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人進藏,除了張大嘴巴,就是上氣不接下氣。記得在貢嘎下飛機,就見有坐輪椅登機離開的,還有被抬上飛機的。其景著實誇張,確也叫剛走下飛機的一眾人小臉臘黃!
首次進藏,哪是04年6月,因是隨了組織前往,且考慮到領導的安全,偶這跟班也被提前三個月通知,這段時間做好適應性訓練,弄的咱也不敢馬虎,連煙也戒啦(但進藏歸來再續上,這煙癮比以前更大,得不償失,此乃後話)!
三個月“訓練”,偶也重拾了跑步,為增加肺活量和體能,還一改了睡懶覺的習慣,每天一小跑,直跑的老臉豬肝色,汗如雨下狀,可為了西藏,竟也堅持了下來。由此還自我發現,“犬子可教也”,也算作收獲。
到日子,先就各自從北京、廣州等地匯聚西安,由民族學院招唿,而西藏有關方麵也到西安迎著。咱是一麵等團友,一麵在中大校長李萍的“帶領下”,在學院開始了“學習”西藏,末了,還要整幾出檢查、指導和剪彩等等活動,待喝足了紅景天什麽的,這才在民族學院、西藏有關方和隨團醫護小組的小心嗬護下,登機進藏。
下機後,小心邁步,提心吊膽地尋找著哪第一感覺,連歡迎儀式也草草收場,隻是被掛了一脖子哈達,覺得新鮮。到了賓館,被告知今天一切從簡,沒事睡覺;接著第二天適應性活動,上午看博物館,下午參觀羅布林卡,晚上無安排——當然還是睡覺。
第三天,進罷早餐,就有各路官員走馬燈式的探望,隨團醫護及當地醫生也是量血壓,聽心跳,問反應的好一通忙,覺得狀況滿意,這才說“明天逐步開始活動。”
我這個急呀,第三天了,連布達拉宮在哪都不知道呢!民族學院拉巴書記笑著說“不著急麽。”
第四天,這就安排了參觀布達拉宮,怕高原反應,車子將吾等直送布達拉宮宮頂,如此這般,一點也不虔誠了,阿止不好意思!
最深刻印象的,是觀了壇城——一種神聖的沙畫。以密法灌頂儀式,由彩沙繪成壇城,以迎請智慧聖眾之降臨,而行超越時空、聖凡區隔之加持及傳法。法會之結尾,立即將彩沙壇城擦盡,並將掃集之寶粉送入清流,以加持水界之眾生。此舉昭示佛之事業始於一無所有,而能建立具足莊嚴之壇城,進而展開化渡之力用,終究還歸一無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間不斷經曆生、住、異、滅之遷演,而無有停滯、執取,卻能使傳揚正覺之法脈無盡地延續,以便不停地開展救渡眾生的大事業。聽大師說,若能體會此中深意,便知吾人一生,亦當如斯善加利用,而不為生死、得失所擾、所限。這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中佛教藝術,一般在用於活佛講經或是寺院重大的法會是才會看的到,可以叫沙畫,但確切的應該叫壇城。正所謂:
彩沙繪壇迎聖眾,
傳延法脈超時空;
菩提栽灌一圓成,
寶粉擦盡清流送。
……
出布達拉宮,趕著中午的宴會,下午,自治區吳英傑副主席會見,然後照相,答記者問,然後又是晚宴(其實,我心裏已經著急了,這官麵文章不做不行,如此這般,嚴重影響看西藏!)——
但四天的大小宴會,最讓我吃驚的是,席間定有敬酒這一環節,雖然有關方交待隻意思意就行,但就為這“意思”一下,竟也要做足文章的:三位著藏族服飾女士一人執酒壺,一位捧杯,一位敬酒。而這位敬酒的女土,每至一位客人麵前,都高歌一曲“祝酒歌”;而每首曲詞皆不同,且都是《青藏高原》般的高8度!一點不費勁。
