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迴寺後,釋遠命人送了齋飯,南宮益十來日滴水未進,顆粒未食,瞧見齋飯才覺出餓來。那三老卻是生怕方丈迴來後,釋遠向其告狀,一迴寺便腳底抹油,悄悄溜之大吉。
風卷殘雲吃罷齋飯,釋遠隨後將南宮益帶至大雄寶殿,隻見殿中燈火通明,數百燭光映襯下,數十僧人分兩排立於大雄寶殿兩側,手撚佛珠,口頌經文。而殿上的佛祖像之下,立著個瘦高和尚,左手撚佛珠,右手敲著木魚,口中念念有詞。
釋遠與南宮益走至跟前,釋遠合十道:“慧正師叔,南宮益施主已帶到。”
那慧正聞若未聞,又敲了一段,才緩緩停下。隨他木魚聲止,周圍念經僧人也齊齊止住。一時間,原本佛經四蕩的大殿鴉雀無聲。
慧正睜眼瞧了南宮益一眼,放下木魚道:“南宮施主,你願意出家是麽?”
南宮益點頭道:“是。”
慧正又道:“為何願意出家?”
南宮益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低了頭不語。慧正又看釋遠一眼,微微點頭道:“佛門寬廣,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隻消施主有心向佛,邁入空門的第一步,便是成佛的開始。”
釋遠在一旁輕聲道:“南宮施主,向著佛祖跪下罷。”
南宮益聽他話,跪在佛前。白日被他弄碎的地磚不知何時被換過了,這次他自然不會再跪碎地磚。他抬眼一看,佛祖慈悲目光正與他對視,那一瞬間,他忽然有種內心被看透之感。好在此異感來得快,去得也快,須臾便消逝無蹤了。
慧正說道:“施主,貧僧再問你一句。你可願歸依我佛,入我空門,從此不問紅塵俗事,終日參佛法,悟佛道,領佛旨。”
南宮益道:“願意。”
慧正點頭道:“那好,貧僧這便為施主剃度。請剃刀。”
他話音剛落,便有一小和尚手托一蓮花形托盤慢步走出,慧正也不急著拿剃刀。又合十道:“剃度之前,先要授三歸。便是入佛門的儀式。請施主誠心隨我念三歸。我南宮益,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
這“三歸”其意便是“歸依佛家三寶”之意。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此三寶殿指的便是寺廟。而三寶指的分別便是佛,法,僧。佛為佛門創使者,為佛門領袖。而法便是佛法,乃是佛門的教言,常言道“佛法無邊”,指的並非佛的神通廣大,而是說佛門思想浩瀚無垠。而佛與佛法,均是由僧來發揚傳播,是以僧雖未得道,也可稱是佛門一寶。故此,合前三便者稱作三寶。而欲入得佛門,“三歸”儀式乃是必經之過程,甚至較之剃度還要重要一些,僧人可不剃度,卻不能不念“三歸”。
南宮益照慧正之話念了一遍,慧正又要他多念了兩遍,以示心誠。念罷,慧正又念幾句,南宮益一一學來。
“我南宮益,歸依佛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我南宮益,歸依法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我南宮益,歸依僧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
“三歸”儀式極為簡單,但簡單之心包含隆重之意。用心念畢便可。南宮益念得一頭霧水,不知其意,隻大概聽懂“天魔外道”指的可能與魔道有關。他數年前受鬼刹追殺,如今葉倩又死於陸梁手中,想到“天魔外道”一詞,不由兀自心想,除了小玲之外,他今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與魔道往來。
南宮益雙手合十,念畢“三歸”後,慧正恭恭敬敬雙手拿起剃刀,輕輕劃過南宮益頭皮,一束烏發落下。如此反複數次,待他將剃刀放歸托盤上時,南宮益頭頂已不見一絲了。
釋遠本以為南宮益可能要中途反悔,不料竟是如此順利,心下暗喜,不由口宣佛號。其他弟子也隨之“阿彌陀佛”念起佛號來。
慧正點頭道:“自今日起,你便是大樂寺中的三寶弟子。依照佛律,年滿二十的可受比丘戒,升為比丘。但你才入門,依然需從沙彌做起。你與釋遠相同,均是釋字輩的,我賜你法號釋心,自今日起,你便是——”
“慢著,我不許他入佛門。”
這話從天而降,打斷慧正的話,且是個女子聲音。眾人皆循聲望去,南宮益聽出那聲音耳熟,掉頭一看,隻見一女子如輕葉鴻羽,自屋頂飄飄然落下,俏生生立住。不是小玲是誰。
南宮益呆了呆,道:“小玲姐姐,你怎麽來了?”
“自然是來找你了,”小玲說道:“我若不來,你便真得當和尚了。”
那慧正和尚見得小玲,也合十道:“阿彌陀佛,小玲施主別來無恙。”
釋遠奇道:“師叔,你也認得這位施主麽?”
