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宮城外不遠處,東南方向的長順街幽靜而肅穆。
因為這條街道所立府宅,大多都是朝廷重要官員,換言之,這裏多數府邸都是高門大院,石獅銅環,甚至有些宅邸是皇帝禦旨修建的,有些匾額也是出自皇室之手,總之,這條街是尋常百姓不敢輕易踏足的地方。
因此這裏雖僅與鬧事相隔兩條街,卻格外的安靜。
要說這條街上什麽最多,不是行人,更沒有攤販,最多的是車馬,尤其是豪華的私人車駕和官家車駕,幾乎隨處可見。
……
一輛高棚寬骨的馬車緩緩駛入長順街,車身四麵由昂貴的金色絲綢所裹,由於是夏季,寬大的車窗上嵌著銀色縐紗,既遮蔽了外麵的視線,又不影響車內的光線和通風,絕非華而不實的車駕。
車駕前後,七名侍從隨車而騎,隨時保持警惕,注意著周圍的情況。
沒多久,這輛馬車便停在了一座朱門大院的府邸門前,大門上方金字棕底的牌匾上,赫然寫著“善府”二字,十分莊重。
一名侍從翻身下馬,上前向門侍遞上拜帖,其他侍從則恭謹的服侍車內的主子下車。
……
門侍接過拜帖看了一眼,神情頓時一變,立刻恭敬的行了一禮,轉身進門通報。
而馬車之上下來的,是一名身著精致青色繡金長袍的年輕公子,銀冠玉帶,華麗而雅致。他的身形雖算不得挺拔高挑,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勢,讓人為之臣服。
……
不一會,一位四五十歲,麵色紅潤的中年男子帶著兩個侍從迎門而出,恭敬的對年輕公子行禮道:“參見太子殿下。”
“善大人不必多禮,小王微服前來,也是唐突了,咱們進去說話吧。”太子欠身微微迴禮後,與善笏亭進入善府。
……
按照常理來說,太子是君,善笏亭是臣,君臣見麵應行跪拜之禮,然而太子十分敬重善笏亭,且私下交往慎密,所以二人之間私下見麵的禮數反而顯得更像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禮數。
……
太子進入大廳,轉身坐上主位,也不見外。
善笏亭也緩緩落座,待下人奉上茶點以後,屏退了左右。
“善大人,禮部的事情,你覺得咱們應如何應對?”太子十分不安的問道。
“禮部?禮部何事?”善笏亭微微一笑,神情淡定。
“善大人,我現在可沒心思與你說笑,此事父皇已經交由寧泊誌處置了,我雖不了解此人,但他是老二的心腹,必定會拿此事大做文章,一但被他拿住什麽證據,我這可是百口莫辯啊。”太子緊緊皺著眉頭。
“所以我適才問殿下,禮部何事。”善笏亭饒有深意的看著太子。
“他們……”太子突然一頓,似有所悟的低聲問道:“大人的意思是……”
“禮部尚書蕭天風貪贓枉法,私下買賣科考名次,太子殿下得知以後,也是痛心疾首,恨其不忠不義,下令門下務必配合寧都司協查此案,如此歪風絕不可長。”善笏亭飲了一口茶,微微一笑。
“可若是輕舍禮部,難免讓他人寒心呐。更何況咱們與禮部多年往來慎密,賬目定有疏漏,寧泊誌一定會徹底翻查。屆時……”
“敢問殿下,東宮可與禮部有直接往來?”善笏亭挑眉問道。
“那倒沒有。”太子若有所思的說道:“但這些年都是通過善大人你……”
“所以太子與禮部之事絕無半點關係。隻要老臣無事,任何髒水都不能往太子的身上潑。”善笏亭認真的說。
“善大人是否已經有了妥善安排?”太子臉色稍緩,同時帶著一絲疑惑的問道。
“太子殿下隻需緊記,此事與你無關便可,而且還要徹查。”
“徹查什麽?”
