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芳榭這些日子,溫惟多吃少動肉長了好幾斤,連小臉都圓潤了起來,整日裏守著花花草草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閑來無事,白天溫惟在芳榭附近溜達幾圈,到了傍晚天氣涼快下來,找個僻靜的林角嚐試伸展一下拳腳,讓自己身體逐漸恢複適應。
香榭座落於半山坡雖為皇家陵園的一部分,從外看倒像個別致的山間院落,依山伴水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令人心酐神醉。
與香榭背山隔水,遠方的山坳處建有一座朱白相映、疊頂寬簷的老式建築,造型奇特而古樸,一眼看上去不像本土傳統寺廟殿宇,雄偉聳拔的建築群在一片鬱鬱蔥蔥遮掩下若隱若現。
那日正值先帝忌日,眾人皆陪同昔太後參與祭祀活動,昔太後體諒溫惟身體欠安,差人前來傳話讓她好生歇息無需參祭。
溫惟心中一陣竊喜,因天氣炎熱,溫惟的寢居迎風朝向東南,從寢室的窗戶一眼就能看到那座醒目而神秘的大殿。
在好奇心驅使下,溫惟一時興起決定去對麵看看。
不巧天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山路狹窄濕滑,溫惟到達山腳尋尋覓覓卻沒發現一條通往對岸的路。
就在溫惟感到沮喪之時,卻意外發現有人正泛舟湖上。
目極而望,見一老者戴著鬥笠披著簑衣坐於船頭,手持竹竿魚線入水緩緩而行。
溫惟朝著船上的人招了招手,見沒什麽反應,又喊了兩聲船家。
沒一會功夫小木船就朝自己漂然駛來,晃晃悠悠停在她麵前。
溫惟笑眯眯得上前拱手作禮。
泛舟者是個頭發花白的老者,放下魚竿摘下鬥笠,看了一眼作少年打扮的溫惟
“請問姑娘有何事?”老者和藹地問道
“老伯,我想去此湖對麵,可苦於找不到路,不知可否借您船隻一用載我一程?”
老者望著對岸,神色一愣“你是說你要去對麵?”
溫惟點頭。
老人擺了擺手,表情嚴肅起來,似乎對溫惟的請求不是很願意幫忙,溫惟一看立馬會意,急忙從袖口拿出幾兩銀子作為酬謝。
本以為老人會欣然答應,結果他又搖了搖頭
沉聲道:“姑娘有所不知,這個位於湖中小島山坳處的建築叫瀛台,你方才說你找不到通往彼岸的路,早在十多年前就被設為禁地。老夫在
這裏守山五十載對此處甚為了解,原本瀛台與外界水陸相接交通便利,光石橋就有四座。
後來聽說瀛台的主人出事,不知為何朝夕之間這瀛台被人挖成了孤島橋斷無路,官府還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登島,從此瀛台與世隔絕再也無人踏足。直到新皇登基瀛台開赦,不再視為皇家私有的園林宮殿,因其年久失修往來不便一直荒廢無人問津。
聽傳聞幾年前,此處被一商賈看中花重金盤下,但老夫在此處卻從未見有人來過。”
瀛台,原來這就是瀛台……
溫惟出神想起李橫的話,他說瀛台是高祖為襄王及其夫人所建,她恍然領悟佐藤瀛夜本就是奴國人,那麽這瀛台其實是座奴國建築,難怪看著如此與眾不同。
“老伯,您所說的瀛台的人可是當時名聲大噪的襄王?”
老人沒有迴話,隻是點了點頭。
一提起襄王,不知為何溫惟格外有興趣,又問道:“那您知道襄王此人當年到底出了何事?”
聽溫惟問起此事,老人臉色驚變,良久沒有出聲。
“老伯可放心,晚輩就是好奇隨口問問,我一女子斷不會出去胡言亂語,少時從街頭說書先生提及此人,不免心生探求之心。“溫惟和顏悅色得解釋道
老人上下打量著溫惟,見小姑娘明眸善睞,語氣誠懇,言談舉止不似那輕浮之人。
猶豫了片刻,沉聲道了一句:“當年襄王一家遭了滅門之災!”
