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身側起身的動靜,文宣帝苦惱地擰了擰眉,掀起眼皮瞅了一眼,迷迷瞪瞪咕噥一句:“天還沒亮呢,怎麽又起這麽早?”
皇後把床帳合好,方才露出一線的燭光被擋在帳外,她笑笑:“吵醒你了?”
“起這麽早作甚?”文宣帝歎了一句,撐著坐起身醒了醒神。這是他以前上朝要起床的時辰,退位五年來也沒改了覺淺的毛病,早上到了那個時辰,再輕的動靜也能聽得到。
本以為退位後能輕閑些,其實也沒比之前好多少。
承昭即位後拔擢了許多新臣,雖然朝堂之上站在前列的仍是老臣,可到底底氣沒以前足了,商議朝政的時候眾臣各抒己見,不再是以前一聲聲的“臣附議”了。
好些老臣心中不忿,都把奏章遞給他這位太上皇。不敢把他們逼得太狠,這些事文宣帝隻能跟承昭商量著來。以前常去的禦書房如今也沒閑下。
文宣帝坐在椅上,隔著兩步距離看丫鬟給皇後梳發。沿著她著常服的背影細細看,修長的頸,挺直的肩背,正襟危坐從來不放鬆的姿勢已經成了本能,即便沒有外人的時候也是如此。
眼睛一晃,文宣帝瞅到了丫鬟手裏端著的那個紫檀妝奩。這個妝奩就放在她梳妝鏡下的第一層抽屜裏,是她最常用的,已經顯得挺舊了,用了好些年也沒換上一個。
文宣帝微微闔上眼,記不清那是哪一年的事了。那時正是她的壽辰,承昭還小,親手雕了這個紫檀妝奩送她。雕工是極漂亮的,承昭那孩子嚴於律己,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做到最好。
明明是孩子一片心意,承昭沒得一句表揚不說,反得了她一通訓斥。大意是身為儲君玩物喪誌雲雲,把承昭說的臉都紅了。
文宣帝卻見她時常抱著這個妝奩摩挲,用了十幾年,至今也沒換上一個。她哪裏是不喜歡?分明是擔心承昭整日琢磨這些廢功夫的玩意,因此荒廢了學業。
“娘娘,這兩支鳳棲桂枝步搖可好?”丫鬟輕聲問。
皇後隨口答:“你們拿主意就好。”她沒抬頭,也沒看看那步搖什麽樣,等到妝點完畢,隻朝麵前的妝鏡瞧了一瞬,見一切妥帖,就收迴了視線。
文宣帝微微蹙了眉,梳妝鏡下的每個小屜裏都放著兩三個妝奩,她愛戴的首飾卻隻有那麽幾樣,別的都不用。銀作局每月的首飾份例在她的吩咐下一減再減,如今她的份例大概比不上二品宮妃多。
有的她嫌花哨,有的她嫌輕浮,連樣式太新的她都不喜歡,從來隻挑簡單素淨的戴。
沒人知道民間那些帝後勤儉的美譽,文宣帝聽著就覺得不順耳。
此時丫鬟給她簪在頭上的這兩支鳳棲桂枝步搖,他看著都覺得眼熟,想來是她戴過好幾迴的了。文宣帝不由問了句:“今年暹羅進貢的那套藍寶石頭麵呢?”
頭一迴聽他問起這個,皇後想了想,“送給承熹了。”
文宣帝不由歎口氣:“那是送你的,怎麽你又給承熹了?”這個“又”字真不是虛言,每年番邦進貢的珍寶她都緊著承熹,剩下的再給宮妃分分,自己極少留下。
這麽多年,也從沒見過她特別喜歡什麽物件。
啊,好像是有一樣。她喜歡各種模樣的插瓶,鏤雕的、窯變的、琉璃的……除了這麽個不費錢的喜好,再沒有別的了。
聽得此話,皇後微微一笑:“那些個新鮮樣式合該小姑娘戴,我哪用得上那些?”
