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學] 《隨喜菩提》作者:林清玄【完結】
由生命的苦惱走入佛門是很好的,但聞法歡喜走入佛門,不是更好嗎?在痛苦中求悟是很好的,但以喜悅的心求悟不是更好嗎?以厭離世間的心走向淨土是很好的,但以歡喜淨土的心走向極樂世界不是更好嗎?
讓我們體驗生命的滋潤,從“相逢一笑”走向“喜無量心”的世界,歡喜無量地活在人間,走向淨土。
目 錄
靜靜的鳶尾花 不受人惑
花季與花祭 總有群星在天上
一個茶壺一個杯 隨喜菩提序
靜靜的鳶尾花
第一次看見梵穀的鳶尾花使我的心中為之一震。梵穀畫過兩幅鳶尾花,一幅是海蘭色的鳶尾花盛開在田野,背景是翠綠色,開了許多的橘黃色的菊花;另外一幅是在花瓶裏,嫩黃色的背景前麵的鳶尾花就變黑了,有一株竟已枯萎衰敗,倒在花瓶邊。
這兩幅著名的鳶尾花,前者畫於1889年的夏天,後者畫於1890年的五月,而梵穀在兩個月後的7月27日舉槍自殺。
我之所以感到震驚,來自兩個原因,一是畫家如此強烈地在畫裏表現出他心境的轉變,同樣是鳶尾花,前者表現了春日的繁華,後者則是冬季的凋萎;一是鳶尾花又叫紫羅蘭,一向給我們祥和、安寧、溫馨的象徵,在畫家的筆下,卻是流動而波濤洶湧。
我是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的梵穀美術館看見那兩幅鳶尾花,一幅是真跡,另一幅是複製品,看完後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公園的噴水池旁,就看見了一大片的鳶尾花,寶藍而帶著粉紫,是那麽的美麗而柔美,葉片的線條筆之爽朗,使我很難以把真實的與畫家筆下的鳶尾花合二為一,因為透過了梵穀的心象,鳶尾花如同拔起的一隻巨鳶,正用銳利的眼睛看著這波折苦難的人間。
坐在公園的鐵椅上,我就想起了梵穀與鳶尾花的名字,我想到“梵”如果改成“焚”字,就更加能夠表達梵穀那狂風暴雨一般的畫風了。而鳶鳥呢?本來就是一種兇猛的禽類,它的頭頂和喉部是白色,嘴是藍色,身體是帶紫的褐色,腹部是淡紅色,尾巴則是黑褐色。如果用顏色與形貌來看,紫羅蘭應該叫“鳶頭花”,由於用這樣的猛禽來形容,使得我們對鳶竟而有了一種和平與浪漫的聯想。
在近代的藝術史上,許多藝術家都有爭議之處,梵穀是少數被認為“偉大的藝術家”而沒有爭議的。梵穀也是不少學院的教授或民間的百姓都能感動的畫家。我喜歡他早年的幾幅作品,像《食薯者》、《兩位挖地的婦女》、《拾穗的農婦》等等。都是一般的百姓看了也會流淚的作品,特別是一幅《小麥束》,全畫都是金色,收割後的麥子累累的的要落到地下來,真是美麗充滿了溫馨。
我想,我們會喜歡梵穀,乃是由於他對繪畫那專注虔誠的態度,這種專注虔誠非梵人所能為,其次,是他內在那熱烈狂飆的風格,是我們這些表麵理性溫和者所潛在的特質;其三,是他那種魄大而勇敢、近於賭注的線條,仿佛在唿喚我們一樣。我覺得我還有一個更可配的理由,是在梵穀的畫裏,我們隻看見明朗的生命之愛,即使是他生命中最晦暗的時刻,他的畫都展現歡騰的生命力,好象是要救贖世人一樣。怪不得左拉曾說梵穀是“基督再世”,這是對一個藝術家最大的讚美了。
我們再迴到梵穀的鳶尾花吧!他的一幅鳶尾花曾以美金5390萬拍賣,是全世界最貴的繪畫,可見藝術心靈的價值是難以估算的。