這話從老人口中輕然說出,但這話中的內容卻令溫惟一陣愕然。
“滅門之災!”溫惟情不自禁又複述了一遍
老人唔了一聲,“其實,這在十多年之前的京都城本就不是什麽秘密,世間沒有不漏風的牆,當時傳聞乍起,許多人雖沒有親見,但都傳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據。據說還是襄王的故交一個什麽朝廷大官親自帶人前來奉詔執令。
此事一出先皇下令封口,禁止任何人妄議此事,凡造謠生事無事生非者一律從嚴法辦!從那時起所有人對襄王之事談虎色變,絕口不談,此人好像在一夜之間人間蒸發,其傳奇一生到最後走得如此落寞,讓人唏噓不已。”
溫惟聽到此處,望著對麵亭台樓榭的一角,不禁感到惋惜同情。
“既然此地大赦,可否勞煩老伯泛舟載我過去。”
老人神色一怔,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溫惟,見她態度如此堅決,不好
再拒絕,勉強點頭答應。
到了彼岸,老人說一個時辰後過來送她折返,溫惟道謝,下船撐傘踱步往山間走去……
許是座四麵環水孤島的緣故,一陣陣涼風夾雜著雨星從四麵八方吹來,雖打著傘衣裾也濕了一大半,潮唿唿的貼在身上極不好受。
獨行於蜿蜒曲折的綠林小徑,可能受到那老伯滅門之語的暗示,總覺得越靠近瀛台越覺此地陰森森的,讓人後背涔涔發涼雞皮疙瘩起了一身。
風穿密林,老鴉孤鳴,落雨瀟瀟,天幕沉沉,靜心一聽似乎是從上麵院落內發出一陣陣清脆悅耳叮叮當當的撞鈴聲。
斑駁的小路因久未走人顯得更加肮髒不堪,眼看著快要到達山坳,麵前被一顆橫倒在地的大樹嚴嚴實實的擋住,目測必是過不去了。
雨越下越大,無奈之下為了不耽擱返程,溫惟隻好按原路折返迴去。
下山比上山快了不少,沒一會功夫溫惟就到達山腳,見船隻還沒來,就找了顆樹冠茂密的大樹坐在下麵避雨。
就在這時,溫惟瞥見不遠處一艘帶篷的遊船停靠在岸邊,似乎在等什麽人。
這種天氣,竟然有人會來這種淒涼衰敗荒無人煙的地方。
正想著,就見一人慢悠悠地從山上走下來,看身形應該是個男子,身量頎長瘦削,穿著素淡,一身白衣外罩墨色狐裘,手持一把青色油傘,因密樹綠植遮擋,雨線密集朦朧,溫惟沒辦法看清那人的模樣,但從穿著打扮上看,此人應該也是個有身份地位的人。
見那人走來船家趕忙出來相迎,一手接過雨傘,一手拉開船簾,那人提著衣裾矮身進入船艙。船體悠悠地劃動,湖麵泛起漣漪,風吹起船艙的簾幔,輕飄飄地撩起紗簾的一角。
溫惟注視著那艘遠去的篷船,從簾幔縫隙處閃現出一張男人的側顏,雖然依舊看不清楚那人模樣,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轉念沉思,溫惟腦海裏突然迅速浮現出一個人影。
怎麽會……
憑直覺那人應該也看到了自己,隻見簾幔猛然揚動了一下,又悄然落迴原處,始終再也沒見動過。
迴到香榭,人還沒進門,就被等在大門口的唿蘭一下子給攔住,表情急切,麵色鐵青極不好看。
“少主!你可迴來了,陶雲行來了!”唿蘭語速極快,一驚一乍的像是出了什麽大事
”這是皇家陵園,他怎麽能來?”溫惟問道。
“少主,先別問這麽多了,他在院外等候多時,你趕緊去瞧瞧,出大事了!”還沒等溫惟問話,唿蘭見身旁沒人,拉著她就往外跑。
在院牆外見到了許久沒有碰麵一身小廝打扮的陶行雲,兩人顧不上寒暄兩句。陶行雲雙手著急地攢握在一起,三步並兩步,大步走到跟前。
“溫惟,東平出事了!”
