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此人雖然奉行的是投降政策,但另外一方麵,他在某些事情也非常堅持,常常直言犯忌,所以當時甚是不討孫權歡喜,所以到最後也不算是孫權最為信任那批心腹。
而這也讓他無形躲過了一劫,投向晉國後,同時也漸漸看清楚了一些事情,雖然收斂了不少,但在魯肅跟前,卻是因為兩人相熟,所以說話間並不怎麽避忌,於是他對魯肅道:“子敬啊,陛下做的,確實是千古一帝的格局,晉國的氣象,將來也不是吳國所能跟得上半分的。”
“這樣的天子,你真覺得他真的隻靠麵上的那些功夫嗎”
“那諸葛亮年紀輕輕,便當了丞相,將來公與退去,其便是陛下之下的第一人。”
“他可是申韓學派啊。”
魯肅道:“申韓學派是法家沒錯,講究法與術,但他對於儒家道家墨家,都不怎麽排斥啊”
“而且陛下也修了史書,這和申韓學派禁絕談論君王之道,似乎是背道而馳啊”
張昭歎道:“那是有個陛下壓著他。”
“法家固然有可取之處,但易走極端,過於貪酷壓抑人性,不僅容易舉世皆敵,政令不行,更容易被小人利用來謀私結黨,遇到聖人還好,但天下有幾個聖人呢”
“這一派的商鞅韓非子,下場又如何呢”
“陛下選擇了諸葛亮,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將來大晉注重實用,以工家技藝推動,以法家為綱,這是條全新的道路,也是之前王朝所未嚐試過的。”
“子敬你若認不清這個點,自然也理解不了,為什麽隨著晉國一統天下,沒有重新拿起前朝的三互法,卻仍然采用調離士族官員,讓其異地任職的做法了。”
魯肅若有所思,“是不是說,陛下在實際操作上,用術代替了法,讓其看上去不是那麽引發衝突”
“這官員調動,包括你我四人的提選,其實還是三互法的變通”
張昭說道:“正是如此。”
“雖然陛下不喜臣子揣摩他的想法,但若認不準其內心所向,做臣子的也不好提出建議啊。”
魯肅長出一口氣,“相比子布,我還是太愚鈍了。”
張昭搖頭道:“不是愚鈍,是太厚道了。”
“陛下需要子敬這種人,而我這樣的,便有些討人煩了。”
“但不管如何,我也不會後悔,晉國的路,比吳國要光明得多,誰能平定天下,誰就更高明。”
“孫仲謀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但無論是時間還是天運都不站在他那一邊,對此我也隻能遙祭一杯,祝他一路走好了。”
“至於陛下,我其實是很佩服的是,他這些做法,並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這尤為難得的。”
“但若是將來其做法偏離了初衷,我還是會開口的。”
袁熙不知道張昭魯肅對自己的看法,他自認做的事情都是追隨本心,雖然有的手段並不是那麽上台麵,但這些所有的做法如張昭所說,並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而是為了給後世留下一條更寬的道路。
就像開拓關外,雖然篳路藍縷,艱苦異常,但若找到合適的糧種,那邊的黑土地,便是整個華夏最為適合種植的地方。
當然,拓荒是極為艱苦的事情,畢竟後世白山黑水之地,如今遍地沼澤,若不疏浚溝渠,開挖河道,開拓荒地的話,一切便無從談起。
所以袁熙才對身處其上的東鮮卑采取拉攏同化的政策,投入蒸汽機械開荒拓邊,讓東鮮卑看到種植相對於放牧的優越性,從而在幾代人的時間內,由遊牧民族變為農耕民族。
相比之下,他對於西鮮卑的柯比能的態度,就相對生硬得多,那邊在後世屬於外蒙古一帶,即使放在已經工業化的後世,也是屬於一塊爛地,除了地下的礦產,根本無法開發農耕,過度放牧還會破壞影響並州等地的關內環境。
於是袁熙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去引導,將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分出了一部分給西鮮卑,誘導其去進行和西域的貿易交往。
這等於是將部分絲綢之路貿易的豐厚利潤讓給了西鮮卑,引導他們的部族之人,從放牧轉向貿易,同時其部族的分布,開始隨著貿易路線遷移,向西沿著大漠,逐漸往中亞方向延伸。
而陸地上的長途貿易,需要大量的的青壯,這無形限製了西鮮卑的人口增長,袁熙曾經做過計算,若是絲綢之路再度興盛,那東鮮卑現在的近百萬部民,將會有一大半遷往中亞,留在北邊草原上的部族,將會維持在二三十萬人的規模,將來便好處理得多。