“徹查事發原因。”善笏亭收起臉上的笑意,冷聲道:“此事原本不算什麽,就算禮部之事事發,陛下也會下令暗查。到時候有些事情,就算陛下心知肚明,也不會對你我如何……隻是如今此事的起因在刑部大堂,寧泊誌身為都城檢查司,正好在場,加上庭案記錄和幾位官員見證,這樣一來,不但我們騎虎難下,連陛下也被逼的不得不命令下旨徹查此案了。”
“哎……這事說來也是巧合。我聽說原本刑部是在審理一樁市井之案,沒想到能把這件事牽扯進來。雖然刑部尚書一直深受陛下信任,這些年來未曾對黨爭之事表態,但我想他們定然不敢公開與咱們作對的。”太子鬱悶的歎了一口氣道:“所以這件事算下來,隻能是咱們倒黴罷了。”
“真的是這樣嗎?”善笏亭搖了搖頭,緩聲道:“蕭天風之子蕭易在堂是巧合,買了新科狀元的陳文貴在場是巧合,陳文貴與蕭天風在青樓衝突是巧合,惡霸衝撞寧泊誌,引至寧泊誌介入庭審是巧合,李元救下陳文貴是巧合,陳文貴為報恩,許下武舉名次是巧合,李元膽小怕事,當眾揭發此事是巧合……但如此之多的巧合,真的那麽簡單嗎?”
善笏亭的話,讓太子臉色大變,沉默了許久過後,太子額頭微微滲出了冷汗。
“大人的意思是,有人蓄意揭發此事?”
善笏亭點頭默認,之後開口道:“雖然我們沒有證據,但我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巧的事情。”
“那依大人所見,此事何人所為?”太子認真的看向善笏亭。
“原本此事一發,直接影響到太子殿下在陛下心中的位置。因此靖康王嫌疑最大,但介入此事的是寧泊誌,我又懷疑此事可能真的與靖康王無關。”
“你懷疑老二倒是無可厚非,但為何說寧泊誌介入,反而與老二無關呢,他不一直都是老二的人嗎?”太子不解。
“殿下請細想一下,若此事由他人主審,再搜集有關我們跟禮部的證據,那受益之人必然是靖康王。但若由寧泊誌去做這件事,就是靖康王在明麵上在找我們的麻煩,陛下聖明,怎會看不出其中之事,到時候還有可能懷疑此事是靖康王故意陷害殿下,就算罪名坐實,最後也可能讓陛下對靖康王心生芥蒂,可謂同歸於盡之策,甚至殿下身為太子,還有補救的餘地,而靖康王在陛下心中產生汙點,恐怕再難出頭了。”
聽了善笏亭的分析,太子的眉頭皺的更深了。
……
(ps:今天這麽晚,是因為寫完又忘記上傳了。我這無藥可醫的健忘啊~~~)
;
因為這條街道所立府宅,大多都是朝廷重要官員,換言之,這裏多數府邸都是高門大院,石獅銅環,甚至有些宅邸是皇帝禦旨修建的,有些匾額也是出自皇室之手,總之,這條街是尋常百姓不敢輕易踏足的地方。
因此這裏雖僅與鬧事相隔兩條街,卻格外的安靜。
要說這條街上什麽最多,不是行人,更沒有攤販,最多的是車馬,尤其是豪華的私人車駕和官家車駕,幾乎隨處可見。
……
一輛高棚寬骨的馬車緩緩駛入長順街,車身四麵由昂貴的金色絲綢所裹,由於是夏季,寬大的車窗上嵌著銀色縐紗,既遮蔽了外麵的視線,又不影響車內的光線和通風,絕非華而不實的車駕。
車駕前後,七名侍從隨車而騎,隨時保持警惕,注意著周圍的情況。
沒多久,這輛馬車便停在了一座朱門大院的府邸門前,大門上方金字棕底的牌匾上,赫然寫著“善府”二字,十分莊重。
一名侍從翻身下馬,上前向門侍遞上拜帖,其他侍從則恭謹的服侍車內的主子下車。
……
門侍接過拜帖看了一眼,神情頓時一變,立刻恭敬的行了一禮,轉身進門通報。
而馬車之上下來的,是一名身著精致青色繡金長袍的年輕公子,銀冠玉帶,華麗而雅致。他的身形雖算不得挺拔高挑,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勢,讓人為之臣服。
……
不一會,一位四五十歲,麵色紅潤的中年男子帶著兩個侍從迎門而出,恭敬的對年輕公子行禮道:“參見太子殿下。”
“善大人不必多禮,小王微服前來,也是唐突了,咱們進去說話吧。”太子欠身微微迴禮後,與善笏亭進入善府。
……