溫惟一聽,心中咯噔一下,是父母親身體不適?是濟州趁機反變?還是藏匿的火/器被找到出了什麽事?……
沒等溫惟把所有能預想的問題在腦子裏過一遍。
陶行雲快人快語,沒給溫惟任何心理準備。
“我爹剛剛得東平來報,奴國進犯東海!”
溫惟一聽,一顆心倏然落地,奴國在東海向來不安生偶爾小打小鬧也是正常,東海如今有韓略坐鎮,料他們也占不到便宜。
陶行雲見溫惟不緊不慢,越發著急,道:“我的姑奶奶,這次可不是你想的那樣,聽說奴國這次軍力整編強大,派得也不是一般的盜寇匪首,更令人沒想到的是,他們此次用上了重火器,那玩意威力無窮,我們見都沒見過,據說幾百米內隻需幾十發火彈,就可以將屋舍瓦房夷為平地,那人就更不用說了,根本就沒有反擊近身的機會,如今東平軍力折損嚴重,就連前去支援的嚴錚都負了重傷……”
溫惟聽陶行雲滔滔不絕地說道著,腦子一懵,神色凝重,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內心緊緊地揪在一起。
雖然此時已經心急如焚,但她立馬強迫自己鎮定下來。
如今她人在京都一時無法脫身,鞭長莫及。朝廷斷然不會放自己迴去!若抗旨不尊強行返迴東平,恐落人口舌授人把柄,後果與那趙翀殊途同歸,並無二致。
如果此時請求朝廷出兵相助,一來朝廷正出兵平叛昭陽,想要餘出兵力支援東平,甚難!二來趙翀一除,朝廷就會視東平為地方割據的最大隱患,巴不得讓地方兵力自行消耗,怎還會管這閑事。
眼下東平隻能依靠自己,實在不濟隻好動用儲備兵力,如此一來,東平至少三五年內無法東山再起。
她沒想到奴國竟然會在這個時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顯然是瞅準機會謀劃已久。
陶行雲知道溫惟脫不開身,遠水解不了近火,又出言安慰:“你也別著急,我此來,一是將此事告知與你,讓你心中有數。二是特來向你辭行我即刻出發前往東平,叔
伯待我如親生兒子,東平出此大事我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你且放心,以東平今日之實力段不會白白受那外蝥欺淩。”
溫惟心窩一熱,感動之情一時難以表達。
陶行雲臨走又囑咐:“你久居這深山消息閉塞,隔三差五來這裏供糧的夥計是我陶家之人,有事可讓他捎帶傳話。”
溫惟用力的點了點頭,叮囑道:“萬事小心啊!也告訴我爹娘一定保重身子!”
陶行雲呲牙一笑,沒個正經模樣:“放心吧,大妹兒!”
說著,轉身一溜煙跑了……
駐紮在昭陽都護府原趙翀府邸的李榮賑大軍,準備原地休整幾日,待收拾完殘局不日便折返京都。
徐典因身兼西部防禦重任戰事一結束,就提前率西征軍奔赴西關。
沒想到原本計劃幾個月的戰事竟如此順利,昭陽這長久以來沉屙痼疾終於藥到病除得到根治。
想著過兩日就可以迴到京都城,李榮賑瞬間心情大好。
正盤算著,外麵的軍士敲門求見,李榮賑應了一聲。
軍士告知李榮賑,黃河渡口大橋已經修善好,周圍不少民眾見戰事結束又搬了迴來。
李榮賑嗯了一聲。
軍士又上前呈上一封信函,說是晉如將軍差人加急剛剛送來的。
李榮賑接過,撕開用火漆封存的信封取出裏麵的信箋紙,展信詳閱。
還沒等看完信,表情一下子變得凝重,英眉緊蹙,嘴角微抿,出聲讓軍士先行出去。
當天晚上,李榮賑連夜重整部分兵力,命龐秋沉留下善後,自己則率軍繼續上路東行!
