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38節:5.病(2)
那一年,大姐的病沒有絲毫的好轉。
那一年,春節前後的幾日間,大姐為了給家裏減些憂愁、添些喜悅,讓父母和她的弟弟妹妹過個好年,她說她病輕了許多,然後就躲在屋裏不出門,疼痛時,上下牙齒咬著下唇,把臉憋得烏青,也決不哭喚出一點聲音。到實在無可忍了,她就躲到我家後院和村外無人的地方,揪自己的頭髮,把頭往牆上猛撞,然後待劇疼過去,她就麵帶笑容地迴到家裏,慌忙地替母親做飯、替父親盛飯,慌忙地去洗她弟弟、妹妹的衣服,好像要以此來贖迴她的什麽過錯一樣。
那一年,我家過了一個平靜的春節。仍然用借來的小麥,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大年初一的早上,父親讓我們兄弟姐妹放開肚子吃了兩頓非常香口潤喉的白麵餃子。而那一年的春節,父親吸掉的菸葉,卻比任何一個春節都多,似乎他想把他一生要吸的煙都在春節吸掉一樣。
就在那一年,我心裏有了濃烈欲動的陰暗蓄意——也許是對逃避生活與人生命運的一種道路的提前鋪設;也許是對一種個人掙紮奮鬥的提早的力量積蓄;也還許,是我對家庭和父親在今後日月命運中陷阱的無意挖掘和設置。總之,那一年,我萌生了離開家庭的念頭,萌生了過幾年我若沒有別的出路,就一定要當兵走去的念頭。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39節:6.戰爭(1)
6.戰爭
事實上,我所產生的不是念頭,而是偏狹自私的信念。念頭可以隨時地被人說服或自我地改變,而信念卻是隻能被壓抑而不會有所變更。讀完初中的第一個冬天,當我踏入16周歲後,我悄沒聲息、不動聲色地報名驗兵去了。而迴到家裏,迎接我的是母親漣漣的淚流和父親輕淡卻意重的幾句勸解。父親說:"連科,你再讀幾年書吧,人生在世,讀書才是根本。你命裏即使有稱宰做皇的運數,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了久遠的江山可坐哩。"這就是我的父親,他單薄、瘦高,似乎臉上永遠都是淺黃的泥土之色。他一生裏不識幾字,卻在他兒女命運的途道上,從來不多說一句、不幹預一手,然每每說出的隻言片語,卻都是鄉下農民用人生命運反覆實踐後得來的悟道真言。
我按照父親的指引又讀了高中,並又按照命運的安排,在高中未及畢業時,去河南新鄉水泥廠當了兩年臨時工,同我的一個叔伯哥哥一道,每天從火車站往二十裏外的水泥廠拉一千多斤重的煤車、運將近兩千斤重的河沙;以一天16個小時的雙班勞作,在無人的山上給水泥廠運炸礦石。我把我每月少得可憐的全部所得,除了吃飯之後,悉數地寄迴家裏,由父親去還為姐姐長年治病而欠下的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的借債與情誼。現在想來,我那時的按月所寄,可能是我家裏的巨大希望,是維繫家庭生存的強大支柱,是生活之舟度過歲月之河的一柄可靠的槳板。至少說,它極大地減輕了一家之主——我父親肩上的人生重擔和負荷。可是,在命運告訴我,我有可能讓父親的朋友批準我參軍入伍時,在我意識到我已經沒有能力考上大學、已經20周歲,再不當兵就永無機會離開那塊苦難的土地去實現我的貪念時,我在一天夜裏突然站在了父親的床前。
我說:"爹,我要當兵去。"