慧正道:“這位施主每年陪同其主人家女來寺中朝佛齋戒,小住數日。隻是他們住在後院,而你又極少涉及後院之事,是以未曾見過他們。”
頓了頓,又對小玲道:“不知葉小姐可好?”
釋遠一聽“葉小姐”,不由瞥了南宮益一眼,心道:“葉小姐,葉倩,莫非便是同一人麽?若是同一人的話,那……”心念至此,便見小玲動容道:“小姐她……去世了。”
南宮益身子微顫,頹然不語。
慧正皺眉道:“葉小姐樂善好施,菩薩心腸。每次來寺中,均發大宏之願,功德無量。阿彌陀佛,葉小姐受業未盡,願她早日證了解脫道,解脫輪迴之苦。”
“多謝大師。”小玲點點頭,又道:“請準我將南宮益帶走。”
慧正卻搖頭道:“小玲施主,他如今入我三寶殿,已是佛門弟子,法號釋心。怎可再與你走呢?”
小玲說道:“大師容我分辯,他與我家小姐本是情投意合。後來我家小姐不幸去世,他悲傷過度,便自己恍恍惚惚走到這裏,見得此地正是大樂寺,想到我家小姐去世,一時想不開,才說的要出家。”
慧正道:“他出家乃是出於本意,方才貧僧也曾問過他是否願意,他俱都自答願意。既是他自願出家,施主便不該再來阻攔。”
小玲說道:“他此時不過是想不開,才出的家,日後若想開了,還是要還俗的。”
慧正道:“日後之事誰也無法算計,施主說釋心日後會還俗,但或許他受佛法所感,以後便心定誌堅,一心向佛也未可知。”
小玲微一皺眉,道:“佛門雖是渡化世人,但向來不強求世人入佛門。為何大師還要強留他呢。”
慧正說道:“阿彌陀佛,我佛慈悲。釋心受紅塵七情六欲之苦,陷入太深,不能自拔。入我佛門之後,受佛緣點化,便可釋去心中枷鎖。這便是貧僧賜他法號‘釋心’之意。”
小玲心思縝密,兩眼一轉,計上心來,當下道:“大師,世人全能受佛法渡化麽?”
慧正搖頭道:“不然。釋尊與菩薩雖發下四宏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眾生紛紜,釋尊雖有渡化眾生之心,奈何眾生不受我渡。釋尊成佛至於涅磐之時,無時不在渡化眾生,奈何解脫生死之道尤其苦,世人心不定,誌不堅,無法降伏煩惱,更遑論證解脫道,脫輪迴之苦了。”
小玲道:“既然佛法不能渡盡世人,為何肯定南宮益入了佛門便能看破紅塵,解脫七情六欲,得以安生呢?”
慧正道:“世人不受我渡,但我依舊要以法渡人。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是說眾人皆有佛性,放下惡念,即是喚醒佛性,便是佛性圓成之開始。天台宗圓教之佛有六種,稱作‘六即’,而釋心有心入佛門,屬於‘六即’之中的‘名字即佛’。換句話說便是他身上的佛性覺醒。從此便可入得佛道,悟得佛法,是以能看破紅塵,解脫煩惱。”
小玲對南宮益道:“我記得出家剃度之前,得先念一個‘三歸’誓詞,你方才剃度之前定是念過了。你再念一次。”
南宮益不知她何意,但他向來對其言聽計從,便將“三歸”又念一遍。
小玲麵泛笑意,待南宮益念完後,說道:“這三歸本該是向佛之人,以虔誠堅定的向佛之心念出。但你瞧瞧南宮益,他可念這誓詞時,可有向佛之心?”
慧正一時語塞,誠然,南宮益念“三歸”時,根本不明其意,更遑論虔誠堅定向佛之心了。
小玲不容慧正說話,又道:“若是我沒記錯,大樂寺的‘大樂’二字,出自《佛說八大人覺經》中的‘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是與不是?”
慧正又是為之一怔,隻見釋遠豎掌於胸,道:“阿彌陀佛,施主一介女流,卻博學多才,小僧佩服。施主說的,半點不錯。當初創建大樂寺的祖師便是看完《佛說八大人覺經》後,發覺自己身具慧根,便以此修行,終於證了菩薩道,解脫生死,是以後來依著‘第八覺知’,將此寺命名為大樂寺。”
小玲指著一麵牆壁道:“不隻如此,貴寺還將《八大人覺》尊為上書,教誨世人。寺中僧人也以此為典戒。但小女試問,南宮益他能做得到這‘八大人覺’麽?”