……
閑來無事,白天溫惟在芳榭附近溜達幾圈,到了傍晚天氣涼快下來,找個僻靜的林角嚐試伸展一下拳腳,讓自己身體逐漸恢複適應。
香榭座落於半山坡雖為皇家陵園的一部分,從外看倒像個別致的山間院落,依山伴水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令人心酐神醉。
與香榭背山隔水,遠方的山坳處建有一座朱白相映、疊頂寬簷的老式建築,造型奇特而古樸,一眼看上去不像本土傳統寺廟殿宇,雄偉聳拔的建築群在一片鬱鬱蔥蔥遮掩下若隱若現。
那日正值先帝忌日,眾人皆陪同昔太後參與祭祀活動,昔太後體諒溫惟身體欠安,差人前來傳話讓她好生歇息無需參祭。
溫惟心中一陣竊喜,因天氣炎熱,溫惟的寢居迎風朝向東南,從寢室的窗戶一眼就能看到那座醒目而神秘的大殿。
在好奇心驅使下,溫惟一時興起決定去對麵看看。
不巧天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山路狹窄濕滑,溫惟到達山腳尋尋覓覓卻沒發現一條通往對岸的路。
就在溫惟感到沮喪之時,卻意外發現有人正泛舟湖上。
目極而望,見一老者戴著鬥笠披著簑衣坐於船頭,手持竹竿魚線入水緩緩而行。
溫惟朝著船上的人招了招手,見沒什麽反應,又喊了兩聲船家。
沒一會功夫小木船就朝自己漂然駛來,晃晃悠悠停在她麵前。
溫惟笑眯眯得上前拱手作禮。
泛舟者是個頭發花白的老者,放下魚竿摘下鬥笠,看了一眼作少年打扮的溫惟
“請問姑娘有何事?”老者和藹地問道
“老伯,我想去此湖對麵,可苦於找不到路,不知可否借您船隻一用載我一程?”
老者望著對岸,神色一愣“你是說你要去對麵?”
溫惟點頭。
老人擺了擺手,表情嚴肅起來,似乎對溫惟的請求不是很願意幫忙,溫惟一看立馬會意,急忙從袖口拿出幾兩銀子作為酬謝。
本以為老人會欣然答應,結果他又搖了搖頭
沉聲道:“姑娘有所不知,這個位於湖中小島山坳處的建築叫瀛台,你方才說你找不到通往彼岸的路,早在十多年前就被設為禁地。老夫在
這裏守山五十載對此處甚為了解,原本瀛台與外界水陸相接交通便利,光石橋就有四座。
後來聽說瀛台的主人出事,不知為何朝夕之間這瀛台被人挖成了孤島橋斷無路,官府還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登島,從此瀛台與世隔絕再也無人踏足。直到新皇登基瀛台開赦,不再視為皇家私有的園林宮殿,因其年久失修往來不便一直荒廢無人問津。
聽傳聞幾年前,此處被一商賈看中花重金盤下,但老夫在此處卻從未見有人來過。”
瀛台,原來這就是瀛台……
溫惟出神想起李橫的話,他說瀛台是高祖為襄王及其夫人所建,她恍然領悟佐藤瀛夜本就是奴國人,那麽這瀛台其實是座奴國建築,難怪看著如此與眾不同。
“老伯,您所說的瀛台的人可是當時名聲大噪的襄王?”
老人沒有迴話,隻是點了點頭。
一提起襄王,不知為何溫惟格外有興趣,又問道:“那您知道襄王此人當年到底出了何事?”
聽溫惟問起此事,老人臉色驚變,良久沒有出聲。
“老伯可放心,晚輩就是好奇隨口問問,我一女子斷不會出去胡言亂語,少時從街頭說書先生提及此人,不免心生探求之心。“溫惟和顏悅色得解釋道
老人上下打量著溫惟,見小姑娘明眸善睞,語氣誠懇,言談舉止不似那輕浮之人。
猶豫了片刻,沉聲道了一句:“當年襄王一家遭了滅門之災!”
