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大婆跟大兒媳一番對罵,最後被大兒媳汪氏潑了一身冷水。
可憐老太太沒有換洗衣服,身上的衣服濕答答的穿在她身上,老人家感覺不舒服,於是就坐在曬場邊上一塊大石頭上曬太陽,想這麽曬幹衣服,結果在太陽底下呆了一天,中暑了。
中暑後,大婆感到頭昏,一路摸索著迴到自己的睡房去睡覺,這一睡,一輩子很少傷風感冒的老人就再也沒能起來過。
大婆的睡覺的地方,是張家大院一進小院子的左手邊的小廂房,這個房間早先是張家人用來堆放農用家具的,比如鋤頭,犁頭,水車,風車等等。
後來老弟兄三個分家了,將這個過道廂房分給了大爺,等大爺三個兒子成家立業了,又將這間房子分給了二兒子。
張家大院分家是有規矩的,這個規矩不是從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那一套,什麽長子長孫分得上房,次子次孫住廂房等。
張家大院不是這樣分家的,張家大院有自行訂立的家規家法,那就是兄弟平等,分家時,數出家中所有房間數,然後上房廂房搭配分。
在農村,上房就是正房,相對其他房間要寬敞明亮,廂房算是小間,一般都是用來堆放柴火,養牛養羊的。分得上房的,就比分得廂房的少一間或者半間。
如果房間不夠分,那麽房間分的最少的這個就在張家大院得到一塊房基地,以後蓋房子的木材就在張家大院的公共樹林裏隨便砍伐,直到砍夠蓋一間房子的材料為止。
但不管房子有多少,都要給家中老人留上一間,這個房間會搭配在上房裏,等老人去世了,那麽這間房子才能歸了分得上房的兒子所有。
大婆的大兒子當初通過抓鬮,分的了上房,其他兩個兒子抓的是廂房,於是大婆不管跟誰家吃,都住在大兒子家中。
起先,大婆一直住在大兒子灶房後麵的一間小屋子裏,後來眼看三個孫子一天天長大了,家中房子不夠住,大兒媳婦汪氏就開始毀約,再也不想讓大婆住在她家,說是大婆在他家住了這麽多年也住夠了,也應該在其他兩個兒子的家裏住幾天。
於是跟大婆的其他兩個兒子鬧騰,大婆的二兒子和三兒子的媳婦不同意,大兒媳婦汪氏就將大婆的鋪蓋卷和木頭床從那間屋子搬出來,直接扔到天井院子裏,讓大婆晚上就睡在露天地裏。
三爺的小兒子成娃看不過去了,但又不想跟汪氏發生正麵衝突,就跟大婆的二兒子商量,因為大婆的三兒子也沒有閑置房子,隻有二兒子手中有間空房,最後才將大婆安頓到這間一直沒住過人的過道廂房裏。大婆中暑後,在這間沒有窗戶的廂房裏睡了好幾天。因為還在跟大兒子吃,其他兒子就不好過問,因為當初也說好了,大婆跟誰家吃,誰家負責管待大婆,其他兒女不得插言,說東道西,於是這些兒子媳婦以這個為借口,不聞不問。
大兒子每天到是按時給送飯了,隻是每次將飯碗往大婆的床鋪上一放,轉身就出去。
快要給大婆送下一頓飯了,這才想起去大婆的睡房裏拿飯碗,而碗裏的飯大婆壓根就沒動。
大婆的大兒子不管這些,端著這碗沒有動過的飯碗就迴自己的家,將碗中的飯菜往豬食桶一倒,轉身就去灶台給大婆舀第二碗飯,那副碗筷都不帶洗的,就直接給大婆端了過去。
碗就這個沒洗的碗,筷子也是這雙沒有洗的筷子,一連送了好幾天,大婆水米未沾。
就這樣,一輩子很少得病的大婆在九十四歲高齡裏,在一場無人問津的小病痛和饑餓中,熬完了窮苦遭罪的一生。