按照常理來說,太子是君,善笏亭是臣,君臣見麵應行跪拜之禮,然而太子十分敬重善笏亭,且私下交往慎密,所以二人之間私下見麵的禮數反而顯得更像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禮數。
……
太子進入大廳,轉身坐上主位,也不見外。
善笏亭也緩緩落座,待下人奉上茶點以後,屏退了左右。
“善大人,禮部的事情,你覺得咱們應如何應對?”太子十分不安的問道。
“禮部?禮部何事?”善笏亭微微一笑,神情淡定。
“善大人,我現在可沒心思與你說笑,此事父皇已經交由寧泊誌處置了,我雖不了解此人,但他是老二的心腹,必定會拿此事大做文章,一但被他拿住什麽證據,我這可是百口莫辯啊。”太子緊緊皺著眉頭。
“所以我適才問殿下,禮部何事。”善笏亭饒有深意的看著太子。
“他們……”太子突然一頓,似有所悟的低聲問道:“大人的意思是……”
“禮部尚書蕭天風貪贓枉法,私下買賣科考名次,太子殿下得知以後,也是痛心疾首,恨其不忠不義,下令門下務必配合寧都司協查此案,如此歪風絕不可長。”善笏亭飲了一口茶,微微一笑。
“可若是輕舍禮部,難免讓他人寒心呐。更何況咱們與禮部多年往來慎密,賬目定有疏漏,寧泊誌一定會徹底翻查。屆時……”
“敢問殿下,東宮可與禮部有直接往來?”善笏亭挑眉問道。
“那倒沒有。”太子若有所思的說道:“但這些年都是通過善大人你……”
“所以太子與禮部之事絕無半點關係。隻要老臣無事,任何髒水都不能往太子的身上潑。”善笏亭認真的說。
“善大人是否已經有了妥善安排?”太子臉色稍緩,同時帶著一絲疑惑的問道。
“太子殿下隻需緊記,此事與你無關便可,而且還要徹查。”
“徹查什麽?”
“徹查事發原因。”善笏亭收起臉上的笑意,冷聲道:“此事原本不算什麽,就算禮部之事事發,陛下也會下令暗查。到時候有些事情,就算陛下心知肚明,也不會對你我如何……隻是如今此事的起因在刑部大堂,寧泊誌身為都城檢查司,正好在場,加上庭案記錄和幾位官員見證,這樣一來,不但我們騎虎難下,連陛下也被逼的不得不命令下旨徹查此案了。”
“哎……這事說來也是巧合。我聽說原本刑部是在審理一樁市井之案,沒想到能把這件事牽扯進來。雖然刑部尚書一直深受陛下信任,這些年來未曾對黨爭之事表態,但我想他們定然不敢公開與咱們作對的。”太子鬱悶的歎了一口氣道:“所以這件事算下來,隻能是咱們倒黴罷了。”
“真的是這樣嗎?”善笏亭搖了搖頭,緩聲道:“蕭天風之子蕭易在堂是巧合,買了新科狀元的陳文貴在場是巧合,陳文貴與蕭天風在青樓衝突是巧合,惡霸衝撞寧泊誌,引至寧泊誌介入庭審是巧合,李元救下陳文貴是巧合,陳文貴為報恩,許下武舉名次是巧合,李元膽小怕事,當眾揭發此事是巧合……但如此之多的巧合,真的那麽簡單嗎?”
善笏亭的話,讓太子臉色大變,沉默了許久過後,太子額頭微微滲出了冷汗。
“大人的意思是,有人蓄意揭發此事?”
善笏亭點頭默認,之後開口道:“雖然我們沒有證據,但我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巧的事情。”
“那依大人所見,此事何人所為?”太子認真的看向善笏亭。
“原本此事一發,直接影響到太子殿下在陛下心中的位置。因此靖康王嫌疑最大,但介入此事的是寧泊誌,我又懷疑此事可能真的與靖康王無關。”
“你懷疑老二倒是無可厚非,但為何說寧泊誌介入,反而與老二無關呢,他不一直都是老二的人嗎?”太子不解。
“殿下請細想一下,若此事由他人主審,再搜集有關我們跟禮部的證據,那受益之人必然是靖康王。但若由寧泊誌去做這件事,就是靖康王在明麵上在找我們的麻煩,陛下聖明,怎會看不出其中之事,到時候還有可能懷疑此事是靖康王故意陷害殿下,就算罪名坐實,最後也可能讓陛下對靖康王心生芥蒂,可謂同歸於盡之策,甚至殿下身為太子,還有補救的餘地,而靖康王在陛下心中產生汙點,恐怕再難出頭了。”
聽了善笏亭的分析,太子的眉頭皺的更深了。
……
(ps:今天這麽晚,是因為寫完又忘記上傳了。我這無藥可醫的健忘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