屋裏靜極。常年停電的燈泡吊在屋子中央被蛛網所羅織,煤油燈依然是那個家庭最為主要的角色。油燈光是一種淺黃的土地的原色,照在人的臉上使人永遠都呈出病病懨懨、缺營少養的生活神情。我說完那話的時候,母親從床上坐了起來,怔怔地望著我,仿佛看到了即刻間要房倒屋塌的景象般,她的臉上充滿驚異,而又急劇跳蕩著不可名狀的憂慮。以為母親要對我從來都沒有忘記過的"離家"的念想築埂攔壩地說些什麽,可她什麽也沒說,隻是把目光拿山挪地般緩緩地沉移到了父親的臉上去。我聽到了母親挪動目光時那如山石從樑上滾下軋過田野的聲音,看見了父親抬頭望我的那張蠟黃的臉上,除了額門上的歲月之河又深了許多之外,其餘,父親的眼、鼻和時常因激動而發顫的嘴角沒有絲毫的變化。那幾年,他的病不知是輕了一些,還是因為姐姐病重,顯得他的病輕了一樣。他坐在床頭,圍著被子,臉上的平靜異常而又深刻,聽我說想要當兵去,如聽我說我要出門趕集、要到姑姑舅舅家小住幾日一樣,隻那麽淡淡地看了我一眼,又淡淡地卻是肯定地說:"當兵去吧,總在家裏能有啥兒奔頭呢。"
想起來,這是父親給我的一個莊嚴的應允,是一個似乎數百年前就熟思熟慮後的答覆。仿佛,為了這個答覆,他等我的詢問果真已經等了百年之久,已經等得筋疲力盡、心力衰竭,所以他才迴答得淡漠而又平靜,甚至有些不太耐煩。
於是,我便當兵走了。
毅然地參軍去了。
與其說我是參軍入伍,不如說我是逃離土地;與其說我是逃離土地,不如說我是背叛家庭;與其說我是背叛家庭,不如說我是棄絕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和家庭承擔的心責和情務。那一年我已經20周歲。20周歲的我,肩膀已經相當硬朗,不僅可以挑行180斤的擔子,而且已經可以把父親肩上的全部災難,都卸下來馱在背上。可父親讓我有了抵抗命運的力量之後,我便用這樣的力量朝父母、家庭並不希望的方向背叛著狂奔去了。體檢、政審、托熟人關係,終於我就領到了一張入伍的通知。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40節:6.戰爭(2)
終於,我就穿上了那完全是我人生裏程碑、分水嶺一樣的軍裝。
離開家是在一個寒冷的早晨,父親最後跟我說的一句話是:"連科,安心去吧,家裏塌不了天。"父親說家裏塌不了天,可我走後不久,家裏的天卻轟轟然然地坍塌下來了。1979年2月17日,被稱作中越自衛反擊戰的那場南線戰爭爆發了。那時候,中國軍隊自中印戰爭以後,二三十年沒有過新的戰爭,和平的氣氛已經如大氣層樣結在十億中國人的頭頂上,突然的對越宣戰,對軍隊、對百姓都無異於晴天霹靂。青青紫紫的驚慌和鮮血淋淋的緊張,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想起來,我是極其的幸運和軟弱,在戰爭爆發的一個月後,因為參加了一個原武漢軍區的創作學習班,返迴時途經鄭州,轉道迴了家裏。未及料到的是,那天落日正西,初春剛來、冬寒未去,在淺薄的一抹紅日裏,寒涼又厚又重。我是踏著落日入村,又踏著落日走進了家裏的。母親正在房簷下攪著一碗燒湯的麵糊,我大聲叫了一聲母親,她冷不丁兒抬起頭來看見我,麵碗在手裏僵了一瞬後,便咣的一下落在地上,裂成了許多碎片,雪白的麵糊流了一地。