可憐老太太沒有換洗衣服,身上的衣服濕答答的穿在她身上,老人家感覺不舒服,於是就坐在曬場邊上一塊大石頭上曬太陽,想這麽曬幹衣服,結果在太陽底下呆了一天,中暑了。
中暑後,大婆感到頭昏,一路摸索著迴到自己的睡房去睡覺,這一睡,一輩子很少傷風感冒的老人就再也沒能起來過。
大婆的睡覺的地方,是張家大院一進小院子的左手邊的小廂房,這個房間早先是張家人用來堆放農用家具的,比如鋤頭,犁頭,水車,風車等等。
後來老弟兄三個分家了,將這個過道廂房分給了大爺,等大爺三個兒子成家立業了,又將這間房子分給了二兒子。
張家大院分家是有規矩的,這個規矩不是從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那一套,什麽長子長孫分得上房,次子次孫住廂房等。
張家大院不是這樣分家的,張家大院有自行訂立的家規家法,那就是兄弟平等,分家時,數出家中所有房間數,然後上房廂房搭配分。
在農村,上房就是正房,相對其他房間要寬敞明亮,廂房算是小間,一般都是用來堆放柴火,養牛養羊的。分得上房的,就比分得廂房的少一間或者半間。
如果房間不夠分,那麽房間分的最少的這個就在張家大院得到一塊房基地,以後蓋房子的木材就在張家大院的公共樹林裏隨便砍伐,直到砍夠蓋一間房子的材料為止。
但不管房子有多少,都要給家中老人留上一間,這個房間會搭配在上房裏,等老人去世了,那麽這間房子才能歸了分得上房的兒子所有。
大婆的大兒子當初通過抓鬮,分的了上房,其他兩個兒子抓的是廂房,於是大婆不管跟誰家吃,都住在大兒子家中。
起先,大婆一直住在大兒子灶房後麵的一間小屋子裏,後來眼看三個孫子一天天長大了,家中房子不夠住,大兒媳婦汪氏就開始毀約,再也不想讓大婆住在她家,說是大婆在他家住了這麽多年也住夠了,也應該在其他兩個兒子的家裏住幾天。
於是跟大婆的其他兩個兒子鬧騰,大婆的二兒子和三兒子的媳婦不同意,大兒媳婦汪氏就將大婆的鋪蓋卷和木頭床從那間屋子搬出來,直接扔到天井院子裏,讓大婆晚上就睡在露天地裏。
三爺的小兒子成娃看不過去了,但又不想跟汪氏發生正麵衝突,就跟大婆的二兒子商量,因為大婆的三兒子也沒有閑置房子,隻有二兒子手中有間空房,最後才將大婆安頓到這間一直沒住過人的過道廂房裏。大婆中暑後,在這間沒有窗戶的廂房裏睡了好幾天。因為還在跟大兒子吃,其他兒子就不好過問,因為當初也說好了,大婆跟誰家吃,誰家負責管待大婆,其他兒女不得插言,說東道西,於是這些兒子媳婦以這個為借口,不聞不問。
大兒子每天到是按時給送飯了,隻是每次將飯碗往大婆的床鋪上一放,轉身就出去。
快要給大婆送下一頓飯了,這才想起去大婆的睡房裏拿飯碗,而碗裏的飯大婆壓根就沒動。
大婆的大兒子不管這些,端著這碗沒有動過的飯碗就迴自己的家,將碗中的飯菜往豬食桶一倒,轉身就去灶台給大婆舀第二碗飯,那副碗筷都不帶洗的,就直接給大婆端了過去。
碗就這個沒洗的碗,筷子也是這雙沒有洗的筷子,一連送了好幾天,大婆水米未沾。
就這樣,一輩子很少得病的大婆在九十四歲高齡裏,在一場無人問津的小病痛和饑餓中,熬完了窮苦遭罪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