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明律中明文有記,甲胄弓弩乃是第一等的違禁之物。民間若有所藏,藏匿者以謀逆論,一經發現,就地格殺無論。
當從劉喜口中聽到那五百刺客披甲帶弩的時候,解縉和茹瑺便可以肯定,那群刺客的來頭無外乎隻有兩者,一為白蓮教那幫天生的叛逆,一為朝廷或藩王的正規兵馬。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如果真的有那五百刺客的前提下。
事實上,直到此時,解縉和茹瑺對於他們頭頂的那座大靠山是不是真的遇襲垂死都還隻是將信將疑。但此刻皇帝既然問起,那該說的自然還是要說。
說什麽?自然是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說。
“咳咳。”茹瑺清咳兩聲,隨又恭聲答道:“迴陛下,那些叛逆既有甲胄弓弩在身,必為軍中所出。可臣忝為兵部尚書,朝中但有兵馬調動,哪怕隻是一兵一卒,折子也必然是要從臣這個兵部尚書以及兩位侍郎的手中過一遍,最後再送到皇上麵前禦覽。
而自旬月前調寧夏衛的旨意之後,老臣再未呈上任何一篇調兵的折子,這一點,文淵閣的幾位大學士當是知道的。所以老臣實在不知那些叛逆的來頭,老臣或有失察知罪,還請陛下寬恕。”
茹瑺的聲音沉穩,臉上透著一股子自信的神色,言語間看似將那些兵馬出自朝中的可能撇去,但實際上,解縉在一旁卻聽出了話裏暗藏的陰險。
語言真的是一門藝術。茹瑺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是真的,可拚在了一起,意思就全都變了。
首先,茹瑺刻意的忽略了白蓮教和藩王的可能,隨後又將朝廷出兵的製度說了一下,最後,又莫須有的給自己安上了一個失察知罪。
這裏邊的意思,解縉這種心思歹毒的讀書人明白,單純的君子皇帝可就未必了,尤其是在他心中本就有刺,先入為主的情況下,這番話所能引發的後果,可當真是疏為難測。
“解卿家。”朱允炆開口問道:“十日前後,文淵閣可曾收到兵部行文?”
“迴皇上的話,臣不曾見過兵部的行文奏疏。”解縉也是一臉坦然的答道,這是事實,但他旋又跟上了一句:“可陛下,文淵閣每日裏收受奏疏少則三百有餘,多的時候,四五百也是有的。微臣自然也不能一一過目,或許方大人和黃大人看過。。。也未可知?”
“方孝孺?黃觀?”朱允炆的腦海中閃過這兩個人的身影,過得片刻,方孝孺的身影隱去,朱允炆又想起了另外一人——兵部左侍郎,齊泰!
“齊泰、黃觀。”朱允炆喃喃的將兩人的名字念了幾遍,隱隱的覺得自己似乎抓住了其中的脈絡。
“劉喜。”朱允炆忽然迴頭問道:“按製,朝中上來的折子,呈到文淵閣批閱後,都要留檔,對吧?”
“是。”劉喜點頭:“折子遞到文淵閣經幾位大人批閱後,大抵分作兩份,一份是那些要緊的,便送到司禮監批紅用印,轉由陛下禦覽。而還有些不那麽重要的,比如各部送上來的人員調動,部務匯報等,幾位大學士批過了,也就發下去了。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進了文淵閣的折子,再想出來,那便必然要由奴婢們抄錄一份留檔,不然便發不出去的。”
“好。”朱允炆陰沉的一笑:“既如此,你立刻安排人手下去查,就查十日,不,是一個月內的所有送進文淵閣的折子,看看到底有沒有人繞了朕的手,動了朕的刀!”
