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跟愛因斯坦沒法比,後來從事的也不是自然科學。但是,我的確感到思考是一種巨大的快樂,我在閱讀哲學書籍的時候同樣感到了這種快樂。亞裏士多德把哲學的沉思稱作人生最高的幸福,完美的幸福,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不是作為人,而是作為在我們之中的神過這種生活的,這是神性的生活,是在做合於我們身上最高貴部分的事情。他是一個大哲學家,他說的想必是他的親身感受。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感受沒有他那麽強烈,但我多少也體會到,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問題,得出自己的見解,這是一種幸福。
就智力生活而言,我覺得閱讀的價值主要不在於學到一些現成的知識,而在於鍛鍊我們的頭腦,刺激它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享受智力活動的快樂。這個東西比具體的知識重要得多,有了這個東西,你才是一個知識分子。什麽是知識分子?並不是說你讀了幾年書,有了一些專業知識,拿到了文憑,就是知識分子了。知識分子是那種從智力活動本身得到了莫大快樂,從此改不掉智力活動習慣的人,他覺得動腦筋思考問題太快樂了,你不讓他動他就非常難受,而且也不可能,他永遠保持著對知識的熱情,這樣的人才是知識分子。其實,一切本質意義上的學習都是自學,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人是要一輩子學習的。那麽,堅持一輩子學習的動力從何而來?就來自對智力活動的熱愛,來自過智力生活的習慣。
2)作為情感生活的閱讀
閱讀不但讓我們過一種智力生活,還可以讓我們過一種情感生活,使我們的感受能力得到生長和發展,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在這方麵,效果最顯著的,一個是欣賞藝術作品,音樂、繪畫等等,一個就是閱讀文學作品。泰戈爾說過一句話,他說:如果我小時候沒有聽過童話故事,沒有讀過《一千零一夜》和《魯賓遜漂流記》,那麽我現在眼中的世界就不會這麽美好。的確是這樣的,一個人經常受文學藝術作品的薰陶,他對美就會比較敏感,內心世界就會比較豐富。
我們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但是,內心世界不同的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因此實際上也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一個內心貧乏的人,和一個內心豐富的人,這兩個人好像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其實他們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那種內心貧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貧乏的,一切都縮減為功用。有一年我去三亞亞龍灣,那還是比較早的時候,海南島剛在開發,亞龍灣還沒有酒店,就搭了幾個小帳篷。住在海邊的帳篷裏,每天從早到晚麵對一望無際的大海,海的那種莊嚴,那種神秘,我感覺特別好。有一天,來了幾個遊客,估計是做生意的,他們站在海邊看了一眼,扭頭就走了,邊走邊說這裏什麽都沒有,隻有一攤水。我知道他們是來找那些大賓館或者那些旅遊設施的,沒有找到,就覺得很失望。本來那個亞龍灣最好的東西是什麽?就是大海嘛。一個人麵對所謂什麽都沒有的大海,這正是最純粹的時候,但他們一點感覺也沒有,這真是沒有辦法。當時我就特別鮮明地感到,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真是不一樣的。可以斷定,這些人是從來不讀文學作品的。所以,對大自然的感受也好,對人生的感受也好,是需要培育的,通過看文學作品,看那些有感受力的人寫的書,你就會受到感染,得到提高。
我迴憶我自己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候,我花工夫最多的是兩件事,一個是寫日記,一個是讀課外書,這可以說是我的兩門主課。通過讀課外書,我受大師們的薰陶,通過寫日記,我積累自己的感受。說實話,我在北京大學的時候,就不是一個好學生,課上是不用功的。我學的是哲學係,進學校之前,我抱著很大的期望,覺得是最高學府嘛,而且當時哲學係是很高分的專業。到了那裏一看,基本上是反覆講那些教條的東西,比如一本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當年是大學哲學公共課的教科書,又是我們哲學係的專業基礎教科書,我花一個星期就看完了,但我們要學兩年,怎麽受得了?