文宣帝抿抿唇不說話了。其實他心裏明白,她就是覺得自己老了,自從承熹再嫁,她就不愛梳妝打扮了;次年承昭即位後,她移居慈寧宮,日常出行更少,連梳妝打扮都成了敷衍。
她就是覺得自己老了。
每每想到此處,文宣帝就覺得心裏發酸。其實她一點不老,除了眼尾和頸上有細細的紋路,除了氣質端華雍容,容貌甚至跟剛剛入宮時沒差多少。
她是心老了。
皇後看他一眼,垂眸收迴視線。文宣帝原本就不是什麽喜怒不形於色的心性,退位後更是沒了顧忌,這時眼角眉梢都能瞧得出顯而易見的頹喪。
多年前那麽一場到底是寒了心,至今也沒捂熱,大概這輩子都暖不迴來了。
中宮之位他願意給,她就管著;奇珍異寶他願意送,她就收著。他想要的恩愛和睦,她也願意陪他一起,得個帝後恩愛的美談。算不得真心,卻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
大抵世間的老來伴,就是這個樣子。
一雙兒女都漸漸長大,左不過這一輩子,她都要在這吵鬧又冷清的宮裏陪他。
*
承昭即位的第三年,國舅林大人自請辭去了戶部尚書一職。承昭駁迴兩迴,甥舅倆促膝談了一迴,最後給了林大人一個一等公爵的閑缺。
朝中好些人大惑不解,林大人正值壯年,自家親外甥剛剛即位,林家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他卻趁著這個時候從呆了十幾年的戶部退了下來,這不是腦子有坑嗎?
有的大臣揣測林大人是琢磨明白了重用新臣,主動以身作則,表明新帝是任人唯賢的好皇帝。
也唯有皇後知道真相。林大人辭官前入宮與她見了一麵,這些年他一向克己複禮,大多時候都讓夫人帶話,主動進宮的次數極少。皇後有些微詫,卻聽他說:“妹妹,當年,你沒見到父親最後一麵。”
皇後臉上笑意微滯,“怎麽忽然提起這個了?”
“有些事瞞了你這麽多年,本該一直瞞下去。”林大人垂眸思量片刻,長歎了一聲:“過兩日便是父親忌日,這迴你又不讓上皇去祭奠。”
皇後不由顰眉,他受奸人挑唆,給父親留下了涉嫌謀逆的汙點。父親獄中自盡,雖說次年二月平|反,可已經去了的人,平|反又有什麽用?
若是父親的忌日真讓他去祭奠,又算是什麽?
“為兄不想再瞞你了。”林大人從袖中掏出一封書信,“這是父親臨去前寫給你的。”
這信封還是幹幹淨淨的,裏頭的信紙已經泛了黃。皇後拿起來略略掃了一眼,忽的頓住了視線,臉色也慢慢變了——“姝兒,為父早年犯下錯事,如今悔之晚矣。我兒若有餘力,定要護我林家。”
這封信寫得極簡單,卻一點不顯潦草,像是反複斟酌之後才落筆的。可再三斟酌,卻也知留下了這麽短短兩句。
她又讀了兩遍,聲音微微發顫:“錯事……是什麽錯事?”
林大人靜靜看著她,不答,反倒換了個說法:“這是父親的絕筆書,信裏所說的,妹妹應該明白。”
她明白?她該明白什麽?皇後惶然。
當年林家以涉嫌謀逆的罪名滿門下獄,父親不堪受辱,於獄中自盡。他去後,帝王親衛才整理清楚先前抄家所得,竟未發現任何與謀逆相關的證據。林家百餘人這才獲旨出獄,次年二月父親身後平|反。
父親的信裏卻說他做了錯事……皇後閉了閉眼,意思是他真的與裕親王有關聯……
“不止這些,父親還做過一事。妹妹那時還小,可還記得上皇的母妃?”對上她的眼,林大人語出艱澀:“她因病早逝,也和裕親王……甚至父親,脫不了幹係。”
“這事上皇還不知道。”仰頭對上她眼中驚駭,林大人又歎一聲:“為兄覺得還是瞞著為好。”
*
午膳,她卻沒有動筷。文宣帝先是給她夾了兩筷子菜,他自己有點心粗,吃了兩口才發覺她一直沒有動筷。抬頭瞅了瞅,見她眼神複雜地看著自己,文宣帝迷惑地問:“怎麽了?”
皇後抿著唇沒作聲。文宣帝又瞅了瞅她的臉色,隻好猜測:“成甫辭官的事惹你不高興了?”見她不答話,又忙說:“吏部尚書還沒定好,他想再迴來也成。”
皇後眼裏泛起濕意,他明知君無戲言,卻仍這麽胡鬧,隻是不想自己介懷。她開口輕聲問:“你怎麽……什麽不說呢?”