說真的,我不曾是個優秀的士兵,也不是一個好的軍人;我永遠都不會渴望戰爭,也不期冀軍人的建功立業。以我曾經有過25年軍齡的服役感受來說,我是天真確鑿地明白,軍人忠於職守,是國家的幸運,卻是人的不幸;軍人的建功立業,不僅是國家的不幸,而且是民族和人類的哀運。這就是25年軍旅和戰爭給我的感悟和無法抹去的心靈圖景。隨著這幅圖景的擴延,那天迴到家後,我看見我那都已白髮蒼蒼的大姑、三姑和小姑,從屋裏匆匆走出來,大姐、二姐也含著眼淚出來了,左右鄰居也都匆匆地到了我家裏。沒有人不望著我含著眼淚的。沒有人不望著我,臉上浮著因為我的意外歸迴所帶來的激動和欣悅。我的父親是最後從我家房宅的後院走將出來的。他步履緩慢,仿佛是一個老人,而那個時候,我父親也才52歲,背就忽然有些駝了,原本瘦削的臉上,這時候瘦得宛若隻有皮和骨頭。看見我後,他臉上是震驚與興奮的表情,可在那表情下麵,則是掩蓋不住的對我突然出現的一層擔憂。我不明白父親會在兩個來月裏老成這樣,原本烏黑的頭髮,驟然間雪雪茫茫地白了一片,且每走幾步,他都要費力地站下來大口地喘上幾下,如空氣對他,永遠也不夠唿吸一樣。也就直到這時,我才知道,在中越戰爭爆發的一個多月裏,我家所有的親戚老少,統共30餘口人,都迴來住在我家,睡在又寒又硬的地上,吃大鍋燒就的粗茶淡飯,一塊兒收聽廣播裏有關前線的消息;輪流著每天到郵局查問有沒有我的來信;偷偷地去廟裏,在各種神像前麵燒香許願,為我祈求平安。而我的父親,一方麵因為戰爭對我的憂慮,一方麵加上家裏人多的雜亂,於是,他徹夜不眠,夜夜起床,獨自到後院的空地上,盯著夜寒通宵散步。在戰爭持續的一個多月裏,他在那陰冷的後院散步了30來個夜晚。30個漫長的夜晚,後院cháo潤的虛土被他踩得平平實實;要逢春待發的糙芽,又完全被他踩迴到了地裏。終於,那纏繞父親多年、好不容易有些輕愈了的哮喘病,在我當兵走後的兩個月裏,再次復發,而且愈發地嚴重起來。我沒有想到,父親的這次病復,會種下那樣不可再治的禍根,會成為他在6年後故逝的直接原因。如果不是親歷,我將永遠不會體會到,戰爭會給日常百姓投下那麽巨大沉重的暗影;不會體會到,一個有兒子參軍的父親,會對戰爭與兒子有那樣的敏感和憂慮。當父親因此故逝之後,這幾十餘年間,我無數、無數次地設想、幻化父親獨自在夜深人靜之時,走動在那有三棵桐樹、一棵椿樹的我家後院,夜是那樣的寒涼,天空的星月是那樣的稀薄,他為了不驚動別人,漫動的腳步肯定要輕起緩放。那時候他麵對腳下千年平和的土地會說些什麽呢?土地於他,又會有什麽樣的感慨和思忖?已經盼了一冬、春天蓄意待發的糙芽,又要與我的父親和我的逃離土地而撞上戰爭說些什麽呢?二月間,桐樹沒有吐綠,可喇叭似的粉淡的紅花,已經開始了肆無忌憚的綻放,在沉寂的天空,花開的淺紅的聲響,是不是一個不識幾字的父親、純粹的農民對深夜絮說的心裏的呢喃?不消說,父親在那寒冷的夜裏,走得累了、走得久了,氣管的病症使他需要停下來歇息一會兒,於是,他就靜靜立下,望著浩瀚的天空,希冀從寂靜中捕捉到毫無可能的南線的槍聲,捕捉到一點豫東那座他兒子所在的軍營在戰爭期間的顫動。那時候,他想了什麽呢?他深層的思考,哪怕是一些最簡單的疑問,又是一些什麽呢?不消說,母親睡醒之後,看床上無人,會去後院找他;許多時候,母親也會同他一起在那狹小的空院裏走來走去;或者,母親站在一邊,望著父親的走動,望著父親在仰望著浩大無言的天空。這時候,這對多難的夫妻、我的雙老他們會有一問沒一答地談些什麽呢?關於戰爭、關於他們的兒子、關於他們眼中的人生、命運,及人生在世最基本的生存,還有生、老、病、死和他們兒女的婚姻,哪些是他們最深層、最直接,也最為簡單的思考呢?