宴畢,晚上安排了西藏歌舞團聯歡,一同跳舞唱歌。代表團就哪麽幾個人,我也被幾個漂亮的不能再漂亮的姑娘拉著,象征意義的跳了幾下“鍋莊”,早已是氣喘籲籲,更別說歌唱了!嗨,這要在內地,怎麽滴咱也斃她幾個呀,可這……
——遺憾的很!醫生馬上要求聯歡“到此結束”,我等迴去睡覺。
第二天,浩浩蕩蕩,這就奔了山南的乃東。
山南比拉薩海拔低許多,感覺還不錯。訪貧問苦,也沒忘了看了雍布拉康、雅蘢河穀、藏王墓、昌珠寺、天葬台和桑耶寺等等。
晚上,聽說明天天氣有變,有風,在堆龍德慶方向可看到立體景觀的沙塵暴,說是可以讓咱這內地人長長見識。我心想,咱在甘肅十裏屯住了三年,哪就有定時定點的沙塵暴“演出”,這安排……
可返迴拉薩途中,還沒到堆龍德慶,咱就見識了什麽叫“立體沙塵暴”了!看遠處,一道黑呀呀的黑“牆”擋在哪裏,“牆”前飛沙走石,所經之處早已日月無光!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觀鎮住了,膽小的,大驚失色,忘了高原反應,就有喊襠裏瓦涼瓦涼滴……過去我所見的沙塵寒,要麽是浮塵狀的迷蒙,要麽是局部,最緊要的也就是身在其中,二米開外什麽也看不見而已,可這次所見,身居高處,遠遠的看著十公裏開外的完整沙塵暴,何止立體的震憾!在感歎自然的魔力之餘,在西藏遭遇如此強大的沙塵暴,足可見環境危機的可怕程度了。趕緊開車離開,這才想起,又忘了拍照,悔喲,別提啦!
重返拉薩,再安排參觀大昭寺、哲蚌寺及色拉寺。色拉寺的紮倉(經學院)辯經,我是看的如癡如醉,國家教委李延保教授(教育部學科建設與專業設置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對中山大學黨委常委、組織部戴月部長說:“我們的大學,日常教學和論文答辯,如也能象紮倉的喇嘛辯經一樣,哪……”
在大昭寺,我見到一群藏族男女在勞作,其中女性居多,他們排三列,唱著歌,踏著節拍,整齊的來迴走動,手中杵棍一頭裝著石器或硬物,指向地麵,和著歌的節奏,齊齊搗向地麵,弄出整齊劃一的聲響來,“啪啪”之韻此起彼伏,前後踏挪,如舞如蹈……
我聽這歌,看著他們這般舉動,有些呆,雖不知做甚,但其所歌著實太美妙了,真的太美妙了!我索性找一處坐下,細細的看,呆呆地聽,其韻味,我該用怎樣的語言來描述呢?!此情此景,我忘記了一切,惟有感歎了!
你看,眼前的藏民熱情歡快,他們在幹什麽?拉巴書記找到我,告訴我這是“打阿嘎”,是藏族群眾勞作時的情景。“阿嘎”是一種西藏建房用的粘土,人們在建房時用專用工具將房內地麵和房頂的粘土打成光滑的平麵,這種勞動即為“打阿嘎”,勞動時情緒歡快,邊打邊歌邊舞,有人在前一夜甚至會激動得睡不著覺。拉巴書記說:“藏族群眾的勞作都是歌唱著的……”
我知道了什麽叫“唱歌”。在雪域之鄉,在大昭寺,聽一聽天籟之音,哪種感覺……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西藏更是著名的歌舞之鄉,千百年來,一代代勤勞純樸的藏族人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同時也創造了不計其數的民間歌曲。我閉上眼睛,仔細聆聽,歌聲高遠綿長,歌者的聲音特別,感覺聲音從天上飄來……
——這才是歌!沒有紮木聶(一種樂器)、沒有熱巴鼓,但仿佛是從遙遠的天邊傳來。與其說他們在勞動,還不如說他們是在為自己超度……
噢,西藏,這就是西藏!