釋遠歎口氣,道:“釋心師弟身懷不世道行,但戾氣太重。若是行走江湖,一時錯手,不免徒增殺戮,犯下惡業。入了佛門之後,清規戒律,清心寡欲,也不會造殺業。不殺生,便是行善業了。”
風卷殘雲吃罷齋飯,釋遠隨後將南宮益帶至大雄寶殿,隻見殿中燈火通明,數百燭光映襯下,數十僧人分兩排立於大雄寶殿兩側,手撚佛珠,口頌經文。而殿上的佛祖像之下,立著個瘦高和尚,左手撚佛珠,右手敲著木魚,口中念念有詞。
釋遠與南宮益走至跟前,釋遠合十道:“慧正師叔,南宮益施主已帶到。”
那慧正聞若未聞,又敲了一段,才緩緩停下。隨他木魚聲止,周圍念經僧人也齊齊止住。一時間,原本佛經四蕩的大殿鴉雀無聲。
慧正睜眼瞧了南宮益一眼,放下木魚道:“南宮施主,你願意出家是麽?”
南宮益點頭道:“是。”
慧正又道:“為何願意出家?”
南宮益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低了頭不語。慧正又看釋遠一眼,微微點頭道:“佛門寬廣,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隻消施主有心向佛,邁入空門的第一步,便是成佛的開始。”
釋遠在一旁輕聲道:“南宮施主,向著佛祖跪下罷。”
南宮益聽他話,跪在佛前。白日被他弄碎的地磚不知何時被換過了,這次他自然不會再跪碎地磚。他抬眼一看,佛祖慈悲目光正與他對視,那一瞬間,他忽然有種內心被看透之感。好在此異感來得快,去得也快,須臾便消逝無蹤了。
慧正說道:“施主,貧僧再問你一句。你可願歸依我佛,入我空門,從此不問紅塵俗事,終日參佛法,悟佛道,領佛旨。”
南宮益道:“願意。”
慧正點頭道:“那好,貧僧這便為施主剃度。請剃刀。”
他話音剛落,便有一小和尚手托一蓮花形托盤慢步走出,慧正也不急著拿剃刀。又合十道:“剃度之前,先要授三歸。便是入佛門的儀式。請施主誠心隨我念三歸。我南宮益,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
這“三歸”其意便是“歸依佛家三寶”之意。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此三寶殿指的便是寺廟。而三寶指的分別便是佛,法,僧。佛為佛門創使者,為佛門領袖。而法便是佛法,乃是佛門的教言,常言道“佛法無邊”,指的並非佛的神通廣大,而是說佛門思想浩瀚無垠。而佛與佛法,均是由僧來發揚傳播,是以僧雖未得道,也可稱是佛門一寶。故此,合前三便者稱作三寶。而欲入得佛門,“三歸”儀式乃是必經之過程,甚至較之剃度還要重要一些,僧人可不剃度,卻不能不念“三歸”。
南宮益照慧正之話念了一遍,慧正又要他多念了兩遍,以示心誠。念罷,慧正又念幾句,南宮益一一學來。
“我南宮益,歸依佛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我南宮益,歸依法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我南宮益,歸依僧竟,寧舍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
“三歸”儀式極為簡單,但簡單之心包含隆重之意。用心念畢便可。南宮益念得一頭霧水,不知其意,隻大概聽懂“天魔外道”指的可能與魔道有關。他數年前受鬼刹追殺,如今葉倩又死於陸梁手中,想到“天魔外道”一詞,不由兀自心想,除了小玲之外,他今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與魔道往來。
南宮益雙手合十,念畢“三歸”後,慧正恭恭敬敬雙手拿起剃刀,輕輕劃過南宮益頭皮,一束烏發落下。如此反複數次,待他將剃刀放歸托盤上時,南宮益頭頂已不見一絲了。
釋遠本以為南宮益可能要中途反悔,不料竟是如此順利,心下暗喜,不由口宣佛號。其他弟子也隨之“阿彌陀佛”念起佛號來。
慧正點頭道:“自今日起,你便是大樂寺中的三寶弟子。依照佛律,年滿二十的可受比丘戒,升為比丘。但你才入門,依然需從沙彌做起。你與釋遠相同,均是釋字輩的,我賜你法號釋心,自今日起,你便是——”
“慢著,我不許他入佛門。”
這話從天而降,打斷慧正的話,且是個女子聲音。眾人皆循聲望去,南宮益聽出那聲音耳熟,掉頭一看,隻見一女子如輕葉鴻羽,自屋頂飄飄然落下,俏生生立住。不是小玲是誰。
南宮益呆了呆,道:“小玲姐姐,你怎麽來了?”
“自然是來找你了,”小玲說道:“我若不來,你便真得當和尚了。”
那慧正和尚見得小玲,也合十道:“阿彌陀佛,小玲施主別來無恙。”
釋遠奇道:“師叔,你也認得這位施主麽?”