</br>
那一年,大姐的病沒有絲毫的好轉。
那一年,春節前後的幾日間,大姐為了給家裏減些憂愁、添些喜悅,讓父母和她的弟弟妹妹過個好年,她說她病輕了許多,然後就躲在屋裏不出門,疼痛時,上下牙齒咬著下唇,把臉憋得烏青,也決不哭喚出一點聲音。到實在無可忍了,她就躲到我家後院和村外無人的地方,揪自己的頭髮,把頭往牆上猛撞,然後待劇疼過去,她就麵帶笑容地迴到家裏,慌忙地替母親做飯、替父親盛飯,慌忙地去洗她弟弟、妹妹的衣服,好像要以此來贖迴她的什麽過錯一樣。
那一年,我家過了一個平靜的春節。仍然用借來的小麥,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大年初一的早上,父親讓我們兄弟姐妹放開肚子吃了兩頓非常香口潤喉的白麵餃子。而那一年的春節,父親吸掉的菸葉,卻比任何一個春節都多,似乎他想把他一生要吸的煙都在春節吸掉一樣。
就在那一年,我心裏有了濃烈欲動的陰暗蓄意——也許是對逃避生活與人生命運的一種道路的提前鋪設;也許是對一種個人掙紮奮鬥的提早的力量積蓄;也還許,是我對家庭和父親在今後日月命運中陷阱的無意挖掘和設置。總之,那一年,我萌生了離開家庭的念頭,萌生了過幾年我若沒有別的出路,就一定要當兵走去的念頭。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39節:6.戰爭(1)
6.戰爭
事實上,我所產生的不是念頭,而是偏狹自私的信念。念頭可以隨時地被人說服或自我地改變,而信念卻是隻能被壓抑而不會有所變更。讀完初中的第一個冬天,當我踏入16周歲後,我悄沒聲息、不動聲色地報名驗兵去了。而迴到家裏,迎接我的是母親漣漣的淚流和父親輕淡卻意重的幾句勸解。父親說:"連科,你再讀幾年書吧,人生在世,讀書才是根本。你命裏即使有稱宰做皇的運數,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了久遠的江山可坐哩。"這就是我的父親,他單薄、瘦高,似乎臉上永遠都是淺黃的泥土之色。他一生裏不識幾字,卻在他兒女命運的途道上,從來不多說一句、不幹預一手,然每每說出的隻言片語,卻都是鄉下農民用人生命運反覆實踐後得來的悟道真言。
我按照父親的指引又讀了高中,並又按照命運的安排,在高中未及畢業時,去河南新鄉水泥廠當了兩年臨時工,同我的一個叔伯哥哥一道,每天從火車站往二十裏外的水泥廠拉一千多斤重的煤車、運將近兩千斤重的河沙;以一天16個小時的雙班勞作,在無人的山上給水泥廠運炸礦石。我把我每月少得可憐的全部所得,除了吃飯之後,悉數地寄迴家裏,由父親去還為姐姐長年治病而欠下的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的借債與情誼。現在想來,我那時的按月所寄,可能是我家裏的巨大希望,是維繫家庭生存的強大支柱,是生活之舟度過歲月之河的一柄可靠的槳板。至少說,它極大地減輕了一家之主——我父親肩上的人生重擔和負荷。可是,在命運告訴我,我有可能讓父親的朋友批準我參軍入伍時,在我意識到我已經沒有能力考上大學、已經20周歲,再不當兵就永無機會離開那塊苦難的土地去實現我的貪念時,我在一天夜裏突然站在了父親的床前。
我說:"爹,我要當兵去。"