——首次進藏,除了對西藏的讚美,最大的收獲,竟是“真的歌”!真的。
首次進藏,哪是04年6月,因是隨了組織前往,且考慮到領導的安全,偶這跟班也被提前三個月通知,這段時間做好適應性訓練,弄的咱也不敢馬虎,連煙也戒啦(但進藏歸來再續上,這煙癮比以前更大,得不償失,此乃後話)!
三個月“訓練”,偶也重拾了跑步,為增加肺活量和體能,還一改了睡懶覺的習慣,每天一小跑,直跑的老臉豬肝色,汗如雨下狀,可為了西藏,竟也堅持了下來。由此還自我發現,“犬子可教也”,也算作收獲。
到日子,先就各自從北京、廣州等地匯聚西安,由民族學院招唿,而西藏有關方麵也到西安迎著。咱是一麵等團友,一麵在中大校長李萍的“帶領下”,在學院開始了“學習”西藏,末了,還要整幾出檢查、指導和剪彩等等活動,待喝足了紅景天什麽的,這才在民族學院、西藏有關方和隨團醫護小組的小心嗬護下,登機進藏。
下機後,小心邁步,提心吊膽地尋找著哪第一感覺,連歡迎儀式也草草收場,隻是被掛了一脖子哈達,覺得新鮮。到了賓館,被告知今天一切從簡,沒事睡覺;接著第二天適應性活動,上午看博物館,下午參觀羅布林卡,晚上無安排——當然還是睡覺。
第三天,進罷早餐,就有各路官員走馬燈式的探望,隨團醫護及當地醫生也是量血壓,聽心跳,問反應的好一通忙,覺得狀況滿意,這才說“明天逐步開始活動。”
我這個急呀,第三天了,連布達拉宮在哪都不知道呢!民族學院拉巴書記笑著說“不著急麽。”
第四天,這就安排了參觀布達拉宮,怕高原反應,車子將吾等直送布達拉宮宮頂,如此這般,一點也不虔誠了,阿止不好意思!
最深刻印象的,是觀了壇城——一種神聖的沙畫。以密法灌頂儀式,由彩沙繪成壇城,以迎請智慧聖眾之降臨,而行超越時空、聖凡區隔之加持及傳法。法會之結尾,立即將彩沙壇城擦盡,並將掃集之寶粉送入清流,以加持水界之眾生。此舉昭示佛之事業始於一無所有,而能建立具足莊嚴之壇城,進而展開化渡之力用,終究還歸一無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間不斷經曆生、住、異、滅之遷演,而無有停滯、執取,卻能使傳揚正覺之法脈無盡地延續,以便不停地開展救渡眾生的大事業。聽大師說,若能體會此中深意,便知吾人一生,亦當如斯善加利用,而不為生死、得失所擾、所限。這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中佛教藝術,一般在用於活佛講經或是寺院重大的法會是才會看的到,可以叫沙畫,但確切的應該叫壇城。正所謂:
彩沙繪壇迎聖眾,
傳延法脈超時空;
菩提栽灌一圓成,
寶粉擦盡清流送。
……
出布達拉宮,趕著中午的宴會,下午,自治區吳英傑副主席會見,然後照相,答記者問,然後又是晚宴(其實,我心裏已經著急了,這官麵文章不做不行,如此這般,嚴重影響看西藏!)——
但四天的大小宴會,最讓我吃驚的是,席間定有敬酒這一環節,雖然有關方交待隻意思意就行,但就為這“意思”一下,竟也要做足文章的:三位著藏族服飾女士一人執酒壺,一位捧杯,一位敬酒。而這位敬酒的女土,每至一位客人麵前,都高歌一曲“祝酒歌”;而每首曲詞皆不同,且都是《青藏高原》般的高8度!一點不費勁。
宴畢,晚上安排了西藏歌舞團聯歡,一同跳舞唱歌。代表團就哪麽幾個人,我也被幾個漂亮的不能再漂亮的姑娘拉著,象征意義的跳了幾下“鍋莊”,早已是氣喘籲籲,更別說歌唱了!嗨,這要在內地,怎麽滴咱也斃她幾個呀,可這……
