就連文學評論家都沒有關注。


    如今好口碑從學校裏傳了出來,小說的銷量直線上升,《麥田裏的守望者》成為了一本現象級的小說,各種文學評論也新鮮出爐。


    有評論家認為這本小說教壞了學生,主角滿嘴髒話,生活沒有目的,不應該讓青少年接觸這類頹廢的文學。


    也有評論家覺得這本小說展現了深刻的社會問題,用意識流的手法寫出了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值得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重視。


    最讓他們驚訝的是,這本小說是一位中國人寫的。


    林子軒在美國文壇小有名氣,他的《亂世佳人》可以說是通俗文學的傑作,如果他是美國人,或許已經獲得了普利策小說獎。


    這個獎項是在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的遺願設立。


    普利策獎分為兩類,新聞類和創作類,新聞類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美國周報或日報上發表,創作類的獲得者必須是美國公民。


    即便美國文壇對《麥田裏的守望者》有爭議,但他們必須承認,這是一本內涵深刻的小說,有著研究和評論的價值。


    隻是他們對一位中國人寫出反映美國現實社會的小說不能釋懷。


    這時候,他們注意到了這本小說的翻譯,是一位美國女作家,這讓美國的文學評論家們鬆了一口氣,他們對於生活在中國的賽珍珠頗有印象。


    這說明,這本小說是林子軒和賽珍珠共同創作的。


    有了這個理由,美國文壇接受了《麥田裏的守望者》,他們可以放心的稱讚這部小說了。


    《麥田裏的守望者》的火爆,特別是在美國青少年中形成的巨大影響力,引起了美國《時代周刊》的注意。


    這家創立於1923年的雜誌正準備選取一位中國人作為封麵人物。


    雜誌社的首選是政治人物,也就是他們認為在未來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


    按照雜誌社從中國得到的消息,他們準備派出記者采訪北洋軍閥的實際統治者吳佩浮。


    但看到林子軒的消息後,《時代周刊》雜誌社臨時做出了一個決定,讓記者到上海采訪林子軒,把林子軒當成中國文化界和思想界的領袖人物。


    而且,林子軒是在美國文學界極具影響力的中國人,相信美國讀者更喜歡林子軒,這樣能夠增加雜誌的銷量。


    當然,他們並沒有放棄吳佩浮。


    政界的領袖和文化界的領袖都進行介紹,這才是一個全麵的中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