而西鮮卑遷移,也同時能夠對中亞局勢重新洗牌,比如因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起來,把持如今貿易絕大部分利潤的粟特族,也會受到西鮮卑的衝擊。
最後的結果,兩邊會互相吞並融合,粟特人的勢力也會因此受到打壓,麵對背後有晉國支持下的西鮮卑,粟特勢力會漸漸退往歐亞大陸的交界處,勢力再無法進入華夏。
粟特人後世從東亞到宋代,都扮演著相當活躍的角色,被稱為東方的猶太人,當然,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有著不光彩的曆史,安史之亂中的安祿山和史思明,便都是粟特人。
這種外來民族若是占據財富,必然會追求政權,其最終形式便是鳩占鵲巢,最終占據當地土地立國,這也是為什麽其在曆史上屢屢引起反亂,導致當地王朝衰敗的原因。
袁熙有了後世的前車之鑒,自然不會讓其重蹈覆轍,於是他便有目的引導西鮮卑和粟特人爭鬥,驅虎吞狼,讓爭鬥的漩渦遠離中原。
對此晉國需要付出的,便是貿易之路的部分利潤,當然,這部分比例足夠高,以至於並州的胡漢商族,聽到消息後,紛紛尋找上書的渠道,想要讓袁熙收迴成命。
並州漢人商族找的是刺史高幹,兇虎商族找的自然是去卑,因為人數日漸增多,兩人無法,隻得讓去卑過來,帶了足足好幾馬車的上表。
等幾十名侍衛花了一個多時辰,才將上千竹簡搬到了袁熙的書房外屋,足足塞滿了兩個屋子。
袁熙先讓去卑坐下,又隨手打開兩個竹簡,略略一掃後,便即放在一邊。
他對去卑開口說話,卻是沒有直接進入正題,一旁做起居注的曹節趕緊跟著提筆。
“前歲子龍打下涼州大部,愛卿帶領匈奴兵士奮勇爭先,功莫大焉,讓朕心甚慰。”
“但事後封賞,你卻都推辭掉了,包括封王的名號,何必如此過謙”
去卑苦笑道:“大王之子在並州尚且隻是封侯,臣無開疆拓土之功,又豈敢喧賓奪主”
“而且並州戰事,臣下軍士中胡漢雜糅,已經無分彼此,不能說都是匈奴之功。”
“而且很多匈奴兵士,已經開始留發易服,轉向漢人了。”
“哦”袁熙饒有興味道:“朕說過一視同仁,雖然匈奴沒有優待政策,但也沒有低於漢人,為什麽他們要改換門庭”
去卑道:“話是如此,但誰都知道,將來考取官位,走上和漢人一樣的道路,所上的蒙學義學,都是漢人文字。”
“這些都是漢人先生教授,很多匈奴人擔心其是否因為匈奴人的身份藏私,甚或將來有所影響,這種情況下,匈奴女子也更傾向於嫁給漢人男子,此消彼長,匈奴男女比例失衡。”
“最初看到這點的匈奴男子,不知是從誰開始,出現了蓄積頭發,改換漢人戶口,之後仿效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並州匈奴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留發易服,如今已經成了大勢所趨了。”
袁熙麵色不動聲色,心裏卻是有一絲得意,這些事情他早有耳聞,如今隻是通過去卑的口再次印證。
民族融合,自然是向強者同化,至於保留傳統的多樣性什麽的,袁熙才不在乎。
胡人的傳統是傳統,漢人的傳統就不是傳統了,千百年來,漢人的傳統又失傳了多少
曆史滾滾浪潮向前,不適合時代的遲早會被淘汰,後人隻要將這些東西記錄保存下來就夠了,沒有必要非要一個不拉全傳承下去,要是將來人類走向海洋,走向太空,還能帶著奇裝異服,各色傳統一個不拉嗎
他出聲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再推一把。”
“留發易服之人,由國庫補貼,減免三年稅賦,一年勞役。”
去卑苦笑,陛下這何止是推一把,簡直是將蒸汽機檔位開到了最大啊。
他突然想起自己是帶著高幹的表書來的,連忙從懷中拿出帛書交給袁熙。
袁熙展開看了,對去卑道:“並州晉陽商路,確實是得天獨厚。”
“江淮一路的商貨,至今有大半是經過晉陽的,關外貿易利潤本就豐厚,如今分出不少給西鮮卑,也難怪他們會急眼。”
“但他們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袁熙語氣轉冷,“當初打下並州,他們出力並不多,甚至可以說,他們很多人是拖了後腿的。”
“朕所依靠的,是幽州兵,高刺史和你手下的兵士。”
“開拓一地,論功行賞,他們等城破才開始站隊,朕為何還要將這麽多好處留給他們”
