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穀逝世前一年,他的作品巧合的選擇了一些流動的事物,比如飄搖的麥田,淩空而至的群鷗,旋轉詭異的星空,陰鬱曲折的樹林與花園。在這些變化極大是作品中,他畫下了安靜溫柔和諧的鳶尾花,使我們看見了畫家那沉默的內在之一角。
梵穀逝世100周年了,使我想起從前在阿姆斯特丹梵穀美術管參觀的那一個午後,下起公園中那一片鳶尾花,想起他給弟弟的最後一句話:“在憂思中與你握別。”也想起他信中的兩段感人的話:
一個人如果夠勇敢的話,康復乃來自他內心的力量,來自他深刻忍受痛苦與死亡,來自他之拋棄個人意誌和一己愛好。但這對我沒有作用:我愛繪畫,愛朋友和事物,愛一切使我們的生命變得不自然的東西。
苦惱不該聚在我們的心頭,猶如不該積在沼池一樣。
對於像梵穀這樣的藝術家,他承受巨大的生命苦惱與挫折,卻把痛苦化為歡歌的力量、明媚的顏色,來撫慰許多苦難的心靈,怪不得左拉要說他是“基督再世”了。
翻譯《梵穀傳》和《梵穀書簡》的餘光中,曾經說到他譯《梵穀傳》時生了一場大病,但是“在一個元氣淋漓的生命裏,在那個生命的苦難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煩憂,是他大人之大愁,消自家之小愁。”
我讀《梵穀傳》和《梵穀書簡》時數度掩卷長嘆,當梵穀說:“我強烈地感到人的情形仿佛如同麥子,若不被播到土裏。等待萌芽,便會被磨碎製成麵包!”誠然讓我們感到生命有無限的悲情,但在悲情中有一種莊嚴之感!
不受人惑
有一位貧苦的人去向天神求救,天神指著眼前的一片麥田,對那個人說:
“那現在從麥田那邊走過來,撿一粒你在田裏撿到的最大的麥子,但是,不準迴頭,如果你撿到了,這整個的麥田就是你的了。”
那人聽了心想:“這還不簡單!”
於是從田間小路走過,最後他失敗了,因為他一路上總是拋棄那粒較大的麥子。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象徵了人的欲望永遠不能滿足,以及缺乏明確的判斷力。如果用這個故事來看流行的觀念,我們會發現在歷史的道路上,每一時代都有當年的流行,當人在更換流行的時候,總以為是找到了更大的麥子,其實不然,走到最後就失去土地了。
流行正是如此,是一種“順流而行”,是無法迴頭的。當人們走過一個渡口,要再繞迴來可能就是三五十年的時間。像現在流行復古風,許多設計都是五十年代,離現在已經四十年了,四十年再迴首,青春已經不再。
我並不反對流行,但是我認為人的心裏應該自有一片土地,並且不能渴求找到最大的麥子(既使找到最大的麥子又如何呢?最大的和最小的比較起來,隻不過是差一截毫毛),這樣才能欣賞流行,不自外於流行,還有很好的自主性。
流行看起來有極強大的勢力,卻往往是由少數人所主導的,透過強大的傳播,消費主義的誘惑,使人不自覺地跟隨。
我常常對流行下定義:“流行,就是加個零。”如果我們在百貨公司或名店看到一雙皮鞋或一件衣服,拿起標價的時候以為多看了一個零,那無疑是正在流行的東西。那個多出來的零則是為流行付出的代價。過了“當季”、“當年”,新流行來的時候,商品打五折或三折,那個零就消失了。
因此,我特別崇仰那些以自己為流行的人,像攝影家郎靜山,九十年來都穿長袍,沒穿過別樣的衣服;畫家梁丹豐,五十年來都穿旗袍,發行人王效蘭,三十年來都穿旗袍,他們不追逐流行,反而成為一種“正字標記”,不論形象和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有信心的人,有本質的人,流行是奈何不了他的;有的少女一年換了幾十次頭型,如果頭腦裏沒有東西,換再多的頭也不會美的。
流行貴在自主,有所選擇,有所決斷。我們也可以說:“有文化就有流行,沒有文化就沒有流行。”對個人來說是如此,對社會來說同樣也是如此。
我們中國有一個寓言:
有一天,呂洞賓下凡。在路邊遇見一個小孩子在哭泣,他問小孩子:為什麽哭呢?小孩子就說:因為家貧,無力奉養母親。我變個金塊,讓你拿迴去換錢奉養母親。呂洞賓被孩子的孝思感動,隨手指著路邊的大石頭,石頭立刻就變成了金塊。當他把金塊拿給孩子時,竟被拒絕了。為什麽連金塊你都不要呢?呂洞賓很詫異。孩子拉著呂洞賓的手指頭說:我要這一支可以點石成金的手指頭。
這個寓言本來是象徵人的貪心不足,如果我們站在流行的立場來看,小孩子的觀念是正確的,我們寧可要點石成金的手指而不要金塊,因為黃金有時而窮(如流行變換莫測),金手指可以緣源不絕。
那麽什麽是流行的金手指呢?就是對文化的素養、對美學的主見、對自我的信心,以及知道生活品味的與品質並不建立在流行的依附上。
講流行講得最好的,沒有勝過達摩祖師的。有人問他到震旦(中國)來做什麽?他說:
來尋找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一個人如果有點石成金的手指,知道麥田裏的麥子都差不多大,那麽,再炫奇的流行也迷惑不了他了。
</br>
梵穀逝世100周年了,使我想起從前在阿姆斯特丹梵穀美術管參觀的那一個午後,下起公園中那一片鳶尾花,想起他給弟弟的最後一句話:“在憂思中與你握別。”也想起他信中的兩段感人的話:
一個人如果夠勇敢的話,康復乃來自他內心的力量,來自他深刻忍受痛苦與死亡,來自他之拋棄個人意誌和一己愛好。但這對我沒有作用:我愛繪畫,愛朋友和事物,愛一切使我們的生命變得不自然的東西。
苦惱不該聚在我們的心頭,猶如不該積在沼池一樣。
對於像梵穀這樣的藝術家,他承受巨大的生命苦惱與挫折,卻把痛苦化為歡歌的力量、明媚的顏色,來撫慰許多苦難的心靈,怪不得左拉要說他是“基督再世”了。
翻譯《梵穀傳》和《梵穀書簡》的餘光中,曾經說到他譯《梵穀傳》時生了一場大病,但是“在一個元氣淋漓的生命裏,在那個生命的苦難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煩憂,是他大人之大愁,消自家之小愁。”
我讀《梵穀傳》和《梵穀書簡》時數度掩卷長嘆,當梵穀說:“我強烈地感到人的情形仿佛如同麥子,若不被播到土裏。等待萌芽,便會被磨碎製成麵包!”誠然讓我們感到生命有無限的悲情,但在悲情中有一種莊嚴之感!
不受人惑
有一位貧苦的人去向天神求救,天神指著眼前的一片麥田,對那個人說:
“那現在從麥田那邊走過來,撿一粒你在田裏撿到的最大的麥子,但是,不準迴頭,如果你撿到了,這整個的麥田就是你的了。”
那人聽了心想:“這還不簡單!”
於是從田間小路走過,最後他失敗了,因為他一路上總是拋棄那粒較大的麥子。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象徵了人的欲望永遠不能滿足,以及缺乏明確的判斷力。如果用這個故事來看流行的觀念,我們會發現在歷史的道路上,每一時代都有當年的流行,當人在更換流行的時候,總以為是找到了更大的麥子,其實不然,走到最後就失去土地了。
流行正是如此,是一種“順流而行”,是無法迴頭的。當人們走過一個渡口,要再繞迴來可能就是三五十年的時間。像現在流行復古風,許多設計都是五十年代,離現在已經四十年了,四十年再迴首,青春已經不再。
我並不反對流行,但是我認為人的心裏應該自有一片土地,並且不能渴求找到最大的麥子(既使找到最大的麥子又如何呢?最大的和最小的比較起來,隻不過是差一截毫毛),這樣才能欣賞流行,不自外於流行,還有很好的自主性。
流行看起來有極強大的勢力,卻往往是由少數人所主導的,透過強大的傳播,消費主義的誘惑,使人不自覺地跟隨。
我常常對流行下定義:“流行,就是加個零。”如果我們在百貨公司或名店看到一雙皮鞋或一件衣服,拿起標價的時候以為多看了一個零,那無疑是正在流行的東西。那個多出來的零則是為流行付出的代價。過了“當季”、“當年”,新流行來的時候,商品打五折或三折,那個零就消失了。
因此,我特別崇仰那些以自己為流行的人,像攝影家郎靜山,九十年來都穿長袍,沒穿過別樣的衣服;畫家梁丹豐,五十年來都穿旗袍,發行人王效蘭,三十年來都穿旗袍,他們不追逐流行,反而成為一種“正字標記”,不論形象和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有信心的人,有本質的人,流行是奈何不了他的;有的少女一年換了幾十次頭型,如果頭腦裏沒有東西,換再多的頭也不會美的。
流行貴在自主,有所選擇,有所決斷。我們也可以說:“有文化就有流行,沒有文化就沒有流行。”對個人來說是如此,對社會來說同樣也是如此。
我們中國有一個寓言:
有一天,呂洞賓下凡。在路邊遇見一個小孩子在哭泣,他問小孩子:為什麽哭呢?小孩子就說:因為家貧,無力奉養母親。我變個金塊,讓你拿迴去換錢奉養母親。呂洞賓被孩子的孝思感動,隨手指著路邊的大石頭,石頭立刻就變成了金塊。當他把金塊拿給孩子時,竟被拒絕了。為什麽連金塊你都不要呢?呂洞賓很詫異。孩子拉著呂洞賓的手指頭說:我要這一支可以點石成金的手指頭。
這個寓言本來是象徵人的貪心不足,如果我們站在流行的立場來看,小孩子的觀念是正確的,我們寧可要點石成金的手指而不要金塊,因為黃金有時而窮(如流行變換莫測),金手指可以緣源不絕。
那麽什麽是流行的金手指呢?就是對文化的素養、對美學的主見、對自我的信心,以及知道生活品味的與品質並不建立在流行的依附上。
講流行講得最好的,沒有勝過達摩祖師的。有人問他到震旦(中國)來做什麽?他說:
來尋找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一個人如果有點石成金的手指,知道麥田裏的麥子都差不多大,那麽,再炫奇的流行也迷惑不了他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