我最近重新讀梵穀寫給弟弟西奧的全部書簡,在心裏作為對梵穀逝世100周年的紀念表示我的崇敬的心情。
我們來看他的兩幅鳶尾花繪畫時的背景,第一幅1889年的夏天,梵穀寫到:“親愛的西奧,但願你能看到此刻的橄欖樹叢!它的葉子像古銀幣,那一蔟蔟的銀在藍天和橙土的襯托下轉化成綠,有時候真與你人在北方的所想的大異其趣啊!它好似我們荷蘭草原上的柳樹或海岸上的橡樹;它的颯颯風聲裏有一股神秘的滋味,像在傾訴遠古的奧謎。它美得令人不敢提筆繪寫,不能憑空想像。”“這段時間,我盡可能做點事情,畫了一些東西。手邊有一張開粉紅花的栗樹夾道風景,一棵正在開花的小櫻桃樹,一株紫色的藤科植物,以及一條舞弄光影的公園小徑。今兒整日炎熱異常,這往往有益我身,我工作得更加起勁。”梵穀喜歡她的鳶尾花,在1890年7月她給她的弟弟的信中說過:“我希望你將看出鳶尾花一畫有何獨到之處。”
1890年的5月,關於鳶尾花的畫他寫到:
“我以園中的草地為題材畫了兩幅畫,其中一幅很簡單,草地上有白色的花及蒲公英和一小株玫瑰。我剛完成一幅以黃綠為底色,插在一隻綠色瓶子裏的粉紅花束;一幅背景呈淡綠的玫瑰花;兩幅大束的紫色的鳶尾花,其中一束襯以粉紅色為背景,由於綠、粉紅與紫的結合,整個畫麵一派溫柔和諧,另一幅則突立於驚人的檸檬黃之前,花瓶和瓶架呈另一種黃色調......”
讀梵穀的書簡和看他的畫一樣令人感動。我們很難想像在畫中狂熱洶湧的梵穀,他的信卻是很好的文學作品,理性、溫柔、條理清晰,並以坦誠的態度來麵對自己的藝術與疾病。這一書簡忠實地呈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心理狀態,是梵穀除了繪畫留下來的最動人的遺產。
</br>
由生命的苦惱走入佛門是很好的,但聞法歡喜走入佛門,不是更好嗎?在痛苦中求悟是很好的,但以喜悅的心求悟不是更好嗎?以厭離世間的心走向淨土是很好的,但以歡喜淨土的心走向極樂世界不是更好嗎?
讓我們體驗生命的滋潤,從“相逢一笑”走向“喜無量心”的世界,歡喜無量地活在人間,走向淨土。
目 錄
靜靜的鳶尾花 不受人惑
花季與花祭 總有群星在天上
一個茶壺一個杯 隨喜菩提序
靜靜的鳶尾花
第一次看見梵穀的鳶尾花使我的心中為之一震。梵穀畫過兩幅鳶尾花,一幅是海蘭色的鳶尾花盛開在田野,背景是翠綠色,開了許多的橘黃色的菊花;另外一幅是在花瓶裏,嫩黃色的背景前麵的鳶尾花就變黑了,有一株竟已枯萎衰敗,倒在花瓶邊。
這兩幅著名的鳶尾花,前者畫於1889年的夏天,後者畫於1890年的五月,而梵穀在兩個月後的7月27日舉槍自殺。
我之所以感到震驚,來自兩個原因,一是畫家如此強烈地在畫裏表現出他心境的轉變,同樣是鳶尾花,前者表現了春日的繁華,後者則是冬季的凋萎;一是鳶尾花又叫紫羅蘭,一向給我們祥和、安寧、溫馨的象徵,在畫家的筆下,卻是流動而波濤洶湧。
我是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的梵穀美術館看見那兩幅鳶尾花,一幅是真跡,另一幅是複製品,看完後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公園的噴水池旁,就看見了一大片的鳶尾花,寶藍而帶著粉紫,是那麽的美麗而柔美,葉片的線條筆之爽朗,使我很難以把真實的與畫家筆下的鳶尾花合二為一,因為透過了梵穀的心象,鳶尾花如同拔起的一隻巨鳶,正用銳利的眼睛看著這波折苦難的人間。