這話從老人口中輕然說出,但這話中的內容卻令溫惟一陣愕然。
“滅門之災!”溫惟情不自禁又複述了一遍
老人唔了一聲,“其實,這在十多年之前的京都城本就不是什麽秘密,世間沒有不漏風的牆,當時傳聞乍起,許多人雖沒有親見,但都傳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據。據說還是襄王的故交一個什麽朝廷大官親自帶人前來奉詔執令。
此事一出先皇下令封口,禁止任何人妄議此事,凡造謠生事無事生非者一律從嚴法辦!從那時起所有人對襄王之事談虎色變,絕口不談,此人好像在一夜之間人間蒸發,其傳奇一生到最後走得如此落寞,讓人唏噓不已。”
溫惟聽到此處,望著對麵亭台樓榭的一角,不禁感到惋惜同情。
“既然此地大赦,可否勞煩老伯泛舟載我過去。”
老人神色一怔,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溫惟,見她態度如此堅決,不好
再拒絕,勉強點頭答應。
到了彼岸,老人說一個時辰後過來送她折返,溫惟道謝,下船撐傘踱步往山間走去……
許是座四麵環水孤島的緣故,一陣陣涼風夾雜著雨星從四麵八方吹來,雖打著傘衣裾也濕了一大半,潮唿唿的貼在身上極不好受。
獨行於蜿蜒曲折的綠林小徑,可能受到那老伯滅門之語的暗示,總覺得越靠近瀛台越覺此地陰森森的,讓人後背涔涔發涼雞皮疙瘩起了一身。
風穿密林,老鴉孤鳴,落雨瀟瀟,天幕沉沉,靜心一聽似乎是從上麵院落內發出一陣陣清脆悅耳叮叮當當的撞鈴聲。
斑駁的小路因久未走人顯得更加肮髒不堪,眼看著快要到達山坳,麵前被一顆橫倒在地的大樹嚴嚴實實的擋住,目測必是過不去了。
雨越下越大,無奈之下為了不耽擱返程,溫惟隻好按原路折返迴去。
下山比上山快了不少,沒一會功夫溫惟就到達山腳,見船隻還沒來,就找了顆樹冠茂密的大樹坐在下麵避雨。
就在這時,溫惟瞥見不遠處一艘帶篷的遊船停靠在岸邊,似乎在等什麽人。
這種天氣,竟然有人會來這種淒涼衰敗荒無人煙的地方。
正想著,就見一人慢悠悠地從山上走下來,看身形應該是個男子,身量頎長瘦削,穿著素淡,一身白衣外罩墨色狐裘,手持一把青色油傘,因密樹綠植遮擋,雨線密集朦朧,溫惟沒辦法看清那人的模樣,但從穿著打扮上看,此人應該也是個有身份地位的人。
見那人走來船家趕忙出來相迎,一手接過雨傘,一手拉開船簾,那人提著衣裾矮身進入船艙。船體悠悠地劃動,湖麵泛起漣漪,風吹起船艙的簾幔,輕飄飄地撩起紗簾的一角。
溫惟注視著那艘遠去的篷船,從簾幔縫隙處閃現出一張男人的側顏,雖然依舊看不清楚那人模樣,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轉念沉思,溫惟腦海裏突然迅速浮現出一個人影。
怎麽會……
憑直覺那人應該也看到了自己,隻見簾幔猛然揚動了一下,又悄然落迴原處,始終再也沒見動過。
迴到香榭,人還沒進門,就被等在大門口的唿蘭一下子給攔住,表情急切,麵色鐵青極不好看。
“少主!你可迴來了,陶雲行來了!”唿蘭語速極快,一驚一乍的像是出了什麽大事
”這是皇家陵園,他怎麽能來?”溫惟問道。
“少主,先別問這麽多了,他在院外等候多時,你趕緊去瞧瞧,出大事了!”還沒等溫惟問話,唿蘭見身旁沒人,拉著她就往外跑。
在院牆外見到了許久沒有碰麵一身小廝打扮的陶行雲,兩人顧不上寒暄兩句。陶行雲雙手著急地攢握在一起,三步並兩步,大步走到跟前。
“溫惟,東平出事了!”