唯名與器不可假於人,作為皇帝,這算是基本的常識,便是朱允炆也不會有絲毫的含糊。
“是,奴婢這就去辦。”劉喜跪地應諾,躬身而退。
隨著劉喜的離去,文華殿中一時間沉默了下來。
朱允炆略顯疲憊的揉了揉兩鬢的太陽穴,再抬頭,看看地上的解、茹二人,這才想起二人已經跪了快一個時辰:“兩位卿家快快起來吧,朕的心裏煩悶,一時忘了讓你二人起來,卻是朕的不是了,你們不要放在心上。”
“謝陛下,微臣(老臣)不敢。”解縉和茹瑺二人答應了一聲,隨後互相攙扶著,好容易才從地上站起。
“陛下,”解縉猶豫了一下,說道:“您是覺得,方大人和黃大人他們。。。”
“方卿家仁義君子,勞苦功高,應該不至於。”朱允炆搖了搖頭,卻沒有提起黃觀,這裏邊的含義卻是不言而俞。
殿外的一扇緊閉的窗欞後,本該離去的劉喜靜靜的站著,直到聽到朱允炆的這句判斷,方才點了點頭。
聽到這麽一句,接下來的事兒該怎麽辦也就有了方向了。劉喜邁步便要離去,可剛走上兩步,卻又停了下來,向著一旁招了招手,角落處,一個模樣機靈的小黃門趕忙迎了上來:“幹爹。”
“嗯。”劉喜抬手在小黃門的肩上拍了拍,輕聲道:“一會兒解大人和茹大人出來了,你領他們去禦花園旁邊兒的冷宮去,就說是咱家說的。”
“知道了幹爹。”小黃門認真的點點頭。
“還有。”劉喜又道:“把他們領過去之後,你把這個,放在桌上,剩下的就不用你管了。”
小太監小心的從劉喜的手上接過一塊翠色的扳指,塞進懷中,諂媚的笑道:“幹爹還有什麽吩咐,兒子上刀山下油鍋,萬死不辭。”
“話多。”劉喜笑了笑:“好好做事,咱家不會虧待你的。你喜歡那個浣衣局的翠兒是吧,迴頭找她玩去吧,她要是不從,你再來找咱家。”
“謝謝幹爹,兒子謝謝幹爹恩典”小黃門歡喜的跪在地上連連磕頭。
“行了,去吧。”劉喜揮揮手,隨後向著文淵閣的方向行去,而在他的懷中,一本藏藍皮子的奏折,已經捂得溫暖,隻待他這個劉判官在上邊寫上名字,那這奏折便要化作酆都城的生死簿,勾去不知多少性命。
“不知死活,這一次,便讓你們瞧點兒厲害的。”
當從劉喜口中聽到那五百刺客披甲帶弩的時候,解縉和茹瑺便可以肯定,那群刺客的來頭無外乎隻有兩者,一為白蓮教那幫天生的叛逆,一為朝廷或藩王的正規兵馬。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如果真的有那五百刺客的前提下。
事實上,直到此時,解縉和茹瑺對於他們頭頂的那座大靠山是不是真的遇襲垂死都還隻是將信將疑。但此刻皇帝既然問起,那該說的自然還是要說。
說什麽?自然是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說。
“咳咳。”茹瑺清咳兩聲,隨又恭聲答道:“迴陛下,那些叛逆既有甲胄弓弩在身,必為軍中所出。可臣忝為兵部尚書,朝中但有兵馬調動,哪怕隻是一兵一卒,折子也必然是要從臣這個兵部尚書以及兩位侍郎的手中過一遍,最後再送到皇上麵前禦覽。
而自旬月前調寧夏衛的旨意之後,老臣再未呈上任何一篇調兵的折子,這一點,文淵閣的幾位大學士當是知道的。所以老臣實在不知那些叛逆的來頭,老臣或有失察知罪,還請陛下寬恕。”
茹瑺的聲音沉穩,臉上透著一股子自信的神色,言語間看似將那些兵馬出自朝中的可能撇去,但實際上,解縉在一旁卻聽出了話裏暗藏的陰險。
語言真的是一門藝術。茹瑺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是真的,可拚在了一起,意思就全都變了。
首先,茹瑺刻意的忽略了白蓮教和藩王的可能,隨後又將朝廷出兵的製度說了一下,最後,又莫須有的給自己安上了一個失察知罪。
這裏邊的意思,解縉這種心思歹毒的讀書人明白,單純的君子皇帝可就未必了,尤其是在他心中本就有刺,先入為主的情況下,這番話所能引發的後果,可當真是疏為難測。
“解卿家。”朱允炆開口問道:“十日前後,文淵閣可曾收到兵部行文?”