坐在公園的鐵椅上,我就想起了梵穀與鳶尾花的名字,我想到“梵”如果改成“焚”字,就更加能夠表達梵穀那狂風暴雨一般的畫風了。而鳶鳥呢?本來就是一種兇猛的禽類,它的頭頂和喉部是白色,嘴是藍色,身體是帶紫的褐色,腹部是淡紅色,尾巴則是黑褐色。如果用顏色與形貌來看,紫羅蘭應該叫“鳶頭花”,由於用這樣的猛禽來形容,使得我們對鳶竟而有了一種和平與浪漫的聯想。
在近代的藝術史上,許多藝術家都有爭議之處,梵穀是少數被認為“偉大的藝術家”而沒有爭議的。梵穀也是不少學院的教授或民間的百姓都能感動的畫家。我喜歡他早年的幾幅作品,像《食薯者》、《兩位挖地的婦女》、《拾穗的農婦》等等。都是一般的百姓看了也會流淚的作品,特別是一幅《小麥束》,全畫都是金色,收割後的麥子累累的的要落到地下來,真是美麗充滿了溫馨。
我想,我們會喜歡梵穀,乃是由於他對繪畫那專注虔誠的態度,這種專注虔誠非梵人所能為,其次,是他內在那熱烈狂飆的風格,是我們這些表麵理性溫和者所潛在的特質;其三,是他那種魄大而勇敢、近於賭注的線條,仿佛在唿喚我們一樣。我覺得我還有一個更可配的理由,是在梵穀的畫裏,我們隻看見明朗的生命之愛,即使是他生命中最晦暗的時刻,他的畫都展現歡騰的生命力,好象是要救贖世人一樣。怪不得左拉曾說梵穀是“基督再世”,這是對一個藝術家最大的讚美了。
我們再迴到梵穀的鳶尾花吧!他的一幅鳶尾花曾以美金5390萬拍賣,是全世界最貴的繪畫,可見藝術心靈的價值是難以估算的。
我最近重新讀梵穀寫給弟弟西奧的全部書簡,在心裏作為對梵穀逝世100周年的紀念表示我的崇敬的心情。
我們來看他的兩幅鳶尾花繪畫時的背景,第一幅1889年的夏天,梵穀寫到:“親愛的西奧,但願你能看到此刻的橄欖樹叢!它的葉子像古銀幣,那一蔟蔟的銀在藍天和橙土的襯托下轉化成綠,有時候真與你人在北方的所想的大異其趣啊!它好似我們荷蘭草原上的柳樹或海岸上的橡樹;它的颯颯風聲裏有一股神秘的滋味,像在傾訴遠古的奧謎。它美得令人不敢提筆繪寫,不能憑空想像。”“這段時間,我盡可能做點事情,畫了一些東西。手邊有一張開粉紅花的栗樹夾道風景,一棵正在開花的小櫻桃樹,一株紫色的藤科植物,以及一條舞弄光影的公園小徑。今兒整日炎熱異常,這往往有益我身,我工作得更加起勁。”梵穀喜歡她的鳶尾花,在1890年7月她給她的弟弟的信中說過:“我希望你將看出鳶尾花一畫有何獨到之處。”
1890年的5月,關於鳶尾花的畫他寫到:
“我以園中的草地為題材畫了兩幅畫,其中一幅很簡單,草地上有白色的花及蒲公英和一小株玫瑰。我剛完成一幅以黃綠為底色,插在一隻綠色瓶子裏的粉紅花束;一幅背景呈淡綠的玫瑰花;兩幅大束的紫色的鳶尾花,其中一束襯以粉紅色為背景,由於綠、粉紅與紫的結合,整個畫麵一派溫柔和諧,另一幅則突立於驚人的檸檬黃之前,花瓶和瓶架呈另一種黃色調......”
讀梵穀的書簡和看他的畫一樣令人感動。我們很難想像在畫中狂熱洶湧的梵穀,他的信卻是很好的文學作品,理性、溫柔、條理清晰,並以坦誠的態度來麵對自己的藝術與疾病。這一書簡忠實地呈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心理狀態,是梵穀除了繪畫留下來的最動人的遺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