“憑什麽”
“就憑他們觀望到最後時刻,看南匈奴抵擋不住才起事”
“就憑這個,他們也想獨占晉陽商路”
而這也讓他無形躲過了一劫,投向晉國後,同時也漸漸看清楚了一些事情,雖然收斂了不少,但在魯肅跟前,卻是因為兩人相熟,所以說話間並不怎麽避忌,於是他對魯肅道:“子敬啊,陛下做的,確實是千古一帝的格局,晉國的氣象,將來也不是吳國所能跟得上半分的。”
“這樣的天子,你真覺得他真的隻靠麵上的那些功夫嗎”
“那諸葛亮年紀輕輕,便當了丞相,將來公與退去,其便是陛下之下的第一人。”
“他可是申韓學派啊。”
魯肅道:“申韓學派是法家沒錯,講究法與術,但他對於儒家道家墨家,都不怎麽排斥啊”
“而且陛下也修了史書,這和申韓學派禁絕談論君王之道,似乎是背道而馳啊”
張昭歎道:“那是有個陛下壓著他。”
“法家固然有可取之處,但易走極端,過於貪酷壓抑人性,不僅容易舉世皆敵,政令不行,更容易被小人利用來謀私結黨,遇到聖人還好,但天下有幾個聖人呢”
“這一派的商鞅韓非子,下場又如何呢”
“陛下選擇了諸葛亮,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將來大晉注重實用,以工家技藝推動,以法家為綱,這是條全新的道路,也是之前王朝所未嚐試過的。”
“子敬你若認不清這個點,自然也理解不了,為什麽隨著晉國一統天下,沒有重新拿起前朝的三互法,卻仍然采用調離士族官員,讓其異地任職的做法了。”
魯肅若有所思,“是不是說,陛下在實際操作上,用術代替了法,讓其看上去不是那麽引發衝突”
“這官員調動,包括你我四人的提選,其實還是三互法的變通”
張昭說道:“正是如此。”
“雖然陛下不喜臣子揣摩他的想法,但若認不準其內心所向,做臣子的也不好提出建議啊。”
魯肅長出一口氣,“相比子布,我還是太愚鈍了。”
張昭搖頭道:“不是愚鈍,是太厚道了。”
“陛下需要子敬這種人,而我這樣的,便有些討人煩了。”
“但不管如何,我也不會後悔,晉國的路,比吳國要光明得多,誰能平定天下,誰就更高明。”
“孫仲謀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但無論是時間還是天運都不站在他那一邊,對此我也隻能遙祭一杯,祝他一路走好了。”
“至於陛下,我其實是很佩服的是,他這些做法,並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這尤為難得的。”
“但若是將來其做法偏離了初衷,我還是會開口的。”
袁熙不知道張昭魯肅對自己的看法,他自認做的事情都是追隨本心,雖然有的手段並不是那麽上台麵,但這些所有的做法如張昭所說,並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而是為了給後世留下一條更寬的道路。
就像開拓關外,雖然篳路藍縷,艱苦異常,但若找到合適的糧種,那邊的黑土地,便是整個華夏最為適合種植的地方。
當然,拓荒是極為艱苦的事情,畢竟後世白山黑水之地,如今遍地沼澤,若不疏浚溝渠,開挖河道,開拓荒地的話,一切便無從談起。
所以袁熙才對身處其上的東鮮卑采取拉攏同化的政策,投入蒸汽機械開荒拓邊,讓東鮮卑看到種植相對於放牧的優越性,從而在幾代人的時間內,由遊牧民族變為農耕民族。
相比之下,他對於西鮮卑的柯比能的態度,就相對生硬得多,那邊在後世屬於外蒙古一帶,即使放在已經工業化的後世,也是屬於一塊爛地,除了地下的礦產,根本無法開發農耕,過度放牧還會破壞影響並州等地的關內環境。
於是袁熙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去引導,將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分出了一部分給西鮮卑,誘導其去進行和西域的貿易交往。
這等於是將部分絲綢之路貿易的豐厚利潤讓給了西鮮卑,引導他們的部族之人,從放牧轉向貿易,同時其部族的分布,開始隨著貿易路線遷移,向西沿著大漠,逐漸往中亞方向延伸。
而陸地上的長途貿易,需要大量的的青壯,這無形限製了西鮮卑的人口增長,袁熙曾經做過計算,若是絲綢之路再度興盛,那東鮮卑現在的近百萬部民,將會有一大半遷往中亞,留在北邊草原上的部族,將會維持在二三十萬人的規模,將來便好處理得多。