所以我上課基本上是不聽講的,上大課就逃課,不會被發現,小課逃不了,老師在上麵講,我就在下麵看我自己的書。按照當時專業的要求來說,我看的基本都是所謂課外書,其實有些就是哲學書,但是課程裏是沒有的。大學那幾年裏,我真正的收穫不是從課堂上得來的,而是自學得來的。現在看來,我當時也沒有受我那個專業的限製,看了大量的文學書,小說、詩歌之類,最喜歡俄羅斯文學,什麽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這些人的書凡出版的都看了。西方小說也看了很多,西方哲學原著也看了一些,比如休謨和羅素的。我真的體會到,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你不要以為你學哲學的就應該專門看哲學書,你學文學的就應該專門看文學書,這樣是學不出來的。精神生活的領域本來是打通的,不要讓自己被專業限製住。其實我也很用功,但是我把功夫用在課外書上麵,這實際上就是自學,給我的好處是最大的。如果沒有那些自學的話,光是聽課、應付考試,我想我現在會平庸得多。
第50章 直接向大師學習(2)
你們從事的是自然科學,據我所知,其實很多大科學家也不受自己專業的限製,他們的興趣是很廣泛的。比如達爾文,他小時候酷愛莎士比亞,年輕的時候喜歡詩、音樂、繪畫。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個很棒的小提琴手,他自己說,他喜歡音樂,喜歡科學,這兩者是同一種渴望。他的閱讀麵也很廣,酷愛塞萬提斯,尤其對哲學很有研究,熟悉斯賓諾莎、休謨、康德的哲學思想,對他們的評論很有見地。在他的文集裏,許多文章是講哲學的,還有許多是論教育的。我覺得他非常了不起,不僅僅是一個大科學家,也是一個大思想家。他的文章也寫得非常好,說他是一個大作家也當之無愧。我覺得不管你是哪一個專業的,如果你被這個專業局限住了,你一定是比較渺小的。你是一個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專業人士、一個專家。作為一個人,你的領域是很寬廣的,你應該讓自己獲得豐富的、多方麵的精神享受。如果一輩子隻當專家,隻具備一個狹小領域裏的專門知識,你就是當了一輩子的工具,哪怕是一個好工具,這個損失實在太大了。
我建議你們養成兩個習慣,一個是讀人文書籍,一個是寫日記,這是使自己內心世界豐富起來的兩個基本途徑。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好像讀文史哲方麵的書是研究文史哲的學者的事,不是一般人的事,不是其他專業的人的事,寫作則是作家的事,也不是一般人的事。其實,對於一個重視精神生活的人來說,閱讀和寫作都是他的事。本真意義上的閱讀和寫作都是非職業的,屬於每一個看重靈魂生活的人。嚴格地說,成為一種職業已經是墮落了。我對此深有體會,為了發表而寫作,為了寫要發表的東西而讀書,寫作和閱讀都不純粹了,與真實的內心需要脫離了。我常常提醒自己,警惕這種情況,不讓它成為常規,不讓職業性的閱讀和寫作排擠掉精神生活。
</br>
就智力生活而言,我覺得閱讀的價值主要不在於學到一些現成的知識,而在於鍛鍊我們的頭腦,刺激它始終處在活躍的狀態,享受智力活動的快樂。這個東西比具體的知識重要得多,有了這個東西,你才是一個知識分子。什麽是知識分子?並不是說你讀了幾年書,有了一些專業知識,拿到了文憑,就是知識分子了。知識分子是那種從智力活動本身得到了莫大快樂,從此改不掉智力活動習慣的人,他覺得動腦筋思考問題太快樂了,你不讓他動他就非常難受,而且也不可能,他永遠保持著對知識的熱情,這樣的人才是知識分子。其實,一切本質意義上的學習都是自學,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人是要一輩子學習的。那麽,堅持一輩子學習的動力從何而來?就來自對智力活動的熱愛,來自過智力生活的習慣。
2)作為情感生活的閱讀
閱讀不但讓我們過一種智力生活,還可以讓我們過一種情感生活,使我們的感受能力得到生長和發展,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在這方麵,效果最顯著的,一個是欣賞藝術作品,音樂、繪畫等等,一個就是閱讀文學作品。泰戈爾說過一句話,他說:如果我小時候沒有聽過童話故事,沒有讀過《一千零一夜》和《魯賓遜漂流記》,那麽我現在眼中的世界就不會這麽美好。的確是這樣的,一個人經常受文學藝術作品的薰陶,他對美就會比較敏感,內心世界就會比較豐富。
