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林芝,我就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去看一看“森林女神”徐鳳翔的小木屋!

    高原生態學專家徐鳳翔,上世紀八十年代,成了作家黃宗英的報告文學《小木屋》的主人公。在這篇當年轟動全國的報告文學中,黃宗英講述了一位女性和西藏高原的故事:47歲時選擇進藏,在西藏的高山密林間進行了長達18年的科學研究,徐鳳翔癡心夢想在西藏建立一座森林生態定位研究站——哪怕隻是一座小木屋。她以一弱女子在近半百的年紀,離家別子,七次進藏,十載奔波……

    終了,她感動了“上帝”,為此,當地駐軍盡其所能,為她建起一座小木屋。也就是從這座小木屋的建立,西藏高原上崛起了一座新的科學實驗站——盡管它很小,很簡陋。

    誰曾想,從那時起,小木屋成了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的前身。

    隨著報告文學在全國的暢銷,徐鳳翔和她的“小木屋”也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獻身科學的榜樣。

    當我來到小木屋,我發現我所看到的並不是1984年5月《小木屋》攝製組拍攝小木屋和徐鳳翔時的那座小木屋,而是一座新搭成的小木屋!這——

    我問,那座伴隨著徐風翔十載奔波的小木屋在哪?農牧學院的領導肯定地說:“在西藏!”

    答的真好!我明白了,小木屋,做為西藏的一種精神,它早已成為人們心目當中的一座豐碑了。我看見,在這座小木屋的後邊,齊刷刷的、白色兩層樓的科學實驗室,矗立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西藏農牧學院的校園裏,“小木屋”成了科學樓前區紀念意義的裝飾性標誌。學院以“小木屋”為教材,告訴每一位學子,做徐鳳翔一樣的人,從力所能及的小木屋的夢起步……

    夢想、追求,是人的生命、群體的生命,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

    人,一落生,就想著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先是閉著眼睛用小嘴吮媽媽的乳頭,沒多少的日子就試著用小手抱著大奶瓶不放了,才會坐,就想爬;剛能爬,就要走;還沒站穩,就邁樓梯了。這就是生命、生長。人,一旦停止了迸發自我潛力的追求,生命原地踏步,青春就會悄悄隕逝,遺下的隻是機械的生理重複。

    徐風翔,這位被藏族人民尊稱為“白衣仙女”的生態學者,森林女神,有了藍天托付的雪山般的科學實驗樓——小木屋,她追求的腳步更快了。當一個夢圓了的時候,她又開始追另一個夢,渴望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夢的迴聲喚起新的夢,循環不已,生命不息。

    ——站在小木屋前,我被“小木屋”深深的打動了……我甚至在想,學習徐鳳翔,我定要多來幾趟西藏?!真的,這點如假包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走西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裏人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裏人也並收藏走西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