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北宋南宋——家山何處聽羌笛(2)
記憶裏的故事——詩詞話中國 作者:楊少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極貧極弱若然再加上昏聵,其結局自然不會太好。就淒慘而言,我相信在中國的曆史兩宋王朝的結局同樣是空前絕後的。
先說北宋。北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剛剛立國12年的金國便勢如卷席攻占了北宋的首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滅亡了北宋。北宋滅亡後,那位不務正業、大用奸佞、臨敵讓位,為了幽會東京名妓女李師師曾暗打地道以至妓院的“風流天子”、“書畫天子”宋徽宗趙佶最終還是不能幸免,與自己的兒子宋欽宗趙桓雙雙被金人俘虜,除趙佶九子趙構在外勤王僥幸得漏網外,連同徽宗的哥哥、弟弟、32個兒子、22個女兒,後妃、宗室貴戚、文武大臣等約三千人被金人擄至北方,這就是曆史著名的“靖康之變”,曆史上又叫“靖康之恥”。
八年之後,被金人戲稱為“昏德公”的宋徽宗趙佶死於金國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的一方土炕之上。死後金人將其屍體架到一石坑中焚燒,燒到半焦爛,用水澆滅火,再將屍體扔到坑中。椐說這樣可以讓坑裏的水做成燈油。又過了21年,被金人封為“重昏侯”的宋欽宗趙桓也病死於五國城。
北宋滅亡之後,宋室南遷。不久,宋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應天府重新建立了宋朝,史稱南宋。偏安一隅的南宋自始至終都是一副弱不禁風樣子,不用說北宋初期還曾有過的北伐遼國恢複幽燕的一絲強音再也找不到了,甚至唯一的恢複中原的夢想也隨著嶽飛的冤死而化為了泡影。南宋末年,這個懦弱且腐朽的朝廷早已經是病入膏肓了。
1274年,年僅四歲的趙顯即位,是為宋恭帝,謝太皇太後主持國政,實際在上朝廷大權完全被不學無術的“蟋蟀宰相”賈似道所掌握。僅僅兩年之後,元朝大軍南下,攻克了臨安,太皇太後就帶著小皇帝向元朝投降,至此南宋實際已經滅亡了。
在元朝大軍攻克臨安之時,恭帝的哥哥8歲的趙昰和4歲的弟弟趙昺在大臣的護衛下僥幸逃脫。1276年趙昰被擁立為帝,是為端宗。不久這位四處東躲藏的少年天子也病死了,死時還不到11歲。於是,大臣們再度擁立6歲的趙昺為帝。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崖山之戰失敗後,南宋丞相陸秀夫背著八歲多的宋末帝趙昺,連同趙宋皇族800多人集體蹈海而死,南宋抗元的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徹底宣告失敗了。
南宋滅亡之後,6歲的宋恭帝趙顯先是被元世祖囚禁,不久又被送到遠離中原漢地的上都和林(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之後再被遣送到西藏出家,最後仍免不了為元朝所殺。這樣看來,兩宋王朝最後的命運是何其的相似。兩宋王朝的末代帝王不管是什麽原因,到最後都免不了從九五至尊的皇帝變成了敵國的俘虜。離開了自己曾經熟悉的皇宮,我想兩宋的皇帝在被敵國的軍隊押送上囚車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對他們而言,離開如此美麗的皇宮,不僅僅意味著從此以後他們悲慘命運的開始。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此也失去了曾經至高無上的權威,成了受人擺布的“尊貴的俘虜”。不用說做人的尊嚴,甚至是自己的性命也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了。
我想,在那一刻,他們一定希望時光流轉,最好是能迴到以前,那怕是一年,甚至一月,一天。但是曆史已經不給他們任何機會了。於是,那位頗能工書善畫的宋徽宗趙佶也隻好在他的夢裏去追尋往昔了:“玉京曾憶昔繁華。萬裏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既然做了俘虜,離開了曾經熟悉的皇宮故園,無論是趙佶父子,還是幼小的恭帝趙顯,隻能遠涉邊遠苦寒之地了。羌笛聲聲,曾經隻能從書卷中去讀去想,而現在自然大可不必了。白天黑夜的羌笛聲,在漫天的風雪中,夾雜在淒冷刺骨的寒風裏,聲聲送耳。蜷縮在寒冷的地窖中的趙佶父子,緊裹著襤褸而單薄的衣衫,四目相對,欲哭無淚,欲悔無及;而被囚禁在上都和林的南宋恭帝恐怕早已在驚恐中瑟瑟發抖了。