屋裏靜極。常年停電的燈泡吊在屋子中央被蛛網所羅織,煤油燈依然是那個家庭最為主要的角色。油燈光是一種淺黃的土地的原色,照在人的臉上使人永遠都呈出病病懨懨、缺營少養的生活神情。我說完那話的時候,母親從床上坐了起來,怔怔地望著我,仿佛看到了即刻間要房倒屋塌的景象般,她的臉上充滿驚異,而又急劇跳蕩著不可名狀的憂慮。以為母親要對我從來都沒有忘記過的"離家"的念想築埂攔壩地說些什麽,可她什麽也沒說,隻是把目光拿山挪地般緩緩地沉移到了父親的臉上去。我聽到了母親挪動目光時那如山石從樑上滾下軋過田野的聲音,看見了父親抬頭望我的那張蠟黃的臉上,除了額門上的歲月之河又深了許多之外,其餘,父親的眼、鼻和時常因激動而發顫的嘴角沒有絲毫的變化。那幾年,他的病不知是輕了一些,還是因為姐姐病重,顯得他的病輕了一樣。他坐在床頭,圍著被子,臉上的平靜異常而又深刻,聽我說想要當兵去,如聽我說我要出門趕集、要到姑姑舅舅家小住幾日一樣,隻那麽淡淡地看了我一眼,又淡淡地卻是肯定地說:"當兵去吧,總在家裏能有啥兒奔頭呢。"
想起來,這是父親給我的一個莊嚴的應允,是一個似乎數百年前就熟思熟慮後的答覆。仿佛,為了這個答覆,他等我的詢問果真已經等了百年之久,已經等得筋疲力盡、心力衰竭,所以他才迴答得淡漠而又平靜,甚至有些不太耐煩。
於是,我便當兵走了。
毅然地參軍去了。
與其說我是參軍入伍,不如說我是逃離土地;與其說我是逃離土地,不如說我是背叛家庭;與其說我是背叛家庭,不如說我是棄絕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和家庭承擔的心責和情務。那一年我已經20周歲。20周歲的我,肩膀已經相當硬朗,不僅可以挑行180斤的擔子,而且已經可以把父親肩上的全部災難,都卸下來馱在背上。可父親讓我有了抵抗命運的力量之後,我便用這樣的力量朝父母、家庭並不希望的方向背叛著狂奔去了。體檢、政審、托熟人關係,終於我就領到了一張入伍的通知。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40節:6.戰爭(2)
終於,我就穿上了那完全是我人生裏程碑、分水嶺一樣的軍裝。
離開家是在一個寒冷的早晨,父親最後跟我說的一句話是:"連科,安心去吧,家裏塌不了天。"父親說家裏塌不了天,可我走後不久,家裏的天卻轟轟然然地坍塌下來了。1979年2月17日,被稱作中越自衛反擊戰的那場南線戰爭爆發了。那時候,中國軍隊自中印戰爭以後,二三十年沒有過新的戰爭,和平的氣氛已經如大氣層樣結在十億中國人的頭頂上,突然的對越宣戰,對軍隊、對百姓都無異於晴天霹靂。青青紫紫的驚慌和鮮血淋淋的緊張,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想起來,我是極其的幸運和軟弱,在戰爭爆發的一個月後,因為參加了一個原武漢軍區的創作學習班,返迴時途經鄭州,轉道迴了家裏。未及料到的是,那天落日正西,初春剛來、冬寒未去,在淺薄的一抹紅日裏,寒涼又厚又重。我是踏著落日入村,又踏著落日走進了家裏的。母親正在房簷下攪著一碗燒湯的麵糊,我大聲叫了一聲母親,她冷不丁兒抬起頭來看見我,麵碗在手裏僵了一瞬後,便咣的一下落在地上,裂成了許多碎片,雪白的麵糊流了一地。