“迴皇上的話,臣不曾見過兵部的行文奏疏。”解縉也是一臉坦然的答道,這是事實,但他旋又跟上了一句:“可陛下,文淵閣每日裏收受奏疏少則三百有餘,多的時候,四五百也是有的。微臣自然也不能一一過目,或許方大人和黃大人看過。。。也未可知?”
“方孝孺?黃觀?”朱允炆的腦海中閃過這兩個人的身影,過得片刻,方孝孺的身影隱去,朱允炆又想起了另外一人——兵部左侍郎,齊泰!
“齊泰、黃觀。”朱允炆喃喃的將兩人的名字念了幾遍,隱隱的覺得自己似乎抓住了其中的脈絡。
“劉喜。”朱允炆忽然迴頭問道:“按製,朝中上來的折子,呈到文淵閣批閱後,都要留檔,對吧?”
“是。”劉喜點頭:“折子遞到文淵閣經幾位大人批閱後,大抵分作兩份,一份是那些要緊的,便送到司禮監批紅用印,轉由陛下禦覽。而還有些不那麽重要的,比如各部送上來的人員調動,部務匯報等,幾位大學士批過了,也就發下去了。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進了文淵閣的折子,再想出來,那便必然要由奴婢們抄錄一份留檔,不然便發不出去的。”
“好。”朱允炆陰沉的一笑:“既如此,你立刻安排人手下去查,就查十日,不,是一個月內的所有送進文淵閣的折子,看看到底有沒有人繞了朕的手,動了朕的刀!”
唯名與器不可假於人,作為皇帝,這算是基本的常識,便是朱允炆也不會有絲毫的含糊。
“是,奴婢這就去辦。”劉喜跪地應諾,躬身而退。
隨著劉喜的離去,文華殿中一時間沉默了下來。
朱允炆略顯疲憊的揉了揉兩鬢的太陽穴,再抬頭,看看地上的解、茹二人,這才想起二人已經跪了快一個時辰:“兩位卿家快快起來吧,朕的心裏煩悶,一時忘了讓你二人起來,卻是朕的不是了,你們不要放在心上。”
“謝陛下,微臣(老臣)不敢。”解縉和茹瑺二人答應了一聲,隨後互相攙扶著,好容易才從地上站起。
“陛下,”解縉猶豫了一下,說道:“您是覺得,方大人和黃大人他們。。。”
“方卿家仁義君子,勞苦功高,應該不至於。”朱允炆搖了搖頭,卻沒有提起黃觀,這裏邊的含義卻是不言而俞。
殿外的一扇緊閉的窗欞後,本該離去的劉喜靜靜的站著,直到聽到朱允炆的這句判斷,方才點了點頭。
聽到這麽一句,接下來的事兒該怎麽辦也就有了方向了。劉喜邁步便要離去,可剛走上兩步,卻又停了下來,向著一旁招了招手,角落處,一個模樣機靈的小黃門趕忙迎了上來:“幹爹。”
“嗯。”劉喜抬手在小黃門的肩上拍了拍,輕聲道:“一會兒解大人和茹大人出來了,你領他們去禦花園旁邊兒的冷宮去,就說是咱家說的。”
“知道了幹爹。”小黃門認真的點點頭。
“還有。”劉喜又道:“把他們領過去之後,你把這個,放在桌上,剩下的就不用你管了。”
小太監小心的從劉喜的手上接過一塊翠色的扳指,塞進懷中,諂媚的笑道:“幹爹還有什麽吩咐,兒子上刀山下油鍋,萬死不辭。”
“話多。”劉喜笑了笑:“好好做事,咱家不會虧待你的。你喜歡那個浣衣局的翠兒是吧,迴頭找她玩去吧,她要是不從,你再來找咱家。”
“謝謝幹爹,兒子謝謝幹爹恩典”小黃門歡喜的跪在地上連連磕頭。
“行了,去吧。”劉喜揮揮手,隨後向著文淵閣的方向行去,而在他的懷中,一本藏藍皮子的奏折,已經捂得溫暖,隻待他這個劉判官在上邊寫上名字,那這奏折便要化作酆都城的生死簿,勾去不知多少性命。
“不知死活,這一次,便讓你們瞧點兒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