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2月初,徐至摩從北平寄來了新月社的稿子。


    這是他和林子軒商量好的,先創辦一本文學雜誌,用來宣傳新月社的文學理念。


    正如文學研究會有《小說月報》,創造社有《創造周報》一樣,新月社也要有自己的宣傳陣地,那就是《新月雜誌》。


    雜誌每月發行一期,以詩歌和散文為主,也刊載文學評論和國外的翻譯作品,算是一本純文學雜誌,一般而言,不涉及敏感的政治性話題。


    徐至摩負責在北平約稿和編輯,然後寄到上海來由萬象書局發行。


    這種模式和文學研究會的《小說月報》類似,鄭震鐸同樣是從北平的新文學作家手裏約稿,隻是《小說月報》以刊載小說和文學評論為主。


    自從新文學啟蒙以來,創辦的新文學雜誌並不多,也就以北大的《新潮》,《小說月報》和《創造周報》較為有名。


    大多數新文學作家還在以各大報紙的副刊作為發表文章的首選。


    《新潮》雜誌早期以“文藝複興”相號召,刊登了許多鼓吹文學革命的論文和小說、詩歌等白話文學作品。


    林子軒的那些詩歌就是刊登在《新潮》雜誌上,才得以出名。


    但它一開始就存在著否定一切傳統、“極端崇外”和“全盤歐化”的傾向。


    隨著新文化統一戰線的逐漸分化,《新潮》雜誌在2卷1號以後陸續發表了許多有關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論文,1922年3月出至3卷2號停刊。


    它對於新文學的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小說月報》是文學研究會從鴛鴦蝴蝶派手中搶過來的,沈燕冰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從而成為了向舊文學發起攻擊的主要陣地。


    郭沫偌的創造社雖然處境窘迫,卻走在了不少文學團體的前麵。自己創辦了雜誌和報紙進行宣傳,聚攏了一批年輕的新文學作家。


    客觀的說,在新文學領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當然,這和他們四處找人論戰也有關係。


    在任何時代。想要掌握話語權就需要通過媒體進行宣傳。


    在後世,電視和網絡是主要的宣傳工具,而在民國時期,報紙和雜誌這種紙媒才是重點。


    新文學內部的分化已經不可避免,內戰早已開始,那麽宣傳自己的文學主張尤為重要,這就是在爭奪話語權。


    無論是魯訊還是胡拾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接下來是新文學刊物繁榮發展的時期。


    為了搶占先機。《新月》雜誌才要在年底發行。


    林子軒翻了翻這一批的稿子,可以看得出徐至摩費了不少心思,創刊號一定要打響名頭,那麽就需要有份量的稿子。


    這個份量既指稿子的質量,也指寫稿子的人具有的名望。


    第一篇是胡拾的稿子,內容是他對古詩的研究,最後不免提到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問題,這也是他“整理國故”的中心思想。


    原本這類稿子都會刊登在北大的《國學季刊》上。


    《國學季刊》是北京大學於1923年出版發行的一種研究國學的學術性刊物。


    “‘國學’在我們的心眼裏,隻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曆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曆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


    這是胡拾對於“國學”的解釋。


    第二篇是聞易多的稿子,是一篇詩歌評論。講的是《律詩的研究》。


    這是新月社詩歌的一個發展方向,那就是提倡新詩要進行格律化。


    主張“理性節製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自從新詩發展起來之後,很多詩人寫起了“自由詩體”。


    所謂自由詩體和後世的口水詩類似,寫的太過隨意,沒有詩歌應該有的優美。


    聞易多在《律詩的研究》中提出了詩歌的音樂美和繪畫美。


    此時的聞易多還在美國留學,他是1922年7月前往美國,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進行學習。


    在專攻美術且成績突出時。他更表現出對文學的極大興趣,特別是對詩歌的酷愛。


    第三篇是林子軒的詩歌。就是那首《再見,康橋》。


    徐至摩覺得這首詩歌最能展現新月社的詩歌主張。也就是音樂美和繪畫美。


    整首詩歌帶著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而且,這首詩歌還沒有在國內的文學刊物上發表過。


    他在征求了林子軒和林徽茵的意見後,就把這首詩放在了《新月》雜誌的創刊號上。


    第四篇是徐至摩自己寫的兩首詩,這是他擅長的領域,詩作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接下來是聞易多的《紅燭》,這是他在1923年9月份出版的詩集《紅燭》中的一首詩。


    還有陳願的一篇文學評論,此人在1912年留學英國,在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1922年迴國,任北京大學外文係教授。


    他和胡拾是一個陣營的人物。


    林子軒最後還看到一首林徽茵的詩歌,寫了一位少女在秋日的遐想,有點模仿西方詩歌的意味,帶著傷感和憂愁。


    這絕對是徐至摩為了討好林徽茵徇私的結果。


    不過林子軒沒有說什麽,一本純文學雜誌有一位女詩人能夠吸引男讀者的注意,銷量也會好上很多,他甚至有了主推林徽茵的打算。


    正如文學研究會的廬音和謝冰欣一樣。


    廬音雖然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但她的小說風格和創造社接近,擅長寫作感*彩濃烈的抒情小說。


    文學研究會講求寫實主義,創造社則推崇浪漫主義。


    冰欣同樣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並在《晨報》和《小說月報》上發表了多篇詩歌和小說,引起文壇矚目。


    這個時代的女作家本來就不多,這三位都是福建人,所以被稱為“閩中三才女”。(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