說真的,我不曾是個優秀的士兵,也不是一個好的軍人;我永遠都不會渴望戰爭,也不期冀軍人的建功立業。以我曾經有過25年軍齡的服役感受來說,我是天真確鑿地明白,軍人忠於職守,是國家的幸運,卻是人的不幸;軍人的建功立業,不僅是國家的不幸,而且是民族和人類的哀運。這就是25年軍旅和戰爭給我的感悟和無法抹去的心靈圖景。隨著這幅圖景的擴延,那天迴到家後,我看見我那都已白髮蒼蒼的大姑、三姑和小姑,從屋裏匆匆走出來,大姐、二姐也含著眼淚出來了,左右鄰居也都匆匆地到了我家裏。沒有人不望著我含著眼淚的。沒有人不望著我,臉上浮著因為我的意外歸迴所帶來的激動和欣悅。我的父親是最後從我家房宅的後院走將出來的。他步履緩慢,仿佛是一個老人,而那個時候,我父親也才52歲,背就忽然有些駝了,原本瘦削的臉上,這時候瘦得宛若隻有皮和骨頭。看見我後,他臉上是震驚與興奮的表情,可在那表情下麵,則是掩蓋不住的對我突然出現的一層擔憂。我不明白父親會在兩個來月裏老成這樣,原本烏黑的頭髮,驟然間雪雪茫茫地白了一片,且每走幾步,他都要費力地站下來大口地喘上幾下,如空氣對他,永遠也不夠唿吸一樣。也就直到這時,我才知道,在中越戰爭爆發的一個多月裏,我家所有的親戚老少,統共30餘口人,都迴來住在我家,睡在又寒又硬的地上,吃大鍋燒就的粗茶淡飯,一塊兒收聽廣播裏有關前線的消息;輪流著每天到郵局查問有沒有我的來信;偷偷地去廟裏,在各種神像前麵燒香許願,為我祈求平安。而我的父親,一方麵因為戰爭對我的憂慮,一方麵加上家裏人多的雜亂,於是,他徹夜不眠,夜夜起床,獨自到後院的空地上,盯著夜寒通宵散步。在戰爭持續的一個多月裏,他在那陰冷的後院散步了30來個夜晚。30個漫長的夜晚,後院cháo潤的虛土被他踩得平平實實;要逢春待發的糙芽,又完全被他踩迴到了地裏。終於,那纏繞父親多年、好不容易有些輕愈了的哮喘病,在我當兵走後的兩個月裏,再次復發,而且愈發地嚴重起來。我沒有想到,父親的這次病復,會種下那樣不可再治的禍根,會成為他在6年後故逝的直接原因。如果不是親歷,我將永遠不會體會到,戰爭會給日常百姓投下那麽巨大沉重的暗影;不會體會到,一個有兒子參軍的父親,會對戰爭與兒子有那樣的敏感和憂慮。當父親因此故逝之後,這幾十餘年間,我無數、無數次地設想、幻化父親獨自在夜深人靜之時,走動在那有三棵桐樹、一棵椿樹的我家後院,夜是那樣的寒涼,天空的星月是那樣的稀薄,他為了不驚動別人,漫動的腳步肯定要輕起緩放。那時候他麵對腳下千年平和的土地會說些什麽呢?土地於他,又會有什麽樣的感慨和思忖?已經盼了一冬、春天蓄意待發的糙芽,又要與我的父親和我的逃離土地而撞上戰爭說些什麽呢?二月間,桐樹沒有吐綠,可喇叭似的粉淡的紅花,已經開始了肆無忌憚的綻放,在沉寂的天空,花開的淺紅的聲響,是不是一個不識幾字的父親、純粹的農民對深夜絮說的心裏的呢喃?不消說,父親在那寒冷的夜裏,走得累了、走得久了,氣管的病症使他需要停下來歇息一會兒,於是,他就靜靜立下,望著浩瀚的天空,希冀從寂靜中捕捉到毫無可能的南線的槍聲,捕捉到一點豫東那座他兒子所在的軍營在戰爭期間的顫動。那時候,他想了什麽呢?他深層的思考,哪怕是一些最簡單的疑問,又是一些什麽呢?不消說,母親睡醒之後,看床上無人,會去後院找他;許多時候,母親也會同他一起在那狹小的空院裏走來走去;或者,母親站在一邊,望著父親的走動,望著父親在仰望著浩大無言的天空。這時候,這對多難的夫妻、我的雙老他們會有一問沒一答地談些什麽呢?關於戰爭、關於他們的兒子、關於他們眼中的人生、命運,及人生在世最基本的生存,還有生、老、病、死和他們兒女的婚姻,哪些是他們最深層、最直接,也最為簡單的思考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