對他們而言,“家山何處聽羌笛?”早已經沒有任何詩意和美好可言了。其實詩還是那首詩,隻不過襤褸的衣衫畢竟不如錦帽貂裘更暖和更舒適,殘羹冷炙畢竟不如花天酒地更愜意更醉人。
先說北宋。北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剛剛立國12年的金國便勢如卷席攻占了北宋的首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滅亡了北宋。北宋滅亡後,那位不務正業、大用奸佞、臨敵讓位,為了幽會東京名妓女李師師曾暗打地道以至妓院的“風流天子”、“書畫天子”宋徽宗趙佶最終還是不能幸免,與自己的兒子宋欽宗趙桓雙雙被金人俘虜,除趙佶九子趙構在外勤王僥幸得漏網外,連同徽宗的哥哥、弟弟、32個兒子、22個女兒,後妃、宗室貴戚、文武大臣等約三千人被金人擄至北方,這就是曆史著名的“靖康之變”,曆史上又叫“靖康之恥”。
八年之後,被金人戲稱為“昏德公”的宋徽宗趙佶死於金國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的一方土炕之上。死後金人將其屍體架到一石坑中焚燒,燒到半焦爛,用水澆滅火,再將屍體扔到坑中。椐說這樣可以讓坑裏的水做成燈油。又過了21年,被金人封為“重昏侯”的宋欽宗趙桓也病死於五國城。
北宋滅亡之後,宋室南遷。不久,宋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應天府重新建立了宋朝,史稱南宋。偏安一隅的南宋自始至終都是一副弱不禁風樣子,不用說北宋初期還曾有過的北伐遼國恢複幽燕的一絲強音再也找不到了,甚至唯一的恢複中原的夢想也隨著嶽飛的冤死而化為了泡影。南宋末年,這個懦弱且腐朽的朝廷早已經是病入膏肓了。
1274年,年僅四歲的趙顯即位,是為宋恭帝,謝太皇太後主持國政,實際在上朝廷大權完全被不學無術的“蟋蟀宰相”賈似道所掌握。僅僅兩年之後,元朝大軍南下,攻克了臨安,太皇太後就帶著小皇帝向元朝投降,至此南宋實際已經滅亡了。
在元朝大軍攻克臨安之時,恭帝的哥哥8歲的趙昰和4歲的弟弟趙昺在大臣的護衛下僥幸逃脫。1276年趙昰被擁立為帝,是為端宗。不久這位四處東躲藏的少年天子也病死了,死時還不到11歲。於是,大臣們再度擁立6歲的趙昺為帝。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崖山之戰失敗後,南宋丞相陸秀夫背著八歲多的宋末帝趙昺,連同趙宋皇族800多人集體蹈海而死,南宋抗元的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徹底宣告失敗了。
南宋滅亡之後,6歲的宋恭帝趙顯先是被元世祖囚禁,不久又被送到遠離中原漢地的上都和林(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之後再被遣送到西藏出家,最後仍免不了為元朝所殺。這樣看來,兩宋王朝最後的命運是何其的相似。兩宋王朝的末代帝王不管是什麽原因,到最後都免不了從九五至尊的皇帝變成了敵國的俘虜。離開了自己曾經熟悉的皇宮,我想兩宋的皇帝在被敵國的軍隊押送上囚車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對他們而言,離開如此美麗的皇宮,不僅僅意味著從此以後他們悲慘命運的開始。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此也失去了曾經至高無上的權威,成了受人擺布的“尊貴的俘虜”。不用說做人的尊嚴,甚至是自己的性命也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了。
我想,在那一刻,他們一定希望時光流轉,最好是能迴到以前,那怕是一年,甚至一月,一天。但是曆史已經不給他們任何機會了。於是,那位頗能工書善畫的宋徽宗趙佶也隻好在他的夢裏去追尋往昔了:“玉京曾憶昔繁華。萬裏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既然做了俘虜,離開了曾經熟悉的皇宮故園,無論是趙佶父子,還是幼小的恭帝趙顯,隻能遠涉邊遠苦寒之地了。羌笛聲聲,曾經隻能從書卷中去讀去想,而現在自然大可不必了。白天黑夜的羌笛聲,在漫天的風雪中,夾雜在淒冷刺骨的寒風裏,聲聲送耳。蜷縮在寒冷的地窖中的趙佶父子,緊裹著襤褸而單薄的衣衫,四目相對,欲哭無淚,欲悔無及;而被囚禁在上都和林的南宋恭帝恐怕早已在驚恐中瑟瑟發抖了。
對他們而言,“家山何處聽羌笛?”早已經沒有任何詩意和美好可言了。其實詩還是那首詩,隻不過襤褸的衣衫畢竟不如錦帽貂裘更暖和更舒適,殘羹冷炙畢竟不如花天酒地更愜意更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