而西鮮卑遷移,也同時能夠對中亞局勢重新洗牌,比如因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起來,把持如今貿易絕大部分利潤的粟特族,也會受到西鮮卑的衝擊。
最後的結果,兩邊會互相吞並融合,粟特人的勢力也會因此受到打壓,麵對背後有晉國支持下的西鮮卑,粟特勢力會漸漸退往歐亞大陸的交界處,勢力再無法進入華夏。
粟特人後世從東亞到宋代,都扮演著相當活躍的角色,被稱為東方的猶太人,當然,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有著不光彩的曆史,安史之亂中的安祿山和史思明,便都是粟特人。
這種外來民族若是占據財富,必然會追求政權,其最終形式便是鳩占鵲巢,最終占據當地土地立國,這也是為什麽其在曆史上屢屢引起反亂,導致當地王朝衰敗的原因。
袁熙有了後世的前車之鑒,自然不會讓其重蹈覆轍,於是他便有目的引導西鮮卑和粟特人爭鬥,驅虎吞狼,讓爭鬥的漩渦遠離中原。
對此晉國需要付出的,便是貿易之路的部分利潤,當然,這部分比例足夠高,以至於並州的胡漢商族,聽到消息後,紛紛尋找上書的渠道,想要讓袁熙收迴成命。
並州漢人商族找的是刺史高幹,兇虎商族找的自然是去卑,因為人數日漸增多,兩人無法,隻得讓去卑過來,帶了足足好幾馬車的上表。
等幾十名侍衛花了一個多時辰,才將上千竹簡搬到了袁熙的書房外屋,足足塞滿了兩個屋子。
袁熙先讓去卑坐下,又隨手打開兩個竹簡,略略一掃後,便即放在一邊。
他對去卑開口說話,卻是沒有直接進入正題,一旁做起居注的曹節趕緊跟著提筆。
“前歲子龍打下涼州大部,愛卿帶領匈奴兵士奮勇爭先,功莫大焉,讓朕心甚慰。”
“但事後封賞,你卻都推辭掉了,包括封王的名號,何必如此過謙”
去卑苦笑道:“大王之子在並州尚且隻是封侯,臣無開疆拓土之功,又豈敢喧賓奪主”
“而且並州戰事,臣下軍士中胡漢雜糅,已經無分彼此,不能說都是匈奴之功。”
“而且很多匈奴兵士,已經開始留發易服,轉向漢人了。”
“哦”袁熙饒有興味道:“朕說過一視同仁,雖然匈奴沒有優待政策,但也沒有低於漢人,為什麽他們要改換門庭”
去卑道:“話是如此,但誰都知道,將來考取官位,走上和漢人一樣的道路,所上的蒙學義學,都是漢人文字。”
“這些都是漢人先生教授,很多匈奴人擔心其是否因為匈奴人的身份藏私,甚或將來有所影響,這種情況下,匈奴女子也更傾向於嫁給漢人男子,此消彼長,匈奴男女比例失衡。”
“最初看到這點的匈奴男子,不知是從誰開始,出現了蓄積頭發,改換漢人戶口,之後仿效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並州匈奴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留發易服,如今已經成了大勢所趨了。”
袁熙麵色不動聲色,心裏卻是有一絲得意,這些事情他早有耳聞,如今隻是通過去卑的口再次印證。
民族融合,自然是向強者同化,至於保留傳統的多樣性什麽的,袁熙才不在乎。
胡人的傳統是傳統,漢人的傳統就不是傳統了,千百年來,漢人的傳統又失傳了多少
曆史滾滾浪潮向前,不適合時代的遲早會被淘汰,後人隻要將這些東西記錄保存下來就夠了,沒有必要非要一個不拉全傳承下去,要是將來人類走向海洋,走向太空,還能帶著奇裝異服,各色傳統一個不拉嗎
他出聲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再推一把。”
“留發易服之人,由國庫補貼,減免三年稅賦,一年勞役。”
去卑苦笑,陛下這何止是推一把,簡直是將蒸汽機檔位開到了最大啊。
他突然想起自己是帶著高幹的表書來的,連忙從懷中拿出帛書交給袁熙。
袁熙展開看了,對去卑道:“並州晉陽商路,確實是得天獨厚。”
“江淮一路的商貨,至今有大半是經過晉陽的,關外貿易利潤本就豐厚,如今分出不少給西鮮卑,也難怪他們會急眼。”
“但他們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袁熙語氣轉冷,“當初打下並州,他們出力並不多,甚至可以說,他們很多人是拖了後腿的。”
“朕所依靠的,是幽州兵,高刺史和你手下的兵士。”
“開拓一地,論功行賞,他們等城破才開始站隊,朕為何還要將這麽多好處留給他們”
“憑什麽”
“就憑他們觀望到最後時刻,看南匈奴抵擋不住才起事”
“就憑這個,他們也想獨占晉陽商路”