溫惟一聽,心中咯噔一下,是父母親身體不適?是濟州趁機反變?還是藏匿的火/器被找到出了什麽事?……
沒等溫惟把所有能預想的問題在腦子裏過一遍。
陶行雲快人快語,沒給溫惟任何心理準備。
“我爹剛剛得東平來報,奴國進犯東海!”
溫惟一聽,一顆心倏然落地,奴國在東海向來不安生偶爾小打小鬧也是正常,東海如今有韓略坐鎮,料他們也占不到便宜。
陶行雲見溫惟不緊不慢,越發著急,道:“我的姑奶奶,這次可不是你想的那樣,聽說奴國這次軍力整編強大,派得也不是一般的盜寇匪首,更令人沒想到的是,他們此次用上了重火器,那玩意威力無窮,我們見都沒見過,據說幾百米內隻需幾十發火彈,就可以將屋舍瓦房夷為平地,那人就更不用說了,根本就沒有反擊近身的機會,如今東平軍力折損嚴重,就連前去支援的嚴錚都負了重傷……”
溫惟聽陶行雲滔滔不絕地說道著,腦子一懵,神色凝重,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內心緊緊地揪在一起。
雖然此時已經心急如焚,但她立馬強迫自己鎮定下來。
如今她人在京都一時無法脫身,鞭長莫及。朝廷斷然不會放自己迴去!若抗旨不尊強行返迴東平,恐落人口舌授人把柄,後果與那趙翀殊途同歸,並無二致。
如果此時請求朝廷出兵相助,一來朝廷正出兵平叛昭陽,想要餘出兵力支援東平,甚難!二來趙翀一除,朝廷就會視東平為地方割據的最大隱患,巴不得讓地方兵力自行消耗,怎還會管這閑事。
眼下東平隻能依靠自己,實在不濟隻好動用儲備兵力,如此一來,東平至少三五年內無法東山再起。
她沒想到奴國竟然會在這個時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顯然是瞅準機會謀劃已久。
陶行雲知道溫惟脫不開身,遠水解不了近火,又出言安慰:“你也別著急,我此來,一是將此事告知與你,讓你心中有數。二是特來向你辭行我即刻出發前往東平,叔
伯待我如親生兒子,東平出此大事我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你且放心,以東平今日之實力段不會白白受那外蝥欺淩。”
溫惟心窩一熱,感動之情一時難以表達。
陶行雲臨走又囑咐:“你久居這深山消息閉塞,隔三差五來這裏供糧的夥計是我陶家之人,有事可讓他捎帶傳話。”
溫惟用力的點了點頭,叮囑道:“萬事小心啊!也告訴我爹娘一定保重身子!”
陶行雲呲牙一笑,沒個正經模樣:“放心吧,大妹兒!”
說著,轉身一溜煙跑了……
駐紮在昭陽都護府原趙翀府邸的李榮賑大軍,準備原地休整幾日,待收拾完殘局不日便折返京都。
徐典因身兼西部防禦重任戰事一結束,就提前率西征軍奔赴西關。
沒想到原本計劃幾個月的戰事竟如此順利,昭陽這長久以來沉屙痼疾終於藥到病除得到根治。
想著過兩日就可以迴到京都城,李榮賑瞬間心情大好。
正盤算著,外麵的軍士敲門求見,李榮賑應了一聲。
軍士告知李榮賑,黃河渡口大橋已經修善好,周圍不少民眾見戰事結束又搬了迴來。
李榮賑嗯了一聲。
軍士又上前呈上一封信函,說是晉如將軍差人加急剛剛送來的。
李榮賑接過,撕開用火漆封存的信封取出裏麵的信箋紙,展信詳閱。
還沒等看完信,表情一下子變得凝重,英眉緊蹙,嘴角微抿,出聲讓軍士先行出去。
當天晚上,李榮賑連夜重整部分兵力,命龐秋沉留下善後,自己則率軍繼續上路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