慧正道:“這位施主每年陪同其主人家女來寺中朝佛齋戒,小住數日。隻是他們住在後院,而你又極少涉及後院之事,是以未曾見過他們。”
頓了頓,又對小玲道:“不知葉小姐可好?”
釋遠一聽“葉小姐”,不由瞥了南宮益一眼,心道:“葉小姐,葉倩,莫非便是同一人麽?若是同一人的話,那……”心念至此,便見小玲動容道:“小姐她……去世了。”
南宮益身子微顫,頹然不語。
慧正皺眉道:“葉小姐樂善好施,菩薩心腸。每次來寺中,均發大宏之願,功德無量。阿彌陀佛,葉小姐受業未盡,願她早日證了解脫道,解脫輪迴之苦。”
“多謝大師。”小玲點點頭,又道:“請準我將南宮益帶走。”
慧正卻搖頭道:“小玲施主,他如今入我三寶殿,已是佛門弟子,法號釋心。怎可再與你走呢?”
小玲說道:“大師容我分辯,他與我家小姐本是情投意合。後來我家小姐不幸去世,他悲傷過度,便自己恍恍惚惚走到這裏,見得此地正是大樂寺,想到我家小姐去世,一時想不開,才說的要出家。”
慧正道:“他出家乃是出於本意,方才貧僧也曾問過他是否願意,他俱都自答願意。既是他自願出家,施主便不該再來阻攔。”
小玲說道:“他此時不過是想不開,才出的家,日後若想開了,還是要還俗的。”
慧正道:“日後之事誰也無法算計,施主說釋心日後會還俗,但或許他受佛法所感,以後便心定誌堅,一心向佛也未可知。”
小玲微一皺眉,道:“佛門雖是渡化世人,但向來不強求世人入佛門。為何大師還要強留他呢。”
慧正說道:“阿彌陀佛,我佛慈悲。釋心受紅塵七情六欲之苦,陷入太深,不能自拔。入我佛門之後,受佛緣點化,便可釋去心中枷鎖。這便是貧僧賜他法號‘釋心’之意。”
小玲心思縝密,兩眼一轉,計上心來,當下道:“大師,世人全能受佛法渡化麽?”
慧正搖頭道:“不然。釋尊與菩薩雖發下四宏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眾生紛紜,釋尊雖有渡化眾生之心,奈何眾生不受我渡。釋尊成佛至於涅磐之時,無時不在渡化眾生,奈何解脫生死之道尤其苦,世人心不定,誌不堅,無法降伏煩惱,更遑論證解脫道,脫輪迴之苦了。”
小玲道:“既然佛法不能渡盡世人,為何肯定南宮益入了佛門便能看破紅塵,解脫七情六欲,得以安生呢?”
慧正道:“世人不受我渡,但我依舊要以法渡人。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是說眾人皆有佛性,放下惡念,即是喚醒佛性,便是佛性圓成之開始。天台宗圓教之佛有六種,稱作‘六即’,而釋心有心入佛門,屬於‘六即’之中的‘名字即佛’。換句話說便是他身上的佛性覺醒。從此便可入得佛道,悟得佛法,是以能看破紅塵,解脫煩惱。”
小玲對南宮益道:“我記得出家剃度之前,得先念一個‘三歸’誓詞,你方才剃度之前定是念過了。你再念一次。”
南宮益不知她何意,但他向來對其言聽計從,便將“三歸”又念一遍。
小玲麵泛笑意,待南宮益念完後,說道:“這三歸本該是向佛之人,以虔誠堅定的向佛之心念出。但你瞧瞧南宮益,他可念這誓詞時,可有向佛之心?”
慧正一時語塞,誠然,南宮益念“三歸”時,根本不明其意,更遑論虔誠堅定向佛之心了。
小玲不容慧正說話,又道:“若是我沒記錯,大樂寺的‘大樂’二字,出自《佛說八大人覺經》中的‘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是與不是?”
慧正又是為之一怔,隻見釋遠豎掌於胸,道:“阿彌陀佛,施主一介女流,卻博學多才,小僧佩服。施主說的,半點不錯。當初創建大樂寺的祖師便是看完《佛說八大人覺經》後,發覺自己身具慧根,便以此修行,終於證了菩薩道,解脫生死,是以後來依著‘第八覺知’,將此寺命名為大樂寺。”
小玲指著一麵牆壁道:“不隻如此,貴寺還將《八大人覺》尊為上書,教誨世人。寺中僧人也以此為典戒。但小女試問,南宮益他能做得到這‘八大人覺’麽?”
釋遠歎口氣,道:“釋心師弟身懷不世道行,但戾氣太重。若是行走江湖,一時錯手,不免徒增殺戮,犯下惡業。入了佛門之後,清規戒律,清心寡欲,也不會造殺業。不殺生,便是行善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