文宣帝眼露茫然:“何事?”
“我父親的事。”
文宣帝慢慢蹙了眉,放下了筷子,“是成甫與你說了?他與你說這做什麽!”
她一向敬重孺慕自己的父親,他瞞了她這麽多年,便是不想讓她知道林國丈曾有不軌之心。如今卻被舅兄告訴她了,文宣帝確實是不高興的。
兩人四目相對片刻,文宣帝歎了口氣,握上她放在桌上的手。這雙手細膩柔|滑,保養極佳,卻已經不再年輕了。
“合姝,你可知,這麽些年來,朕最怕的是什麽?”
“每月你吃齋念佛的那三天,就是我最怕的時候。”
“承昭三歲的那年,本來隻需一個宮妃為皇兒祈福就是了,偏你要自己吃齋念佛。有一迴我剛走進小佛堂,便聽到你與靜安師太說話。你問靜安師太說,等以後輕閑了,能不能絞了頭發做姑子去?”
皇後眸光微動,眸底潤濕一片。那時她心裏有怨有憎,若是沒有這一雙兒女,若不是顧及林家,大概是要與他撕破臉皮了,問那師太時確實是動了心思。
文宣帝靜靜說:“過去這麽些年,你那話我還清楚記得。”
“承熹出嫁的時候我怕,承昭及冠的時候我也怕,我退位的時候最怕。我怕自己早早退了位,我怕你把承昭送上那個位子之後,就再沒什麽念想了,怕你絞了頭發做姑子去。”
皇後唇微動,啟唇卻說不出話,嗓子眼酸得難受。原來她以為的錯待並非錯待,她以為的虧欠也從沒虧欠。
文宣帝眼中帶笑,慢慢地說:“我退位三年,你仍在我身邊。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歡喜?”
*
他的母妃是怎麽去的,這事兄長告訴她了,皇後卻一直沒說。
她知道承昭已經即位,他也沒有別的子嗣。即便他知道這事後大發雷霆,也改不了承昭的位置。
卻忽然舍不得告訴他。她這輩子瞞了他太多,也不差這麽一件。
臨老了,想對他好一迴,就再瞞他一迴。
皇後把床帳合好,方才露出一線的燭光被擋在帳外,她笑笑:“吵醒你了?”
“起這麽早作甚?”文宣帝歎了一句,撐著坐起身醒了醒神。這是他以前上朝要起床的時辰,退位五年來也沒改了覺淺的毛病,早上到了那個時辰,再輕的動靜也能聽得到。
本以為退位後能輕閑些,其實也沒比之前好多少。
承昭即位後拔擢了許多新臣,雖然朝堂之上站在前列的仍是老臣,可到底底氣沒以前足了,商議朝政的時候眾臣各抒己見,不再是以前一聲聲的“臣附議”了。
好些老臣心中不忿,都把奏章遞給他這位太上皇。不敢把他們逼得太狠,這些事文宣帝隻能跟承昭商量著來。以前常去的禦書房如今也沒閑下。
文宣帝坐在椅上,隔著兩步距離看丫鬟給皇後梳發。沿著她著常服的背影細細看,修長的頸,挺直的肩背,正襟危坐從來不放鬆的姿勢已經成了本能,即便沒有外人的時候也是如此。
眼睛一晃,文宣帝瞅到了丫鬟手裏端著的那個紫檀妝奩。這個妝奩就放在她梳妝鏡下的第一層抽屜裏,是她最常用的,已經顯得挺舊了,用了好些年也沒換上一個。
文宣帝微微闔上眼,記不清那是哪一年的事了。那時正是她的壽辰,承昭還小,親手雕了這個紫檀妝奩送她。雕工是極漂亮的,承昭那孩子嚴於律己,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做到最好。
明明是孩子一片心意,承昭沒得一句表揚不說,反得了她一通訓斥。大意是身為儲君玩物喪誌雲雲,把承昭說的臉都紅了。
文宣帝卻見她時常抱著這個妝奩摩挲,用了十幾年,至今也沒換上一個。她哪裏是不喜歡?分明是擔心承昭整日琢磨這些廢功夫的玩意,因此荒廢了學業。
“娘娘,這兩支鳳棲桂枝步搖可好?”丫鬟輕聲問。
皇後隨口答:“你們拿主意就好。”她沒抬頭,也沒看看那步搖什麽樣,等到妝點完畢,隻朝麵前的妝鏡瞧了一瞬,見一切妥帖,就收迴了視線。
文宣帝微微蹙了眉,梳妝鏡下的每個小屜裏都放著兩三個妝奩,她愛戴的首飾卻隻有那麽幾樣,別的都不用。銀作局每月的首飾份例在她的吩咐下一減再減,如今她的份例大概比不上二品宮妃多。
有的她嫌花哨,有的她嫌輕浮,連樣式太新的她都不喜歡,從來隻挑簡單素淨的戴。
沒人知道民間那些帝後勤儉的美譽,文宣帝聽著就覺得不順耳。
此時丫鬟給她簪在頭上的這兩支鳳棲桂枝步搖,他看著都覺得眼熟,想來是她戴過好幾迴的了。文宣帝不由問了句:“今年暹羅進貢的那套藍寶石頭麵呢?”