我們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但是,內心世界不同的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因此實際上也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一個內心貧乏的人,和一個內心豐富的人,這兩個人好像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其實他們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那種內心貧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貧乏的,一切都縮減為功用。有一年我去三亞亞龍灣,那還是比較早的時候,海南島剛在開發,亞龍灣還沒有酒店,就搭了幾個小帳篷。住在海邊的帳篷裏,每天從早到晚麵對一望無際的大海,海的那種莊嚴,那種神秘,我感覺特別好。有一天,來了幾個遊客,估計是做生意的,他們站在海邊看了一眼,扭頭就走了,邊走邊說這裏什麽都沒有,隻有一攤水。我知道他們是來找那些大賓館或者那些旅遊設施的,沒有找到,就覺得很失望。本來那個亞龍灣最好的東西是什麽?就是大海嘛。一個人麵對所謂什麽都沒有的大海,這正是最純粹的時候,但他們一點感覺也沒有,這真是沒有辦法。當時我就特別鮮明地感到,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真是不一樣的。可以斷定,這些人是從來不讀文學作品的。所以,對大自然的感受也好,對人生的感受也好,是需要培育的,通過看文學作品,看那些有感受力的人寫的書,你就會受到感染,得到提高。
我迴憶我自己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候,我花工夫最多的是兩件事,一個是寫日記,一個是讀課外書,這可以說是我的兩門主課。通過讀課外書,我受大師們的薰陶,通過寫日記,我積累自己的感受。說實話,我在北京大學的時候,就不是一個好學生,課上是不用功的。我學的是哲學係,進學校之前,我抱著很大的期望,覺得是最高學府嘛,而且當時哲學係是很高分的專業。到了那裏一看,基本上是反覆講那些教條的東西,比如一本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當年是大學哲學公共課的教科書,又是我們哲學係的專業基礎教科書,我花一個星期就看完了,但我們要學兩年,怎麽受得了?所以我上課基本上是不聽講的,上大課就逃課,不會被發現,小課逃不了,老師在上麵講,我就在下麵看我自己的書。按照當時專業的要求來說,我看的基本都是所謂課外書,其實有些就是哲學書,但是課程裏是沒有的。大學那幾年裏,我真正的收穫不是從課堂上得來的,而是自學得來的。現在看來,我當時也沒有受我那個專業的限製,看了大量的文學書,小說、詩歌之類,最喜歡俄羅斯文學,什麽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這些人的書凡出版的都看了。西方小說也看了很多,西方哲學原著也看了一些,比如休謨和羅素的。我真的體會到,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你不要以為你學哲學的就應該專門看哲學書,你學文學的就應該專門看文學書,這樣是學不出來的。精神生活的領域本來是打通的,不要讓自己被專業限製住。其實我也很用功,但是我把功夫用在課外書上麵,這實際上就是自學,給我的好處是最大的。如果沒有那些自學的話,光是聽課、應付考試,我想我現在會平庸得多。
第50章 直接向大師學習(2)
你們從事的是自然科學,據我所知,其實很多大科學家也不受自己專業的限製,他們的興趣是很廣泛的。比如達爾文,他小時候酷愛莎士比亞,年輕的時候喜歡詩、音樂、繪畫。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個很棒的小提琴手,他自己說,他喜歡音樂,喜歡科學,這兩者是同一種渴望。他的閱讀麵也很廣,酷愛塞萬提斯,尤其對哲學很有研究,熟悉斯賓諾莎、休謨、康德的哲學思想,對他們的評論很有見地。在他的文集裏,許多文章是講哲學的,還有許多是論教育的。我覺得他非常了不起,不僅僅是一個大科學家,也是一個大思想家。他的文章也寫得非常好,說他是一個大作家也當之無愧。我覺得不管你是哪一個專業的,如果你被這個專業局限住了,你一定是比較渺小的。你是一個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專業人士、一個專家。作為一個人,你的領域是很寬廣的,你應該讓自己獲得豐富的、多方麵的精神享受。如果一輩子隻當專家,隻具備一個狹小領域裏的專門知識,你就是當了一輩子的工具,哪怕是一個好工具,這個損失實在太大了。
我建議你們養成兩個習慣,一個是讀人文書籍,一個是寫日記,這是使自己內心世界豐富起來的兩個基本途徑。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好像讀文史哲方麵的書是研究文史哲的學者的事,不是一般人的事,不是其他專業的人的事,寫作則是作家的事,也不是一般人的事。其實,對於一個重視精神生活的人來說,閱讀和寫作都是他的事。本真意義上的閱讀和寫作都是非職業的,屬於每一個看重靈魂生活的人。嚴格地說,成為一種職業已經是墮落了。我對此深有體會,為了發表而寫作,為了寫要發表的東西而讀書,寫作和閱讀都不純粹了,與真實的內心需要脫離了。我常常提醒自己,警惕這種情況,不讓它成為常規,不讓職業性的閱讀和寫作排擠掉精神生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