——遺憾的很!醫生馬上要求聯歡“到此結束”,我等迴去睡覺。
第二天,浩浩蕩蕩,這就奔了山南的乃東。
山南比拉薩海拔低許多,感覺還不錯。訪貧問苦,也沒忘了看了雍布拉康、雅蘢河穀、藏王墓、昌珠寺、天葬台和桑耶寺等等。
晚上,聽說明天天氣有變,有風,在堆龍德慶方向可看到立體景觀的沙塵暴,說是可以讓咱這內地人長長見識。我心想,咱在甘肅十裏屯住了三年,哪就有定時定點的沙塵暴“演出”,這安排……
可返迴拉薩途中,還沒到堆龍德慶,咱就見識了什麽叫“立體沙塵暴”了!看遠處,一道黑呀呀的黑“牆”擋在哪裏,“牆”前飛沙走石,所經之處早已日月無光!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觀鎮住了,膽小的,大驚失色,忘了高原反應,就有喊襠裏瓦涼瓦涼滴……過去我所見的沙塵寒,要麽是浮塵狀的迷蒙,要麽是局部,最緊要的也就是身在其中,二米開外什麽也看不見而已,可這次所見,身居高處,遠遠的看著十公裏開外的完整沙塵暴,何止立體的震憾!在感歎自然的魔力之餘,在西藏遭遇如此強大的沙塵暴,足可見環境危機的可怕程度了。趕緊開車離開,這才想起,又忘了拍照,悔喲,別提啦!
重返拉薩,再安排參觀大昭寺、哲蚌寺及色拉寺。色拉寺的紮倉(經學院)辯經,我是看的如癡如醉,國家教委李延保教授(教育部學科建設與專業設置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對中山大學黨委常委、組織部戴月部長說:“我們的大學,日常教學和論文答辯,如也能象紮倉的喇嘛辯經一樣,哪……”
在大昭寺,我見到一群藏族男女在勞作,其中女性居多,他們排三列,唱著歌,踏著節拍,整齊的來迴走動,手中杵棍一頭裝著石器或硬物,指向地麵,和著歌的節奏,齊齊搗向地麵,弄出整齊劃一的聲響來,“啪啪”之韻此起彼伏,前後踏挪,如舞如蹈……
我聽這歌,看著他們這般舉動,有些呆,雖不知做甚,但其所歌著實太美妙了,真的太美妙了!我索性找一處坐下,細細的看,呆呆地聽,其韻味,我該用怎樣的語言來描述呢?!此情此景,我忘記了一切,惟有感歎了!
你看,眼前的藏民熱情歡快,他們在幹什麽?拉巴書記找到我,告訴我這是“打阿嘎”,是藏族群眾勞作時的情景。“阿嘎”是一種西藏建房用的粘土,人們在建房時用專用工具將房內地麵和房頂的粘土打成光滑的平麵,這種勞動即為“打阿嘎”,勞動時情緒歡快,邊打邊歌邊舞,有人在前一夜甚至會激動得睡不著覺。拉巴書記說:“藏族群眾的勞作都是歌唱著的……”
我知道了什麽叫“唱歌”。在雪域之鄉,在大昭寺,聽一聽天籟之音,哪種感覺……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西藏更是著名的歌舞之鄉,千百年來,一代代勤勞純樸的藏族人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同時也創造了不計其數的民間歌曲。我閉上眼睛,仔細聆聽,歌聲高遠綿長,歌者的聲音特別,感覺聲音從天上飄來……
——這才是歌!沒有紮木聶(一種樂器)、沒有熱巴鼓,但仿佛是從遙遠的天邊傳來。與其說他們在勞動,還不如說他們是在為自己超度……
噢,西藏,這就是西藏!
——首次進藏,除了對西藏的讚美,最大的收獲,竟是“真的歌”!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