頭一迴聽他問起這個,皇後想了想,“送給承熹了。”
文宣帝不由歎口氣:“那是送你的,怎麽你又給承熹了?”這個“又”字真不是虛言,每年番邦進貢的珍寶她都緊著承熹,剩下的再給宮妃分分,自己極少留下。
這麽多年,也從沒見過她特別喜歡什麽物件。
啊,好像是有一樣。她喜歡各種模樣的插瓶,鏤雕的、窯變的、琉璃的……除了這麽個不費錢的喜好,再沒有別的了。
聽得此話,皇後微微一笑:“那些個新鮮樣式合該小姑娘戴,我哪用得上那些?”
文宣帝抿抿唇不說話了。其實他心裏明白,她就是覺得自己老了,自從承熹再嫁,她就不愛梳妝打扮了;次年承昭即位後,她移居慈寧宮,日常出行更少,連梳妝打扮都成了敷衍。
她就是覺得自己老了。
每每想到此處,文宣帝就覺得心裏發酸。其實她一點不老,除了眼尾和頸上有細細的紋路,除了氣質端華雍容,容貌甚至跟剛剛入宮時沒差多少。
她是心老了。
皇後看他一眼,垂眸收迴視線。文宣帝原本就不是什麽喜怒不形於色的心性,退位後更是沒了顧忌,這時眼角眉梢都能瞧得出顯而易見的頹喪。
多年前那麽一場到底是寒了心,至今也沒捂熱,大概這輩子都暖不迴來了。
中宮之位他願意給,她就管著;奇珍異寶他願意送,她就收著。他想要的恩愛和睦,她也願意陪他一起,得個帝後恩愛的美談。算不得真心,卻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
大抵世間的老來伴,就是這個樣子。
一雙兒女都漸漸長大,左不過這一輩子,她都要在這吵鬧又冷清的宮裏陪他。
*
承昭即位的第三年,國舅林大人自請辭去了戶部尚書一職。承昭駁迴兩迴,甥舅倆促膝談了一迴,最後給了林大人一個一等公爵的閑缺。
朝中好些人大惑不解,林大人正值壯年,自家親外甥剛剛即位,林家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他卻趁著這個時候從呆了十幾年的戶部退了下來,這不是腦子有坑嗎?
有的大臣揣測林大人是琢磨明白了重用新臣,主動以身作則,表明新帝是任人唯賢的好皇帝。
也唯有皇後知道真相。林大人辭官前入宮與她見了一麵,這些年他一向克己複禮,大多時候都讓夫人帶話,主動進宮的次數極少。皇後有些微詫,卻聽他說:“妹妹,當年,你沒見到父親最後一麵。”
皇後臉上笑意微滯,“怎麽忽然提起這個了?”
“有些事瞞了你這麽多年,本該一直瞞下去。”林大人垂眸思量片刻,長歎了一聲:“過兩日便是父親忌日,這迴你又不讓上皇去祭奠。”
皇後不由顰眉,他受奸人挑唆,給父親留下了涉嫌謀逆的汙點。父親獄中自盡,雖說次年二月平|反,可已經去了的人,平|反又有什麽用?
若是父親的忌日真讓他去祭奠,又算是什麽?
“為兄不想再瞞你了。”林大人從袖中掏出一封書信,“這是父親臨去前寫給你的。”
這信封還是幹幹淨淨的,裏頭的信紙已經泛了黃。皇後拿起來略略掃了一眼,忽的頓住了視線,臉色也慢慢變了——“姝兒,為父早年犯下錯事,如今悔之晚矣。我兒若有餘力,定要護我林家。”
這封信寫得極簡單,卻一點不顯潦草,像是反複斟酌之後才落筆的。可再三斟酌,卻也知留下了這麽短短兩句。
她又讀了兩遍,聲音微微發顫:“錯事……是什麽錯事?”
林大人靜靜看著她,不答,反倒換了個說法:“這是父親的絕筆書,信裏所說的,妹妹應該明白。”
她明白?她該明白什麽?皇後惶然。
當年林家以涉嫌謀逆的罪名滿門下獄,父親不堪受辱,於獄中自盡。他去後,帝王親衛才整理清楚先前抄家所得,竟未發現任何與謀逆相關的證據。林家百餘人這才獲旨出獄,次年二月父親身後平|反。
父親的信裏卻說他做了錯事……皇後閉了閉眼,意思是他真的與裕親王有關聯……
“不止這些,父親還做過一事。妹妹那時還小,可還記得上皇的母妃?”對上她的眼,林大人語出艱澀:“她因病早逝,也和裕親王……甚至父親,脫不了幹係。”
“這事上皇還不知道。”仰頭對上她眼中驚駭,林大人又歎一聲:“為兄覺得還是瞞著為好。”
*
午膳,她卻沒有動筷。文宣帝先是給她夾了兩筷子菜,他自己有點心粗,吃了兩口才發覺她一直沒有動筷。抬頭瞅了瞅,見她眼神複雜地看著自己,文宣帝迷惑地問:“怎麽了?”
皇後抿著唇沒作聲。文宣帝又瞅了瞅她的臉色,隻好猜測:“成甫辭官的事惹你不高興了?”見她不答話,又忙說:“吏部尚書還沒定好,他想再迴來也成。”
皇後眼裏泛起濕意,他明知君無戲言,卻仍這麽胡鬧,隻是不想自己介懷。她開口輕聲問:“你怎麽……什麽不說呢?”
文宣帝眼露茫然:“何事?”
“我父親的事。”
文宣帝慢慢蹙了眉,放下了筷子,“是成甫與你說了?他與你說這做什麽!”
她一向敬重孺慕自己的父親,他瞞了她這麽多年,便是不想讓她知道林國丈曾有不軌之心。如今卻被舅兄告訴她了,文宣帝確實是不高興的。
兩人四目相對片刻,文宣帝歎了口氣,握上她放在桌上的手。這雙手細膩柔|滑,保養極佳,卻已經不再年輕了。
“合姝,你可知,這麽些年來,朕最怕的是什麽?”
“每月你吃齋念佛的那三天,就是我最怕的時候。”
“承昭三歲的那年,本來隻需一個宮妃為皇兒祈福就是了,偏你要自己吃齋念佛。有一迴我剛走進小佛堂,便聽到你與靜安師太說話。你問靜安師太說,等以後輕閑了,能不能絞了頭發做姑子去?”
皇後眸光微動,眸底潤濕一片。那時她心裏有怨有憎,若是沒有這一雙兒女,若不是顧及林家,大概是要與他撕破臉皮了,問那師太時確實是動了心思。
文宣帝靜靜說:“過去這麽些年,你那話我還清楚記得。”
“承熹出嫁的時候我怕,承昭及冠的時候我也怕,我退位的時候最怕。我怕自己早早退了位,我怕你把承昭送上那個位子之後,就再沒什麽念想了,怕你絞了頭發做姑子去。”
皇後唇微動,啟唇卻說不出話,嗓子眼酸得難受。原來她以為的錯待並非錯待,她以為的虧欠也從沒虧欠。
文宣帝眼中帶笑,慢慢地說:“我退位三年,你仍在我身邊。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歡喜?”
*
他的母妃是怎麽去的,這事兄長告訴她了,皇後卻一直沒說。
她知道承昭已經即位,他也沒有別的子嗣。即便他知道這事後大發雷霆,也改不了承昭的位置。
卻忽然舍不得告訴他。她這輩子瞞了他太多,也不差這麽一件。
臨老了,想對他好一迴,就再瞞他一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